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希特勒我的奋斗里的名句京口协议

京口协议

        “借荆州”也是三国历史中被后世史家、学者、准学者们反复讨论的火药桶之一,动不动就引发论战。

        有人认为,赤壁之战是孙家打的,江陵也是孙家拿下的,刘备借走荆州又不还,明显是在耍无赖。

        但另一派人马则认为,荆州本来就是刘表的荆州,要不然也是汉帝国的荆州,不是他孙家的私人领地。既然刘备和周瑜合力打下荆州,自然也该有他一份,说是“借”,只不过是孙家的外交辞令、政治语言罢了。

        这样的辩论并不历史,倒很法律,很像是在国际法上争论某个小岛的主权归属。不过三国时代并没有国际法,国内法也已支离破碎,因此要去讨论孙、刘两家的事非,实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笔者想来,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兵不厌诈。实力决定一切,谁的拳头硬,荆州就归谁——这就是战争。

        我们先来看看建安十五年初荆州的情况。

        当时荆州三分,曹操势力退缩到汉水以北,控制了南阳郡全部,以及南郡和江夏郡的北部。从江夏沙羡到南郡江陵的长江沿岸,成了孙家的国内航道。而长江以南的四郡,则是刘备的新地盘。

        这只是粗略的划分,从战前和战后的发展来看,刘备的势力可能不止江南四郡,关羽的水军理论上仍在汉水上巡弋,可能占有江陵北方的几个小县城。而荆州与益州交界的夷陵(临江郡)一带,也可能被张飞的部队所控制。刘备自己的部队,大概留在长江南岸,为周瑜看守大营。

        除了这些原有的部队外,刘备的军力在建安十四年底又有了一次重大的进补,那是一支由数万淮南人组成的部队,主帅叫雷绪。他们从庐江流浪到荆州,恳请刘左将军收容。对于刘备来说,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说起这支淮南流浪军团,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老朋友——袁术。

        话说建安四年,袁术在寿春溃败时,他的几名驻外将领仍然拥有相当雄厚的实力。除了驻扎在庐江南部皖城的刘勋外,驻扎在庐江北部灊山(大约在今天安徽六安市一带)的陈兰与雷薄同样战力充沛,他们拒绝对主子伸出援手,靠着江淮间丰富的农渔资源,以及大别山区的地形屏障,拥兵自立,形成大小数个独立的军事群落,每人统兵数万,在曹操与孙权之间形成了一股强大势力。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决定改从淮南对孙权进行跨江攻击。当周瑜还在江陵跟曹仁缠斗、刘备忙着安定荆南时,曹操已经从他的老巢谯县训练出了一支新的水军(二十多年后,司马懿组建的是荆州水军)。

        建安十四年七月,这支新鲜出炉的水军经过涡河、淮河、肥水等航道,进驻新建成的淮南重镇合肥,准备一雪赤壁之耻。而淮南间的前袁术势力,便成了阻挡曹军继续南进的主要阻碍。

        面对在山区落脚十年,已形成气候的淮南诸军,曹军一线将领几乎总动员,张辽、于禁、张颌、臧霸等部队分别讨伐陈兰、梅成,而曹军中另外一位重量级统帅夏侯渊,则负责攻打雷绪。

        反政府武装毕竟干不过政府正规军,淮南诸军抵挡不住曹军的猛烈攻势,纷纷溃败,他们不可能去投靠同样是敌人的江东政权,只好向西撤入荆州,投靠反曹总召集人刘备。

        除了这批淮南军外,广大的荆州也是刘备的人力资源库。在赤壁之战后,荆州士人们疯狂地涌入到刘备阵营,其中包括“白眉最良”的马良、“楚之良才”的廖立,而蒋琬、习祯、殷观、潘浚等一批俊杰,也都是在这时候先后成为刘备的小弟。

        对于新任南郡太守周瑜来讲,这些像蟑螂一样不断扩充又四散的刘备部队,是一个既烦人,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他们赖在驻地不动,江东军也不能硬来。无奈之下,周瑜只好小退一步,将南郡中长江以南的部分让给刘备,一来这块“江南地”和江南四郡相连,周瑜不便控制;二来算是警告刘备: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还不赶快滚!

