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集一 事出有因

一 事出有因

        【前言】前面四部易老师从从实话孔子开始,讲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三大战役” 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我们也会心生疑虑,2700多年前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百家的竞相争鸣,爆发了一场历时300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我们民族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正文】这个事还得从孔子说起,孔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人,他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因为有了他才有了百家争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但孔子生前是不得志的,周游列国四处碰壁,那我们就会有个问题了,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那么伟大吗?如果很伟大他生前为什么四处碰壁?大家都不接受他都不赞成他,都不采纳他的主张主义呢?这个问题孔子自己也想到了而且孔子还和他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讨论的,困于陈蔡之间时,这段历史前面讲过,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要从魏国到楚国去,因为楚昭王想用他,走到半路被陈国人包围了,围在那个地方几天几夜没吃没喝,一行人都饿得站不起来,这时队伍就不好带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子路愠见,子贡色作。”就是子路愤怒的表情已表现出来了,子贡也沉不住气很愤怒,都露在脸上了。“孔子知弟子有愠心”孔子也知道他的学生有意见有想法闹情绪,怎么办呢?谈话,做思想工作,谈话也不是找所有学生,找谁呢?三个学生干部,子路子贡颜回,第一个找的是子路,孔子怎么说?“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焉,吾何为于此。《史记孔子世家》”兕就是犀牛,匪就是非,【flash】你们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旷野匆匆赶路为什么,是我们的主义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呢?

        【正文】从字面上理解孔子是要反思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子路就是这么理解的,子路怎么反思呢?他说“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史记孔子世家》”翻译过来就是,【flash】老师呀,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仁爱,所有别人不信任我们;还是因为我们不够智慧,所有别人不实行我们的主张。

        【正文】这是反思自己。孔子怎么说呢?“有是哉”有这说法吗?孔子说:“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者比干《史记孔子世家》”比干是殷纣王的大臣一再向殷纣王提意见,殷纣王把他杀了,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说:你不能以臣弑君,不能犯上作乱呀,我们饿死也不吃你们周人的米,就到首阳山上绝食饿死了。孔子说:如果说一个仁者的条件是别人一定要信任他,那伯夷叔齐算什么?如果说智者的条件就是别人一定听他的主张实行他主张,那王者比干算什么?也就是说仁者智者未必人人都信任人人都实行。也就是不同意子路的这个反思。子路出去了子贡进来了,孔子照样又说了一遍【flash】你们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旷野匆匆赶路为什么,是我们的主义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呢?子贡大家知道,比子路乖巧多了,当然不会说那先生的主张不对。子贡怎么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史记孔子世家》”什么意思?【flash】唉,老师呀,哪里是您的主张主义不对呀,分明是您的主张主义太伟大了,伟大的比天还大,那当然容不下了嘛,唉,要不老师咱能不能不那么伟大。

        【正文】咱别太伟大行不行。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一个好农民他能够精耕细作未必能有收成;一个好工匠他能够巧夺天工未必能够让人人都满意;一个君子应该做好自己的学问掌握真理但未必人人都能接受。你怎么老想别人要接受呢?然后孔子说“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尔)志不远矣《史记孔子世家》”就是你不想着怎么样去掌握真理做好学问,老想着自己能不能被别人聘用,能不能被市道所容,你这个志向不远大啊。子贡出去了颜回进来了,照样还是这样一段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焉,吾何为于此。《史记孔子世家》”颜回怎么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以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flash】颜回说:哪里是您的主张主义不对呀,是老师您的主张主义太伟大了,比天下还大,所有天下不能容。

        【正文】前面的话跟子贡说的一模一样,那子贡接着说什么呢?咱别那么太伟大行不行,颜回没这样说,说什么呢?“虽然”什么意思?就是即便如此,“夫子推而行之”虽然老师的主义主张伟大到天下不能容,但老师还是极力地去推行,天下不能容我们,正好证明我们是君子,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如果我没有掌握真理那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掌握了真理,那些有国者掌权者执政的人,不采纳我们的主义和主张,是谁的耻辱,是他们的耻辱,‘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我们不能见容于世,我们的主义主张不能得到实行,有什么了不起,正好证明我们是君子,这话说的漂亮,结果怎么样呢?司马迁的记载是这样的,“孔子欣然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有这样的吗?这颜家的孩子真是不错啊。“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你要是钱多的话,我给你作管家。(颜回是最穷的了)孔子对颜回的回答非常赞许。现在我们看这三个学生干部的回答,我认为从子路到子贡到颜回是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颜回说的最不靠谱,但最受表扬的是颜回,为什么?

