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为什么叫甘露之变第七节 宦官崛起

第七节 宦官崛起

        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励精图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正是在他手中开创了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当时,唐朝国力达到了最巅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连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玄宗统治前期,文治武功极为突出,唐帝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众多足以照耀千古的杰才俊士。唐代文明显出空前的阔大和繁荣,它眼界开阔,兼容并蓄,又极富自信,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伟大的繁荣之后隐藏的危机却往往为人所忽视。唐玄宗后半生开始了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不理朝政,缠绵于与杨贵妃之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伟大爱情。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执政,导致整个大唐帝国的形势急转直下。唐玄宗在位的前期,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后期,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动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在其身上,充分表现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朝的转折点,之后,唐朝的政治格局有了很大改变,除了前面提到的藩镇割据外,还有宦官势力的崛起。毫无疑问,宦官横行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唐朝中后期的时局,甚至该为唐帝国最后的覆灭负有最直接的责任。而宦官势力崛起的起源者,便是唐玄宗。

        宦官是中国古代称呼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皇帝与宦官的主奴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按法令和伦理规范实现的,也有例外的时候,就是主弱奴强,也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宦官擅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篡诏改立胡亥为帝,直接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当时的人将处宫刑的地方称为“蚕室”。处宫刑可以用来代替死罪,司马迁便是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好话被判了死罪,之后甘愿受宫刑代替了死罪。西汉前中期,宦官受到抑制,没有形成大的势力。汉朝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着皇帝的视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局。加上其时外戚势大,皇帝想利用宦官牵制外戚,但结果却往往造成了宦官专政的局面。

        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唐朝立国之初,宦官地位较低,贞观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长官内侍阶四品。”宦官着黄色服,由官府给以粮食,仅看守门庭、传递诏命而已。

        唐中宗时,宦官受宠,官秩七品以上者有千余人,但能够穿红官服的还很少。唐玄宗因高力士铲除太平公主有功,破格授予三品官阶。此例一开,再也无法抑束,三品官阶授予宦官,逐渐成为常事。以至于到了后来,宫中三千多个宦官中,拥有三品将军称号者极多,能够穿戴紫色和红色官服的竟达千余人。他们如果当上将军,权力比节度使还大,得到的赏赐礼品动不动就以千万计,宦官的得势也从此时开始。可以说,唐中后期宦官得以猖獗甚至把持朝纲,同他们受到皇帝太多的信任、拥有太高的官职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件事上,唐玄宗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而他最宠信的高力士,就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参与国家政事的宦官。

        高力士,潘州(今广东茂名)人,本名冯元一。武则天执政时,有人诬告岭南流人谋反,潘州刺史冯君衡受此案牵连而被抄家。其子冯元一年仅十岁,免死被阉入宫,改名力士。后为老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姓高。

        高力士年幼时行事聪慧、口齿伶俐,很得武则天赏识,让他留在身边,给事左右。成人后,高力士更因性格谨慎缜密,办事精明干练,善传诏令,而受任宫阉丞,掌管宫内的法纪制度,出入管钥。

        景龙二年(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图谋帝位。高力士料到李隆基将来必大有作为,倾心巴结。刚好李隆基在宫中需要内应,也将高力士引为知己。自此,二人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共荣辱、同进退的生涯。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唐中宗皇后韦氏、安乐公主及韦氏党羽,唐睿宗李旦复帝位,立李隆基为皇太子。高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极元年(712年),高力士协助已经是玄宗皇帝的李隆基,再一次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死党,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不久一路高升,从右监门卫将军开始,一直当到骠骑大将军。至此,高力士权倾朝野,权力和地位达到顶峰。其人常宿禁中,“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即专决”,由此开宦官处理国家政务的先例。

        因高力士有能力一言兴人,一言废人,投机钻营之徒皆投其门下。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韦坚、杨慎矜、安思顺等文武重臣也不例外,诸人均是因巴结高力士,赖其斡旋出力,才得以爬上将相高位。

        高力士身为宦官,已经不再是一个男人,但为了显赫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仍娶妻纳妾。河间人吕玄晤在京师长安为小吏,有个女儿吕国姝颇有姿色,且躬行妇道,高力士遂娶来为妻。吕玄晤随即升为少卿刺史,吕国姝的兄弟也都做了高官。后来吕玄晤的妻子去世,高力士为岳母操办了隆重的葬礼。朝中的官员也争相交赠祭礼。从吕府到吕夫人墓地之间的道路上,送葬的官员车马相接,相望不绝,排场绝不亚于王侯将相的葬礼。

