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我在风中等你是哪首歌第三节

第三节

        罗崇文要求退婚的信使罗焕彰教授非常震惊。他立即往南京一连去了数封信,希望儿子回心转意,但所有的信均因无收件人而被退回。至此他知道,罗崇文在故意躲避他。同时更令他担心的是,儿子对家庭的反叛是他走上激进道路的开端。

        但是,也不能据此就认为在西北某大学任教至退休、且退休后仍担任该校名誉校长的历史教授罗焕彰是一个不爱国的人。

        “九·一八”事变后,西北相继出现了许多群众性的抗日团体,他们纷纷组建社团,创办刊物,以话剧、歌咏、讲演、墙报、展览等形式一边开展声势浩大的“收复东三省、还我河山”的抗日宣传,一边为抗日救亡运动募捐。罗焕彰教授在这些募捐活动中捐出了不少财物,其中包括他收藏的一部分字画和古玩,甚至他还为演出团体以及印制传单的学生暗中提供方便,并为此冒了极大的风险。而后来作为“西安事变”一部分的“兰州事变”爆发前夕,罗焕彰教授与驻防甘肃的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还有过密切联系,共同商讨抗日策略。至于他的家乡平安县城,为他看护家园的老家人罗忠曾给工农红军西路军提供了大量财务和极大的方便这件事,细算起来,也该是罗焕彰教授的影响使然。所以后来,共产党人罗云鹏受中央委派到兰州任工委副书记,他主动联系上了罗焕彰教授,两个人曾经有一段特别的交往。与罗云鹏的交往对罗焕彰的影响是深刻的,他的一些学生在他的教导下也因此奔赴了延安。那时罗焕彰虽然把自己归入到“老朽”一列,他却又一次经历了一段险象环生的风云岁月。

        但对于唯一的儿子罗崇文,罗焕彰却不能让他去冒那种风险。这绝不是出于富贵人家溺爱子弟或者仅仅是传宗接代的考虑。罗焕彰有他自己迫不得已的隐衷。

        事实上,罗崇文并非罗焕彰亲生的儿子。

        罗焕彰亲生的儿子叫罗崇俊,比罗崇文年长十多岁,在罗焕彰的培养教导下成长为了一名优秀青年。所有亲朋故旧都认为,他是罗家最合适的继承人。但在罗焕彰心中,一个富家子弟继承家业算不得天大的事,他生活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教育救国是他追求一生的理想。罗崇俊刚中学毕业,曾经在晚清参加过洋务运动的罗焕彰就安排他去法国留学,他希望自己钟爱的长子将来能够有比继承家业更大的作为。

        其实,罗焕彰完全可以想到,二十世纪初期,整个世界都是风雨交加。

        一九一八年岁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一九一九年一月,也就是罗崇俊留学法国的第四个年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和约和处理战后问题。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日本妥协,消息传到国内,“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与此同时,旅居法国的华侨、华工和中国留学生共三万余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住所外面,他们高举起“拒绝和约签字”的横幅示威、抗争……

        罗崇俊就是在那时离开巴黎的,但他没有直接回国而是转道意大利,去寻访罗马城了。

        罗崇俊在意大利的经历无人能详,只是听说他在巴黎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意大利外交官的女儿,他们是结伴同往意大利的。据说某一天他和那位意大利姑娘游历了罗马城后,又一同去了爱琴海。他们却再也没有回来。有人猜测他们的船只在爱琴海上失事,两个人不幸溺水而亡。也有人说他和那姑娘的爱情遭到了意大利外交官的反对,反对他把姑娘带回中国,因此他们回国受阻,才转道意大利的。

        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外交彻底失败的贫弱之国的留学生,怎么会得到帝国外交官的青睐呢?也许罗崇俊在异国他乡的遇难并不能简单地归于意外事件。当然,这一切仅仅是他的同学做出的猜测。有一位同学回国的时候把他遗留在巴黎的部分行李带回了家,罗焕彰在行李中找到一本日记,里面记载着罗崇俊留学近四年的境遇以及对“巴黎和会”的感言。日记虽然写得断断续续,甚至是一些残句零篇,却处处浸满了一个热血青年内心的忧愤。

