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刑侦小说排行榜前十名BBC“搜查焦点”电视栏目

BBC“搜查焦点”电视栏目

        出席者名单:

        克里斯朵夫·布朗宁勋爵(侦探皇帝)

        阿道夫·盖尔德夫(伦敦警察总探长)

        卡特·胡伯(牛津剑桥旧童谣研究所所长)

        艾琳·胡伯(牛津剑桥旧童谣研究所副所长)

        盖尔德夫总探长:日前,几度惊扰社会的杀人犯“猫”给各大媒体寄去了一封不知所云的信。我们今晚特意请来了著名的童谣研究大师胡伯夫妇来谈谈那封信的内容。首先,有请“侦探皇帝”克里斯朵夫·布朗宁勋爵就此说几句话。

        布朗宁勋爵:大家都知道“猫”每次作案的构思和手法均不相同,据我个人推测,那些手法都是出自信中的那首童谣。我们先看看第一名牺牲者——侦探大师罗伯特·菲利普先生。他被害的那天下着大雾,跟童谣的内容如出一辙。而第三名牺牲者的身体上则确实留下了形如“有狼来咬”的牙齿痕迹,失血死亡……

        盖尔德夫总探长:第四名牺牲者艾瑞克·詹森勋爵被枪杀的地点,是游乐园中的小屋密室。正如童谣说的那样——小憩屋内。而且,遇害者不仅仅是我国的侦探,那些来自异国的宾客都难逃一劫,不幸被“猫”的利爪挠中。譬如第七名牺牲者墨丘里·保禄,他是从瑞士远道而来参加百年庆典的,就像童谣里面那句“第七个剃度出家”一样,他死在了修道院里,头发被剃得一干二净……

        布朗宁勋爵:看来,“猫”是把鹅妈妈数数歌那个童谣给现实化了,变成具体的谋杀。到底凶手的动机如何,有人怀疑这杀人只是寻求乐趣,有人则觉得这就是一场表演秀,大家各执一词,种种说法甚嚣尘上,所以我们打算请两位童谣学家就“猫”的那首奇怪童谣谈谈他们的观点。我们大家都知道“十个印地安小黑孩之歌”和“三个威尔士猎人之歌”,却未曾听闻“十三个猎人之歌”……

        卡特:嗯,不知道才正常嘛,谁让这是一首非常古老,古老得几乎被忘却了的英格兰童谣呢。就我个人看来,您刚刚提到的那两首妇孺皆知的童谣,其实曾受到这首童谣的影响。

        艾琳:英国的大部分旧童谣,都可以上溯到斯堪地纳维亚的摇篮曲。十九世纪的“十个印地安小黑孩之歌”作者明确,算是鹅妈妈数数歌之中比较晚近的作品;而“三个威尔士猎人之歌”则相对早些,具体的证据可以参见莎士比亚没有完成的戏曲和十八世纪的猎狐歌。

        盖尔德夫总探长:(有些不耐烦了)小黑鬼和那些威尔士垃圾的童谣怎样都好,反正只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我想知道的是……

        卡特:先生,您可不要乱说话呀!

        盖尔德夫总探长:话当然是这样说没错,但是呢,从优生学的观点来看,我觉得非日耳曼民族的人,根本就不能相信……

        艾琳:你这个法西斯!你说话太过分了!怪不得大家都说你这个总探长是新纳粹!

        盖尔德夫总探长:你这个八婆,我呸!我早就查清楚了,你们夫妇俩根本就是一对喜欢卖弄学问的×××……(电视上没声音了)

        滚动字幕:本台就适才栏目中出现的不当言辞向观众致歉。

        布朗宁勋爵:喂,我们好像是跑题了吧?嗯……刚刚是不是讲到了猎人之歌的最初形态?所长刚才提到猎狐,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首童谣里面说的猎猫,是否真有其事?

        卡特:对,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样的活动确实有过。实际上,猎猫的历史比猎狐久远。我们所说的猎狐活动是从十七世纪的查理二世时期才开始的,而猎猫活动的出现则比那个还要早出百年,大致是亨利七世执政时期,玫瑰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吧。从这个角度来讲,猎狐说不定是对从前的猎猫进行了部分性的继承。

        布朗宁勋爵:想不到竟然有这样一段历史……

        卡特:如果你对英国接纳宠物猫的那段历史没有了解的话,估计你很难相信猎猫这种事情。然而,英国的猫咪确实是有过这样一段苦难的日子,是不是呀,艾琳?

        艾琳:是啊,家猫的历史就是光荣和苦难交错而成的结果。对了,你肯定知道古埃及人对猫奉若神明这件事吧?

        布朗宁勋爵:我印象里是当成女神来崇拜……

        艾琳:对,就是那位猫头人身的贝斯特女神。家猫死去之后,埃及人会将猫的遗体装饰一番,制作成木乃伊埋进墓地。猫的主人一家会悲伤地敲钟,甚至剃眉服丧。当时的埃及人对猫是如此重视……

        盖尔德夫总探长:照你这样说来,《圣经》里对猫没有片语只字,莫非就是犹太人要嘲讽他们最讨厌的埃及佬?

        艾琳:住口!你个纳粹!

