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险恶2剧情分析第十三章 心理逻辑

第十三章 心理逻辑

        

1、懂一种东西和会一种东西,其实是两个概念



        当讲到心理逻辑的时候,我要温馨提示一下:请给自己一点耐心。

        因为我讲到了我的独家心理分析最核心、技术性最强的东西。不夸张地说,如果学会梳理心理逻辑,那是一个绝杀技。

        我们都知道,练一门武功,和会玩几招花拳绣腿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恐怕和蚯蚓与黄鳝、黄鳝与蛇、蛇与龙的区别差不多。

        很简单,真正的功夫是用来防身和攻击的,技术性相当强。你不要看玩功夫的人手一舞一舞,脚也一踢一踢的,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好看(当然它也可以玩得看上去很美),而是知道自己和别人有哪些漏洞必须防守,可以进攻。他不会去玩那些华而不实的招式。

        李小龙玩的“截拳道”就非常讲究这一点。在《精武英雄》这部电影里,陈真陈英雄也说“搏击之道就在于击倒对方”。

        对于花拳绣腿来说,那就不懂这些东东了,它就是用来表演和娱乐的,因此追求的就是好看。

        所以,有时候,懂一种东西和会一种东西,其实是两个概念。里的王语嫣同学就是一个懂一种东西,但并不会这种东西的人。她看过很多武功典籍,别人要玩什么武功招式,她都知道,但是她不会武功!

        

2、用逻辑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总可以在心理上说清楚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心理逻辑?

        先想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的言行,其反常、奇异、疯狂,是“不可理喻”“无法想象”的对不对?也就是说,它们用理性的逻辑和常理,根本就解释不清楚。

        比如,一个人喜欢去偷女人的内裤,一个疯子突然跳起来拿刀在大街上砍人,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就会本能地厌恶,用逻辑都无法理解。

        那什么可以理解?回答是:心理逻辑。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用逻辑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总可以在心理上说清楚。

        因为,这些言行,是受心理驱动的,它们自有一套逻辑。

        对“心理逻辑”名词解释一下就是:一种心理行为,或一种心理症状,从在内心里的发生,到表现出来的整个有规律的过程。梳理心理逻辑,就是看透这整个过程。

        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就相当于看到了:

        a、一个人在内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b、他的那些行为,在内心里经过了什么样的程序,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c、他的心理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3、心理分析讲究的,主要就是心理逻辑



        和我们人类有关的世界,大致有三个大领域:自然、社会和心灵。

        对于自然、社会现象来说,我们是用一系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哲学)来对付的,比如物理学、化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必须讲究逻辑。因为,不讲逻辑,你都思维混乱了,还想干什么,又能干什么?还想探知自然、社会现象的规律?

        值得一说的是,甚至本属心灵领域的宗教,为了增强吸引力,也用逻辑来武装自己,比如,在西方的中世纪,很多教士就做起了宗教哲学家,不再说“上帝就是存在的”,而是论证上帝的存在,虽然论证是否成功是另一回事。

        但是,碰到人类的心灵领域,逻辑就玩不下去了。有效的是心理逻辑。我们的心理分析讲究的主要就是心理逻辑。

        理性逻辑;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逻辑:心灵的领域。

        

4、一个人的心理背景越活跃,他越不理性



        心理逻辑是怎么运作的呢?

        有两种情况,我分别把它们的运作过程,画成一个逻辑图式。

        在一个人的心理生存没有受到威胁,保持着理性的情况下:

        在某种心理背景下,外界刺激或内心欲望——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对心理结构进行控制——表现出来的言行。

        解释一下就是:在我们带着一个心理背景和别人打交道时,别人如果对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我们的内心欲望被激发了,那么,我们的心理结构就被刺激,导致了某种心理反应,由于我们的智力结构可以控制它,于是,最后出现的,便是某些理性的言行,它们回应了别人对我们的刺激,以及我们内心被激发的欲望。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个美女,有占有的冲动,但你知道你想占有她是不可能的,于是,在心里阴笑一下,开始装,走开。这就是你的内心欲望被她激起,冲击到了你的心理结构后,在智力结构控制下心理逻辑的运作过程。