        刘备对这份小礼物当然是欣然接受,他在油江口开始筑城,取名公安,作为刘氏集团的大本营。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刘备要的不只是这些,他的目标是整个南郡。

        这一天,周瑜正在江陵城内看着荆州的地图,他郁闷地发现,自己的西、南、北面都是刘备的势力,唯一的后援程普则远在二百五十公里外的沙羡,只能靠长江水路与江陵联系。他从江东带来的兵也越打越少,而刘备的人马却是以倍数增长。

        想到这里,他腰肋上的箭伤又开始隐隐作痛。

        就在这个时候,江陵的情报部门传来消息:原荆州刺史刘琦病逝,刘备已经启程前往江东拜访孙权,准备洽谈荆州主权归属的问题。

        周瑜愣了一下,自从去年曹操大军进驻淮南以来,他多少也嗅到孙权幕府之内飘荡着一丝不和谐的气氛:孙权撤出柴桑,移防到东方的京口,也就是今天江苏镇江一带,当初攻打江陵的部队中,程普驻守沙羡,吕蒙回到浔阳,鲁肃也被召回京口,留下周瑜孤军在最西方的江陵前线,似乎战线东移已成了心照不宣的方针。

        周瑜暗忖,刘备一定也看出了这一点。

        一年多前樊口初见时,他还不大瞧得起这个百战百败的流浪军阀,但如今他却不得不佩服刘备雄厚的群众基础,以及见缝插针的本事,如果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江东人过去一年辛辛苦苦所打下来的战果,极有可能就要落入到这个枭雄的手中。

        于是周瑜下定决心:南郡是不能让的,而刘备这个心腹大患,则是非处理不可的。

        他马上给孙权写了封信,表示刘备是一代枭雄,关羽、张飞都是“熊虎之将”,整个刘氏集团绝对不会受人控制,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金钱、豪宅、美女引诱刘备滞留江东,然后将关、张二人组分拆两地,各自跟随江东将领作战,如此大事可定。倘若让这仨人凑在一块儿,又给他们土地,终有一天会失控,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镜头转回刘备。

        他这次出访京口,正如周瑜所料,就是要尽可能争取到对南郡的完全控制权,但这样的做法同样也引来不少杂音:诸葛亮便认为,刘备只身入江东,将有被扣留的危险,样一来就等于是平白将公安小朝廷送给了周瑜。

        但刘备并没有接受这样的风险评估,他仍然决定亲自去见传说中的江东少主(之前两人从未谋面)。

        事后据刘备本人回忆,他这次冒险出访,完全是不得已之举。毕竟如果让江东军在南郡扎下了根,将来自己可能连半杯羹都分不到,因此这个险值得冒上一回。

        不过笔者倒认为,刘备事前应该合理评估过风险,认为在北方曹操势力压境的情况下,孙权仍要借助他在荆州的力量。换句话说,刘备充满了自信,以眼下主客观情势来看,孙权非但不敢动他,还会主动交出荆州的统治权。

        就这样,建安十五年下半年,四十九岁的刘备和二十八岁的孙权——汉末的两位巨头,在京口进行了有生以来第一次会面。

        会面现场,刘备低声下气地表示:由于太多人马归附,周瑜拨的那一块小小的江南之地不足以容纳,希望能借江东“数郡”之地,盼孙将军成全。

        孙权如何回应,史料上并无记载,反倒是会场之外的风起云涌更加地引人注目。

        除了周瑜那道密函之外,江东后方留守老将吕范也劝孙权将刘备扣下,但鲁肃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表示:曹操实力仍然强大,孙家初得荆州,还未得人心,最好是倚重刘备在荆州的人气,以增加曹操的敌人。

        孙权最终还是采纳了鲁肃的意见,他不但没有扣下刘备,还承认了刘备新任荆州牧的身份,并同意由他督管江夏以外的荆州各郡。

        为了回报孙权的善意,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比刘备的左将军还高一阶),领徐州牧,承认孙权在东方的主控权。

        以上事态的发展完全在刘备的设想之中,然而接下来,孙权却做出了一件让刘备想破了头都猜不到的事情——孙权将自己的妹妹作为荆州的附带品,一同送给了刘备。

        买一送一,刘备这回算是赚大发了。

        孙权嫁妹一事容后慢表,眼下的“京口协议”已经为双方互利合作的政策定下了基调。不过协议毕竟只是白纸黑字,关于实际领地和军队的划分,孙、刘两家并没有进一步磋商。周瑜仍在江陵,孙权不好动他,刘备自然也不愿在京口多做停留。

        离开京口时,刘备私下对孙权说:“周公瑾文武全才,万人之英,但我看他颇有野心,恐怕将有不臣之心。”