        滚动字幕:本台就适才栏目中出现的不当言辞向观众致歉。

        布朗宁勋爵:我的总探长大人,麻烦你克制一些行不行啊?——抱歉,胡伯夫人,我保证他暂时不会再开口了,您继续往下说吧。

        艾琳:你早该这样做了!啊,亲爱的,我的头……好痛啊……

        卡特:振作些,亲爱的!千万别输给那种没事找事的打压!

        艾琳:嗯,我知道,我会努力尽我学者的义务——英国的家猫似乎是来自罗马军队,刚开始时,英国的猫和古埃及的猫一样受到优待——它们能确保谷物没有鼠患,所以都是可靠的守卫。公元九三九年,威尔士古德家的霍华颁布了“猫类怜悯令”,其目的当然是要保证猫的安全……

        布朗宁勋爵:猫类怜悯令……

        艾琳:猫的悲剧和中世纪同时来临。当时的德国流行一种怪异的芙蕾雅女神祭典,其中一环是让猫拉车。所以,一四八四年时,教皇英诺森八世批评了所有的猫和所有的养猫人,导致光是德国就……唔,那是何等可恨的大屠杀啊!只是区区一个德国,就有无数的人——尤其是女人——只因家中有猫便被处以了死刑!不仅是德国如此,法国也有着同样的酷刑,好几万只猫就在祭司的仪式中被杀死了。而我国则……

        布朗宁勋爵:而我国则形成了猎猫的风俗?

        卡特:对。亨利七世控制了当时反抗的封建贵族和议会,决定了都铎王朝的独裁作风,却没有干预天主教会的改革。那些唯教皇马首是瞻的封建贵族们遂以猎猫来嘲讽国王,使这种活动一时大大流行。

        艾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恶趣味的贵族只要没事了就会去猎猫,直到十七世纪才换成猎狐。要说这里面的缘由嘛,就是黑死病的盛行。想要控制鼠这种传染途经,当然就需要猫了——人类就是这样凡事都从自身着想!总之,所谓的“十三个猎人之歌”就是当时那些跟猎猫无关的平民编出来的一首童谣,用来揶揄那些封建贵族的蠢行。

        盖尔德夫总探长:这种和大学授课一样无聊的事,到底跟“猫”的案件……

        布朗宁勋爵:你给我闭嘴!

        卡特:很遗憾,说来真会让总探长大人失望,但这里面确实是有关系的。

        盖尔德夫总探长:哦?

        卡特:斯托克战役之后不久,某个被国王制裁得一塌糊涂的封建领主举办了大规模的猎猫活动,以发泄心头积愤,但其家臣中刚好有一个是威尔士古德家的后人……

        盖尔德夫总探长:古德家?就是颁布“猫类怜悯令”的那个变态家族?

        卡特:是啊,那个家臣出自爱猫的家族,当然会劝谏主君停止猎猫活动。结果呢,他因此惹恼主君,被处死了。这个可怜的家臣的名字就是——吉伯特·莫里亚蒂。

        布朗宁勋爵:哎呀,一听你说到这个莫里亚蒂,我立刻就想到了跟福尔摩斯对决的那个犯罪之王……

        卡特:嗯,这个被处死的吉伯特似乎就是莫里亚蒂教授的祖先。

        盖尔德夫总探长:这太无聊了吧!照你的说法,那个以“猫”自称的现代猎人,那个专门杀害侦探的狂魔,其真正的身份就是莫里亚蒂家族的后裔?

        布朗宁勋爵:总探长啊,你好好给我听着就行了!

        艾琳:有些证据足以表明“猫”和莫里亚蒂是有关的,比如之前提到的埃及猫木乃伊的事情。那时,亚历山大港的投机者异想天开,把那些木乃伊挖出来送到英国变卖,光是一八九〇年就往利物浦送去了十八万具。但是,那些猫木乃伊后来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尽管没留下正式的犯罪记录,但当时主持搜查的歇洛克·福尔摩斯认定这是莫里亚蒂教授的杰作。

        盖尔德夫总探长:又是莫里亚蒂?这简直一派胡言!莫里亚蒂教授都死了一百年了,他的子孙这时候又跑了出来?可真是荒唐死了……

        布朗宁勋爵:好了,好了,我的总探长,这样一来,事情不就更有意思了嘛。时值“侦探大师百年祭”将要召开的年度,莫里亚蒂教授的子孙突然蹦出来向大家索命……嗯,这样的话,结合童谣里面的数字看来,恐怕还会有两名侦探会被拿来血祭?

        艾琳:如果“猫”坚持按照童谣的内容作案,第十二个人被杀时一定有“满月辉映”——所以是满月之夜?

        卡特:而接下来的第十三个人呢——“雪崩活埋”,倘若“猫”真的会切合字面意思的话,那案件肯定不是伦敦室内……

        布朗宁勋爵:嗯,凶手将会如何“仿照”童谣,我们事前根本就无从得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各个环节的警戒工作。

        盖尔德夫总探长:“猫”选中的都是那些破案分数很高的侦探大师,眼下就有詹森勋爵等三名高分的侦探大师被杀掉了,所以我觉得你这个“侦探皇帝”是不是小心一些……

        布朗宁勋爵:我?没事,“猫”的爪子挠不到我的。我不会辜负女王陛下和国民的深切期待,一定会全力以赴将“猫”擒拿归案,让那家伙的真面目暴露无疑!

        栏目播完之后,电视台接到了一大堆投诉电话,分别来自欧洲犹太人协会、威尔士爱国同盟、动物保护协会等处,总计五十六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