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延安颂》在线观看第六章 沙家店(一)

第六章 沙家店(一)

        无定河两岸,听不见往日上灯时光的牛羊叫唤,听不见孩子们的吵闹声,也听不见成年人高唱"信天游"小调;倒是,吧叭吧叭的枪声响了个不歇气!

        黑夜和战争一块儿来到无定河两岸!

        八月十五日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在镇川堡北边一条山沟中的窑洞里,一位纵队司令员照着蜡烛注视着作战地图。他清楚: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立刻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可是在这迈进反攻的第一步的时候,西北战局演变得格外复杂和艰险。

        司令员把蜡烛放在身边的窗台上,来回轻轻地走着、筹思着。他两天两夜没合眼了,眼里网着红丝,眼皮有点发皱。他的脸瘦岩岩的越发黄了。

        司令员身边的一个参谋靠墙站着,头微微低着睡熟了。

        司令员又端起蜡烛,眼睛紧张地在地图上转动。

        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走进来,一声不吭地站在司令员身后。陈旅长推起帽子,用左手轻轻地搔后脑壳。杨克文盯着窑洞的角落在紧张地思量什么。他俩,口干舌燥,又疲劳又焦急。他俩把指战员激愤和焦灼的情绪全给带来了。这窑洞刚才还是很清静的,目下却充满着一种捉摸不定的闷气。原来,胡匪整骗三十六师(军),顺长城增援榆林,很快地进了榆林城,而且又马不停蹄地从榆林南下,准备打击我军。

        西北野战军从榆林城郊撤退以后,就准备在榆林城南四十里的归德堡附近,消灭从榆林南下的三十六师,但是敌人滑得像泥鳅一样,一溜就钻入鱼河堡,我军没有捞住敌人。昨晚间,部队翻山过岭又运动了一夜,准备在鱼河堡到镇川堡中间的公路上,消灭西北战场上骄横一时的三十六师,可是又没捞住战斗的机会。

        西北野战军从八月初向榆林前线开进,到今天整整十五昼夜了。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榆林城快要打开了,上级可又决定撤退;现在说是打三十六师,可是屡次不能下手;再加上踏沙窝、冒风雨、饥饿、寒冷、疲劳,因此战士们急着要打仗,恨不得把敌人抓住撕碎!

        "今天晚上是非打不可了!"陈兴允和杨克文觉着,司令员也在谋虑这个问题。他俩心情紧张,眼里闪着说不清的躁气,可是怕打断司令员的思索,所以不声不吭地站在那里。直到杨克文打了个喷嚏,司令员才注意到他们。司令员亲热地跟他们握手,要警卫员给他们搞水喝。

        杨克文气愤的说:"哼,三十六师这样骄横!"

        陈兴允咬牙切齿,说:"它骄横?我们偏要摸摸老虎屁股!"

        司令员心情沉重。他看看他俩那刚毅而焦急的脸色,说:

        "很恼火?要不得,同志,我们能把敌人拖到这无定河边,就是很大的胜利。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吃点子苦把敌人背上,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们还在想办法整治它哇!"

        "我们能把敌人拉到这里,就是胜利。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可是……"陈兴允、杨克文一边这样想,一边又觉得司令员的话里有话,可是司令员既然不说明,那就是不便说明。他俩按压住想要探问的心情,可是,不由得又想:也许陈赓兵团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向西安……或许刘邓大军又有什么出敌意料的……

        司令员问:"部队宿营咯?"

        陈兴允说:"宿什么营啊!部队统统在下边沟里摆着,准备继续走!"

        司令员打开白铜烟盒,陈兴允、杨克文各取了一支烟,他也取出一支。他把烟的一头在烟盒上用力磕着,说:"是的,不但准备走,如果侦察员刚才报告的情况确实的话,我们还要准备打。"他对杨克文说:"你回去掌握部队。要是情况确实,要是彭总命令打,部队就立刻出发。赶拂晓也许会干起来。"又对陈兴允说:"野战军司令部就挨着你们后卫部队驻,彭总在那里。你去汇报情况,接受任务。情况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准备在镇川堡和鱼河堡之间消灭敌人,可是敌人不是一直顺咸榆公路直扑镇川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从鱼河堡渡无定河,沿河南岸的党家岔下来。看样子,敌人或许是明天拂晓再渡无定河,占领镇川堡。"

        陈兴允说:"这些情况我清楚。"

        "不,问题不在这里。"司令员指着地图,说,"刚才,据侦察员报告:钟松率三十六师师部又两个营从无定河北岸向镇川堡推进,两个团在河南岸掩护。这情况是不是可靠,还不一定。我已经再次派人去侦察了,不过,你先去向彭总请示,也许彭总那里还有新情况。"他看了一下地图,又说:

        "如果侦察员报告的情况是确实的,如果彭总决定打,那我们赶拂晓就在镇川堡以北,截击钟松的师部和他的两个营。可是,还有问题:假使这一仗可以打,打起来对我们有多大的好处?……"他来回轻轻地走着,思量了很久,又说:"总之,你给彭总把情况报告一下。总部怎么决定,我们就怎样执行。"

        陈兴允和杨克文互相望望,脸上闪着按压不住的兴奋,像在沙漠行军中,猛然发现草地跟流水似的。

        杨克文说:"我想,要是侦察员搞的情况确实,这仗就一定要打。因为再捞不住这个战机,敌人赶天明溜进镇川堡,那就麻烦咯!"