        高力士家产之富远非王侯能比,但他仍然利用机会大加敛财。他经常以为皇室采办之名,派小宦官到各地掠取财货,派出的人每次都是大获而归。高力士及其同党的甲第池园,良田美产,几乎占去京城的十之六七。

        高力士还不满足于既得的财富,想占有得更多。有一年,高力士出钱在长安建造了宝寿佛寺,在兴宁坊建造了一座道士祠,都是巧工雕凿,镶金挂玉,就连朝廷建造的寺观也为之逊色。高力士特意在宝寿寺内铸了一座大钟。钟铸成之日,广宴宾客,京城的达官贵人、豪商臣贾都应邀赴宴。在宴会上,高力士提出新钟铸成,每杵一下,需要纳钱十万作为礼钱。在座的人为讨得高力士的欢心,争先纳钱叩钟。多的人击至二十杵,少的也有十杵。仅这一次宴请宾客,高力士的收入就难以数计。

        唐玄宗对高力士的宠信,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总说:“力士在,我寝乃安。”

        高力士平素谨慎,善于观察时势,从不随意开口讲话。又因为在宫中时间已久,见到过各种危险和阴谋,所以明哲保身。就是他自己亲近的人,如果受到皇帝的斥责处分,他也不轻易相救。所以,唐玄宗始终保持了对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加上高力士“性格淳和,处事周谨,少有大错”,观时俯仰,轻易不敢骄横,于朝廷内外亦无大恶名,与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和谐的关系,当时朝中众臣也并不讨厌他。高力士虽然仅仅充当着皇帝心腹的角色,未曾过多越位擅权,但唐朝后期宦官专宠乱政的局面,却正是因此而起。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危及两京。“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玄宗从酒色中惊醒,开始猜忌前方大将,委派宦官边令诚作为监军,由此开宦官监军之先例。

        然边令诚之作为实令人侧目,到任之后,先谗杀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自毁长城,造成大将未死敌手的悲剧。等到安禄山叛军到来之时,这位监军则投降得比谁都快。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唐玄宗仓皇避乱入蜀,高力士随往。等到君臣二人重返京都时,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唐玄宗不得不退位为太上皇,高力士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动摇。

        当时,宦官李辅国因拥立肃宗有功而倍受宠信。李辅国又勾结皇后张良娣,持权禁中,干预政事。高力士本是李辅国的前辈,又自恃得太上皇宠信,故在李辅国面前常摆架子,甚至有不礼行为,因此高、李二人结怨,李辅国寻机打击高力士,借唐肃宗猜忌唐玄宗之心,将唐玄宗身边亲信相继贬黜。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

        巫地多荠,但不食。高力士感伤而赋诗云:“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这首诗既感慨了时世的巨大变化,又抒发他虽被贬流,但对玄宗的忠诚却没有丝毫改变的心意。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有诏书颁行天下:“流人一律放还。”随即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的拥立下登基,是为唐代宗。六月,“二圣”的遗诏传至巫州,高力士闻知“二圣”的死讯,呼天叩地,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忧伤成疾,不久病死,时年七十九岁。

        唐代宗因高力士乃数朝老臣,护卫先帝有功,诏令恢复高力士原有官职,追赠广州都督,由皇家出面操办丧礼,并陪葬于唐玄宗泰陵,“没而不朽”。高力士生前未能见唐玄宗最后一面,死后却得以长伴玄宗于地下,如若九泉有知,当也不会再有遗憾。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更加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唐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命九节度使联兵出击,围攻盘踞相州的安庆绪。但此次出兵不设主帅,只以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视各军将领。史书上对此解释:“上(唐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但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其实并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等元勋名将谁也不好统领谁这么简单,而是由于安禄山叛乱的事实,使得唐肃宗心有余悸。他既想利用节度使来平定叛乱,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更不放心将几十万唐军单独交给某一个威信与实力都很强的节度使。这样,造成的结果却是军令不一,各节度使又互不为谋,矛盾重重。而更为严重的是,在朝廷与节度使的矛盾中,宦官势力乘机滋长,致使宦官专政成为唐中后期最严重的问题。