        当一个人保持理性时,他的心理逻辑的运作有一个特点:受到智力结构的影响或支配,而不是盲目地被外界和内心欲望所操纵。

        由于在理性的情况下,心理逻辑的运作较为简单,你只要像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样学会看穿一个人的心理动机,学会澄清他的言行,就已经够用了,在这里我就不分析了。

        在一个人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胁,使他沦为心理动物的情况下:

        在某种心理背景下,外界刺激或内心欲望——威胁心理生存——心理保护机制的启动——表现出来的言行。

        解释一下就是:当我们带着一个心理背景,出现在任何一个情境中时,或者别人所说的话、所玩的动作,或者我们的内心欲望被激起,冲击到了我们的心理结构,使我们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胁。这个时候,我们的智力结构已经不管用,心理保护启动,并以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我们盲目地受心理规律的支配,心理保护主宰了我们对外在刺激和内心欲望的反应。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无端地被上司批评,心里面正不爽时,下班回来在街上,恰好又有一个人踩了他脚后跟,而且还不道歉,态度恶劣,他就有可能发火。被上司骂已经够让他郁闷了,居然还有人再惹他,他会有一种“我tM怎么那么倒霉,那么好欺负”的内心语言。这个时候,他的心理逻辑运作,但智力结构不起作用。

        当我们带着一个心理背景和别人打交道时,这个心理背景越活跃,我们越不理性。

        

5、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也应该看到,在此之前,他在心理上发生了什么。



        下面,开始进行技术分析了,还是从最简单的开始吧。

        我们梳理心理逻辑的第一个运用:破译一个人的心理演变过程,看到他的行为,是怎么被召唤出来的。

        我想说,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也应该看到,在此之前,他在心理上发生了什么。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男A在地铁偶遇女B,搭讪成功。继而,在网上开始猛烈的攻势,装,女的也装。摊牌要追,男A搞不定女B,便恶语相向。

        但女B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怒之下,把他们的聊天内容和手机短信公布到了微博上,供网络哄客和骂客参观、起哄、谩骂。男A大惧,赶快道歉……女B不留情。于是,男A刀捅女B,所幸只是划了一下,无大碍。

        显然,即使是不懂心理分析的人,要搞懂男A为何要刀捅女B,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我们还是来梳理一下他的心理逻辑。注意了,下面我用箭头,把心理逻辑的运作过程完整地勾勒出来。

        在地铁里搭讪,搞定联系方式,内心窃喜——在网上展开攻势,勾搭,由于不是面对面,而且似乎具有私密性,他内心充满了泡妞时进攻的快感,这种快感,并不亚于“搞定”时的成就感——女B并不在网上投怀送抱,在大谈什么车子的同时,拒绝了男A。男A心理受挫,心理生存受到威胁——心理保护启动,对女B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女B把聊天内容发到网上,男A隐私暴露,被网友围观指责。恼恨、恐惧。为消除恐惧,赶快道歉——道歉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单方面和女B签订了一个“我道歉,你也放低姿态息事宁人”心理契约的男A有被羞辱之感,于是,又威胁到心理生存,基于心理保护,转化为愤怒——在搞不定女B的挫败感、女B把聊天内容发到网上让他丢脸的怨恨,以及道歉后的恼羞成怒驱使下,他要对女B进行报复,于是,刀捅女B。

        

6、如果我们知道某种希望的结果就是失望,那么,我们就会说服自己不要抱希望



        我们梳理心理逻辑的第二个运用,相对要复杂一些。因为我们要破译的是:一个人成了某种人,在心理上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个运用太重要了。因为从小开始,我们就不断地被某些事情所改变,我们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某种人,又如何阻止自己。

