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项羽十大霸气诗句3.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事

3.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事

        如果说无间道和反间计还算战场的手段,可以原谅和理解的话,是因为武力征服和智谋征服,不过都是战争中惯用的手法而已,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那么言而无信就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了。因为即便是战争,也要讲一定的规则,有一定的道义底线。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关中,尽管一路磕磕绊绊,但总体还算顺利。只是在崤山关口,遇到了秦军很大的阻力。崤山、函谷关向来是进入关中的门户,拿下这两个关口,八百里秦川就如履平地了。秦王子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派重兵在崤山把守。刘邦想冲关,却被张良劝阻,神秘而不疼不痒地说:此关不可硬拼,只可智取。这就是谋士的作用,要都是硬打硬拼的,哪还显得出他们的作用啊。

        要说这刘邦有张良相助也真是前世修来的福。这是张良第二次跟随刘邦。同刘邦一起投靠项梁后,张良便向项梁请求重建韩国,去保了韩王成,结果后来秦军反扑,韩国很快便丢城弃地,成了散兵游勇。这次刘邦西征关中,路过韩地,帮着韩王成重新收复了城池,为了表示感激,也为了让老朋友叙叙旧,韩王成于是独自留守,让张良跟随刘邦一起入关。仅仅是跟随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刘邦和张良之间很有默契,这一点很重要。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年轻时曾巧遇一神秘老者,得授《太公兵法》一书,每日研习,颇得要领。他第一次跟随刘邦时,便“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常照葫芦画瓢地给刘邦出谋划策,而刘邦“善之,常用其策”,俩人往往一拍即合,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上很对路。所以刘邦便很依赖张良。

        这次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还是不错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重金诱惑+武力威胁。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张良得知秦军守将的父亲以前是个屠夫,买卖人家,重利。于是便让郦食其这个能把死人给说活了的善辩之才,“持重宝啖秦将”,带着重金厚礼去当说客,贿赂他们,让他们投降,说以后好处还多着呢。与此同时,张良又派出一支先遣部队,让他们预备五万人的粮食,分散到附近的山上,遍插军旗,大造其势,给秦军守卫以大兵压境的假象。双管齐下,秦军果然中招。来的这帮人不太好惹,而且看样子人数众多,真打起来不一定能胜,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得些好处。于是秦军守将在城头挂起白旗,表示“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投降外带倒戈,准备和刘邦一起打进关去。

        本来这事到这儿应该就算圆满结束了,张良的目的也达到了,没成想这却只是个开头。刘邦一看起了效果,便忙不迭地想接受降军,扩充队伍。结果张良再次劝阻,说:“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说我们不能太乐观了,现在的情况,只是他们的守将想投降,底下的士兵们不一定服气。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以后的队伍就不是铁板一块,就会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不如趁机消灭他们,以解后顾之忧。

        刘邦一听,觉得有理。于是趁着秦军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准备热烈迎接亲人的当口儿,刘邦率军一鼓作气杀进了崤关,将正做着和平解放美梦的秦军杀了个稀里哗啦,一直被追打到蓝田一带。秦军可谓兵败如山倒。

        刘邦、张良这事儿办得很不地道,连蒙带骗不说,还外加反咬一口。当然,战场上假投降、设迷局的伎俩,本也是家常便饭,比如周瑜打黄盖那一出。但人家那是在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而刘邦他们不是,秦军都表示投降了,还准备和刘邦一起去打昔日的主子,刘邦却来了个倒打一耙。如此背信弃义,置道义于不顾,这就有点不讲究了。

        与之类似的行为,项羽其实也有过,比如在西进关中的途中,坑杀了秦军的二十万降卒。再比如,项羽最后没实践楚怀王之约,没让刘邦如愿以偿地当上关中王。这也属于一种背信。不过同是背信,和刘邦相比却也有着几点本质的区别:

        首先,同是言而无信,刘邦比项羽表现得坦然。张良给刘邦出主意时,刘邦是欣然应允的。他没觉得那样做有什么不妥,或者说他心里根本就是赞同的。项羽在坑杀秦卒之前,则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他找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说明他对这件事做还是不做,心里面是犹豫的。依项羽独断专横的性格,一般的事他是不会和别人商量的。

        其次,时间上有差别。项羽一开始并没想杀掉投降的秦军,而是对他们进行了整编,成为自己的队伍一部分之后,过了好长时间,在进军关中的途中才坑杀的。而且坑杀还是有前提的,因为这些人和诸侯联军原有的军队发生了摩擦,为了不酿成大祸,项羽这才决定下手的。

        刘邦则不然,他根本没给对方投降的机会,而是在对方有了投降的意向、变得麻痹大意的时候趁虚而入。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如此做法,张良给出的理由是:守将投降,士兵不一定肯降。这简直是屁话。那些士兵难道不是在听守将的差遣吗?照此理论,后来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也应该把子婴手下的将士们全部杀光才对,你咋敢保证他们全都和子婴一条心呢?说白了还是有坏心眼,自己找情人就怀疑老婆偷汉子,如此而已,没必要整得那么精巧。

        第三,刘邦否定的是自己,项羽否定的是别人。这种否定对象的差别,其实是最本质的区别。刘邦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否定的是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这是人品问题,是道德问题。项羽不践诺楚怀王之约,否定的是楚怀王,并不是否定自己之前的某个承诺。何况项羽本来就对熊心那个伪命题有意见。

        第四,刘邦面对的是下级,项羽面对的是上级。刘邦之所以背信后却极少遭人谴责,皆因他的对象是他下一级的人群,是无论职位还是档次都比他低得多的人群。用现在惯用的衡量标准来说,这些人在刘邦面前该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投降了,就是唯刘邦马首是瞻的下属,刘邦自然可以不把他们当人看。而在成为下属之前,他们还是刘邦的敌人,是刘邦革命的对象。所以刘邦的行为,亦可以理解为对敌的一种智谋。

        再退一步说,即便刘邦对付的是已经认识错误并打算积极改正的人,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按照“上级永远是对的”这个公理推断,照样不会在人们心中掀起多大的波澜。而项羽就不行了,他否定怀王之约,违背的是上级领导的意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抗上,是不按领导意图办事,是不讲政治的突出表现。如果也按照“上级永远是对的”这个公理去推断,项羽的行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但错,简直是天理不容、为人不齿。所以项羽的错误是要永远被人们挂在嘴边,成为攻击的标靶,而且还要被记入历史档案,作为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