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300字三 新文化与新制度

三 新文化与新制度

        【前言】上集易老师为我们分析了礼乐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周人总结了殷商灭亡的教训。为保住战果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国思想,易中天教授称之为‘以人为本’,这与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是有区别的,那这样一个治国思想与后世盛行2千多年的礼乐制度有什么关系,究竟什么是礼乐制度?

        【正文】周人的这个以人为本就创造了一种新文化,这个文化不同于夏文化和商文化。平时说夏商周,一般的人都理解为三个不同朝代,其实它也是三个不同民族创造的三种不同文化,夏文化信天命叫做“厦道尊命”,为什么信天命,因为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他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刮风了,下雨了,打雷了,地震了,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信天命。所以夏人的态度也是“敬鬼侍神而远志”,也是“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要敬因为

        他害怕,为什么要远惹不起躲得起嘛。周文化的特点也是“敬鬼神而远之”,但它不是躲,他是想通了,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可信的就是人,天命无常,有常的就是德。而殷商呢,它是重鬼神,拿鬼神来吓唬。因为他觉得他的统治有危机心里没底,所以要利用鬼神来吓唬被统治者给自己壮胆。所以夏商周它是三种不同的的文化,因此礼乐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一种制度,我们合起来称之为礼乐文化与礼乐制度。因此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他的第二条就是以德治国。而圣人崇拜刚好是从以人为本到以德治国的中介,因为圣人是人――以人为本,圣人有德――以德治国。一个圣人就把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连起来了,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周人为什么要以德治国,两个原因,第一是殷商的教训,第二是统治的需要。据《尚书泰誓》,周武王伐纣时开了一个誓师大会,讨伐殷商一个动员大会,周武王在这个大会上发表一篇演说,就是《泰誓》,但这个泰誓是不是周武王真的说的还是有问题,但可以代表周人的观点。周武王怎么说【flash】各位壮士,今天我们要出征去讨伐纣王,纣王虽然有壮士几万但不是一条心,我虽然只有你们几个人,但咱们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取得胜利。大王圣明,胜利,胜利。

        【正文】而且周公他们认为殷纣王灭亡就是不把人当人,不把人当人就是失德,我们要把人当人这就是有德,德就是得。在中国古代道德的德就是得到的得,是一个概念。周人以道德得天下就得以道德治天下,所以他必须以德治国。问题在德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这个以德治国怎么治呀,治国是实实在在的事,所以必须有辅助手段有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是什么呢?就是“礼乐”。

        【画外音】易中天教授认为周人提出了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而这只是思想层面的内容,在现实中还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这就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至关重要,历史学家在表述社会混乱时常常会用“礼坏乐崩”这样的词汇,可见礼和乐关系着社会稳定,那礼乐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与现实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正文】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礼的核心概念就是秩序。社会要有序没序就叫乱,怎样有序,靠礼。这样说还是很抽象,举个例子,举一个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但不一定弄得很明白的例子,就是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五服是什么?五服是一种制度,丧葬制度,准确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为什么叫五服,因为它有五个等级:斩衰(催),齐衰(资催),大功,小功,缌(丝)麻。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三大区别:第一是布料不同;第二是做工不同;第三是(穿着)时间不同。首先我们要搞清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你不能穿绸缎的,要表示哀悼的,要穿的差一点,都是麻布,但麻布是有生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粗麻布。斩衰在做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不是要裁吗,裁的时候用刀砍,叫斩。斩下来以后就淅淅缕缕的吧,而且不能缝边,就是把这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那个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就叫酷是吧,当时就叫苦,表示最悲痛,悲痛的不得了,这是第一等叫斩衰。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熟麻布。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以下四等都是熟麻布,但是粗,很粗。用剪刀绞,缝边。因为缝边所以叫齐衰。那齐衰(资催),大功,小功,缌(丝)麻都是熟麻布,都剪裁都缝边,区别在哪?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丝)麻是细麻布。就是缌麻的面料最好,是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缌麻本身就是细麻布的意思。从这里能看出什么呢,就是穿的越差就表示越苦,表示越悲痛。所以它的第一级就是要给最亲最亲的人。那五个等级怎么穿呢,是这样一个规定: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老公死了老婆穿斩衰。还有一个特例回头再说。四种人先说三种,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三年。实际25个月,古人说数字要注意,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3年实际25个月,24个月就是两年,25个月就是三年。三年之丧实际上就是25个月。第二等齐衰。母亲去世(父亲已死),儿子穿3年;妻子去世,丈夫穿1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5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3个月。第三等大功:堂兄弟姐妹;已经嫁出去的自己的姐妹;已经嫁出去的自己姑姑;丈夫的祖父母等等去世,穿9个月。这就是大功。第四等小功:外祖父母(姥姥姥爷);舅舅,姨妈去世,穿5个月。第五等缌麻:高祖父母;岳父岳母;外甥;外孙;女婿去世,穿缌麻5个月。这就是五服【画外音】我们常常听到五服制度,就是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尊卑关系的一套制度,所谓“出五服”就是指在葬礼上没有穿丧服的义务,从而在伦理观念上已不是亲属关系了。五服制度奉行了几千年,对后世中国特别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深远。那这样一套繁琐严格的制度,如果它只是针对丧葬习俗的话,怎么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五服制度的真正用途到底是什么呢?