        陈兴允说,"打!要是搞得好,捉住钟松那才热闹!"

        司令员看了一下表,说:"现在已经是一点钟了。兴允,时间急迫,立刻去。对咯,你带上一个参谋。如果情况确实,如果彭总决定打,那么,彭总讲的部署情形,你就让参谋绘成图,立刻带回来,我们就布置!"

        陈兴允出了窑洞,下了山坡,翻身上马,领上参谋和骑兵通信员兴冲冲地出发了。

        他们沿着河槽的小路催马前进。

        陈兴允知道敌人虽然是愚蠢的,但也是凶恶的。

        这时,从西北战场的全局来看:敌人主力第一军、二十九军等部七个多旅六七万人,从南向北,沿咸榆公路遮天盖地的扑上来,准备配合从榆林南下的整编三十六师,把西北野战军压缩在米脂以北的葭县地区,一举围歼。这就是说敌人十多万,向西北野战军缩小包围圈,而西北野战军兵力很少,十分疲劳,又没有粮食吃。敌情是严重的,紧张的。战局发展到非常艰险的阶段--虽然陈兴允还不知道,两三天以后西北战场的形势会变成这样:敌人控制了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和绝大部分地方;只有在米脂县以北,长城以南,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的地区中间约有南北三四十里,东西五六十里的一块地方,是全部西北野战军能够自由活动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也在这个地区当中。陈兴允放松马的嚼口,让马踏小步走去。他想:"情况相当不妙呐!"可是当他想到敌人围歼我军的狂妄计划时,心头涌上了愤恨和轻蔑敌人的感情。他自言自语地说:"算盘打得挺不错,哼,活见了鬼!"他的声音这样高,连跟随他的参谋也奇怪地问:"七○一,你说什么?"陈兴允说:"见鬼!"参谋摸不着头脑地又问了一声。陈兴允说:"说什么?说敌人占不到我们的便宜,他们一定要倒霉!一定要倒霉!"

        陈兴允仔细思量,他觉得战胜敌人的勇气、信心自己是很充足的。不过目前怎样扭转这艰险的战局,他还说不出具体的办法来。于是他把一切希望都放在这一点上:"看今天拂晓这一仗吧!把钟松这家伙捞住再说。"

        现在是一点半,三四个钟头以后就要进入战斗了!陈兴允耳边响着他临出发的时候,司令员叮咛的声音:"时间紧迫!"一想到这里,心里又焦灼起来了。

        陈兴允用力扯着马的嚼口,双腿磕着马腹,让马猛跑着。

        嗒嗒嗒的马蹄声,敲破了深夜的宁静。战马的铁掌磕碰石头,溅出火星。二

        陈兴允在河槽里下了马,把马交给通信员。那匹久历沙场的骏马,抖了抖身上的汗水,又用一个前蹄在地上刨着。他怜惜地摸了摸马的透湿的鬃毛,便和参谋一道,回答了哨兵的盘问,上到半山坡上的一个破烂的村庄。

        他立刻就要看见西北战场的统帅了。他压不住自己心里的兴奋,感到精神很紧张。

        他在多次的体验中,深切地感觉到:彭总善于在艰难困苦的关头,扭转一切危机的局面。彭总能预见由于艰难困苦而产生的那种新的力量;那种新的力量是很厉害的致胜武器。陈兴允让参谋留在窑洞外面,他随着一位野战军司令部的参谋走进彭总住的窑洞。

        警卫员点起了蜡烛,照亮了窑洞。

        窑洞空旷旷的。它让成年累月的炊烟,熏得乌黑。墙上挂满作战地图。靠窗子跟前,放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上堆着一叠叠的文件材料。窗台上放着些老乡们日常用的瓶、罐,还有揉卷起角的小学课本。窑洞靠后的左角里,放着窑主的粗磁瓮、破谷囤跟一些农具。

        这里多宁静啊,连针掉在地下都能听到!

        陈兴允觉着奇怪、惊讶。东是黄河西是无定河,南北是遮天盖地扑来的十多万敌人。目前形势是复杂严重而又紧急的。胆小的人会张皇失措,就连自己这在战斗生活中过了整二十年的人,也感到心情沉重。可是这里的气氛又是这样宁静!

        彭总躺在窑后边地上铺的干草上,盖着一件破旧的大衣。

        他站起来,缓缓地把大衣披在身上。

        陈兴允举手敬礼以后,就急切地望着彭总的面容。

        彭总微微点头和他握手。

        陈兴允觉得彭总的手是有力的热情的。彭总的脸色是庄重、朴实、从容的。

        彭总凝视着陈兴允的脸,问:"外面很冷吧?"他倒了一茶缸开水,递给陈兴允,又看着他一口一口喝完,然后接过茶缸,低声而缓慢地问:"有什么事?"

        陈兴允说:"我们司令员,要我来报告情况,接受任务。"

        彭总安详、稳实地站在那里,像在深深地思索着什么。

        陈兴允看看彭总,心里猛地豁亮起来了。彭总那丝毫不露形迹的镇静、乐观情绪传到他身上了。

        彭总端着蜡烛站在地图下,回头望着陈兴允,问:"情况怎样?"

