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我的大学》购买第四节 吉田松阴

第四节 吉田松阴

        第四节吉田松阴

        人的真正价值是在逆境中放射光辉

        我认为人所能完成的最高事业是培养人,造就人才。世间没有胜过人才的财产。

        我一直为培养能承担时代重任的接班青年而全力以赴。

        社会、国家以及团体,其未来均决定于人才。在这个意义上,吉田松阴的一生经常引起我反复思考。培养出完成明治维新,打开新日本黎明的众多杰出人物的关键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怀着浓厚的兴趣。

        人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培养人才不能使用一般办法。如果硬是按照某一模式对人进行教育,"教"势必破坏"育",每个人的才能将被抹杀掉。

        我觉得松阴作为教育者的最理想之外,是把"教"和"育"不偏不倚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吉田松阴,幼名虎之助,文政十三年(一八四○)八月四日,出生于长州(山口县)萩市东郊的松本村。他是经营山鹿流兵学①师范的叔父吉田大助的养子,因而继承了兵学师范教育事业。他虚岁11岁时,就已能给藩主讲课。安政元年(一八五四),因策划搭乘培利率领的美国军舰偷渡美国而被捕。出狱后,创办松下村塾,专事培育人才工作。由于反对幕府签订通商条约,唱导尊皇攘夷,再次被捕入狱。后来又由于安政年间的大案,在江户传马监牢的刑场被处死。那是一八五九年,时年三十虚岁。

        ①兵学——即军事学。主要研究中国及日本古代兵法。江户时代的兵学主要有山鹿流与甲州流两大流派。

        关于松阴的思想,今天受到不少批评。特别有关他对邻国的看法,有各种意见,也有人指出从他所持的日本观看,产生侵略思想并不奇怪。他的思想中存在如此众多的问题,从邻国的立场看,以日本为中心的色彩过于浓厚,这是不能否认的。

        不过,松明虽有上述思想局限性,但他一生在那种剧烈动荡的时代,如同奔马一般积极活跃,这点是无一疑问的,而且他早就做好遭受迫害的精神准备,不怕掉脑袋,一心贯彻自己的信念,培养出很多人才,这方面有不少东西值得学习。

        其一是他在逆境中发放出人的光彩。

        松阴策划搭乘第二次来到下田海面的美舰,偷渡美国,遭到失败,被关进江户传马町监牢,后来被押回萩市,关入野山监狱。当时他二十五虚岁。

        野山监狱是专门关押武士的,狱中生活比较自由。然而那是一座照明条件极差,遭受严寒酷暑折磨的牢房,这一点与其他监牢没有什么两样。

        松阴把此处视为用功的好场所,一心一意勤奋读书。他从入狱到出狱的十四个月中,共读了约六百册书。从史书开始,广泛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时事、小说、诗歌等方面的书籍。还写了相当多的著作,如:《幽囚录》、《野山监狱文稿》、《回想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除和狱中囚犯们讨论时事,把自愿者召集起来讲授《孟子》之外,还召开俳句会,甚至动员善长毛笔字的人做教师,举行书法讲座。连看守也参加俳句会。他讲课时,监狱长也前去静听。他还写了改革监狱的建议,说服狱方给犯人明确刑期,进行"教育",甚至还推进了释放犯人的运动。

        松阴身居苦境,并没有只是唉声叹气,空度时光。他总能寻找出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专心致意地去做。这正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胸怀大志者很多,欲为实现理想而生活的人也很多。然而当身处逆境,为困难所阻时,则悲叹不幸,舍志而去者却也不少。或者虽未丢弃志向,却漫不经心地等待时运,徒费时光。

        而松阴面对那一刻不停地流逝的"时光",拼命加以利用。

        他那不满三十年的生涯,所以成为历史上永不消失的光彩,永远放着光辉,是因为他一生,即便瞬间也不曾停滞、浪费过,他的一生是非常紧凑的一生。

        根据记录,当时野山监狱关押了11个囚犯,其中年龄最大的七十五岁左右,平均年龄约四十五岁,关押时间平均超过十年。松阴是年龄最小的。按牢房生活的传统,很多杂务必须由他来承担。

        可是松阴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成为狱中的领导者、受到周围的尊敬和信任呢?