        ……

        中国人的海洋,怒吼像潮汐。

        我们站在那片空地上。法国人的宫殿,铺着斑斓的马赛克,透出华丽的光芒。很难发现地缝间隐藏的肮脏,以及肮脏下滋生的蛆虫。华贵包装下却是藏污纳垢,打着和平的幌子。

        我们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还有僵硬的躯体、燃烧的心。就这样,从黑夜,到黎明,再转入黑夜。我们看不到曙光。

        ……

        呐喊的潮汐于无望和奈中消退。熊熊燃烧的心却不曾熄灭。在沉默中爆发,还是退却?一个漫漫的长夜。

        看那片海洋,如同夜一样深沉,深不可测。什么能唤醒沉睡?在那东方,一片沉睡的黑夜的土地。我们用年轻的血液和燃烧的心所卷起的阵阵波涛,还远远不能撼动它吗?

        让风浪更大些吧!挺直脊梁,走向深不可测的海或者夜,只为能够唤醒。

        我愿为此付出一切,包括爱和生命!

        ……

        一个优秀青年伴随着他无法忍受的屈辱或者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葬身爱琴海,这是当初一心要儿子出国留学的罗焕彰教授没有料到的。罗崇俊本来应该回国却转道意大利去寻访罗马城,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他应该有这样一个符合心意的理想归宿吧?但他走得毕竟太年轻、也太轻率了!

        年过半百的罗焕彰对着儿子的日记本老泪纵横……

        除了罗崇俊,罗焕彰原本还有个女儿,小名臻儿,她的的确确是殉情而死的。

        按平安县城的习俗,臻儿从小定了亲。当她十七岁准备出嫁时,却收到了男方要求退婚的信。原来那个男青年去参加了军队,他不希望自己耽误臻儿的青春。臻儿给男青年去了数封信,告诉他她对他的真情以及会一直等他回来的决心。后来男青年参加了北伐,不幸阵亡。一同阵亡的还有罗焕彰的一位挚友,此人也姓罗,就是他把臻儿的未婚姑爷带到军队里去的。挚友死后,留下一个不到三岁的儿子,家里已经没什么人了。就这样,罗焕彰夫妇将挚友的遗孤接回到家中并收为养子,随长子的名字给他重新取名为罗崇文。

        某一天,也就是未婚姑爷的忌日,臻儿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一个大家小姐,既不承担打水的工作又不自己洗衣裳,谁会相信她是不小心掉到井里的呢?

        罗焕彰夫妇年过半百先后经历了丧子丧女之痛,也可以说他们的一双儿女是因为生长在这样一个贫弱而动荡的国家且为了“国事”才丧命的,他对眼前依然时刻面临着战火的“国事”便有些心灰意冷,对养子罗崇文也是加倍爱惜。他们担心罗崇文在外面有半点闪失,对不住早亡的挚友,才用了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想把他拉回到身边。尤其当他收到儿子要求退婚的信,而张小姐又对这桩婚事表现出无比的坚贞时,他真的不愿意看到儿子和张小姐再发生臻儿那样的悲剧。

        迫于这种种隐衷,罗焕彰只能一边催促罗崇文回家,一边在家里热热闹闹地操办起婚事来。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时局如何,普通人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的(说生存下去也行),但凡有点办法的人家都会继续娶妻生子这样的“人生伟业”,它比其他任何事都更寻常、也更天经地义,而且与“爱国”这样的胸怀并不矛盾。这使罗焕彰更加坚定了约束儿子罗崇文的决心。

        但是,独自在南京城生活的罗崇文像一匹脱缰的马,他完全不顾忌父亲的感受,突然和家里躲起了迷藏,而且几年时间里音信杳无。迫不得已,罗焕彰只好将张小姐送回平安县马县长家里。他知道,等儿子早晚一天回来,罗家总要给张家和马家一个交代。他只能无奈地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