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项羽十大霸气诗句3.刘邦和项羽对别人的态度

3.刘邦和项羽对别人的态度

        刘邦给人的印象和唐太宗一样,似乎也是个善于纳谏、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还有樊哙、陈平、彭越,都给他出过主意,他的江山就是在这些人的不断建议中一点点拿下来的。用郦食其计,取陈留;用张良计,取武关;用陈平计,解决荥阳危机。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刘邦之所以能对这些人言听计从,最起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则,这些人说得有道理;二则,刘邦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或者说刘邦这人有判断力;三则,刘邦这人自己没什么主意,至少不会很多;四则,刘邦这人脾气还算随和。通过这四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同志是个好领导,而且是个相当不错的一把手。

        一个好的一把手,不是看他具体做事的能力和魄力,而是看他对整体局势的掌控能力,是否能对事情作出准确预判,进而作出迅速的部署,屁大点事都亲力亲为的人根本不适合做一把手,要都那样还要手下人干什么?一把手可以不干活,但必须要有很强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这就需要他遇事有耐心,心胸开阔、脾气随何,能够冷静分析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让问题在脑子里有充分的停留时间。发挥群策群力,永远比自己独断专行好。

        刘邦这方面做得很好。天下大定,刘邦大宴群臣,在会上做总结时,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意思是,论谋划的运筹,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障供给,我不如萧何;打胜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用好他们,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这是刘邦攫取天下之后的经验总结,是肺腑之言,张、萧、韩三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哪一个拿出来刘邦都比不了,但是刘邦能把他们绑在一块儿,共同为他效力,那么刘邦就是集合了三个人的能力,如此,三人中哪一个都比不上他刘邦了。这就是一把手的本事。

        对于别人的话,项羽其实也并非完全听不进去,项羽从跟随叔父项梁起事,到破釜沉舟独当一面,最后成为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一路走来,也没少有人给他出主意。对此,项羽不但听,而且还能做到主动和别人商量。比如:项羽解除赵国危机,章邯军全部投靠了项羽,然后大军一起进发关中,行至新安时,项羽指挥的诸侯联军和投降的秦军之间,因为积怨太深而发生了争执。诸侯联军的官兵大都是穷苦出身,许多人以前曾被征戍到关中一带做徭役,饱尝羞辱和打骂,这下有如咸鱼翻身一般,把怨气全撒在这些秦朝的降兵身上,变本加厉地把秦兵当奴隶使唤,秦兵难以忍受,好多人便有了逃跑的念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这边的将士察觉了,便报告了项羽,项羽便召来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最后三人达成一致意见:将这些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

        抛开事件本身的对错,以及手段是否残忍、事件的影响如何不说,单就听取别人意见来说,项羽首先是听了,然后很重视,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还主动去和手下人商量。

        还有:鸿门宴前夕,曹无伤向项羽告了刘邦一状,项羽打算向刘邦兴师问罪。没想到却遭遇无间道风云,叔叔项伯不但向张良泄露了军事情报,还被刘邦忽悠,做了口头上的儿女亲家,于是反过来帮着刘邦蒙项羽。他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意思是人家刘邦费力打下关中,你才这么顺利入关,人家立了功,我们还要出兵打人家,这是不义的行为,应该善待人家。项羽认为言之有理,于是“许诺”,答应善待刘邦。这也是鸿门宴刘邦没被项羽灭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否则项羽想杀刘邦,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十个樊哙闯宴也是白搭,刘邦借口上厕所更是门儿都没有。

        再比如:刘邦伐楚,结果被项羽打败,追到荥阳,双方在荥阳展开拉锯战,刘邦“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筑起甬道,和运河相连,好用来运取粮食。项羽屡次出兵侵夺甬道抢夺粮米,最后刘邦军“食乏,恐,请和”。面对项羽狼一样的进攻,刘邦军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于是欲“割荥阳以西为汉”,咱别打了,我们服了,我就占荥阳以西就行了,其他还是你西楚霸王的。项羽“欲听之”,也觉得这样耗下去没,打算就此罢手,这时范增就说了:“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说现在刘邦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就会败的,现在我们要是收手,将来肯定后悔,项羽听从范增建议,“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不光是老谋深算的范增,就连十三岁孩子的话,项羽也能听。荥阳拉锯战,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多次失利,后来荥阳也被项羽军占领了,刘邦于是派彭越攻打梁地,截击项羽的粮道,切断其补给,以缓解项羽的进攻势头。彭越接连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逼得项羽只得回兵攻打彭越。结果在攻打外黄时,项羽遇阻,将士折损不少,外黄一战,项羽气到极点,把气全撒在城中百姓身上,下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驱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时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刚十三岁,站出来面对威严而又愤怒的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彭越用武力征服了外黄,城里人迫于彭越的淫威,所以暂时妥协投降,盼着大王能杀回来。现在大王重新得到了外黄,却又要把百姓坑杀,百姓怎么会有归附大王的心呢?如果大王真这样做,那么从今以后,由此向东,梁地十几个城池的百姓,都怕大王坑杀,一定拼命坚守,大王一处都攻不下了!项羽“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坑)者”,怒气全消,此事就此作罢。大军一路顺畅,再未遇任何阻力。

        以上例子最少也能说明项羽的四个特点:

        一则,项羽考虑问题简单。项伯蹩脚的说辞,刘邦败军之后的求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二则,项羽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本来拿定的主意,很容易因外界影响而改变;三则,项羽拿不定主意时,也会主动找人商量;四则,当别人的意见与他大体相同,或是能说服他时,他也会言听计从。连十三岁孩子说的话,只要对,项羽都能听,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也就是说,项羽除了主观性较强,好冲动,容易受外界影响之外,没什么大毛病。想问题简单那是天生的,他小时候读书学剑不就是那样嘛!而且这也和阅历有关,项羽当时才二十多岁,虑事周全这方面肯定欠缺,需假以时日才能改变。

        外界影响谁都会遇到,谁也别说谁能明辨是非,其实谁的耳根子都软,如果有人老在你耳边说一个人的坏话,久而久之,你对他的印象定然好不到哪儿去。这都是人之常情。但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就得出一个结论: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如果说得委婉点,那么项羽就是一个有个性的领导。这样的领导容易走极端,容易判断失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