        唐军各路人马共六十万,共围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郭子仪命部队引漳河水(《通鉴》记为漳河,《唐书》记为安阳河)淹邺城,城中粮尽。困守在城中的安庆绪日子相当不好过,邺城中开始缺粮,一斗粮食需要七万钱,米价最便宜的时候不过几文钱。粮食吃完了,连邺城的老鼠都值钱起来,一只要数千钱。而且也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邺城中有人想要暗中投降,却因为城中被淹,水太深,无法轻易出去。

        此时的局面对唐军极为有利,然而唐军没有主帅,没有统一的指挥,彼此牵制,错失了良机。安庆绪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发兵五万南下,在邺城外与唐军相遇。唐军中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部率先与史思明激战,双方各有死伤。

        郭子仪率军赶到,准备从背后袭击史思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形势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郭子仪刚要布阵,突然狂风大作,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史书中记载说:“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飞扬的尘土中,只见人影憧憧,来回移动奔跑。交战双方都大惊失色,均以为是对手追来,纷纷逃散,溃不可止。唐军往南逃跑,史军则往北逃跑。甲仗、辎重委弃于路。唐军九路人马,大多溃逃,只有李光弼、王思礼两支部队全军而归。由此可见当时天气之恶劣,着实令人胆战心惊,声威绝不亚于今日的沙尘暴。

        事实上,相州之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主帅鱼朝恩,其人既无军事才能,又不能有效调度协调唐军,导致各节度使各自为战,进退不一,遂致惨败。然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朝廷对统兵将领都是将信将疑,宦官既为皇帝家奴,适时而出,被皇帝当作强化皇权的有力工具,予以绝对信任。

        唐代宗登基后,仍然任用宦官掌管禁军,譬如任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领神策军,恩宠无比。

        一次,鱼朝恩去国子监视察,唐代宗特诏宰相、百官,六军将领集合送行。京兆府置办宴席,内教坊出音乐排优佐宴助兴。大臣子弟二百余人穿红着紫充当学生,列于国子监廊庑之下,场面极为盛大。鱼朝恩出尽风头,得意非凡。

        唐代宗还下令赐钱一万贯作为本金,放债取息当作学生饮食的费用。此例一开,以后鱼朝恩每次去国子监都要带上数百名神策军,前呼后拥以壮声威。京兆府照例张罗酒食,一次耗费数十万。

        鱼朝恩得志后,完全不将朝中文武重臣放在眼里。名将郭子仪曾收复长安,功盖一代,却为人谨慎,不居功自傲,从不轻易与人结怨。鱼朝恩不知为何将郭子仪当成眼中钉,常想算计对方。

        一次郭子仪立功回朝,鱼朝恩主动邀请他游章敬寺。有知情人事先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想加害于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不听。将士们请求随身护卫,郭子仪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之下,大吃了一惊。郭子仪将旁人的话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听了,羞愧难当,不但不感激郭子仪的大度,反而更加怀恨。

        之后,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整个长安城都闹得沸沸扬扬,众人都明白这肯定是鱼朝恩暗中指使人干的。满朝公卿大臣对此事都很忧虑,生怕郭子仪盛怒之下,闹出事端。

        郭子仪入朝时,皇帝甚至主动问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盗墓之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

        天下人知道后,无不对郭子仪的坦荡和宽厚钦佩有加。郭子仪始终不居功自傲,不以势压人,所以始终没有因功致祸,得以在凶险的宦途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鱼朝恩嚣张气焰不减,每次诏会群臣议事,都好在大庭广众下侈谈时政,欺压大臣,而号称“强辩”的宰相元载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

        一次,百官聚会朝堂,鱼朝恩声严色厉地说:“宰相的责任,在于调理好阴阳,安抚好百姓。现今阴阳不和,水旱频生,屯驻京畿的军队有数十万,给养缺乏,漕运艰难。皇帝为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这宰相是怎么当的?还不让贤,一声不吭在那里赖着干什么呢?”说得满座皆惊,宰相低首,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沉默了一会儿,礼部郎中相里造突然站了起来,不慌不忙地走到鱼朝恩跟前,说:“阴阳不和,五谷腾贵,这是观军容使造成的,与宰相何干?现今京师无事,六军足可维持安定了,却又调来十万大军,军粮因此而不足,百官供应也感困乏,宰相不过是行之文书而已,又有什么罪过呢?”