        【画外音】孔子生前并不得志,他东奔西走确四处碰壁,这就不免让人怀疑起孔子和他的思想,而这个问题就连孔子自己也都想到了,他和他的学生曾对此进行了讨论,同一个问题子路子贡颜回给出了三个不同答案。易老师认为三个学生的回答都不靠谱,而孔子却对颜回大加赞扬,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三个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正文】我们一个个来看,先看子路,老师呀,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仁爱,所有别人不信任我们;还是因为我们不够智慧,所有别人不实行我们的主张。子路为什么会这样答,为什么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觉得子路是靠谱的,我们走投无路了吗难道不该反醒,不该检讨自己一下吗?不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子路的这个想法是典型的战士的想法,子路就是战士型的,战士如果打输了会怎么样,不会说我打输了怪人家太利害了,这不是战士,只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找了原因后干什么事,两件事,一是练好自己的武艺,二是磨快自己的刀子。下次再打。战士肯定这样想,所有子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子贡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呢?商人的思路,子贡最会做生意的,做生意发大财的,作为一个生意人他的思路很明确,不管干什么事目的只有一个,成交。要成交要怎么办?讲价。讨价还价呀,讲价之前要干什么?抬价。先把价抬出来,漫天要价遍地还钱。你抬了价后就不能真按你抬的那个价去做,那样你做不成,之后要再压价,子贡的这个话完全是这个思路。先抬价,“唉,老师呀,哪里是您的主张主义不对呀,分明您的主张主义太伟大了,伟大的比天还大”然后再讲价,“唉,要不老师咱能不能不那么伟大。”这个不是孔子要做的事,孔子是想做官,前面讲过非常想做,但做官对孔子来说它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行道,孔子做官从政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政治主张不能推行他宁可不做官。孔子也不是不可以讲价,是人可以讲价道不能讲价。或者说是人可以受委屈道不能受委屈。孔子说的很清楚,我做官就是要行道,做不了大官做小官可以,当个县长,县长助理,当个乡长都干,但我必须推行我的政治主张,而子贡开出的条件是什么?道不要那么伟大。那不行,孔子很不高兴,孔子批评子贡的话比批评子路要重,“赐,而(尔)志不远矣”,你就这么点志向嘛,就这么点胸怀嘛,就这么点境界嘛。

        【画外音】易中天先生认为,子路是战士,打仗打输了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子贡是商人,商人务实,他们做事情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成交,为了成交可让步可讲价,这让孔子很不满意,可以说子路和子贡的回答不得要领,而颜回的回答确让孔子很高兴,那颜回为什么能博得孔子的表扬呢?

        【正文】子路是战士子贡是商人,颜回像什么人,像官员,而且颜回像那种特别能领会领导意图的官员,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后子路是直通通地马上说出来,子贡过了一下脑子琢磨了一下,搞了个策略,先讲大道理再打小算盘,先肯定再整改,觉得这个方案领导能接受,结果领导不接受。颜回才是真聪明,他马上就想,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前面讲过颜回这人的特点是什么?学习的特点是什么“闻一而知十”就是他会举一反三,他会转。颜回就想了,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吾道非焉”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是老师真认为自己的主义主张不对吗,不可能,打死他都不会承认,那为什么要问,很清楚,希望我们给出肯定的回答,是明知故问,所有我必须肯定,就回答“夫子之道至大也”。第二个问题,“吾何为于此。”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是老师真的想找出路吗,也不是,因为孔子的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不会想我怎么改变一下办法,不会想这个问题,那他为什么问,是问自己吗?不是,那他问谁,问学生,为什么要问学生,因为现在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因为现在这个组织快解散了,颜回马上就领悟过来,老师要的既不是什么反思自己,这是子路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整改措施,这是子贡的错误。老师要什么?要一个说法,要一个既可以肯定自己也能够解释当前困境,然后重新凝聚人心,团结队伍,继续前进的这样一个说法,那这个说法老师为什么自己不说而要问呢?很简单,这个问题在老师那不成问题,在学生那成问题,所有必须学生自己说自己答,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团结自己,所以他才找学生干部吗,不就是让你们这些学生干部起个模范带头作用吗,所以颜回就把这个说法给出来了,“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以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没有掌握真理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掌握了真理他们不用我们,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太满意了,所以说你要是钱多的话,我给你做管家。最高表扬了。但颜回这个说法有问题呀,什么叫做“不容然后见君子”人家越不理解我们,越不接受我们,越反对我们,我们越牛,阿Q,阿Q抓起来以后,稀里糊涂审完了要他签名,做笔录嘛,不会,不认识字,画个圈吧,很用心地画了一个,画成瓜子了,然后说什么,孙子才画得圆呢,和颜回意思一样嘛,小人才到处受欢迎,我们君子就是不受欢迎,这不阿Q嘛,是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话是对的,但这话不能片面理解,也不能逆过来逆向地去推,说只要是少数人那就一定掌握真理,这不成立的。实际上真理是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多数人不代表真理也不能说少数人就一定代表真理。真理不真理跟人数多少没关系。但他领会了领导的意图实现了孔子的目的。由此我们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孔子这次课堂讨论并不是要找出自己的主义主张不受欢迎的真实原因,不是。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得志,四处碰壁,走投无路,这个问题在孔子和他学生那找不到答案,那上哪找答案呢?