        无须赘言,因为他拥有足以教人的丰富知识。既有在兵学师范时期积累的学业功底,又有旅游九州、东北、江户等地时直接耳闻目睹的知识,而且还通晓许多国家的历史、形势等。

        但是,与其说来自其丰富的学识,不如说主要是由于他的为人和品德。有这样一个故事,他入狱后不久,知道了曾和他一起密谋偷渡而被捉进岩仓监狱的门弟金子重辅,病死在狱中。这时,"他连续数天,吃饭时不吃汤和菜,省下钱,凑足百疋(一千文),送给死者遗族。"(《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伙食本来就很糟糕,而从这样的伙食中又一连数日省出一部分,以悼念其故去的门弟。不难想像,周围所有人都会为他这种正直、诚实所打动。

        狱中的松阴为每个囚犯操碎了心。有人得病,他就自己研究治病方法,尽心治疗,他还建议大家为互相帮助,设立零存整取的储蓄。他为使囚犯们不自暴自弃,有时征求他们对自己所持见解的看法,有时劝他们传阅书籍。

        松阴,对狱中的人们来说,一定是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真正人的宽容和温暖的伟大人物。和他交谈,使囚犯们陷入孤独苦闷的心得到宽慰,甚至使他们忘记自己是在可憎的牢房里。囚犯们那时一定也胸怀希望,进而感到生存的意义。

        囚犯们逐渐为松阴那种能体谅人的真心实意所吸引,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素质,愿意听他讲话,遵从他的学说,主动要求他讲课。

        励志养精,为信念奋斗

        松阴所以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并且充分发扬自己的特长和本领,这与他的信念有深刻的联系。

        他撰写的《讲孟余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事君而不逢时,相谏以死可矣,身遭囚禁亦可矣,忍饥挨饿亦在所不辞!身遭此境,功名几如全无,然仍不失人臣之道,永为世之模范,终必有感念其德风,而奋起振兴者。最终其国风必走向统一,贤愚贵贱必皆崇尚节义。"

        (《吉田松阴全集第三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对松阴来说,酿成下狱之罪的偷渡计划是出自他的信念,为此他早已做好砍头、坐牢、忍受饥寒的精神准备。他坚信只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才能广开人臣之道,成为后世的模范,并且不久将来就能改变全国。他把过去的一系列行动,视为自己必须完成的使命的一个开端。人一旦树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就会变得坚强有力。

        松阴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取号为"二十一回猛士"。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喜欢使用这个名号。目的是提醒自己负有完成二十一回拼搏行动的使命。他在狱中写下的《二十一回猛士之说》中阐明了其来由:

        "我于庚寅年(文政十三年)诞生于杉家,长大之后过房到吉田家为嗣。甲寅之年(安政元年)因罪下狱。一日梦见神人,赐我名刺,其上曰:二十一回猛士。旋即醒来。"

        (《吉田松阴》,吉川薰著,创元社版)

        事后,他自释其义——我生于杉家,"杉"字,表示二十一("木"为十和八,"彡"为三,合计为二十一),养父吉田家的"吉田"也表示二十一("吉"字的"士"为十和一,是十一,"田"字中包含着十,合计为二十一),而把"吉"字的"口"和"田"字的"口"重合起来便成为"回"。另外,他当时的名字叫寅次郎,"寅属虎,虎之德是猛",以此自称"二十一回猛士"。松阴说,迄今他已完成三次拼搏。即指:脱离藩属,游学东北;向藩主呈递意见书;策划偷渡等。他说还要进行十八次这类行动,担子很重。并说为此要"励志养精"。他从家族名称取义,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行动。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但这是他希望彻底完成使命的一种心愿的表露。他甚至从家族名称中寻找出相应的意义,作为奋斗的"凭依",如此坚定的决心,不能不令人惊叹。

        一生要完成二十一次拼搏,这意味着他在人生道路上要不间断地进行战斗。尽管偷渡失败,关进监狱,他不仅未一蹶不振,反而更大胆地宣布了新的挑战。人生是会有失败的,也会有长期痛苦的时候。但是远大的目标或理想,靠一、二次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失败不足惧,也没有必要畏惧。要确信:在百折不挠的意志面前,任何障碍总有一天会被粉碎,最后的胜利在等待着我们。

