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文言文翻译器在线翻译转换附录一 工具书举要

附录一 工具书举要

        讲读文言,只是一般地想教会学会,不是专门研究某学科,也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疑难问题。有疑难,向人请教是个办法,但不如依靠工具书,因为既方便,又确实详尽。讲读文言,有使用工具书的知识,翻检工具书的习惯,就能够化难为易,比较快地提高。这方面的工具书,需要经常参考的很有一些,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类:一是综合的辞书,二是专门的辞书,三是索引,四是年表,五是类书,六是目录,七是政书。每一类里又包括若干种。以下依次作简略的介绍(常用的、难查的稍详一些)。

        一、综合的辞书

        1.《辞源》——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

        这部书有旧版、新版两种。

        旧版由1908年开始编,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收罗古今词语最多、解释比较清晰详实的大型辞书。新版《辞源》的《出版说明》介绍它的性质是:“以旧有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这意思就是,凡是一般书籍中有可能遇到的字、词、语,不论古今中外(实际是中多古多),都收罗在内,所以切合实用。初版于1915年编成,按开本大小分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除甲种线装以外,都是上下两册。十几年后,为了吸收新词语,补缺漏,于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先是单行,到1939年把条目拆散,并入正编,成为合订本,仍为上下两册。字自然用繁体。条目以单字为纲,单字按部首排列。部首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由子集“一”部到亥集“龠”部,共214部,同于《康熙字典》。单字之下分条排列由该字起头的词语;字数少的在先,多的在后;字数相同的,笔画少的在先,多的在后。注音用反切,主要依据《广韵》,并标明属于哪一韵部(依据《佩文诗韵》)。一个单字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义,都分项注明解释。解释用文言,只断句。

        我国辞书,较早的有不少是按部首排列的,因而翻检时就要先熟悉部首。《辞源》,有的版本后面附有《四角号码索引》,熟悉四角号码的人想查某一词语,利用索引,先查明该词语的页数,非常方便。不熟悉四角号码的人,还是要先熟悉部首。部首共214部,熟悉它不难,难在完全知道某一字入某一部。有些字一看就能断定,有些字就不然。例如“行”不入“彳”部,因为它是部首;“鸟”入“火”部,因为“一”是“火”的另一形体;“奘”不入“爿”部,入“犬”部,“相”不入“木”部,入“目”部;等等。碰到这类情况,可以先查书前的“检字”,数数想查的字是若干画(作为部首的偏旁,笔画也算,而查某部所属的字时,则不计偏旁画数),到若干画里去找,如果有它,就可以按下边的页码去找。但《检字》所收的字究竟有限,所以还是常常要靠记。部首难查的缺点之外,使用《辞源》还有不方便之处。如注音用中古的反切,现在的读者难于切准,即使切准了也未必与现代读音相合。又如解释古词语,注出处只举书名而不举篇名,引古籍常常节略而没有表示,都使读者感到不方便。不过无论如何,《辞源》总是综合性大型辞书的开山之作,内容充实,在继其后的《辞海》等问世之前,读古籍,作为案头良师益友,它算是最合用的。

        新版《辞源》是根据旧版《辞源》,从1958年开始修订的。关于修订的主旨,《出版说明》说:“根据与《辞海》、《现人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将《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本此主旨,所以把旧版《辞源》中关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都删去,而增加不少古典的条目。字用繁体。条目按部首排列,基本上同于旧版《辞源》。分订四册,每册前有《难检字表》。注音兼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并标明反切、韵(依据《广韵》)和声纽。解释用现代汉语或浅近文言,比较详尽。引古书为证,标明书名、篇名,比旧版《辞源》详实。到目前为止,作为学习文言的工具书,这一部是内容最丰富的,我们无妨以之为主,来解决讲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如果感到还不够,再翻检其他相关的工具书。

        2.《辞海》

        这部书也有旧版、新版之别:旧版是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新版是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旧版《辞海》是继旧版《辞源》之后一部综合性的大型辞书,193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1947年出版合订本,一册。体例大致与旧版《辞源》相同。字用繁体。单字按部首排列,部首不再分子、丑、寅、卯等集;单字下按字数多少、笔画多少排列词语条目。注音用反切,兼用直音,标明韵部(依据《佩文诗韵》)。解释用文言,加标点。书前有《检字表》。内容比旧版《辞源》有所改进,选择条目比较丰富、精当,解释比较浅明确切,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查核。