        可怜的周公瑾,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为孙家事业操心劳肺,到头来却被刘备告了一记刁状。好在孙权对周瑜向来信任有加,对刘备的“好心提醒”并不以为然。

        此外,周瑜原本设在孙权身旁的暗桩鲁肃,却不听他的指挥,使得他完全失去了对京口会谈的控制,等到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候,刘备已经一跃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

        更可气的是,刘备前脚才刚离开京口,后脚便颁布了新的人事命令。他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江北,另外改临江郡为宜都郡,由张飞任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就这样硬生生地将周瑜这个南郡太守的地界给压缩了三分之二。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襄阳郡”和“临江郡”并不是刘备的发明创造,而是曹操的创意。

        一年多前曹操拿下荆州,马上就对南郡进行分割,将南郡西面夷陵三县分出来成立临江郡,南郡北面襄阳、宜城、临沮等县,分出来成立襄阳郡,原来的南郡地域只剩下江陵、枝江、当阳等县。

        换句话说,刘备是偷换了概念,不动周瑜南郡太守的位置,而是让关羽为襄阳太守,将周瑜压缩在江陵。对张飞的任命更加致命,夷陵原本是江东军拼死拿下来的,张飞可能是后来被派去留守,现在却反客为主,等于是扼住了长江上游要地。

        面对刘备集团的无耻紧逼,周瑜忍无可忍。他不顾身上箭伤,硬撑着前往京口面见孙权。

        面对孙权,他提出了一个疯狂的作战计划:进攻巴蜀。

        具体计划是:由周瑜自己与丹阳太守、奋威将军孙瑜共同进军益州,一口气并吞刘璋和张鲁,然后由孙瑜留守巴蜀,和西凉马超结盟,周瑜则回师襄阳,分路进击,讨伐曹操。

        孙瑜是孙权的堂兄,是当时孙家宗族内最重要的统兵将领,曾经与周瑜合作讨伐丹阳郡境内的山越人,算是一个实战派人物,孙权留在东线的兵力,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由孙瑜统领。

        不过即便是周瑜跟孙瑜“双瑜合璧”,在荆州都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出兵益州实在是个冒险之举,先别说兵力,光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再者,如果当真攻蜀,势必要倾全国之力,这样一来吴地空虚,万一刘备或曹操趁机来袭怎么办?向来精明的周瑜,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孙权竟然认可了!

        曾有学者认为,这是周瑜在和孙权赌气,也有人说这是周瑜临死前的最后一搏。那么孙权之所以认可,是否也可以解读为“同样是在赌气”?

        不过从务实的角度来看,笔者倒认为这是周瑜给孙权的一个提示,在当时一片“孙刘友好”的和谐氛围中,周瑜想借由攻蜀,提醒亲刘人士,绝不能被刘备刻意制造的假象所蒙蔽,他绝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单纯。

        刘备是个枭雄,荆州和益州都是他所垂涎的目标,他的存在将会对江东霸业带来巨大威胁。笔者觉得,这才是周瑜想要告诉大家的。

        如此一来,孙权的怪异举动也就不难解释了,他用“认可”来回击周瑜的“刘备不可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便是孙权的态度。

        这样一来,周瑜便被逼入了死角,不得不返回江陵进行准备。他原本就很郁闷,而江陵与京口来回两千多公里的路途使他的箭伤严重恶化,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经过巴丘时,周瑜终于支持不住,因病过世,享年三十六岁。

        对于周瑜的死因,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简单的两个字:病卒。不过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是箭伤复发所致。

        所谓“病卒”,既有可能是箭伤复发,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致死,总之是死因不详。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供读者参考。

        列位是否还记得一年多以前,正是在巴丘这个地方,曹军遭遇了一场奇怪的瘟疫,结果数十万条性命被夺走,也间接地导致了赤壁之战的败北。而如今周瑜同样死在巴丘,而且死因诡秘,会不会是当年的“巴丘病毒”还有残留,而周瑜身体虚弱,因而不幸被感染致死呢?

        但无论是箭伤复发也好,病毒感染也罢,总之周瑜的死是个不争的事实。

        那个被无数江东百姓呼为周郎的青年才俊,那个力挺孙权上位,力挽狂澜的兄长,那个在赤壁将不可一世的曹操一把火烧得惨败的左都督,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颗军事明星,终于还是没有逃脱人类最终的宿命,化作一颗耀眼的星辰,坠入历史长河,为后人留下无限的迷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是对周瑜一生最好的写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