        另外,请注意:他说为完成余下的十八次拼搏,要"厉志养精",志气是一切的根本。它包含锻练、努力、研究等等。

        所谓厉志,就是要锻练思想,坚定意志,培养力量,不轻举妄动,作好万无一失的准备。

        光是心情急躁,没有充分积蓄力量,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松阴关在野山监狱,埋头用功,好像和书本进行格斗似的,那也是为磨炼意志。

        不管怎样说,他心中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并燃烧着使命的火焰。因而他没有悲哀,也没有伤感。他那照亮黑暗牢房的智慧之光,以及使人们那冰冷的心得到温暖的热源,正是他心中不断燃烧着的信念和使命的篝火。欣慰和鼓励全来自此处。

        以行动为榜样

        松阴于安政二年(一八五五)十二月,从野山监狱获释后,创办了松下村塾。那么他在塾中实行的是什么教育呢?

        松下村塾,本来是他叔父玉木文之进利用松本村新道一带自家房屋而开办的村塾,因此他便以松本(下)村村名为塾名。松阴自己也曾在此学习过。后来,文之进晋升官职,此塾停办。这时,其舅父久保五郎左卫门开办的久保私塾继承了这名字。松阴的松下村塾,就是以此为基础开办起来的。

        松阴在安政三年(一八五六)撰写的《松下村塾记》说:

        萩镇的未来将从松本村开始,这所私塾将使全村震动奋发,进而为天下输送有为之才,书中充满这种雄心壮志。他在书中还说做学问之目的,就是学习如何为人,也即学习为人之道。

        松下村塾最初设在杉家的一个房间里,不久,改造了院内一个小棚,建起一间八铺席大的教室作为私塾校舍。后来学生人数增加到几十人,于是又增建了四铺半席和三铺席大小的两个教室以及一个没有地板的房间。

        学生的出身五花八门。既有藩士子弟,又有下级走卒的孩子,也允许农民、商人的小孩入塾。就连被称为不良青年的人也来此就学。

        当时作为藩办学校有个明伦馆。那儿只准藩士子弟入学。

        因此,下级走卒以及身分更低贱的青少年子弟连做学问的路也被堵死。这给青年带来多么大的消极沮丧心理是无法估计的。而松下村塾对这类广大青年敞开了做学问的大门。

        在私塾里,各种身分的人一律平等。藩士之子和农民之子也平等往来,结为朋友。这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组织的一个超越制度的崭新的小社会。他肯定深知这种多阶层人的广泛团结,正是变革时代的力量。

        当你描绘出一个明确的理想蓝图时,为了予以实现,很重要一点是首先要从眼前着手,将其具体化。有的人到遥远的彼岸寻求理想,并把它描画得天花乱坠,可是现实却丝毫没有为之改变。因此,洋洋万言的理想论,不如一个具体事实更加重要。应从自己脚下挖起,让清泉从此处涌出来。要点点滴滴地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做起,随着它的累积和扩大,理想也将随之而实现。

        松阴不仅不问学生们的出身、地位,连年龄也不加限制。

        多数在十几岁和二十五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十七、八岁。其中也有九岁和三十五岁前后的。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同桌并肩而学。实在是一幅令人好笑的情景。他们也不收取学费之类。还常为没带饭的学生提供午饭。

        那里的教学具有独特风格。完全尊重个性和自主性。

        它和其它汉学私塾一样,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但这并不是特别规定,读什么基本上听从个人意愿。有的人读《日本外史》,也有学中国史书的。既有热衷于国学的,又有专门搞诗文的。学习时间也非固定不变。似乎没什么时间分配表之类。还有的学生白天去明伦馆,晚上来私塾。

        在教室里,松阴经常在学生中走动,和每个人对话,进行细心辅导。他的座处不固定,也没有专设授课用的放书架。

        每个人如其面貌各不相同一样,生长环境相异,其性格也不同。不能做千篇一律要求。因此,辅导教师要因人施教,一对一的指导,发扬其个性。这是培养人材的真谛。

        以组织或团体为对象进行教学,容易发生的错误是忽略个性发展。即便讲话也如此,向全体人讲的话很难深入每个人的心,也难于取得所有人的理解。教育宗旨既然始终是坚持因人施教,那么拿出几倍于花费在全班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同时,正因有针对个人的个别指导和鼓励,集体指导和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松阴还起居于教室,和学生一起活动,与此同时教给他们什么是人类和社会的理想状态等。有时还和学生一起,一边拔草、捣米,一边讲解读书方法和历史。