        旧版《辞源》和旧版《辞海》性质虽然相同,所收条目并不一致,解释也或详或略,所以能互相补充。讲读文言,遇见疑难,应该两种都利用。

        新版《辞海》是由旧版《辞海》陆续修订而成。先是由五十年代起开始修订,1962年初步完成,出版《辞海·试行本》,按学科性质分类,分订16个分册。以后把各类的条目拆散,合在一起,出版《辞海·未定稿》,上下两册。以后再修订,1977年完成,仍按不同学科分类,出版“语词”“哲学”“经济”等二十个分册(其中“语词”分为上下两册)。接着在分册的基础上整理加工,条目拆散,改为按部首排列,分订上中下三册,于1979年出版。

        三卷本新版《辞海》编辑出版靠后,多方面有所改进。全书收单字和词语十万条以上。用简化字,但单字也收繁体,便于读古籍时查寻,部首经过合理调整,改为250都(调整情况见书前《部首调整情况表》),如“江”入“氵”部,“狼”入“犭”部,比旧部首入“水”部、“犬”部容易辨认。偏旁不清楚的字,可以查书前的《笔画查字表》。如果知道要查的字读什么,最好先查书后的《汉语拼音索引》,那里注明该字的页码,一翻就可以找到。注音用汉语拼音,少数罕见字兼用直音,不再注反切和韵部。解释用现代汉语,加标点。引文注明书篇名,尽量求确切。讲读文言,如果手头没有新版《辞源》,就要多利用这部书。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一部小型的专供查古汉语常用字的音和义的字典。所收字分两部分:常用字3700多个,详注意义;罕用字2600多个,入难字表,算附录,简注意义。不收词语。字头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书前有按部首(189部)查的《检字表》。用简化字;繁体、异体加括号,放在字头的后面。注音兼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释义用现代汉语,都引古籍中语句为例证。讲读文言,如果只想知道某字读什么,有什么意义,在此处表示什么意义,用这部字典比较简便。

        4.《康熙字典》——张玉书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在旧时代,这是一部收字最多、注音译义最丰富、体例最完整的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始编,康熙五十五年(1716)编成。编时意在广泛收集古籍尤其历代字书韵书中的字,所以收字四万七千多。不收词语。字头按214个部首(前面《辞源》部分已介绍),依笔画多少分别排入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这种依部首排列汉字的方法对后来影响很大,许多辞书都模仿它。每字之下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先用《唐韵》(实即《广韵》)的反切,后用《集韵》《洪武正韵》等的反切,然后用直音。解释字义用《说文》《尔雅》等字书及古代各种典籍,都注明出处。为了解决部首难查的困难,书前有按笔画排列的《检字》,如“止”“允”,我们如果不知道入哪一部,可以查《检字》“四画”,“止”下注明“部首”,“允”下注明“儿部”,就容易找到了。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印本书后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康熙字典索引》,熟悉四角号码的人利用它,查字就更方便了。这部书内容多,编纂时间短,难免有些错误。道光年间奕绘、王引之等编《字典考证》,改正错误两千五百多条,使用这部书时最好兼参考《字典考证》(商务印书馆印本书后附录中有)。这部书版本很多,最好用近年的印本。书的特点和优点是取材广,但就我们现在学习文言说,取材广可能成为缺点,因为绝大部分字我们几乎不会碰到。注音用多种反切,释义用文言,不熟悉古典的人也会感到不方便。

        5.《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这是《康熙字典》之后,一部收字最多的字典,计单字四万八千多,比《康熙字典》多一千左右。我们无妨称它为《康熙字典》的补充修正本。编写于1915年,字自然用繁体。字头按部首排列,214部,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同于《康熙字典》(1978年重印本下角有通贯全书的页码,翻检比较方便)。不收由单字组成的词语。注音兼用反切(主要根据《集韵》)和直音,并注明属于某一韵部(也依《集韵》)。释义用文言,在字头后分条排列。如“一”部第一个字“一”,意义分为三十二条,比《康熙字典》眉目清楚。每条释义都引古书中的语句为证,有助于确切深入地了解文言的字义。难于判断属于某一部首的字,可以查书前的《中华大字典检字》。读古代典籍,遇见特别罕见的字,可以利用这部书。会感到不方便的主要也是注音,且不说反切难切准,就是切准了也未必与现代读音相合,如“一”,现在读阴平,书中还是注“质韵”(入声)。不过无论如何,这部书特点明显,优点很多,它不只可以取代《康熙字典》,而且比《康熙字典》更合用。