        陈兴允指着地图,说:"据侦察员报告,敌人有两个团沿无定河南岸推进。河北,靠近我们部队这边,钟松带他的师部和两个营,今天夜里十二时顺咸榆公路下来,准备天明进占镇川堡……"彭总瞅着蜡烛的火舌,静静地听着。

        "我们司令员让我报告情况以后,向彭总请示;如果彭总决定打的话,就让我接受任务:把河北敌人的师部和两个营敲掉,搞得好或许还可以捉住钟松。"

        彭总左手端着蜡烛,右手放在背后,还是静静地听着,一句话也不插问,什么也不表示。他巨大的身影映到拱形的窑洞顶上,一动也不动。灼热的蜡油,一滴一滴地落在他手上,可是他像是丝毫没有感觉到似的。

        彭总带着深思的神情,听完陈兴允的报告。又盯着地图,专注地思索着。

        陈兴允看看表,就立刻觉得心焦的像油煎:已经两点钟了,如果打,赶五点钟部队就要进入战斗,但是还要调动部队,部署……他仿佛觉得,左腕上的手表,"宗!宗!宗!"的声音特别响,而且是,每响一下,都像谁用拳头击着他的心脏。他真想把时间抓住让它暂时停留一下。但是彭总严肃、慎重、冷静的神情,仿佛向他表明:现在,冲锋陷阵容易,忍耐却更艰难,但是必须忍耐,不要着急。

        陈兴允望着彭总脸孔的侧面,但觉得彭总比四五个月以前苍老了。彭总鬓角的黑头发中,像是有一些白发,眼角的皱纹也增多了。

        彭总是严肃、冷静、耿直而刚正的。第一次站在这位伟大军事家面前的人,都有一些敬畏的感觉。但是,他一开口说话的时候,声音又那样平静、坦率和亲切。他说:"钟松率领三十六师师部和两个营走河北?这倒是一个新情况。"思索了一下,微微摇头,说:"不可能吧!"说罢,他又沉入深刻的思索之中了。

        彭总思索了一阵儿,说:"不过,也有可能。钟松这家伙很骄傲,他不服刘戡的指挥。"他望着陈兴允又补充了一句:

        "钟松和他的顶头上司刘戡闹独立性啊!"他爽朗地笑了。彭总叫来司令部的一位科长,问:"还收到敌人的什么消息?"

        "电台上再没有收到什么,我们继续在收听。"这位科长说罢话,就退出去了。

        陈兴允觉得,彭总周围的人都是准确而从容不迫地工作着。因此,他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这围绕着彭总的首脑机关,是有力的,宁静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效率很高的。

        "假设有这样的情况吧!"彭总把蜡烛放在一旁,望着地图,扳着指头计算什么,过了半分钟的样子,说:"从河北推进的敌人至少有一千几百人,我们一打,敌人向河边一靠,河南岸的敌人一定支援。这样,我们即使歼灭了敌人,捉上七八百俘虏,我们也要伤亡二三百。另外一个可能是:我们一打,敌人往后一缩,我们什么也捞不到,反而对我们是一个暴露。"他侧转着身子,看着陈兴允,说:"我们暴露了以后,南边敌人主力七个多旅向北一靠。敌人挤在一块不动,我们想啃也啃不动,目前又缺粮食吃。更重要的是全国战争形势向我们提出了重大的要求。……这样看来,我们即使有打的可能,这一仗还是不打好。"

        "嗬!这一仗不打?"陈兴允想着,感到震惊。

        彭总亲切地注视了陈兴允好一阵,问:"你说这一仗打不打?"

        陈兴允有些发窘。他不安地说:"总部怎么决定,我们就怎样执行。不过战士们早就等着打了,他们恨不得把敌人一口吞下!"

        "一口吞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噢!"彭总微微摇头说,"我说吗?不--打,不打。"他说头一个"不打"是拉长声音的,缓缓的,商量的;说第二个"不打"是肯定的,坚毅的,大山一样不能摇动的。

        彭总把蜡烛放在桌子上,背着手来回慢慢地走了几步,说:"也许你们还会这样想:敌人到了眼前为什么不打?"他走近地图,用手指在无定河跟黄河当间,画了一个圆圈。说:

        "党中央要我们部队集结在这一坨,就是要摆出决心过黄河的样子给敌人看。我们要迎合敌人的心理,加强敌人的幻想,培养敌人的骄傲,使敌人发生错觉而后战胜敌人。"他慈祥地望着陈兴允的眼睛。"一个指挥员,尤其是一个高级的指挥员,要养成战役、战略观念和企图心,不要因为局部利益而操之过急。要看到胡宗南的主力被我们吸引到这里,成为一步死棋,这对全国战局是大有用处的。"他看着自己慢慢移动的脚步,像是等待陈兴允说话。

        陈兴允想起了部队这几天夜里不断地行军转移,迅速秘密地,变换位置,封锁消息,欺骗迷惑敌人等等。这一切惯常的作法,在目前也像有特别不同的重大意义。他明确地意识到彭总在谋虑一个什么更大规模的战斗哩。这更大的战斗,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陈兴允想在今天拂晓作战的心情完全消失了。接着,他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过去每一次战役前,彭总定要召集旅以上干部来开会,讨论作战计划。会议中,彭总指着地图,提出好几个作战方案,说明每一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有利和不利的地方。他说话总是简单、有力、准确的。说完以后,让大家尽量发表意见。他呢,一动也不动地坐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听取、思索大家的意见。他正直质朴笃诚谦逊的性格,使人觉得:他有一种不愿被人注意、不愿显出自己的崇高愿望。其实,这一仗怎样打,他心里早就有了底,但是他还是让大家讨论,争辩。讨论、争辩中,哪个干部发表了切实可行的意见时,彭总的眼光就落到了那个干部身上。那眼光是那样可敬可亲。仿佛,那些有益的意见,彭总都毫不遗漏地吸收了,化为他的智慧了。