        安政五年(一八五八)三月,又增建了校舍。这是松阴和学生们齐心协力,自力更生建起的。他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劳作,告诉学生们相互扶持、团结协力的重要性。

        人并非先从语言文字来学习,而是在共同活动中学习更多的东西。松阴平等地和青年们接触交谈,同乐同悲,他的这种行动和做法本身,就是在进行人类平等和睦的教育,是"人学"的生动教材。行动是思想的反映,思想变成行动而表现出来。松阴在和学生接触中,可以说是把亲自示范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

        松下村塾,作为一个私塾应具备的环境条件一样也没有,这样说并不过分。但是它有一位难得的老师。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大最好的条件。对人进行教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教师本身,是人本身,难道一切不是从此开始,并在此结束吗。

        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歌德说:"青年人不愿听说教,而喜欢接受刺激。"(《歌德格言集》,高桥健二编译,新潮文库版)松阴的教学,就是不折不扣地从人格比较方面,来刺激、启发青年,从而使他们学得着迷入神。

        松下村塾的学生们最大的乐趣是听松阴在晚间开设的自由谈这门课。他上这门课时,不使用教科书之类的课本,而是以周游全国所获得的丰富知识为基础,进行自由畅快的论说。讲时事,论世界形势,慨叹幕府面对形势发展无能为力,尖锐抨击对外国文化的完全无知,依旧保持锁国状态。有时讲到深夜,甚至议论到天明。

        学生们学到的全是活生生的知识,在这里未来世界和个人应抱的态度完全融合在一起,学习也就是生存。

        同明伦馆那种摆权威架子、没有发展进步的教学相比,松阴那热烈而又有气魄的讲授,对青年人来说,该是多么新鲜,多么具有魅力啊!

        教育必须具有感召性。如果单纯教知识,那就只有"教"而没有"育",无法培养人。但是实行感召、激发,最重要的条件是教者要有满腔炽烈的热情。教者自己不热烈燃烧,便不可能使别人燃烧起来。

        松阴怀着满腔热情,围绕为日本的未来应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思考、讲解、宣传。也就是说他的教学,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他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行动、去实践。

        他对要求入塾的学生,一定要询问"你为什么要学习?"、"因为看不懂书,所以我要学会识字读书",每当学生这样作答时,他总要说:"不要做学者。对人来说,实践最重要。书籍之类,只要用心,在实践工作中,自然能逐渐读懂。"

        (《吉田松阴全集第12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松下村塾有一本叫作《飞耳长目》的笔记录。记载着从朋友处听来的话,来自京都商人讲述的见闻以及全国各地学生带回的消息等。它传递那些时刻变化着的新鲜生动的信息,起着如同今天的报纸的作用。

        他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出去游学,以便能耳闻目睹各地实际情况。

        松阴认为搞学问的意义在于能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所以他让学生走上社会,学习新鲜有用的知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不要从知识开始,而又以知识结束。要把知识变为智慧,在生活和社会中加以运用、扩展。所以松阴经常询问并教育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如今在学校教育中,关于"怎样学习"进行着多种研究和教育,然而我觉得关于"为什么而学"的问题,似乎不那么很清楚。搞清为什么而学这一基本点,能直接转化为勤奋好学的动力。

        松阴还具有识别人的潜在才能的敏锐眼光,而且更有将其诱导出来的力量。

        就连在野山监狱中,他也能发现每个囚犯所具有的值得高度评价的才能,他把有的人安排为俳谐的老师,让性情古怪的富永有邻担任书法教员。松阴出狱之后,还开展了释放有邻的运动。在其获释后,松阴把他请到松下村塾当老师。据说后来国木田独步先生所写的《富冈先生》,就是以富永有邻为典型的。