        鱼朝恩未想到会有人顶撞他,一时无言以对,拂袖而去,愤愤地说:“南衙(指朝官)官僚结成用党,想加害于我。”

        鱼朝恩被相里造顶了一回之后,心中有一肚子气,总想找机会发泄。适逢国子监堂室刚刚修复,要举行庆典,朝臣们都要出席。鱼朝恩来到国子监后,手执升于高座讲学,面对着在座百官,他有意选择“鼎折足,覆公饨”开讲,用以讥讽宰相。

        宰相王缙(大诗人王维弟)听了,不禁怒容满面。而另一宰相元载听了,却恬然自乐。鱼朝恩感觉元载心计非同一般,从此开始提防元载,对人说:“听了我所讲的话,恼怒者合乎人之常情,面带笑容者实在是深不可测。”他后来果然栽在了元载手中。

        鱼朝恩骄横惯了后,开始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非他莫属,朝廷政事稍不如他的意,就发怒道:“天下事还能有离得了我的吗!”

        唐代宗听说后相当不悦。但此时鱼朝恩手握禁兵,已经是难以禁制,唐代宗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来对付他,只能听之任之。

        真正促使唐代宗下定决心的是紫衣事件。鱼朝恩有一个养子名叫令徽,年仅十四岁,在内侍省当内给使,唐代宗特赐绿服。有一次,黄门在殿前列队,有一位在令徽之上的黄门不慎碰了他一下,令徽马上跑回向鱼朝恩告状,声称班次居下,受人欺负。

        第二天,鱼朝恩就带养子面见唐代宗,说;“臣的犬子官品卑下,经常被同僚凌辱,请陛下赐以紫衣。”

        这是公然向皇帝要官,并且态度已经十分不客气了。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唐代宗还没有开口表态,旁边就有人将高级品官所穿的紫衣抱到了令徽面前。令徽赶紧将紫衣穿上,然后跪拜谢恩。

        事已至此,唐代宗也不便说什么,只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勉强笑着说:“这孩子穿了紫衣,比原来好看多了。”口虽这么说,心中却十分生气。不久,还把碰撞了令徽的黄门贬到岭南。此时,唐代宗意识到鱼朝恩的权势熏天,已经快要到了只知道有朝恩、不知道有天子的地步了。

        此后,唐代宗对鱼朝恩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情。虽然皇帝竭力掩饰,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流露。宰相元载窥见唐代宗对鱼朝恩心生恶感,便奏请将其人铲除。唐代宗却一时下不了决心,因为鱼朝恩军权在握,党羽众多,一旦事情不成,后果难以预料。元载却胸有成竹,安慰唐代宗说:“只要陛下将此事全权交我办理,必能办妥。”于是唐代宗同意了,嘱咐元载千万要小心。

        元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今陕西岐山)人,出身寒微。肃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度支使及诸道转运使,掌管国家财政,后因巴结唐肃宗朝得宠宦官李辅国而升任宰相。唐代宗即位后,仍为宰相,并贿赂宦官董秀,侦查皇帝的心意,因此奏对时总能对皇帝的胃口,由此受到唐代宗的宠信。他妻子王韫秀为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之女,一向以凶狠暴戾闻名。

        元载决非善类,也不是个正大光明的人物。他先用重金收买鱼朝恩的心腹,以便掌握其动静。鱼朝恩每次上朝,由殿前射生将周皓率领一百多人护卫,又以陕州节度使皇甫温握兵在外为援。元载千方百计地把二人收买了过来。

        接着,唐代宗将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徒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皇甫温为凤翔节度使。表面上看是投鱼朝恩所好,加重了其亲信的地位,实质是麻痹他。鱼朝恩还蒙在鼓里,不知祸之将至。然而,鱼朝恩在宫中的党羽觉察到唐代宗意旨有异,便密报鱼朝恩。鱼朝恩将信将疑,上朝时试探,见唐代宗恩遇如常,就放了心。

        大历五年(770年)三月初十,是传统的寒食节。唐代宗按照惯例在皇宫中置酒设宴,与亲贵近臣欢度节日。宴席结束后,唐代宗传下圣旨,要鱼朝恩留下议事。这有些不大寻常,但正值欢宴后,鱼朝恩也没多想,便坐车去见代宗(鱼朝恩体形偏胖,行动不便,每次上朝都坐四轮小车)。

        鱼朝恩一进殿,脸色阴沉的唐代宗就质问他为什么大胆图谋不轨。鱼朝恩大出意外,一时呆住,但很快冷静下来,为自己辩白。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大限将至,态度十分强硬,根本没有把唐代宗放在眼里。唐代宗怒极,豁然起身。这时候,早被元载收买的周皓与左右一拥而上,当即擒获了鱼朝恩,并当场勒死在地。前后时间很短,处理得干净利落。鱼朝恩时年四十九岁。