        【正文】这五服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区别,把不同的人区别开来,按等级区别开来。这种区别可总结为12个字:“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首先是区别内外,何为内何为外,父系为内母系为外,所以父系这一边的兄弟叫什么,堂兄弟,就是你叔叔伯伯的儿子,你得叫堂兄弟。堂是什么,厅堂啊,家里面。舅舅的孩子,姨的孩子叫什么,表兄弟,表是什么,外嘛,姑表亲还是姨表亲,姑表亲,为什么,姑姑是爸爸这边的人,姨是妈妈那边的人,所以姑表比姨表亲。“定亲疏”嘛。现在我来问,舅舅,姑夫,姨夫哪个亲,难住了啊,舅舅亲,呵呵,现在都亲了,咱说是古时候,为什么舅舅亲,舅舅是同姓,跟妈妈同姓,姑夫姨夫是别的姓呀,跟爸爸也不同姓跟妈妈也不同姓,所以舅老爷面子是一等的,那第二等面子呢。姑夫,因为这夫妻两个当中有一个是同姓,跟父亲同姓,姑姑跟父亲同姓嘛,姨夫呢第三,为什么呢,姨是跟妈妈同姓,姨夫呢跟谁都不同姓,所以是舅父,姑夫,姨夫这么排,所以在中国古代这个家族中,舅老爷来了还是满有面子的,家里有什么事决定不了要把舅舅请来,娘舅娘舅嘛,娘舅他跟娘是一个姓,那么我又问一个问题了,舅老爷和姑奶奶谁的面子大,姑奶奶,你别看舅舅是男的姑姑是女的,姑姑是跟父亲同姓,所以这些亲戚中面子最大的是姑奶奶,所以我们说一个女人利害得叫她姑奶奶,现在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你生一个女儿,小姑奶奶,可了不得了。我们去读,贾母坐在当中,这边几个丫头,几个小姐,迎春啊,探春啊,惜春啊,黛玉啊,宝钗啊,怎么着的,坐着,王熙凤啊,李纨啊怎么着啊,站着,姑娘面子大。里有句话嘛,姑娘是娇客,面子大着呢,中国的事儿麻烦。“别内外,定亲疏”。第二个“序长幼,明贵贱”。就是必须长幼有序,比方说,父亲死了儿子穿什么,斩衰,三年。而且还必须做两件事,第一要在腰上扎一根带子,表示什么,太悲痛了,吃不下饭,饿的裤子都提不起来了,杵(础)根棍叫哭丧棍,什么意思,站都站不起来了,那儿子死了父亲呢,(儿子)就不享受这个待遇了,不能享受斩衰的待遇,长幼有序呀,“序长幼”的目的是“明贵贱”,贵贱什么标准呢,君尊臣卑,君主死了做臣子的服斩衰;父尊子卑,父亲死了做儿子的服斩衰;男尊女卑,父亲死了儿子服斩衰25个月,服丧三年;母亲死了看情况,母亲死了父亲还在齐衰一年,父亲不在了齐衰三年。“序长幼,明贵贱”这是什么,这就是礼。所以我们看所谓礼,它的核心,关键内容是什么?两个字:等级。所谓礼乐制度首先是一种等级制度,儒家思想里最糟糕的东西就是这个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这是儒家和墨家的一个重大分歧。墨家是主张人人平等,所以墨子讲兼爱,讲无差别的爱,讲对所有人同样的爱;而儒家讲仁爱,讲有差别的爱,有等级的爱,等级制度。这个等级就叫伦。伦这个字的概念就是秩序。阐述这个等级制度,秩序制度的原理就叫伦理,表现伦理法则的就叫礼法,表现伦理法则的制度就叫礼制,表现伦理原则的情感就叫仁爱。这就是礼乐制度的礼,也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人本来是平等的,都是人嘛,所以以人为本你就是应该把所有的人都看作人,看作同样的人,才是以人为本,你怎么在人当中分三六九等呢,谁又愿意做人下人呢,谁又愿意被上面有人压着盖着受压迫呢。这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在这样一种等级制度下生活那是不爽的,是不会快乐的。这样一个制度也是维持不下去的。这点周公看到了,他就用了另一个手段来弥补,这个手段就是乐。

        【画外音】五服制度不仅只是一种丧葬礼仪,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等级的一把标尺,五服制度虽然由周人首创,但经后世儒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不平等的礼法会让社会产生不稳定,所以礼法的创立者周公同时创立了配套的乐文化,那乐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乐又如何能弥补等级制度所带来的不公平呢?