        【画外音】颜回虽然得到了孔子的表扬但他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回答并没找出孔子的主张不受欢迎的真实原因,孔子组织自己学生的讨论同样解释不了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那就是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那么伟大吗?如果很伟大,生前为什么四处碰壁,大家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和建议呢,这个问题既然在他学生那找不到答案,我们又该去问谁呢?

        【正文】很简单,问反对派。那么多人反对他,为什么,前面讲过孔子其实是有从政机会的,比方说他35岁那年到齐国找工作,齐景公就准备用他,被谁反对呢,晏婴。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时,楚昭王也准备用他,被谁反对呢?子西。这两人为什么要反对,先来看35岁那年孔子到齐国见了齐景公,齐景公问政,说我们这个国家该怎样治理呀,孔子说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了后非常高兴,说是呀是呀。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是有粮食,我能吃到嘴里吗?你说的好。后来齐景公又一次向孔子问政,非常满意,就决定把泥(奚谷)之田封给孔子,封一块地给孔子,这时晏婴出来反对,晏婴是齐相,也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说话很有分量,晏婴提了两条反对理由:一,儒者不可重用;二,礼乐不可复兴。一就不说了,就是儒这些人毛病很多的,夸夸其谈不靠谱等等。重要的是第二条,晏婴说:孔子的主张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之所以能实行礼乐制度是因为有圣贤,现在圣贤都没有了。文王啊武王啊周公啊这些早就没了早就死了,周王室已经不行了,这个礼乐的缺失,礼坏乐崩这个事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能够再复兴呢,何况孔子他们搞的那套东西非常繁琐复杂,一个人一辈子可能都学不完学不会,又怎么样做呢。齐景公就不用孔子了。就先跟孔子讲,你要想在我这享受季孙氏大夫在鲁国的待遇,我是给不了的,然后又说,哎呀,我这人年纪也大了。孔子就回去了。第二回楚昭公要用孔子,在去的路上困于陈蔡之间,,楚昭王得到消息就派兵把孔子救了回来,准备封给孔子700里地,很大一片了,这时子西出来反对,子西什么人,楚昭王的宰相,令尹,子西怎么说呢?请大王想一想,咱们楚国能做外交官的人有比得上子贡的吗,昭王说没有。那我们楚国能做宰辅的,做总理的人有比得上颜回的吗?昭王说那没有。我们楚国带兵打仗做将军的人有比得上子路的吗?昭王说没有。那我们楚国做个地方官,做个事务官,管理具体事务的有比得上宰予的吗?昭王想想,没有,那好。子西再问,请大王想一想,西周封建的时候,就是周武王,周公他们在西周都实行大封建的时候,我们楚国封

        的是个什么爵位,子爵,公侯伯子男,在第四等。按周礼的规定子爵的封地是多少呢?50里,现在孔子要恢复的就是那个封建制度,如果他政治主张实现了,咱楚国还能方圆数千里吗?昭王一想也是啊,要实行孔子那一套我不就变成50里的子爵了吗,我现在是王啊。子西再说:刚才我已经问了是不是,我们楚国的人才都比不上孔子的学生,而当年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封地是多少,100里,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得天下。周文王,周武王100里的封地就得到天下,现在大王要封给孔子700里,而楚国的人又比不上孔子的学生,大王想一想,这是我们楚国的福分吗?楚昭王马上就明白了,这不行呀,我把孔子弄来封了700里,他变成周文王我变成殷纣王了。从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出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晏婴和子西反对孔子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同,也就是说孔子是极力要维护礼乐制度的,而他们是反对礼乐制度的,不但晏婴和子西反对墨家道家法家都反对。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可看得很清楚的是,儒家这边的孔子孟子荀子都坚持礼乐制度,另一边的墨家道家法家都反对,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标准可把先秦诸子分成两大阵营:就是儒家和非儒家。非儒家和当时的统治者都不喜欢礼乐制度,而孔子和他追随者都要极力维护礼乐制度。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所谓的“八佾舞于庭”佾(义)就是行列,歌舞队的行列,当时表演乐舞演员排成行,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佾是天子之乐的规格,天子才能享受八个行列的歌舞队。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一佾多少人,两个说法,一种说一佾是8人,所以天子八八六十四人,诸侯68-48;大夫是38-24;士28-16。另一种说法,就是你有多少佾,每佾就多少人。比方说八佾,则一佾是8人,则天子之礼88-64;诸侯66-36;大夫33-9;士22-4,这叫规格,礼仪,等级。所谓“八佾舞于庭”就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在自己院里表演88-64人的乐舞,这叫僭越。用了天子之礼。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什么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还有一种解释,这样的事情我们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两种都通,都表明孔子的态度,对礼坏乐崩是深恶痛绝的,那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有百家争鸣是因为礼坏乐崩,于是我们就要问三个问题;第一,礼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第二,这样一种制度为什么能产生出来得到实行;第三,这样一种实行了几百年的制度为什么会面临崩溃。这是下集要回答的问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