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仙欲逍遥txt精校二、箭已上弦

二、箭已上弦

        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诛杀蹇硕和董宠,董太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大将军的外甥如愿登上了皇位,看似风光无限的何氏一族,此刻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切都源于民意。

        尽管灵帝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他的地位在一般人心中还是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作为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无论有多少过错,也不应该在儿子尸骨未寒时被迫害至死。司马光叙述到这里时评论说:从此何家失掉了民心。

        民意的变化,使袁家成为稳定局面的众望所归。袁绍的叔父袁隗此时担任太傅一职,即所谓的“上公”,是个非常设职位,比三公还要高。这本是个荣誉性职务,但由于袁隗与何进一样“录尚书事”,即总揽一切政务,主持朝廷日常工作,所以实际是辅政大臣的角色。

        袁绍的官职并不很高,他是西园军八个师长(校尉)中的一个,最近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相当于清代的直隶总督),在这一时期所有的重大决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无论是袁隗还是何进,都离不开他,袁绍在大政方针上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袁家在政治上几世的积累与袁绍个人号召力的完美结合,又恰恰在这个最佳时间点上爆发,于是成就了今天的局面。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目前局势要稳住,就要看袁绍的了。就连何进也下意识地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当袁绍提出引外兵入洛阳的建议时,他居然同意了。

        袁绍前一阵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募兵,现在大致都有了一些成果,这次引外兵入京,就是给这些人到洛阳来提供一个合法的理由。这些人包括张邈、鲍信、王匡,以及张杨、张辽、毋丘毅等,他们都是袁绍的铁杆支持者。

        还有并州刺史丁原、东郡太守桥瑁等地方实力派人物,经过前一阵秘密联络,他们也都表示支持袁绍。

        应该说,袁绍的判断是对的,行动方案也是正确的。引外兵入京是一个必须的步骤,只有拥护袁绍的这些人马到了洛阳,袁绍的软实力才能成为硬实力,在与宦官和大将军的角逐中才能真正占据上风。

        当曹操等人反对袁绍的计划时,袁绍心中的想法已经无比坚定。袁绍怕的是夜长梦多,他担心大将军回过味来反悔就不好办了。于是,他派人赶紧分赴各地,传达率兵进京的命令。如果不是董卓,袁绍就大功告成了。

        要不要董卓也来凑个热闹的问题上,袁绍的智囊团发生了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让这个凉州军阀来,这厮一向缺乏纪律性,手下军士没有教养,野蛮成性,不好驾驭,让他们来无异于引狼入室。另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凉州军有强悍暴虐的名声,对宦官的压力才足够大。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肯定脑子进了水。引兵入京师对付宦官只是个幌子,这一点除了还在犯糊涂的何进以外,其他人心里都很清楚。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不是真正的前提。既然如此,一旦付诸实施,引狼入室的后果才是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袁绍难道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还是袁绍的智商太低?以后的事实证明,他招来了凉州军人,把国家弄得大乱,他自己以及整个家族也因此遭殃。

        那一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事。

        如果试图破解一下,也许可以这么看:袁绍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的脑子也不会进水。尽管曹操、陈琳、郑泰等人反对他的计划,但这几个人还不是袁绍的核心成员,想必有些话袁绍还不想说得太直白。

        甚至对他的核心智囊团,这些话袁绍也不想明说:董卓跟刚刚死去的董太后是同宗(虽然是胡拉乱扯上的),在感情上必然反感何进。此时的宦官已不是袁绍重点打击的目标,袁绍的剑已经暗中指向了何进,对于这一点,一般的人还难以觉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早年袁隗当司徒时,在段的推荐下,董卓曾经在袁隗手下有过一小段幕僚的经历(据《吴书》),应该属于“袁氏故吏”之一。

        “袁氏故吏”当时在官场上是一个时髦的词,好比蒋中正时代的“黄埔同学”。袁家当过三公的人太多,袁绍的爷爷辈以及几个叔叔都位至三公,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开府”的名义培植私人势力。这些人也乐意认这门亲,哪怕只在袁家干过一天,也喜欢贴个“袁氏故吏”的标签,仿佛在官场上获得了通行证和护身符。

        所以,尽管有人认为把董卓招来是件不靠谱的事,袁绍还是通知了他。

        这一回他要为此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现在的董卓已经不是给袁隗当马仔的那个董卓了,翻脸的速度比谁都快,不管是老领导还是老部下,只要惹他不痛快,举刀就剁。

        成为军阀的董卓随着实力上升,野心也在急遽膨胀,其情形有点像发迹后的袁世凯,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拥兵自重,朝廷指挥不动,得哄着才行。

        前不久,董卓被任命为少府卿,朝廷本想以此解除他的兵权。出这个主意的人显然不了解董卓,也不了解什么叫军阀,这个任命被董卓公然拒绝了。在本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这种事还很少发生,但此时朝廷居然没有办法,只好改任他为并州牧。经过反复讨价还价,最后在允许董卓可以带领一支武装前去上任的条件下,董卓才勉强接受了任命。

        现在,董卓率领一支约三千人的精锐之师慢慢悠悠地向并州拔。他一边走一边观察形势,并州不是他的目的地。

        走到半路上,他接到大将军何进签署的命令,要他领兵入京师。他立即嗅出了其中的味道。队伍已行进到河东郡的安邑,他下令立刻掉转方向,向南渡过黄河,朝函谷关开来。看着这个兴冲冲杀过来的凉州大汉,何进的脑子一下子清醒了不少,他突然明白过来:原来这厮也姓董。想到这时,大将军脊背上冒出不少冷汗来。

        这时董卓的队伍已离渑池不远,距京师只有二百里了。何进真急了,他不再跟袁绍商量,马上派谏议大夫种劭带着少皇帝刘辩的诏书迎头挡住董卓,让他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听候调遣。

        种劭是已故度辽将军种的孙子,董卓也曾接受过种嵩的征辟,是“种氏故吏”。在汉代这种举主与故吏的关系一向被看得很重,何进也抬出老领导来压董卓,看来真是急眼了。但对方既然是董卓,老领导本人来了也不会有用,抗诏对董卓也不是第一次了,这一回仍然没有例外。凉州军继续前进,进入函谷关,再往前,就能看到洛阳北面邙山的影子了。

        接下来的局势越来越混乱,听说凉州军马上要进城了,人心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宫里的何太后也吃了一惊,想到因为自己偏袒宦官,结果竟然招来了外兵。惊吓之余,何太后传下话来,遣散宫里所有宦官,让他们回到宫外各自家中反省,此举无异于让宦官们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宦官们在大将军府门外跪了一大片,他们涕泗横流,叩头请罪,尤其是张让,已经跟何家联姻,论起来还是大将军和太后的长辈,此时也可怜兮兮的,跪在当街求一条活路。看到此情此景,大将军的心又软了,于是宦官们又可以暂时回到宫中。

        袁绍再次鼓动何进说服太后下决心诛杀宦官。袁绍这小子软硬兼施,在何进面前也不再那么低三下四了,袁绍告诉何进,必须抓住机会诛杀宦官,给天下一个交待,否则局势就会失控。

        袁绍是在吓唬何进,他认为一切尽在掌握。其实袁绍自己还蒙在鼓里,因为局势已经慢慢离开了他的掌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