        6.《经籍籑诂》——阮元、臧镛堂等编

        这是一部汇集文字古义的字典,嘉庆三年(1798)阮元任浙江学政时请臧镛堂等几十个人,只用五个月编成的。收字一万多,按《佩文韵府》的文字次序排列,由上平声“一东”“二冬”到入声“十六叶”“十七洽”,共106韵,分为106卷。字头之下没有注音。字义都是从唐朝以前(包括唐朝)的各种典籍中搜罗来的,主要是古代的小学书,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经典释文》等书中的训诂材料,以及其他各种古籍中本文或注疏中有关训诂的材料。一字多义,在字头下顺序排列,每种意义都举古籍中训释的语句为证。解释字义不但丰富,而且较古,因而是学习古汉语的重要参考书。只是现在很少人熟悉《佩文诗韵》,查寻某字在哪一卷很困难;近年世界书局印本书前有《经籍籑诂目录索引》,文字按笔画多少编排,下注明页码,可以补救难查的缺点。新近又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以上几种辞书,就解决学习文言时可能遇见的疑难这个要求说,有字是够用了,查词语有时不够用,因为字数有限而词语无限。我国目前正在编纂更大型的包罗万象的辞书《汉语大辞典》,推想编成以后,会使不能解决的疑难减到很少。这类更大型的辞书,还有台湾中华学术院出版的《中文大辞典》,日本大修馆书店出版的《大汉和辞典》(日语解释),如果图书馆里有,可以参考。

        二、专门的辞书

        7.《辞通》——朱起凤著,开明书店出版这是一部专解释古代典籍中连语(联绵字)的字典。著者用三十年精力,搜罗连语近四万,先名《新读书通》,于1934年改名《辞通》,二十四卷,分上下两册出版。内容主要是说明:一、某字为某字之音同或音近假借,如523页“翩翻”条,下列“翩翾”“翩幡”“缤翻”“缤纷”四个连语,各引古籍出处,说明这五个连语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二、某字为某字之义同通用,如441页“抱薪”条,下列“负薪”说明“抱”“负”二字通用,所以两个连语意义相同。三、某字为某字之形近而误,如1页“河东”条,下列“可甲”,说明“可甲”应作“河东”,因形近而误。连语条目以下一字为准,按《佩文诗韵》次序排列,如卷一开头的条目为“丁东”“河东”“和同”“冯同”“佥同”等。不熟悉《佩文诗韵》韵部的人,可以利用书后接四角号码编排的《辞通索引》。这部书材料丰富,对于理解古籍中有些词语很有帮助。但个别地方有时出于个人推想,难免牵强附会,使用时要注意。

        8.《词诠》——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改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一部讲古汉语虚字(比现代汉语“虚词”范围大)用法的字典,1928年编成。收虚字五百多,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如果不熟悉注音字母,可以查书前的《部首目录》。解释某字,先把它分为几种词性,然后讲某一词性的几种用法。讲用法,都引古籍上的多种语句为证。读文言典籍,想知道某一虚字有何种用法,在某一语句中是何种用法,可以利用这部书。不过书中的语法术语与现在通行的不尽同,使用时要注意。

        9.《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改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部书性质与《词诠》差不多,只是内容较繁。1932年编成,分十卷。单字依旧三十六字母归类,按喉音、牙音等次序排列,比较难查。解释用法不标明词类,多引《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中的旧说。

        10.《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一部解释唐宋元明间常见于诗词曲中的较俗较虚的词语的专著,收条目一千多,分为六卷,1945年编成。不论单词或词组,都详细解释其意义,有的还扩展到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并列举诗词曲中的语句为例证。研讨比较深,比较透,材料丰富,有说服力。过去训释古籍中的字句,多忽略这类词语,加以这类词语常常意义灵活,较虚,不好讲,因而成为讲读的难点。对于解决这类难点,这部书确是有很大参考价值。只是条目按诗词曲的顺序排列,不易查寻,使用时可以先查书后的《语辞笔画索引》。

        11.《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这是一部专介绍我国历史人物生平的辞典,收由远古到清末的人名四万多,1921年编成。人名按笔画多少的顺序排列,少的在前。我国人名一般包括姓、名两部分,条目的人名用黑圆点把姓和名隔开,如“丁·谓”“上官·仪”等。姓名下注明籍贯,字、号,然后介绍平生简历,以及有何著述。有些名人见于典籍常用别号、官衔等,读书时遇到不知道是什么人,可以查书后附录中的《异名表》,异名按笔画多少排列,下注本名。为了查寻方便,书前有按笔画多少排列的《检字》,较晚的版本末尾有按四角号码排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索引》。这部书编著较早,人名下注解用文言,只断句;注解都不提材料来源,不提人物的生卒年(可考知的),使想进一步查考的人感到很不方便;对人物评价的观点自然是旧的:这都是本书还需要改进之处。