        哪个干部提出与彭总的作战计划相反的意见时,彭总就精力特别专注地侧耳静听。这神态仿佛表示出这样的意思:"一个指挥员,要能听下级干部和战士们的相反的意见。否则,你就拒绝了你的先生。"有时候彭总还说:"大家都以为自己经验少,据我看,身经百战的人经验不能算少了。可是,在座的哪一位仅止身经百战呢?"有时候他启发大家:"讲啊!同志们!一百条意见中,有一条意见可以用,那也是宝贵的。"

        有时,彭总也盯住某一个正在发言的干部,说:"不会这样简单吧,要讲具体一点!"在这样的场合,彭总偶尔也有趣地插一两句什么话,接着会场中就是轻松的笑声。

        彭总思索了一阵,把眼光从地图上移到陈兴允脸上,坚毅地说:"敌人来势汹汹,初看起来蛮厉害,其实这恰恰表示了蒋介石统治机构没有前途。他们是背着棺材来打仗的。他们倒霉起来,就会一败涂地,不可收拾的。"

        彭总具体而扼要地分析了敌我情况以后,最后把分析的各点加以总括。他说:"敌人的阴谋是显然的:企图在无定河与黄河之间的狭小地区围歼我军。"他指着地图,又说,"你看!敌人三十六师天明以后,进入镇川堡;一军、二十九军今日已进至绥德城。如果我们现在不打,南边北上的敌人主力,一定分三路推进。"他讲的,显然是他和这西北野战军首脑机关的人,分析过很多确实可靠的材料,经过多次思考和反复讨论得出的结论。可是,他还边讲边衡量着每句话每个字的轻重和准确性。

        彭总手指在地图上画着,坚定而沉静地说:"敌人如果很慎重的话,一路从绥德出发,顺咸榆公路,经过米脂到镇川堡与三十六师会合,然后向东经过沙家店、乌龙堡向葭县地区推进。"他的手指在无定河跟咸榆公路以东挪了点,又说:

        "一路由绥德出发向东北经吉镇店,向葭县地区推进;另一路由绥德向东经过义合镇,然后顺黄河向北直扑葭县;敌人以为这样分路合击,就可以在葭县地区一举歼灭我军。可是,敌人分兵妄动,我们则集结隐蔽,瞅准机会歼灭其一路。你看,这样打法好不好?"

        "彭总把敌人未来的作战计划,倒给具体地画出来了!"陈兴允微笑点头,一股兴奋的热流流遍全身。他深刻地感觉到:

        "战争主动权"原来是这样具体生动的东西。他想,哪怕在某些情况中,猛看起来你是站在绝路上,但是你能很快地恢复主动地位,能紧紧地抓住战争的主动权,那么,胜利确定是你的。相反的,你站在被动地位,纵使你手中有百万大军,纵使世界非常广大,那你也会被击溃被消灭,在战争的决斗中输得干干净净。目前,彭总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法宝。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庄严、刚毅的身躯,那锋利深思的眼睛,大概在敌人看来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他和他的战友指挥着敌人:让敌人按照我们指定的路线、时间,走到我们指定的地点,全军覆没;因为他率领着战士们把敌人提在这里,拉到那里,直到把敌人拖得七死八活的时候,狠狠地猛扑过去,将敌人一网打尽;因为他按照党中央的意图,率领两万二千精兵,把几十万美国装备起来的蒋匪军,打得团团转。

        陈兴允望着墙上的地图,他觉得彭总在那幅普通的自己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军用地图上,也看出了自己所不知道的好多东西。他脑子闪过了一个想法:彭总的头脑中,该藏有多少战胜敌人的智慧啊!他熟悉敌人,像熟悉他自己的十个手指一样。这位严谨庄重的将军,是怎样巧妙地摸熟自己部队和敌人部队的脾气呢?他又是怎样巧妙地摸熟自己部队和敌人的情况,而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呢?那严肃深沉的眼光,怎样拨开事物千变万化的现象而攫住它最单纯的本质呢?……

        彭总锐敏地察觉到陈兴允的思想活动了。他打量着这破旧的窑洞,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就在这里,我们前委的同志们,研究了怎么才能打好这一仗。不仅研究了怎么打才能打好,也研究了打不好了下一步怎么办?敌我双方十几万军队集中在这狭小而贫瘠的地区,没有粮食,多雨的季节又到了。搞得好,就能转危为安;搞不好,就得把部队拖过无定河,向西插去,说不定还得再过草地和沙漠。那当然就有一番更艰苦的周旋了。不过,算不了什么噢!"他背着手,来回沉稳地走了几步,又说:"陕甘宁边区是个穷地方,但它是我们的铁打江山。这里的一百五十万人民,就是一百五十万战斗员,这个兵力优势,敌人永远赶不上。人民群众宁愿掉头,也不给敌人泄漏我军的任何情况。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我们的部队好,不仅觉悟高、作战英勇,而且你在指挥上有漏洞,他们就主动积极地弥补了。这种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他停住脚步,凝视着陈兴允。"有这么好的军队和群众,--陈兴允同志,--我们怕什么?"