        【正文】乐这个字两个读音,一个是音乐的乐一个是快乐的乐,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是通的,音乐就是使人快乐的,快乐就是像音乐一样的。那么周公还有后来的儒家就告诉我们,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像音乐一样,如果我们的社会像音乐一样,不是很快乐吗,那音乐有什么特点呢,音乐是由乐音构成的,音乐的基本元素就是乐音,就是音符(1234――),那乐音有什么特点,乐音的特点就是,有区别,有什么区别,四个:第一个音高,为什么有高低,振动频率不一样,比方说中央C,就是五线谱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当中的那个音,叫中央C,它的振动频率是260次/秒。比中央C高一个八度的音i,它的振动频率是520次/秒,刚好一倍,这是音高的不同。第二音长,一个乐曲中音不可能同样长,同样的重复的音可能是一个长一个短,音长不一样。第三个区别,音强,强弱不一样,第四音色,小提琴拉出来的,二胡拉出来的,钢琴弹出来的,同样的音它不一样,这叫音色。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四大不同。所以乐音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但组织在一起是很好听很快乐的。这叫什么,和谐,和谐什么意思,多样统一,必须首先是多样的,一样的不叫和谐,11111,111,这没法听,肯定是不一样的,654321,有点区别,也不对,它也不是音乐,因为音乐除了旋律外还要有节奏,把654321节奏改成65643,2――,这音乐嘛,什么啊,哪个音乐啊,二泉映月嘛。人生的长叹,656,43,2――,唉!!多样统一嘛,所以乐呢它能调节由于等级秩序带给人的不愉快,这就是礼乐制度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好像没问题,问题是能行吗?能,为什么能?因为音乐有三大功能,第一个是宣泄功能,一个人要是心情不舒畅,音乐能让你舒畅。不信诸位哪天不痛快了,黄土高坡喊一嗓子,那就快乐了,他就宣泄了。第二是调节功能,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电视机前的观众当过妈妈的都知道,小孩子咿咿呀呀哭的时候,你把他抱过来拍一拍,给他唱首歌,他不睡觉在摇篮里闹,唱个《摇篮曲》。摇着摇着哼着哼着,他慢慢就安静下来了,德国的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他的《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白人探险家到澳洲去,不守当地人的规矩,当地人有个禁忌,就是有一种东西是不能吃的,叫贻贝。当地人迷信,说吃了贻贝就会有台风,这白人他不信这个,吃了。结果他的一个土著向导吓得睡不着了,睡不着怎么办,他就唱歌。怎么唱的,他说,为什么要吃那个贻贝呢,那魔鬼的风暴可就要来了,为什么要吃贻贝呢?探险家的记录是:这个土著唱着这支歌直到睡熟。它有调节功能。第三个功能,情感传达功能。音乐是可以传达情感的。不但音乐所以文学艺术作品都有情感传达功能。有一首歌:夜深沉,望星空,我在寻找一颗星,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晶莹,它是我日夜思念的眼睛。我看见了你呀,你也看见了我。情感传达。所以音乐他能起到一种什么作用呢?把大家的情感统一起来。我们听席勒作词贝多芬作曲的《欢乐颂》: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大家满怀激情来到了你的圣殿里,你的光芒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你的光芒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是欢乐女神的功能,是音乐的功能。如果我们大家在一起来唱这个《欢乐颂》时,就真觉得我们的分歧都没有了。人与人之间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就凝聚起来了。这样一个作用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里有三个字来概括:叫“乐统同”,乐就是使大家相同的,那礼呢:“礼辨异”《礼记乐记》,礼是区别大家的。又有区别又有统一,又有多样又有统一,就和谐啊。所以在周公设计的这个礼乐制度里,礼和乐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像什么呢?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二鱼。我们去看那个太极图,它阴阳二鱼是交错在一起的,然后在一个圆里面旋转,同一个圆心,这个圆心是什么呢,以德治国。所以礼乐制度是什么?就是以德治国礼乐来辅助,一个核心两个支撑点。这就是礼乐制度。

        《礼记乐记》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你如果在礼和乐两方面都做的很好,都能够得到,那就是有道德,有道德就能得人心,得人心就能得天下,这就是周公的设计,当然我想恐怕也不是周公一个人吧,应该说是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的一个精密的设计。这个设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思想已非常成熟了,如果不是有很成熟的智慧是设计不出这个制度来的,这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百家争鸣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第一个原因:心智的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有三个原因,这是第一个。但我们同时也会产生一个问题,设计的如此精巧的一个制度在实行了几百年后为什么会面临崩溃?下集来回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