        12.《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璧编,光明书局出版,有上海书店复印本

        这是一部专介绍我国文学家生平的辞典,收由李耳、孔丘到刘师培、黄为基共六千八百多人。人名按时代先后排列,作法是:“录各文学家之姓名、字号、籍贯、生年、卒年(或在世时代)、岁数、性情、事迹、著作等,某项无考者即注明某项‘不详’或‘无考’字样。其人如有可传之韵事特行、名言隽句,亦均酌量甄录。”(本书《例言》)内容比《中国人名大辞典》详细,解说间用现代汉语,有标点,所以比较合用。想查某一个文学家,要先翻检书后按笔画多少编排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索引》。

        1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这是一部专解释我国地名的辞典,1929年编成。体例与《中国人名大辞典》相同,前有《检字》,后有《索引》。凡是比较知名的地名,包括政治区划、城镇、山川、关塞、铁路以及名胜寺观等,古今兼收。注古地名,着重解说它的沿革及现在位置。读文言典籍,遇见历史上的地名,这部书可作重要参考。只是这部书编著较早,近年来的地理变化和地名改易自然无法预知,因而不少地方与现在实况不合,使用时要注意。

        14.《嘉庆重修一统志》——清朝官修,有商务印务馆《四部丛刊》影印本

        也称《大清一统志》。这是一部全面介绍清朝所辖区域的各方面情况的书,可以当作比较详细的地名辞典用。《一统志》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开始编,乾隆八年(1743)成书一次,乾隆四十九年(1784)成书一次,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一次,所介绍情况截止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共五百六十卷。内容以政治区划为纲,先京师(北京),后各省及边疆地区,最后还有少数外国。介绍某地,都详说疆域、建置沿革、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职官、山川、古迹、关隘、陵墓、寺观、人物、土产等方面,可说是丰富而精审。读文言典籍,如果想知道某一地方(如苏州、绍兴)的情况,可以翻检此书的相关部分。如果想查某一地名,可以先查书前按四角号码编排的《索引》。有些地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没有,这里常常可以查到。

        三、索引

        15.《十三经索引》——叶绍钧(叶圣陶)编,开明书店出版

        旧时代,《十三经》中语句常为人引用,如果未提出处,现在的读者想知道出于何书何篇,常常会感到困难。这部索引就是为解决此困难而作,1934年编成。体例是以经传的一句或一逗为单位,列为条目,按笔画多少编排,下注书篇名。如十画第一条“乘人之约非仁也”,下注“囸定四2”是表示这句话是引自《左传》定公四年,在开明书店出版的《十三经经文》里第2节可以查到。现代熟悉《十三经》的人不多了,因而读文言典籍,这部索引非常有用。

        16.《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中华书局重印本

        这部书搜集到《明史》共二十五种正史中的人名,按四角号码的顺序排列,编成索引,于1935年编成。读文言典籍遇见古人名,想知道《二十五史》中有他的传没有,如果有,到哪里去找,用这部书很方便。例如我们想多了解作《神灭论》的范缜,不知道正史里有没有讲到他,就可以利用这部书。如果不熟悉四角号码,可以先查书后的《笔画索引》,九画“范”字在300页,到那里找,301页中栏有范缜,下注见《梁书》卷48,《南史》卷57。如果用的是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本,那里还告诉你页数是1828和2680。17.《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编,岭南大学图书馆出版

        文言作品中提到人,常常不用本名,而用别号、籍贯、斋室谥号等,读时遇见,想知道本名有时不容易。这部书就是为解决此困难而作,1937年编成。另名按横、直、点、撇、曲、捺、趯七种笔形排列,别名后注明本名和属于哪一朝代。一个别名不只一个人用,把几个人的本名都注出来。如果笔形搞不清楚,可以先查书后按笔画多少编排的《检字》。例如读书时遇见“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这个怪别名,可以先查《检字》,六画“仰”字在438—439页,到那里查,439页左栏有,下注明是清朝赵之谦。

        18.《室名别号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出版性质同于《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原分为《室名索引》

        (1933出版)和《别名索引》(1936出版),1957年合为一册。室名、别号条目按笔画多少排列。书前有《检字》,注明某字起头的条目始见于多少页。1982年出版增订本,条目约增一倍。