        接着,彭总又仔细而深有兴致地问陈兴允:跟随贺龙同志长征中在红二方面军当师长和抗日战争中在一二○师当团长时的种种情况,以及老婆、孩子是不是还在山西兴县住着……

        陈兴允一面回答彭总的询问,一面在兴奋而激动地思索着……

        彭总再一次用商量口气问:"你看刚才讲的这样打法好不好?"

        陈兴允高兴地回答:"很好!"可是又想:"彭总怎么老是问我?……"彭总看破了陈兴允的心事,说:"我们的主见,你可以推翻;全部推翻也好,大部推翻也好……"他望着他,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又说:"个人,少数人,想到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常常是靠不住的。因此,指挥机关提出作战方案,它就应当先设想各种理由来推翻它,然后请别人来推翻它。……这样反复辩证以后,所定出的作战方案,就是比较正确、比较成熟的作战方案。但是,实战还要对它作最后的检验。"

        彭总走近电话机,把蜡烛递给陈兴允。他摇电话,要陈兴允那个纵队的司令员讲话,可是野战军司令部和这个纵队的电话,因路途遥远还没有架通。彭总又要管电话总机的人,给他接另外两个纵队的电话,然后他把电话耳机轻轻地放下。

        彭总挪过来一个文件箱子,坐下来,两手放在有很大补绽的膝盖上,望着脚上破烂而有泥巴的陕北老乡做的布鞋子,边思量边说:"如果敌人像我们所判断的:分三路向前推进,那就有大仗打。而且只要这一仗打得好,我们就可以扭转陕北战局,同全国各战场一道进入反攻。"

        电话接通了,彭总给各个纵队打电话。他是还像刚才给陈兴允讲的一样:具体地,一层一层地分析了敌我情况,然后把分析的各点总括起来说,敌人三十六师师长钟松,今晚会不会带两个营走无定河以北?他肯定地说,他的判断是,不会的。他又说,假设钟松带两个营走河北,那么打有什么不好,不打又有什么好处;如果不打,下一步又怎么办?他又是一层一层地分析了各种可能和对策。他给这一个纵队讲了,又给那一个纵队讲。陈兴允觉得:从彭总那耐心、仔细、从容而庄严的讲话听来,好像他肩膀上挑的不是西北战场全盘责任的重担,倒像是同志们在冬天夜里,围着火炉谈论工作和学习的心得。

        彭总打完电话,站起来,要陈兴允把蜡烛递给他。彭总接蜡烛的时候,看见陈兴允手上长了一个疣子。彭总说:"啊!

        你这里长了一个猴子。"他右手伸出来,指着自己眼角下说,"我这里也长了一个。你把它拔掉,它又顽强地长出来了,乱弹琴!"

        陈兴允抿住嘴,不让自己笑出声音来。

        窑洞门外有人喊:"报告!"

        彭总低声说:"进来!"

        进来的同志,是个精明而有胆识的青年军人。他像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虽然进来的时候,他擦去了脸上的汗,可是他满脸通红,呼吸紧迫,衣服上还有点点的湿泥巴。他向彭总报告说:"情况完全证实了。彭总的判断是准确的。敌人害怕我们截击,所以今天经过鱼河堡以后绕无定河右岸(南岸)推进,现在进至镇川堡十五里以上的党家岔、下盐湾一线。看来,敌人准备天明渡过无定河侵占镇川堡。"他指着陈兴允,又说,"这位同志带来的情况不确实。不确实的原因是:

        河北河南有两个村子,村名字的声音相同,所以当敌人到了河南岸那个村子的时候,他们纵队的侦察员以为敌人到了河北岸的那个村子。这完全是误会。"

        确实的情况证实了彭总刚才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分毫不差。但是彭总脸上没有丝毫惊奇的神色,他反倒更加深沉地思索起来。

        "啊!一切都在彭总的意料中。"陈兴允兴奋、激动。这不光是因为他具体感觉到未来胜利的巨大规模,而是他深切体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被生动运用而产生了战争的转折点--从防御进入反攻。这战争的转折点,是非常复杂奇妙而又惊心动魄的。敌人声势浩大,步步进迫,高喊一战全歼我军,结束陕北战争。我军处境万分艰险,稍一不慎,就可能全军覆灭。可是突然战争的车轮要扭转了;敌人就要像摄氏寒暑表上的水银柱,突然从一百度降到零度似地垮下去。不错,按某种理由说,胜利在战斗打响以前就确定了。

        彭总侧转身子,问那个青年军人:"还有什么新情况?"

        那个青年军人掏出小本子,看着,说:"老乡们给我们抓来五个敌人的谍报人员,经过审问,又一次证实:敌人根据他们空军的侦察报告,把我们在葭县附近正在渡黄河的地方机关干部、家属、学生,当成我军主力部队。"

        彭总把墙边的那个文件箱子搬过来,坐在桌子跟前,把摆在桌子上的材料、敌情报告、电报,一份一份翻着看。有些材料的字很小看不清,他就凑到灯前眯缝着眼睛看。

        过了一阵儿,他凝视着墙上的地图,用右手把左手拳着的指头,一个一个地扳起来,又一个一个的压倒。计算着,思索着。

        他稳晏晏地坐在那里,身子一动也不动。

        彭总把看过的材料,一叠一叠整齐地放好。他站起来来回踱了几步,说:"敌人,尤其是钟松,因增援榆林自认为是有功之臣,骄傲狂妄,轻视我军,因而也就易受片面和虚假情况的引诱,相信自己的主观臆断,分兵妄动。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没有不打败仗的。"他轻蔑地笑了笑,又望着陈兴允和那个青年军人,说,"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学到东西。敌人的错误,我们也要引以为戒。"