        松阴向离开萩镇走向社会的门生们,题赠充满亲切之情的送别辞,以资鼓励。在这些包括赠别辞在内的书信中,充分反映出松阴善于识别人的眼力。

        如关于久坂玄瑞,他写道:"年纪虽轻,志高气锐。而且他是个能以才能发扬志气的人。我自以前就推崇他是我藩年轻人中最优秀的人才。"

        关于性情如烈马般放纵不羁的高杉晋作,他是这样写的:

        "我过去认为在年纪小的同志中,当推久坂玄瑞为最优。

        后来得到高杉晋作。晋作是有识之士,但学问尚不够充分。然而他能自由奔放地进行思考和行动。于是我尽力推崇玄瑞,而抑制晋作,晋作似乎非常不满。不久,他的学力大长,能言善辩,其他同志也不得不服从他的看法。"

        由此可以清楚知道,他对晋作的品行特点了如指掌,并进行了正确指导。

        在年小的门生中,有个后来任过明治政府枢密顾问等官职的品川弥二郎,松阴对他曾评价道:"临事而不慌,是少年中罕见的男子。"(同前书)

        关于创立长崎造船厂的天野清三郎(渡边嵩藏),他曾这样评价:"天野具有奇才卓识,看人入深入细。"(同前书)说他知识出众,观察人敏锐,还说天野的话经常令他很钦佩。

        松阴说:

        "人都多少带着纯金来到这个世上。圣人拥有的纯金,和我们的纯金没什么两样。"(《吉田松阴入门》,山口县教育会编,大和书房版)

        他接着还说道:"提高天赐黄金的纯度,便是我们要修炼奋斗的目标。我们的学问和职责均在此处。"他的意思是说让每个人自觉认识自己的天分,为自己找到一个社会性的角色,并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奋斗,这就是教育的最重要之点。

        不应当忘记,松阴那识别人才的眼光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即认为"人人怀中肯定有金子"。正因这样,他收留被称作不良少年,受到村民疏远的市之进、音三郎、沟三郎等人为门生,并对他们进行薰陶教育。

        要有相信人能成才的思想。这才能养成发现别人长处的慧眼。相反,对人不信任,便封住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到人家的优点。

        没有天生的优秀人才。通过教育使其才能得以增长、发挥,然后才成为优秀人物的。并不是突出的优秀人才全集中到松下村塾了。恐怕江户等大城市有很多具有更为出色的天资素质的人物。而松下村塾的学生们,只是由于松阴对其才能进行了启发诱导,才得以发挥巨大力量。一个人的长处被人承认,并永远受到重视,而且得到亲切培养,没有比这更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了。

        让学生折断烟袋管的人

        松阴于安政四年(一八五七)写的《丁己幽室文稿》中,有一篇题为"折烟斗记"的随笔性文章。由于松阴第一次把高杉晋作写进自己的文章中,故此文早已广为人知。

        一天夜里,在松下村塾,教师富永有邻和学生增野德民、吉田荣太郎,还有被称作不良少年的市之进、沟三郎等聚集在一起,议论武士的风格。

        大家谈得很起劲,不久话题转到当时不在场的学生岸田多门的吸烟问题上。大家对他批评得似乎相当严厉。这时在场的松阴现出忧心忡忡的神色。有邻和学生们看到松阴的表情,便都默不作声了。

        长时间沉默之后,吉田荣太郎突然把手中的烟袋管折断,并说道:"我从今以后不再吸烟。"他一定是产生了悔改之意,希望改变当时那种年纪轻轻就吸烟的气氛。

        于是增野德民、市之进、沟三郎等人也异口同声地说:

        "我也戒烟!"接着一个接一个把烟管折断。这时年纪大点的有邻说:"既然大家都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怎能一人坚持抽下去呢?"说完把烟管递给松阴,让他折断。

        松阴既不饮酒,也不吸烟。他清楚知道吸烟的害处。但他从未硬性地让别人戒掉。他非常冷静地说道:

        "烟虽然不同于饮食,但抽上瘾,成为习惯,是很难戒掉的。我很厌恶烟草,不过诸君凭一时激动,宣布戒掉,恐怕在今后的日子里,直到终生,会感到寂寞无聊吧?"