        19.《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杭州大学图书馆编辑出版

        想详细知道某一历史人物,或者考实与他有关的某一历史事件,最好读他的年谱。这先要知道他有没有年谱;如果有,到哪里去找。这部书就是为适应此项要求而作,1962年编成。除年谱以外,兼收不名年谱而性质同于年谱的。谱主按生年先后编排,由周公、孔子起,到蔡焕文、陈去病止。书名下注何人编,都有什么版本。书后附《谱主姓名索引》和《编者姓名索引》都按笔画多少编排。想知道某人有没有年谱,先查《谱主姓名索引》比较方便。

        20.《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珣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性质同于《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1980年编成。除题为年谱者外,兼收“编年”“述略”等,内容比较丰富。总计收历史人物由舜、文王到杜鹏程、李季共1829人,年谱3015种(有的人不只一种)。谱主按生年先后编排。书后有按笔画多少编排的《谱主姓名别名索引》,知道人物的本名或别名,很容易查明有没有他的年谱。

        21.《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

        22.《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校订,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

        23.《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1939年哈佛燕京学社编辑出版

        24.《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田继综编,1935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

        25.《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杜连喆、房兆楹编,1932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

        以上五部书性质相同,都是为查考某朝某人有何传记的。“引得”是英语index的译音,意义与索引同。读文言典籍,遇见一个人名,想知道有没有他的传记,如果他是唐朝及其后的,就可以利用这五部书。五部书的人名,除唐五代一部按四角号码顺序排列以外,都是按该学社独创的按汉字笔形归类的《中国字庋擷法》编排的,不熟悉此种排字法的人可以查书前的《笔画检字》(由少到多)或《拼音检字》(h·Giles《汉英字典》拼法,与汉语拼音不同)。例如我们想知道宋朝秦观有没有传记,就可以翻检宋代那一本,先查《笔画检字》十画,“秦”的庋擷号码是“2A59260”,于是到书的后半“姓名引得”部分,找到书上角的“11”部,85页“59260”之下有秦观,下注别名为“少游”,“太虚”,第1、2、3、22、29、32号传记里都有他的传。然后翻看书前的《四十七种宋代传记表》,知道1号是《宋史》,2号是《宋史新编》,等等。如果真想看看《宋史》中的传,可以根据85页“1”后所注“444A4b”(即五洲同文书局石印本《宋史》第444卷第4页的背面)去找。如果遇见的人名只是“少游”,可以到书的前半“字号引得”部分去查,那里(5页)“少游”下注明“秦观”,再查秦观就可以了。明代的编法一样。清代的只有“姓名引得”而没有“字号引得”,姓名下不注别名,质量远不如前两种。

        26.《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介绍我国约三十个图书馆收藏地方志情况的书,

        1935年编成,1958年出版增订本。书名按政治区划编排,如先河北、山西,最后云南、西藏。用表格形式,书名之下列卷数、纂修人、版本,然后用“X”号指明有哪些图书馆藏有此书。书后有按笔画编排的《书名索引》和《人名索引》。读文言典籍,有时想知道某地方的详细地理历史情况,包括城池、名胜以及历代人物、名宦等,可以利用这部书,然后找该地的地方志查看。

        27.《十通索引》——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用途及用法留到后面“政书”部分介绍。

        四、年表

        28.《中国历史年表》——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用表格形式,介绍我国历史纪年情况的书,1980年编成。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历代奴隶和农民起义年表》,二、《历史大事年表》(记事很简略),三、《历史纪年表》,四、《历代年号通检》。第三部分起于西周共和元年,止于清宣统三年,是全书的重点,最有用。例如我们想知道秦始皇即位时纪年情况,就可以翻看战国晚年部分,80页由上向下第三横行注明,前246甲寅年秦始皇即位,其时魏、韩、赵、楚、燕、齐诸国是什么君主统辖,第若干年,又如读书遇见一个年号“太平兴国”,不知道是哪个君主的,就可以查最后《历代年号通检》,四画“太”字下有“太平兴国”,注明是宋太宗的年号。读古籍,脑子里要有个时间的架子,如果模糊或一时期不清楚,就可以查这部书。

        29.《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三联书店出版,有中华书局重印本

        这是一部按时间先后,由公元前4500年起,到公元1918年止,介绍各年内(远古是一个时期)中外有何历史大事的书,1958年编成。体裁是以公元纪年为纲,下述历史大事,先中后外。述中国,先写明干支及帝王年号,以下叙述该年大事(多标明在某月)。述外国,自东而西,最后为美洲诸国。材料丰富,叙述简明。读古籍,想知道某年的全球历史情况,查这部书很方便。但使用时要注意:一、历史的一件大事常常延续许多年,本书为体裁所限,只好分开叙述;二、中国纪年与公元纪年并不完全相合,如中国部分所述十二月的大事,按公元说有不少可能是次年一月的。