        那个青年军人,还拿着小本子,当彭总眼光落到他身上时,他又继续报告:"除了空中侦察,敌人获得我军情况的另一个办法是,查问我们最近释放的俘虏,特别是我们有意释放的敌人军官。"他把小本子急急地翻了几页,"我们昨天晚上,又把四个俘虏军官,带到适当的地方释放了,而且给他们暗示:我军已有一部分过了黄河。"

        彭总说:"适可而止。这些作法,有经验的军人会识破的。"

        那青年军人亲切地望着彭总,说:"是适可而止呀!"

        彭总背着手,来回踱步,思量着,重复地说:"适可而止!适可而止!"像是这句话含意很深,他很喜欢它。

        那个青年军人敬了礼,出去了。

        彭总看着地图,又扳着指头计算了一阵。然后眯缝着眼,望着摇晃的蜡烛火舌,说:"蒋介石因进占延安而在战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现在到自食其果的时候了。你看是不是呀?

        ……"彭总亲切地说话,让陈兴允拘束的感觉消失了。陈兴允有时候敬佩地望着这位眼里闪着威严光芒的人民战士,望着这位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的儿子,望着这位意志和力量铸成的人。有时,他也看看那映在墙上的雄伟身影。

        四点半钟了,蜡烛快烧完了,火舌摇晃着。一阵阵的清风,带来了山间野草野花的香味。夜晚是深远的,宁静的。窑洞门外喊了一声:"报告!"进来了一个做机要工作的干部,送给彭总一份电报。彭总让他把电报放在桌子上,可是那个同志说:"三号,这电报也是九支队发来的。"

        彭总接过电报仔细看了一阵,脸上显出思索的光彩。他望着窑洞墙壁,仿佛眼光通过墙壁看到很远的地方。这是今晚九支队来的第五封电报。

        陈兴允愣了一会儿,他想:"九支队?那不是中央机关的代号?啊,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来的电报?"他觉着一种强烈的激动感情在汹涌,那颗军人的心在猛烈地跳动着。猛抬头,只见彭总望着他,就说:"彭总,还有什么指示,我可以走吗?"

        彭总点头说:"可以!"他和陈兴允亲切地握手,又说,"三十六师是逃不过去的,我们很快就要同它交手的。"

        陈兴允走出窑洞门,彭总送他出来,和他肩并肩,边走边叮咛:"请你告诉战士们,胡宗南看我们部队还不很充实,给我们送兵和武器来咯!"

        "好的,彭总!"

        彭总站在崖边,他能听见陈兴允往山坡下走的脚步声和沟里战马的嘶鸣声。背着手,巍然地屹立在那里,望了望哨兵的身影,又仰面凝视着北国漆黑的夜空;塞外刮来的风,把他的大衣的一角,微微扇了起来。……

        陈兴允缓缓地骑上马,让马信步顺河槽走去,他沉入深思中了。参谋几次小声问他:"七○一,这一仗不打吗?"陈兴允根本没有听见。

        河水哗啦啦地顺山沟流去,忽而在左,忽而在右。后半夜天气有些冷,但空气却挺清新。山间野草野花散放着更浓的香味。

        陈兴允让马有节奏地踏着小步前进。他觉得自己满脑子都是印象和心得。因为感情太激动,所以这印象和心得一时又整理不出个头绪。他只觉得兴奋、感动、信心充足,学了很多东西,像是自己忽然聪明了好多。

        他把马的嚼口用力一拉,马跑了一阵,他又放松了马的嚼口,那匹枣红马又踏着小步走起来。

        沿着大川道,处处都屹立着哨兵。他们不时地发出威严的喊声。露宿的战士们都抱着枪在河两岸睡着;炊事员背着锅,头垂在胸前拉鼾声。所有的驮炮牲口,都静悄悄地站在河滩里,连个响鼻也不打。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部队旁边来回走动。一切都显示着随时准备:走,打!陈兴允让马沿着小河走去,他可以听见战士的鼾声;说梦话的声音:"跟上……不……不掉队!"

        陈兴允想:"多么紧张啊!战士们够累了!可是只要一声命令,这些忠心赤胆的战士,就会一跃而起,扑向敌人!"

        陈兴允从彭副总司令想到战士们,又从战士们想到彭副总司令。他想起彭总说的:敌人可能分三路来,我们要打一次大仗;如果这一仗能打好,我们就能扭转西北战局,同全国各战场一道进入反攻。

        他想到彭总接到九支队的那封电报。那是党中央、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来电吗?一定是的;胜利的全部思想,都在那电报中,怪不得,彭总心里那么稳,那么有把握。……他觉得浑身都是热烘烘的力量,一夜没合眼,可是一点也不瞌睡。

        远处有狗咬声、鸡叫声。陈兴允想:"天快明咯!"

        他回头向参谋和通信员喊:"跟上!"双腿猛磕马肚子,马跑开了。

        更深夜静,嗒嗒嗒的马蹄声,特别响亮,中听。

        战马的铁掌,磕碰着石头,飞溅出火星!