        下面是一个官二代女公务员的故事。

        她表面上是个单纯孩子气有点内向的乖乖女,但事实上极善于伪装。

        在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她在一旁冷眼旁观,暗带嘲讽。

        她母亲是个游戏人生的人,但父亲很好面子,且道德感强,做事有条理、有分寸。由于和母亲关系不和睦,她父亲便把精力都转到了工作和对她的期待上。

        于是,她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a、在小的时候,有一次,她和朋友说话,朋友没有理她,她没有继续说,而是趁朋友不注意,把朋友的钥匙拿走了,以作为对他的惩罚。还有一次,和舅舅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她说的话没有得到舅舅的回应,于是气愤地回家把门反锁,不管舅舅怎么敲门都不开,还挑衅地隔着窗户看着他。

        b、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她从小努力要做一个优等生,但在面临高考时,因压力过大,她发现在心理上无法坚持下去,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情绪崩溃。这个挫折对她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在心态上、穿着打扮上、交友上都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

        c、在一所并不好的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体制内,虽然是官二代,但心理上还是小绵羊。有一个很会玩人际关系的同事,当面嘲讽过因她的“身份”所给他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她忍不住想接近他,暗中观察他的做事方法。而他也乐于交她这样一个官二代朋友。于是,在和同事表面上和谐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她非常想找一个机会狠狠地攻击他一次。

        好,看完故事后,我们来梳理心理逻辑。

        第一种表现:父母吵架时,她在一旁冷眼旁观,暗带嘲讽。

        父母吵架,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她很痛苦——她本来是希望父母和睦的,但结果相反——如果我们知道某种希望的结果就是失望,那么,我们就会说服自己不要抱希望。所以,为了避免再受伤害,她在内心里告诉自己,不要抱他们不要吵的希望,而是蔑视他们——蔑视父母,使她既避免了被他们吵架伤害,同时这又是一种心理上的攻击,是她在心理上对他们的报复。

        第二种表现:谁得罪了她,她就会想着去攻击谁、惩罚谁。

        父母吵架时,她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她在心理上和世界的关系,成为一种固定的心理模式。这构成了她的心理背景1——但她只是强迫自己不要抱希望,骨子里从未断掉希望父母和睦的念头。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她内心里也一直潜伏。因此,她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从未有一开始就主动的攻击性。这构成了她的心理背景2——在和别人交往时,她先示好,但别人不友好回应她,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她受到伤害——她心理保护的固定模式被激活,她要报复,对伤害了她的人进行攻击。

        第三种表现:面临高考时在心理上无法坚持下去,这个挫折,使她后来在心态上、衣着打扮上、交友上都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勇气,成了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

        由于不能从母亲那儿得到爱,她怕从父亲那里也得不到爱,这是她的心理背景1——父亲期待她成为一个和母亲不一样的有出息的人。她知道父亲对自己这样期待。她的心理背景2——她强迫自己符合父亲的期待,因此扮演了一个“很乖但懂得按主流价值观去奋斗的人”的角色。主要观众,是父亲,也包括她自己——在高考前,她的演出一直很成功,但由于是害怕得不到爱,而非兴趣来扮演这个角色,她活在一种心理不平常的状态中,靠加油打气来支撑,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下,高考前,她崩溃了——她在心里知道:自己只是在强迫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内心实际上缺乏力量,并不自信。她无法再骗过自己。而意识到这点,她失去了继续扮演这个角色的力量——这件事产生这样的心理后果:她意识到自己的弱小,知道强迫自己来显得自信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因此在心态上,衣着打扮和交友上,都失去了勇气。

        我不知道你看到没有,这位官二代同学,实际是一个善良的、有基本是非观的人。这一点,到现在都没有沦陷,否则她的心理会扭曲得很难看。

        她在网上找到了我,我的分析,她回答说非常精准,希望我能出出主意帮她改变。

        我的主意是:她缺乏一个目标,一个把自己的善良升华的目标,比如,大可以在和人民群众打交道时,尊重他们、为他们奔走呐喊。这样,她在心理上就慢慢改变了和别人、世界的关系,也会改变自己。

        