        鱼朝恩在禁中被秘密处死一事,除少数参与密谋的人,外界一无所知。为防不测,唐代宗暂时隐瞒真相,下诏罢鱼朝恩观军容使等职,增实封六百户,通前共一千户,保留内侍监如故。诏令公布后,诈言鱼朝恩受诏而自缢,将其尸体送回家,赐钱六百万作安葬费。

        鱼朝恩弄权多年,结党营私,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势力,唐代宗担心其党羽闹事,尤其是担心引发禁军的骚乱。于是,下令对鱼氏党羽亲信免于追究,将鱼朝恩亲信刘希暹、王驾鹤并擢为御史中丞,以安慰北军之心,并下诏宣称:“你们均为朕之属下,禁军今后由朕统帅,勿有顾虑。”

        经过安抚,众心稍安,基本上没出现大的变故。唯独刘希暹过去罪恶满盈,常常自疑不安,又出言不逊,唐代宗遂将其赐死。鱼朝恩死后,尚且让皇帝煞费苦心,可见其生前是何等的风头。

        唐代宗依靠元载的帮助,才得以铲除鱼朝恩。然而,鱼朝恩死后,唐代宗又厌恶宰相元载专权,心中杀机蠢蠢欲动。

        宰相号称“国之名器”,“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权力极大。而皇权与相权之争,亦非唐代宗一朝独有。宰相专权与宦官专权不同,宦官因有生理缺陷,只能依附于皇权,宰相却能在朝堂中自成势力,能够与皇权抗衡。在皇帝看来,后者威胁无疑更大(关于此点,后节《权力博弈》还会详细论述)。

        公元777年,鱼朝恩死后七年,唐代宗杀元载,元载妻子王韫秀及三子均被赐死。元载还有个女儿,早年已在资敬寺出家为尼,亦未能逃过此劫,受到牵连,被收入掖庭为奴。

        元载是唐朝宰相中比较少有的贪官,好聚敛财物,其家产被籍没,单是抄出的钟乳就有五百两,胡椒八百石。当时钟乳和胡椒均是来自西域的稀罕物,几抵黄金,元载家中竟然藏有八百石胡椒,令朝野震惊。至于其他珍宝财物、绫罗绸缎、房屋田产,更是不可胜数。

        鱼朝恩死后,唐代宗总算汲取教训,不再重用宦官。然而,他本人还有更大的烦恼,那就是藩镇势力大盛。此时,各节度使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由军士废立,唐朝廷已无法控制。此外,各节度使为了争权夺地,也互相攻杀,而代宗对此,只有采取姑息的态度。

        公元779年五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京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三岁,死后葬于元陵。

        而本来已经在唐代宗手中得到抑制的宦官势力,到了他的儿子唐德宗手中,却重新死灰复燃。

        如前所言,唐德宗即位后,有锐意削藩之志向,因而对宦官预政十分警惕。然由于其削藩举措不当,导致地方节度使举兵对抗中央朝廷,后来更发生了“泾原之变”,唐德宗一度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历经磨难,是为其平生奇耻大辱。

        唐德宗遭受严重挫折后,其削藩雄心竟然消失殆尽。虽则其统治又继续了二十年,但他本人一直没有从最初的失败中真正恢复过来,并开始对藩镇姑息养奸。终唐德宗一世,藩镇自为留后、彼此攻战,不绝于史。而唐朝廷竟行“姑息之政,是使逆辈益横,终唱患祸”。

        尤其可悲的是,“泾原之变”后,唐德宗不再信任统兵将领,又开始重用宦官。他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唐德宗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羽林军、龙武军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锐机动武装部队。

        贞元二年(786年),唐德宗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

        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唐德宗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帅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贞元十一年(795年)五月,唐德宗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从此,宦官专典禁军。藩镇割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宦官的权力倒越来越大了。

        唐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含天宪,成为德宗朝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宦官甚至可以把皇帝掌握在股掌之中,生杀废立由之。唐德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像其子唐顺宗、孙子唐宪宗以及后来的唐敬宗、唐文宗等均死于宦官之手,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的一大痼疾。史学家往往把宦官专权称为唐晚期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一状况的最终形成,与唐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而唐德宗前后矛盾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浓厚的悲剧色彩——皇帝有心无力,面对的始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帝国在中唐时期的政治面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