        30.《二十史朔闰表》——陈垣著,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出版,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

        读古籍,需要搞清楚史实的时间。但中西历法不同,古今历法不同,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度历法也可能不同,头绪纷繁,难得整理出统一而正确的条理。这部书就是为解决此困难而作。著者是严谨的史学家,用多年精力写成此表,可说是为考史者准备了最重要的参考书。时代由汉高祖元年到清宣统三年(后补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第一年,由上到下,写明干支(该年的)和某帝王纪年。再下分十二格,表示十二个月,第一格写明干支,表示此月初一是此干支。十二格之下还有一格,注明某年闰某月。根据这个表,我们可以查知某纪年某月某干支是什么日子。例如记安禄山之乱,唐明皇由长安逃走是至德元载六月乙未,我们想知道是哪一天,就可以翻检此表,找到唐肃宗至德元载(即天宝十五载),六月一格写“癸未”,这是表示此月初一是癸未,向下数,初二是甲申,初三是乙酉,……十三是乙未,就可以知道唐明皇是天宝十五载(据下栏注,知道本年七月才改年号为至德)六月十三日逃走的。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起,表上又注明西历,这之后,我们又可以据此表查知某日是西历哪一天。例如唐明皇逃走的那一年,六月一格,“癸未”的左方注明“七”,这是表示“六月初一”这一天是西历“七月二日”,“六月十三”自然是“七月十四”。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起又注明回历,读古籍,遇见用回历记时,可以据此表查知与中西历的对应情况。

        31.《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合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用途与《二十史朔闰表》相同,1955年编成。与《二十史朔闰表》相比,内容有三点差异:一、阴阳历年月日的对应情况,表上的表现方式不同;二、起于公元元年(汉平帝元始元年),止于公元2000年;三、不附回历。附录有《各朝代朔闰表》《历代年号笔画索引》《六十花甲序数表》等十八个表。如果想知道阴历某年某月某日的干支,以及是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相反),这一天是星期几,只要在这2000年之内,查此书很方便。至于查的方法,书前《引言》里举四种情况为例,讲得很清楚,使用时要先看《引言》。

        32.《历代名人生率年表》——梁廷灿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考证史实,有关人物在世的确定年代很重要。本书根据钱大昕《疑年录》等材料,搜集历史人物近五千,用表格形式注明其生卒年(少数不确知),1927年编成。由孔丘、秦商起,按生年先后排列,至朱学曾、罗福苌止。表由上到下分为八格,分别写姓名、字号、籍贯、生年(中西历)、卒年(中西历)、岁数。帝王、闺秀、高僧另列表。书前有按四角号码和笔画编排(同姓的仍按时代先后排)的两种索引,查寻很方便。

        33.《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姜亮夫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性质与《历代名人生卒年表》相同,表格形式也大致相同,1937年编成。收入较多,超过一万二千;表内所注较详,生卒年并注明在民国纪元前若干年,最后备考栏注明材料来源。闺秀不另列表,也不注明系女性。帝王、高僧也另列表。书后有按笔画多少编排的《名人姓氏笔画索引》,“姓”后注四角号码和页码,可据此再到按四角号码编排的《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索引》里去找某人。只是这部书编纂比较粗糙,错漏在所难免,使用时要多考核。

        34.《中国历史人物生年年表》——吴海林、李延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性质与上二书相同,1979年编成。收入六千多人。因为编纂较晚,兼收昔日不为士大夫所重的一些人,如李自成和曹雪芹;所收近年人比上二书多些,如最后收到余叔岩和溥仪。

        五、类书

        类书是我国一种性质比较特别的典籍,绝大多数象是百科知识(古籍上的)的辑要本。起初是为了帝王的方便编的,如最早的一部名《皇览》,是供魏文帝曹丕读的,以后还有《修文御览》《太平御览》,也是这种性质。因为古籍多而杂,从其中择要归类(或以内容性质为线索,或以字的形、音为线索),对于时间少而想了解全面的人确是有很多方便。因为方便,编纂渐多,性质渐变,有很多成为搜寻文料、查寻典故的库藏,也就是辞书。例如某人想作一篇赋或一首诗,是关于七夕的,而腹内空空,就可以求救于类书,翻到“岁时”部“七夕”那里,挑选合用的辞藻(大多出于古典),放到自己的笔下。又如读书碰到什么语句,不知有何来历,也可以就其性质到类书里去查。用处这样大,所以历代官修私纂,产量很大;读书人视力之所及,多少要购置一些放在案头。我们现在只是学习文言,当然不再从其中搜寻文料;但是作为旧时代的辞书,适当地利用一下还是必要的。类书很多,这里只介绍大家常用的清代官修的几种。