        拂晓,陈兴允回到纵队司令部,准备向纵队司令员报告彭总的指示和意图。

        司令员说:"电话架起来了。彭总在电话中,已经仔细地给我讲过了。"

        挂在墙上的地图下,丢了一二十个纸烟头。地图旁边的窗台上,丢着三四个烧得不能再点的蜡烛头。大约,司令员在地图下消磨了一个通宵。

        司令员端着蜡烛,看了一看墙上的地图,又一口一口地吸着烟,显然心情很激动。

        陈兴允猜想:"又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司令员向外看,黑暗已经悄悄地从他身边逝去,黎明爬上了窗子。他吹熄了蜡烛,说:"兴允,中央机关、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就在我们驻地以北二十里的梁家岔。我原来想让你派一个勇敢、机动的团级干部带一个营,去给中央机关和毛主席担任警卫工作。现在不要了。马上要打仗,抽不出人来,我把纵队警卫连派去了,要他们去找任弼时同志接头。我很担心,因为毛主席知道我们派去了人,他就一定要把战士们打发回来。毛主席决不让我们把部队从战斗中拉出来去担任警卫工作。"

        陈兴允一听到中央机关、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就在自己跟前,就在最近这几天,他屡次经过的梁家岔,心头涌起一种不能抑制的欢腾情绪。他想起彭总接到的那封电报。他觉着,当彭总和他谈话时,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就在他们身边,现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像是又在这纵队司令部。

        陈兴允说:"司令员,你把纵队警卫连派去,那纵队直属队用什么掩护?我派一点部队来好吗?要嘛,我带一些部队去把警卫连换回来。+;

        司令员大声笑了,他说:"有什么关系?难道敌人敢啃我们直属队?对咯,你想去看望咱们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兴允,这几天有的是机会噢!"三

        十五日后半夜,镇川堡北面十五里--无定河南岸的下盐湾村一带,驻满了敌整编三十六师(军)的部队。

        离下盐湾不远有个小村,村当中有一座院落。进了院子大门,迎面是齐整整的五孔石窑洞。这是当年地主的住宅,后来分给农民。如今,三十六师师长钟松和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头目住在这里。

        正中一孔石窑洞里,墙上挂满了作战地图。有几个参谋人员站在地图边,念着西北野战军的部队番号,并在图上查看位置。有时,他们低声交谈着,从那乐观的声调听来,他们对这正在查对的情况是摸熟识透的。现在还要来查对一番,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例行差事罢了。

        钟松坐在行军床上,带着吃饱喝足以后的懒散劲,脸色是沉着而得意的。有几个军官坐在小凳子上,其中有一个不停地打饱嗝。地下扔了很多纸烟头、破纸片和几个"杜鲁门"牌子的空烟盒。看来,他们刚开完一个什么会议。

        钟松站起来剔了剔牙缝的饭渣,说:"榆林的酒,味道还好,但是并不有名!"

        一个高个子军官说:"是的,师长。听说榆林的栽绒毯很出色,我们也没来得及见识见识!"

        钟松走到地图下,漫不经心地瞅瞅那些个参谋人员,来回踱着。他左手伸在空中,指头弹动,像敲什么鼓点子。他像是满意自己,满意那作战地图和参谋人员,就连这石窑洞他也觉得住上很舒适。

        那个四十来岁的军官,矮个子,满脸起皱。他看见钟松满有兴致地打量窑洞,就很识眼色地说:"师长,像窑洞这样原始的住宅,也有它别致的地方,冬暖夏凉啊!"

        钟松无意谈这些题目。他说:"刘军长的来电,你们看过了吗?其中大有文章!哼,哼!……想起来不愉快!在延安开的一次会议中,刘军长曾当众讥我长于议论。其实,我是不能不议论的。我以往反对,现在也反对那弥漫在指挥部的恐惧敌人的情绪。"他自负而又有讥讽地说,"某些靠运气爬上去的人,没有四五个旅的兵力,就连三五公里也不敢移动;至于夜间,那就几乎是带上六七个旅也不敢行军,不能作战!……这也差不多成了恐惧共军的流行病,真可耻。"他气愤得脸腮抽动。

        钟松旁边坐的人,都尊敬而有趣地望着他。他们知道钟松是朝刘戡、董钊那般兵团指挥官放箭,但是有的人唯唯诺诺,有的人只用热烈的眼光表示钦佩钟松的意见。

        那个低个子满脸起皱的军官,避开谈胡宗南的指挥部和兵团指挥官刘戡等人的题目,从正面提起了话头:"我们一个师越过沙漠地带,增援榆林,使共军措手不及而土崩瓦解。这简直是剿共战争的创举,范例!"

        另一个军官附和:"钟师长高超的指挥和铁的决心,是这次进军成功的关键。"

        钟松说:"的确,增援榆林之捷,会给那些葬送胡先生事业的人一些教益。同时,这也给全国剿匪战争提供了新方法。同事们常说,共军行动迅速,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这种说法是有夸大成分在内的。其实,用兵贵乎神速,这是军事常识。但是,我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们此次增援榆林,可谓神速,惟其神速,才使以行动神速著称的共军措手不及,狼狈周章。"他翻起眼望着窑顶,"听说,蒋主席明天要飞到延安,和胡先生一起指挥此次的大战;因为此次大战中,我军如能打击或消灭共党中央和他的军队,那全国战局将会有多么重大的变化呢?诸位,好好干!我们大大地出人头地之日来了。"

        那高个子军官说:"蒋主席要来?太好了!师长,我们全靠你提携。……说来真叫人佩服:我师在钟师长指挥下,屡次受到胡先生称赞。此次我师增援榆林,使陕北战局改观之后,蒋主席还传令嘉奖。如果我们三二日以内,能肃清陕北之共军,那么,钟师长将成为怎样伟大的人物呢!"