7、一个所谓的“正常人”看起来不正常的行为,是大有深意的



        以上对心理逻辑的梳理,针对的情境,都不是短时间内在一个空间里发生的,更适用于我们的自我分析,以及对一个人的心理演变、他是什么人的破译。

        但我们平时和人打交道,会经常碰到在一个时空情境里发生的情况。

        所以,下面我们开始第三个运用:在一个人和我们互动时,从他的语言、行为中,破译他的心理逻辑。

        有个职场新人,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故事。

        在我刚进入一家广告公司的时候,有一个同事主动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显得挺热情。但是跟他瞎聊了一下,发现跟他沟通有点困难。比如我说A他会听成B,而他说B呢,我却听成A。另外,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挺躁动的。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天,这个人一到公司就开始向我和其他的同事问一些问题。比如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字在一分钟内倒着念,我就给你五百元。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五百万元。我当时觉得他有点怪怪的,但也没有多在意。

        其他同事围了过来。他们也开始对他提的问题和喋喋不休的讲话有些不满。后来,他有一个行为躺在公司的沙发上。然后,你可以想象到,其他同事对他说:“上班期间不要这样子。”

        他就在那边说:“没事,我会跟总经理沟通,你们不用管,没有你们的事情!”

        大家没有办法,只有不满。静默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歇斯底里地狂笑,而且笑得异常大声,异常恐怖!突然之间,他对桌子椅子狂砸一通,并且对两位对他指手画脚的同事说:“我是总经理!你们可以不用干了!现在辞职马上出去!”随之,他手指向我和另一名同事,“你们可以留下!”

        我当时懵了,尽量安抚他的情绪。但是,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像发了疯一样,对公司的花瓶、桌子、空调一顿乱砸,同时也不放过别的公司的物品。最可怕的是,玻璃门也被他踹到完全碎掉。事后我看了一下,那种玻璃厚度差不多一厘米!

        到最后,人越来越多。他突然从13楼窗户跳了下去!

        幸好,12楼有阳台。

        故事刚听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一样想表示“震惊”了——震惊于这些公司白领如此缺乏心理洞察力。

        这位仁兄不能像别的人民群众一样情绪稳定,在语言、表情、动作上搞得那么夸张,目的只有一个:变相地向同事们发出“安慰我”的强烈信号。他们在心理上却毫无感觉,只是把这些语言、行为理解为“怪异”。

        说一个人“很怪”,往往只是我们想得到快感的托词。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原因仅仅在于,通过阻止自己捕捉真相,我们认定了一个人的“不正常”,在他面前获得了心理优势。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仁兄的言行到底是什么意思。

        想都想得到,他一定在某方面受到了打击、伤害,有一种想毁灭自己来寻求解脱的冲动。但是,他真的不想死。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他想到了同事们,要向他们求助。

        但是,同事对于他来说,在心理上毕竟是陌生人,如果向他们袒露心扉,把自己的孤弱无助暴露在他们面前,他们不安慰自己怎么办?那无异于自己主动去让别人伤害!

        因此,他必须进行心理保护。而这样,只能采用别的吸引注意力的心理策略,在他们面前制造出好像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同事安慰自己,获得补偿;另一方面,又能够在气势上压过他们,使自己不暴露心理弱势。

        不幸的是,同事完全不懂得配合。居然没人听懂他怪异的语言。他感觉到了受挫,于是发出的信号更为强烈,也就是语言行为越显反常。不幸,不仅得不到重视,还遭到了同事的不满。

        这个时候在他心理上发生了什么?他恨他们!原因在于,当他向他们求助时,无论在心理保护的驱动下如何掩饰,都已经处于心理弱势,有被视为神经病的危险,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单方面和他们签订一个心理契约:你们应该重视我。

        就是说,他在心理上是下了赌注的。如果同事不重视,甚至还表示不满,就意味着同事可恶地撕毁了契约。

        接下来他要干什么?报复他们!