        35.《渊鉴类函》——张英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这是根据旧有许多种类书《唐类函》《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编的,四百五十卷,总目四卷,康熙四十九年(1710)编成。内容分“天”“岁时”“地”到“兽”“鳞介”“虫豸”共四十五部。部之下再分小类,如“天部”之下分“天”“日”“月”“星”“天汉”“云”“风”“雨”等小类。每类之下先述说“释名”“总论”“沿革”“缘起”等,然后举“典故”“对偶”“摘句”“诗文”,都详注出处。因为是集以前类书之大要,所以内容丰富。我们读文言典籍,有些语句,《辞源》《辞海》上查不到,可以翻这部书试试。

        36.《骈字类编》——张廷玉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这部书比《渊鉴类函》性质单纯,只收二字合成的词语,二百四十卷,到雍正四年(1726)才编成。内容分“天地”“时令”“山水”等十二门,加补遗“人事”,共十三门。每门下以单字为纲(共收1604个),收由此字起头的双音词语(按字义分先后),以下引书以经史子集为序,出处皆注明书篇名。例如卷一开头《天地门》第一个字是“天”,以下收双音词“天地”“天日”“天月”“天风”等;“天地”条下先引《易经·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以下引书数十种。查古籍中某双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可以利用这部书。

        37.《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蒋廷锡等奉雍正皇帝命令重编

        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一万卷,总目四十卷,雍正四年(1726)才最后完成。内容繁富,等于古籍的分类总汇。内容先总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汇编;每一汇编下分为若干典,如《历象汇编》分为“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共32典;每一典又分为若干部,更细,如《历象汇编·乾象典》分为“天地”“天”“阴阳”等21部,《博物汇编·草木典》分为“草木”“草”“木”等700部,共9190部。每部下又分为“汇考”“总论”“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几部分,详列古籍中有关材料。读文言典籍,想知道某事物的文献情况,可以查阅这部书。

        38.《佩文韵府》——张玉书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韵府拾遗》——张廷玉等奉康熙皇帝命令编

        这是我国按韵编排集辞藻性的词语并注明出处的最大的一部类书。《佩文韵府》由康熙四十三年(1704)开始编,五十年(1711)编成。刊印以后,觉得还有缺漏,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起编《韵府拾遗》,五十九年(1720)编成。都是依韵分卷,平水韵106韵,全书分106卷(《佩文韵府》有的韵字多,分上下卷)。每一韵的字,大致按常用、少用排先后,如“一东”韵第一个字是“东”,最后一个字是“oe ”。单字之下先注反切和意义,然后排列由这个字收尾的词语(按出处的时代先后排列),字数少的在前,如“东”下先是“南东”“自东”“在东”等,然后“涧瀍东”“首阳东”等,又“宿西食东”等。两书内容略有分别。《佩文韵府》一单字之下有《韵藻》(收上举的词语)、《对语》(如“渭北”对“江东”,“北山北”对“东谷东”等)、《摘句》(收“东”字收尾的五七言诗句,如“力障百川东”“翠华拂天来向东”等)三项;只《韵藻》部分的词语下注出处。《韵府拾遗》一单字之下只《补藻》(补充《韵藻》条目)、《补注》两项。这两部书共收单字一万上下,词语一百几十万,因而一般辞书查不到的,利用这部书常常可以查到。缺点是注出处嫌简略,如注书名而不注篇名(如《汉书》),注人名而不注篇题(如“王维诗”),找起来还要费力。这两部书内容太多,查寻时要利用商务印书馆编的按四角号码排列的《佩文韵府索引》(商务版《佩文韵府》的最后一册,即第七册,1937年出版)。例如我们忽然想起一句诗,“家家扶得醉人归”,忘记是谁作的,就可以先看索引,(假定不会四角号码)书最后《笔画索引》31页十五画由上向下第四栏“酉”部有“醉”字(索引按词语首一字排),下注“一○六四,八”“六九·五”,这是说“醉”字的四角号码是“一○六四,八”,在69页由上向下第五栏,然后翻看前面,找到一○六四,八,并看69页第五栏,果然有“醉”字条。其下由它起头的词语很多,可以查第二字“人”号码的前两个字,查得是“八○”,于是翻到70页第一栏,“八○”之下有“醉人归”,下注“四二九九,一”,这是表示此语在4299页第一栏。然后拿第六册,建到该页,看第一栏,有“醉人归”,下注:王驾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如果想知道全诗而对王驾也生疏,可以先查《中国人名大辞典》,知道他是唐朝人,然后查《全唐诗》王驾诗那部分。)