        这时,有邻等人愤然说道:

        "老师,您怀疑我们的决心?岸田,还有在这儿的市之进、沟三郎,他们才十四岁,就毫不避讳地吸起烟来,和年纪大的人一样……。如今社会上也是这样。因此,我并不仅仅是为岸田才戒烟的。这样说,老师还不相信我们的话吗?"

        松阴一再俯首表示歉意。

        "诸君既然有此考虑,今后村里的风气也会大为改观。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是多么暖人心窝的师生交谈呀!

        松阴立即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并马上讲给岸田多门听。

        话没说完,岸田感动得痛哭流涕,几天后,他亲自把烟具送回家中。打那以后,他彻底戒了烟,拼命钻研学问。而且到后来,高杉晋作也听到此事,并说:"这可是个好机会!"也和烟一刀两断了。

        松阴总是尊重本人的主动性,等待其自觉。建立规章,依靠权威和地位进行压制是最省事的。然而只要是其本人并非心里愿意,不是基于其自觉性而采取的行动,必将引起牢骚和不满,暗地破坏规定。

        相反,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并且是基于每个人自觉的行为,才稳固有力,不会半途而废。教育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唤起这种自觉。为此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热情。

        看看松阴的言行就会知道:他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自己相信是正确的事,立即付诸行动。但另一方面,他在等待学生们自觉这一点上也十分有耐性。他绝不遗弃人,而是耐心地给予鼓励,沉着地等待时机。可见教育是一桩极为耐心的工作。

        当学生们不仅是为自己,还考虑到其他很多青少年情况,而决心戒烟时,松阴似乎深有同感,因而将此写成文章,以传后世。我想他是为高度评价学生们的为人之心,并予以颂扬的吧。

        他明白即便是全村的风气,没有每一个人的自觉,也是无法改变的。每个人的心都在创造社会风气,同时也能改变社会风气。禁烟不过是少数几个人的一个小小决断,却使大家一直担忧,谈论的藩中武士的风气问题有了成熟的结论。如果议论仅仅是以议论而结束,便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对人们心中萌生的自觉性,要予以精心培育。可以推想,松阴的赞扬定会使学生的自觉性变得更加深刻、牢固。

        在门生身上培育起的这种改革时代的觉悟,不久转为使命感这样一棵大树,耸立于世,并成为改变日本历史的一个巨大力量。

        松阴具有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松阴在松下村塾的执教时间非常短暂。自改建院内小棚,有了单独的校舍起,算起来大约一年,即使从为近邻子弟讲解《武教全书》算起,也不过两年多一点。除去兵学师范时代的门生不算,接受松阴教导的学生多数不满二年。不到一年或不满半载者也不少。然而时间不长,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量呢?

        如前所述,松阴所教的是和实践、行动、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学问。同时他具有能发现每个人最大长处的"眼光"和对教育怀着高度热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仅以此来说明松阴具有感召力的原因是绝对不够的。

        我想首先绝不能忽视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松阴肯定学生的人格,尽管他们年少,也能以礼相待。这一点在说话的用词上也表现出来。据说他称呼学生时使用"您"字,翻阅他的信函,上面用的是"同志"。这意味着他把年长而又处于教育者立场的自己和门生们看作是平等的,以对等态度来对待。进行教育时也一样,是从相互信赖开始的,如果以为自己是教育者就盛气凌人,采取对待贴身武士或奴仆一般的态度,那么人们就会把心扉紧紧关上。这样一来,既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也不会结成心与心之间的纽带。那就失去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了。相反,当尊重对方,把他视为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人时,他的心坎上的大门将完全敞开,并会产生信赖感。这是居于领导地位者必须注意之处。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即身为师表的松阴,总是不失进取、求道之心,坚持修炼,并面对众人公开自己的主张,以求切磋琢磨。

        松阴在塾里,一方面担任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和提倡"讨幕"论的默霖进行深刻的争论,同时还向主张"亲幕"的儒学教官山县太华征求对《讲孟余话》的批评,同他展开勇敢的论战。他还撰写并上书批判藩阀政治的论文《狂夫之言》。

        人一旦受到众人尊敬,有了自己的门生,便往往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懒于钻研,只想求助于权威。

