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我的奋斗》哪里有卖草样少年

草样少年

        前面说过,刘备生于幽州涿郡涿县,也就是北京靠南边一点的地方,这地方当时已是大汉帝国的边疆,混杂着大量的乌桓移民,再往北就是鲜卑人的地盘了。

        刘备的老爸刘弘虽是州郡一级的官吏,但大概职位不高,又死得早,留下孤儿寡母过着清寒的生活。自少年起,小刘备就不得不跟着母亲摆地摊儿,从事家庭手工编织业,也就是编草鞋、织草席。

        他大概从懂事起便帮着母亲干活了,因而养成了随手编织工艺品的习惯,到他中年后都改不掉,以至于后来威震四方时,对头们也常拿他少时的从业经验开涮。可见,刘备是个名副其实的“草根”。

        拼爹,刘备干不过曹操跟袁绍;拼出身,与自己那两位有着相似经历的远祖相比,他的起点也是相当低的。汉帝国的开创者高祖刘邦,好歹还是个村治保主任(泗水亭长),交游广阔,喜游侠,虽然常拖欠人家酒钱,偶尔接受嗟来之食,但至少说明他还能将场面撑住。汉光武帝刘秀虽说也是一介布衣,却生在地主家庭,闲来无事喜欢干点农活、放放牛,搞点小情调。而刘备,就真的只能用“贫贱”二字来形容了。

        不过刘氏家族再怎么落魄也是大族,虽说家境不好,刘备从小还是有书读的。而且刘备的母亲也是一个很重视孩子教育的女人,刘备十五岁时就被送到当时的大儒卢植的门下当学生。

        汉朝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筵讲学的风气便十分盛行。东汉时期最高学府当然非洛阳的太学莫属,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除太学外,地方上还有郡国学,还有许多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私人讲学,若是名师开讲,数千学生济济一堂也非怪事。

        在传媒和交通尚不发达的当年,那么多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有的甚至不顾舟车劳顿,不惜耗费数月光阴,千里迢迢赶过来,只是为了听上几堂课、一睹名师风采,足见当年那些名师的号召力。运气好的大概还能赶上毕业典礼,运气差的可能连名师的背影都见不着,但大家还是争相前往。

        比较起来,现如今学术界的所谓“超男超女”们,无论是从学术素养还是人格魅力上,跟人家都是没法比的。

        卢植就是当时的名师之一。他同样是涿郡涿县人,和郑玄同是经学大师马融的学生,兼学今文经与古文经,十分有名。卢植在当时绝对是个牛人,虽然学问上不及老师马融和师兄郑玄,但也称得上是文化明星,不过他身上的另外一项技能却是老师跟师兄无法比拟的。这里先卖个关子,后面自然会讲到。

        话说卢植学成之后,就回到家乡开班授课。刘氏为当地大族,自然是抢着将子弟送来听讲。当时刘备只有十五岁,还处在叛逆期,就被老妈硬拖着来给卢大师磕头,大概也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

        关于刘备的母亲,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但笔者想在这里向她表示由衷的敬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普通百姓,能活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平平安安当个农民或是进城当个民工,几乎是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普遍追求。至于功名利禄,报效国家之类,那是有钱人家的事,与我等草民何干?

        然而刘备的母亲却不这么想,她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家里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虽然刘备的爹曾是公务员,但从后来刘家清苦的家庭环境来看,刘母绝非大户人家出身。在那样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能有这样的觉悟,实属不易。

        和刘备一起来上课的还有一位同宗的刘德然同学。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看刘备家境不好,便常常资助他。后来刘元起的老婆实在看不过去,便数落了他几句,刘元起则回了一句相当有时代特色的话:“咱们族内出的这孩子,可不是平常人物啊!”

        不知道刘元起是从哪一点看出刘备“不平常”的,估计是因为刘备当年的一句话。

        刘备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玩躲猫猫,他忽然指着不远处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皇帝的车子!(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结果吓得一旁陪护的叔叔刘子敬赶紧喝止:“小孩子家胡说八道什么,小心被灭族!”

        这件事被记载在《三国志》里,那句“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也向来被当作刘备胸怀大志的证明。不过笔者要说的是,这句话极有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为的就是表明刘备自少年起便与众不同。

        喜欢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大凡皇帝出世必定伴随着各种异象,什么冒红光、发异香、神龙入体,诸如此类。至于这些所谓的“异象”是否属实,地球人都知道。

        再说刘元起,不能肯定他是否便是从那句戏言看出刘备的“不平常”,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发现刘备把他好心资助的学费拿去搞些不三不四的课外活动,一定会气得爆血管。

        据史料记载,刘备对那些老派经学压根儿就提不起兴致,他常常翘课搞些赛狗、跑马、音乐赏析之类的活动,又喜欢穿漂亮衣服,一副雅痞的形象。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潮人”。

        以卢植老师的名望和人气,相信向他求学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么多学生里有个别学生不务正业他压根儿不在乎,也可能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学生里有一个叫刘备的。

        而刘备的运气也不错,因为还没过一年,卢植老师就被朝廷征任为九江太守,到遥远的淮南平乱去了。

        前面提到过,卢植的一项特殊技能是马融和郑玄比不了的。现在答案揭晓:卢植除了搞学术外,还是个“兵家”。

        据史料记载,黄巾起义爆发时,东汉政府曾派遣了三位高级官员过去镇压,其中之一便是卢植,而他所面对的,正是黄巾军的一号头领——天公将军张角。

        场仗下来,张角丢盔卸甲,卢植高歌猛进。后来张角实在挨不住了,一口气逃到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不料卢植阴魂不散,一路穷追猛打,双方便在广宗打起了持久战。

        喜欢读史的人都知道,大凡反贼(相对政府而言,这里绝没有贬低农民起义军的意思)或敌对国被打得上天无门时,后方朝廷里必定会出来个把奸臣扯后腿,这次也不例外。

        正当卢植准备一举将张角军消灭时,太监左丰(太监往往出任这一角色)由于和卢植素来不睦(索贿不成),便乘机进谗言,于是帝国的执政者汉灵帝临阵易帅,派董卓出任前方“剿匪总司令”,而卢植却落得个京城问罪的下场。

        但董卓实在不争气,兵败。

        后来帝国政府又派皇甫嵩围剿张角。皇甫嵩采用卢植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样一来,被“雪藏”的卢植重新获得启用,被派到东山担任尚书。

        不过,让他名留青史、人气爆棚的,并非他的学问跟武功,而是在后来董卓专权,执意要废立皇帝,而满朝文武为保命而大都采取“不闻、不问、不管”三不政策时,卢植愤然而起所说出的那句:你们胆小怕事不敢反抗,我卢植便一个人抗争到底(“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后汉书·卷六十四》)。

        结局颇值得玩味,与之前那些得罪董卓之人的下场不同,卢植不但没死,一向嚣张跋扈的董军阀反而对他毕恭毕敬,笑面相对。

        小沈阳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

        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当时卢植的名气太大,粉丝遍天下,董卓为了维持自己表面上宽厚待人的光辉形象,放了他老人家一马。由此看来,在当时做个名人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至少关键时刻可以保命。

        曹操曾经评价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

        笔者认为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