        他异常恐怖地狂笑,扮演成总经理叫一些同事滚蛋,叫其他同事留下,如果你把这些言行理解成他疯了,那错的一定是你。不,他没疯。他只是在以这种看起来已经疯了的形式,在心理上震慑他们、戏耍他们。

        我们来梳理一下他在跳楼前的心理逻辑。

        跳楼前的心理逻辑如下:

        在某方面受到了打击、伤害,他有一种想毁灭自己来寻求解脱的冲动。这是他的心理背景1——但他并不想死。这是他的心理背景2——为解决这种心理冲突,他向同事们求助。在心理保护下,他以变得“不正常”的方式发信号,希望吸引关注,求得安慰。他单方面地和同事签订了一个心理契约——同事不配合,他心理受挫——和同事单方面签订的心理契约被违反,刺激了他,带着对同事的恨,索性放开,越玩越疯狂。

        最后他失控了,对物品狂砸一通,还跳了楼。这又该如何理解?

        跳楼的心理逻辑:

        震慑——通过他对同事的恨,其心理变得强大,无所畏惧:你们不是对我不满,视我为疯子吗?好,我干到底,吓死你们!

        兑诺——我下的心理赌注赌输了,愿赌服输,我认了。既然我找不到一个理由来阻止自己自杀,我就必须像个男人一样不退缩。

        报复——玛勒隔壁德,老子就死给你们看,蔑视你们!

        看到没有?他的跳楼自杀,已经不仅仅是原来那个想毁灭自己的动机的行为结果了。从他的表现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心理背景已经变化。就是说,原来是有打击让他想自杀来解脱,但现在,这个心理背景已经暗淡了,现在是他被漠视,才更多地刺激他以自杀来报复。

        真相是很残酷的,但我们如果看不见真相或无视真相,结果更为残酷。

        

8、如果你带着一双恐惧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可能打败你



        一个人越是处在恐惧、焦虑、紧张、怀着巨大希望等心理背景中,心理抗打击能力越弱,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那么,一种心理问题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消除它?

        我想说,在自我分析上、在自我认识上,对我们的心理逻辑进行梳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我们梳理心理逻辑的第四个运用是:看清一种心理症状,比如强迫症,到底是怎么来的。

        来看一个对噪声非常敏感的女生,她被一种强迫症——“噪声敏感症”,折磨得痛苦不堪。

        这种症状还在生理上体现出来,就是头痛。

        因为这种症状,她错过了心仪的大学,工作也大受影响。

        这个女生在小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给她带来一些伤害,很自闭,很少和父母交流。在高中时,她甚至想离开家。也因此,她好胜心强,不服输,从小就是“三好学生”。在中学的时候为了超过其他同学,经常熬夜学习。善良,不习惯麻烦别人。

        在高三的时候,问题来了。

        有一天,她正在教室里紧张备考。听到有人咳嗽,一开始她的注意力稍微被分散。但仍有咳嗽声,她心烦、焦躁,大受影响。再后来,这个过几分钟就出现一次的声音,成了干扰她自习和听课的最大障碍。

        那时候,她每天很早起床,比其他人都早。但坐到教室后,学习没有效率。还远远不如那些懒散一点的同学。

        记得有一次班会,班主任说到这个问题,说有其他同学反映有人咳嗽影响自己学习,她知道原来存在这种困扰的不只是她自己。这让她更认同,是咳嗽声影响了自己学习。最后,情况变得更严重,她听到这个声音就开始头痛。

        到了大学,开始有所缓和,但“噪声敏感症”仍然或轻或重挥之不去。每当她需要集中精力做事情时,比如看书、学习,症状就会比较明显。

        大二的时候,她交的男朋友有清嗓子的习惯,这对她的影响非常大,也加重了她的症状。她一方面深受其苦,比如每当听到男友清嗓子或咳嗽的声音,甚至是哪怕他不在身边,她想到这件事,或者想到他,都开始头痛。她本能地想分手,解脱;但另一方面,她跟男友的感情还不错,她觉得因为自己的这种原因跟男友分手,对他不公平。