        六、目录

        目录是典籍的档案,博览的导师。我们只是学习文言,当然用不着追求过多、过深。下面只举几种常常需要参考的。3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

        这是一部介绍我国重要文学家和重要文学作品(包括选辑的)的书,1980年编成。上起先秦,下至近代,共介绍作品二百五十多部,也收戏曲和小说(不完全是文言)。编排以时代先后为序,一个时代里再按文体分类,如汉魏六朝分为“诗·赋”“文”“小说”。介绍先作家后作品,分析比较细。作品末尾并举可用的版本,很便于初学。

        40.《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编,有中华书局影印本《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于同治末年任四川学政时编的,光绪二年(1876)刊印。原是为指导生童如何选读古籍而作。收书两千多种,大致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部之下又分小类,不完全依《四库全书》。四部后并收“丛书”和初学各种读本。每部内之书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书名之下注明作者及可用版本。因为多缺漏,所以范希曾为它作了补正,除改正错误以外,又补充了不少新材料,到1929年编成。这部书所举古籍,在旧时代可说是简约而得当,所以对今天学习文言还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4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永瑢等奉乾隆皇帝命令编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纂辑《四库全书》,用了十年功失,收书万种以上,内正式入库的三千多种,入存目的六千多种。每种前都写了提要,述说该书的版本、作者、内容、流传等情况以及长短得失,按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再分若干小类)编排,成书二百卷,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编成,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要定稿出于纪昀之手,考证评介多精到之处。读古籍,想较深入地了解某一部书的情况,可以把这部书当作书名辞典使用。商务印书馆印本最后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名及著者索引》,查寻时可以利用。

        42.《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读文言典籍,需要了解丛书的情况,因为:一、丛书把各种性质的书集在一起,能与读者以方便;二,有的书现在只见于丛书,其他处所不能战到。了解丛书,需要知道:一、有哪些重要的丛书,每种丛书中收哪些书;二、某一书是否收入丛书以及收入哪些丛书;三、某一作者有哪些书收入哪些丛书。丛书几千种,所收之书若干万,了解以上三项实在不易,因而需要有一部查丛书情况的大辞典。这部《中国丛书综录》就是一部解决这个困难的辞典,1959年编成。全书分三册。第一册是《总目分类目录》,总括全国四十一个著名图书馆的丛书2797种,分为“汇编”(包括“杂纂”“辑佚”等五小类)“类编”(包括经史子集四小类)两类。各小类下举属于这种性质的丛书及其包括的子目。想知道有何丛书(借助书后的丛书书名索引),各丛书收书情况,可以查这一册。第二册是《子目分类目录》,书名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这一册有两种用途:一、可以查知某种性质的书(如工艺讲陶瓷的,游艺讲谜语的,等等)都有哪些;二、可以查知某一种书入不入丛书,入哪种丛书,是何人所著(借助第三册《子目书名索引》)。第三册是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查某一作者有哪些著作入哪种丛书),都按四角号码次序编排。根据索引按图索骥,无论想查什么都很方便(如果还有疑问,可看各册前的《编例》)。

        七、政书

        政书是讲典章制度的书,读文言典籍,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历史名物的底细,常常要参考它。常用的政书有“通典”三种,“通志”三种,“通考”四种,简称《十通》。43.《通典》二百卷——唐杜佑编

        44.《通志》二百卷——宋郑樵编

        45.《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编46.《续通典》一百五十卷——稀璜等奉乾隆皇帝命令编47.《续通志》六百四十卷——同上

        48.《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同上49.《清朝通典》(原名《钦定皇朝通典》)一百卷——同上

        50.《清朝通志》(原名《钦定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同上

        51.《清朝文献通考》(原名《钦定皇朝文献通考》)三百卷——同上

        52.《清朝续文献通考》(原名《皇朝续文献通考》)四百卷——清末刘锦藻编

        《十通》量太大,内容过繁,不容易介绍,也不必详细介绍,因为我们用它作查历史名物的辞书,要知道的只是知何去查。最好用商务印书馆三十年代排印本,精装二十册,后附《十通索引》一册。索引开头有《说明》,先列表介绍《十通》的内容及编纂情况,简明扼要。然后介绍两种索引——《十通四角号码索引》和《十通分类索引》的用途、编排体例和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熟悉索引的用法,想了解某一名物的情况而不满足于一般辞书的简略介绍,可以参考这部大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