        但是松阴却没有躺在自己的学说上,觉得万事大吉。他不停地进行论战,当听到对方的意见和主张正确时,便积极采纳。他身上总是充满着不断探索、向前的精神。

        由于他总是满怀前进、向上的精神,所以感召力非常强。

        一个领导者不可须臾忘记自我锻炼成长。

        另外,他没有自私自利,追逐名位之心。他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了无私忘我。这恐怕是唤起门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年人单纯、勇于批判、心地纯洁。因此,他们能够敏锐地嗅出领导者的私心。同时又能和纯洁的志同道合者奏出共鸣音。那些自私自利,追逐名位者,即便能一时巧妙地蒙骗青年,但骗局早晚将被戳穿。而松阴那种去私则天,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生死观,牢牢地抓住了门生的心。关于其生死观本身,我们暂且不去议论,但生死观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最根本问题。人应如何生活,追究起来也要碰到人为什么而死的问题。他在狱中给高杉晋作写的信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随时准备死,如果生而能成大业,就要永远活下去。"(《吉田松阴全集第九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他是说如果你认为死能使自己的名字不朽,那你就在此战斗而死吧,你就永远垂名青史。如果你觉得不生存就无法完成伟业,那你就要长生久存,永远活下去。松阴是彻底按照这种生死观要求自己的。他的门生从他那儿看到了人生的典范,因而一定在内心深处唤起强烈的共鸣。

        师傅是"针",弟子是"线"

        松阴的遗作《留魂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年至三十而结果,并与世长辞。我不晓得自己是一颗无实的稻壳,还是一粒成熟的稻米。如果同志们能继承我的微衷,那就像播下的种子,年年能结实,到了收获之年将无愧于心。同志请仔细想想我的话吧。"(《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

        松阴在江户传马町的牢房中被处极刑。可以说,他以死贯彻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自我牺牲的行动表现了生与死的意义。

        当门生们知道松阴毫无道理地被处以极刑时,其愤恨之情不尽于笔端,这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出来的。高杉晋作发誓说"我们既已结成师生之交,此仇不报誓不罢休。"(《高杉晋作全集(上)》,堀井三郎编,新人物往来社版)久坂玄瑞则说:"光为老师之死于非命而悲痛是无益的,牢记老师之志最为重要。"(《久坂玄瑞全集》,福本义亮编,松野书店版)

        从这时起,松阴的门生很快继承其遗志行动起来,大力推动时代走向明治维新,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实行"维新",这是冒死才能完成的大业。事实上,高杉、久坂均先后中途倒下。然而"维新"取得成功,终于迎来日本的新的黎明。

        当我们分析、研究松明与其门生的关系时,虽然当时情况和现代相比有很大不同,却使我深深感受到:当人们觉悟到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时,师徒关系该是多么重要!如今一提到师徒关系,似乎给人以非常陈旧,带有封建性的印象。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无论做学问或者搞体育,凡想学到东西,就必须有指导者。若有好指导者,则进步快速,提高明显。如果单靠个人摸索,往往徒劳,并且很快会进展不下去。同样,为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须有一位好的指导者,也即"人生的老师",来指导关于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

        对松阴的门生来说,松阴固然是学问上的导师,但同时也是他们的"人生之师"。他们和松阴交往,并接触其思想、生活以及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决定以松阴为师,因而决不是被迫的。

        另一方面,松阴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为调动每个人的潜在力量而献身,以自己的行动告诉门生什么是人间正道。他们有相同的目标,即开创新日本黎明这个理想,并为它而共同奋斗。

        他们之间,既不是按身分高低划分为上下级关系,又不是基于利益和报酬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真正自发的纯粹的精神结合,这种结合是因为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且以相互信赖为基础。只有在这种"人"和"人"的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并成良才。

        这么一想,那种幸遇良师和伟大导师的人生,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了。而且所谓伟大理想,只有师生共有,门生继承先师遗志才有可能实现。

        老师和门生之间,可以比作"针"和"线"的关系吧。老师开辟道路,阐明原理,留在后边的弟子们则运用、发挥、实现这一原理。同时弟子必须超过老师,老师必须自觉为后生们牺牲一切,甘作奠基石。

        我也经常在心中发誓:为给青年们开辟未来的光辉大道,建造能够大显身手的舞台,要不厌恶任何劳苦,勇于牺牲自己,这就是自己的职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