        工作之后,“噪声敏感症”依然存在,并且开始扩大化:不仅仅是听到别人的咳嗽声,或清嗓子的声音,还有关门的声音、办公室电话的声音,等等,在那种环境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只要被她注意到了,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她意识到这个影响到她了,就条件反射地开始头痛。越想排除,越加重。严重的时候,一天都没有状态,工作毫无效率。

        心理背景1——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她有某种自卑,也知道不能依靠父母,以后的人生必须靠自己,必须逃离那个没有温暖的家庭,逃离那个不如人意的自己,所以从小努力学习,好胜心强。她把努力学习,看成是自我拯救的方式。显而易见,她会自我加压,强迫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心理背景2——一个强迫自己努力、保持紧张状态的人,也是最敏感的。他害怕任何意外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他不能控制并且又影响到了他的因素,在心理上,会破坏他的努力,而破坏他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努力的成果。这个女生正是这样;刺激——她带着这样的心理背景,在教室里紧张备考。这个时候,有人咳嗽,刺激到了她,注意力被分散。注意力分散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后果:她害怕被干扰,从而学习不下去。然而,咳嗽声仍然继续,几分钟一次。这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激起了她不能学习下去的恐惧。于是,她心烦、焦躁,情绪大受影响;强化——咳嗽声并没能在那一次后就停止。于是,越紧张、敏感,越容易被咳嗽声影响,而越被咳嗽声影响,就越紧张、敏感,越有学不下去的恐惧。而她每天很早去学校,学习却没有懒散的同学那样有效率,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让她没有自信,而没有自信,心理更加弱小,更害怕受到干扰。于是,咳嗽声成为她学习的杀手。她还把这一点客观化了,因为从班主任那儿,她确证了这一点;症状形成——她想学习好,想成功,以及害怕努力失败,这样的恐惧,由此和咳嗽声联系起来了,因为对咳嗽声的恐惧,就是对失败的恐惧,而对失败的恐惧,也是对咳嗽声的恐惧。在心理上,咳嗽声既然和对失败的恐惧有关,那么,只要是集中精力想做好的事情,她就都会有对咳嗽声的恐惧。“噪声恐惧症”由此形成,虽然一开始只是“咳嗽声恐惧症”。同时,“噪声恐惧症”也有生理上的症状表现,就是头疼;症状加剧——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心理症状,他心理更加弱小,心理背景更加有恐惧,更害怕,也更受不了打击。由于刚进大学,相对不需要那么紧张,所以她的“噪声恐惧症”有所缓和。然而,在大二的时候,男朋友清嗓子的习惯,因为是噪声,又刺激到了她的心理结构,加重了症状。在道德压力下,她既害怕噪声,又不分手,出现心理冲突,而这反过来加剧了她的症状;恶化——工作之后,压力变大,也更紧张。症状继续加剧、恶化。由于其他声音和咳嗽声、清嗓子等具有相同的干扰功能,而这些,都会给她带来恐惧,因此她不仅是对咳嗽声、清嗓子的声音敏感,对任何可能听到的声音,比如关门的声音、办公室电话的声音等,都变得非常敏感。这些声音,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在心理上,它们已经和她的恐惧对应起来了,而且也对应于症状的生理效应——头疼。

        她说,这是“积重难返”了,“透不过气来”。她坦白自己曾几次因此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好,描述到这儿,我们来回答问题:她的“噪声敏感症”是如何发生、恶化的,心理逻辑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症状一旦形成,就会自我恶化。

        原因在于,我们“治疗”症状背后的恐惧的办法,或者就是强迫自己“不要这样想”“不要这样做”,这样就会和恐惧的那种心理力量产生心理冲突,更加紧张、焦虑、恐惧;或者,我们直接就把症状表现出来,通过钻进强迫性症状的那个仪式来获得安全感,就是说,用恐惧的产物——强迫症——来治疗恐惧。

        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失败。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一个人,会被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干扰困扰了那么长时间,被它给打败了呢?

        我的回答是:因为她是带着一双恐惧的眼睛,去看这个微不足道的干扰的。而现在,她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我心理分析,逃出症状,逃出那个心理背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