        钟松说:"老头子和胡先生对本人是非常器重的。不过,本人除了雄心勃勃的劲头以外,别的方面谈不到。……"那个矮个子军官,两只手搓着,来回走动,仿佛钟松的话,使他大受感动。他说:"钟师长功在党国,有目共睹,有目共睹!"他慎重而严肃地思索了一阵,又说:"本人不止一次说过,我师伟大的战功,不在以往而在未来。这未来即近在咫尺。"他以很小的步法,迅速地走到地图下,指着图上葭县一带的地区说,"师长!按第一个情报,共党中央在葭县附近。共军主力未能攻克榆林,缺乏粮食又极度疲劳,现在已将山炮及笨重武器埋藏山间,有渡河东窜的征候……第二个情报:共军未能攻克榆林,伤亡惨重,其所谓主力已渡过黄河,王震率其残部三千人在米脂县以北地区活动……师长--"钟松没有扭转身子,手在身后向那地图边正在讲话的军官摆着,表示:这些他都熟知。

        高个子军官说:"胡先生刚才来的电报中,就说得很清楚:

        两个情报有其抵触之处。但是,共军未能攻克榆林,伤亡惨重所剩无几,陷于被动地位,这是确实无疑的。假如敌人已开始渡河,我军即可半渡而击;如未渡河,我迫敌背水一战。如此,我师将会创造震惊全国的战绩。"

        钟松坐在行军床上,手托住下巴思量了一阵,长出了一口气,说:"咦!我部是以大胆进攻而为友军所惊服。但是他人惊服之余,岂知我们花费的心血?我们任何大意疏忽,都可能被敌人利用。这样沉痛的经验是很多的。和共军作战,要勇猛大胆,也要万分小心。例如,我军从鱼河堡出发,我主张不顺公路南下,而渡过无定河沿河南岸和公路平行推进。诸位曾提出过异议:何必这样绕圈子?其实,这是以防万一的,这是不得已的!因为和共军作战太不易!共军,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凶顽最狡猾的敌人。有时候,你清清楚楚地看到他被消灭了,可是他突然又扑上来扼住你的脖子。你简直说不清他们是一种什么人!"他猛地站起来,说,"有我无敌,我们是和共军誓不两立的。为此,我要求我的部下,扫除对共军的任何恐惧观念!我也要求我的部下铭记:勇于进攻,胆大心细,使敌人无隙可乘,作战则百无一失!"

        那个矮个子军官说:"是啊!钟师长雄才大略,雄才大略!"

        钟松两臂交叉起来抱着肩膀,表示有些凉意。随即有人给他披上一件草绿色绒夹衣。

        钟松说:"明天渡无定河,镇川堡唾手可得。我军一进入镇川堡,就立刻经沙家店、乌龙堡东进,和刘军长率领的队伍会合,最后扑灭共军!这样猛进,看来危险,实际上是安全的。因为,共军已摸到我军行动规律:迟缓。而我们行动迅速,就会出敌意料。"他得意而自信地重复:"出敌意料!"

        那个矮个子军官试探地问:"刘军长不是来电说,要我们在镇川堡暂时休息,充分研究敌情以后再东进?"

        钟松说:"他已经是惊弓之鸟了!看,这是胡先生刚发来的电报。他说,蒋主席要我们握紧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消灭共军,结束陕北战争。胡先生也电示刘军长,要他率领队伍十九日到达乌龙堡与我部会师。"

        另外一个军官问:"不是说,刘军长派一部分队伍顺咸榆公路北上到镇川堡与我师会合后,我们进入北线的大军才分头向葭县地区推进吗?"

        钟松说:"我只对胡先生负责。我拒绝了刘军长的命令,因为他这没有远见而胆怯的作法可能贻误军机。我不仅拒绝了他的命令,我还要刘子奇率我师一二三旅先火速向乌龙堡推进。我要向胡先生证明:刘军长率他的二十九军全部人马还不能达到乌龙堡的时候,我师的一个旅便提前赶到了。"

        那个矮个子军官大吃一惊,说:"师长!我记得方才会议上你似乎没有明确地提到这一点呀!子奇兄率一二三旅首先东进,似乎有分兵推进之--"话不投机,钟松作了个截止对方谈话的手势,又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各位相信我好了。行兵贵乎神速。神速!这是成功的要法!"他走到地图下。亲自端着蜡烛,在黄河跟无定河之间画了个大圈子,说:"看,诸位!我云集在北线的十万大军分路合围,全部消灭共军,指日可待。诸位,我师将士虽然备尝苦辛,但是我们将在中国军事界获得光辉的地位。这是现在即可预加论断的。作战如下棋,预测不出几着还和敌人交手,岂不可笑!"他迅速地转过身来,又说,"两三天以后,陕北战场将会出现怎样的奇迹啊!现在能理解这一重大事件意义的,只有蒋主席和胡先生。"

        那个四十来岁的矮个子军官哈着腰,说:"师长的英断,本人十分敬服。我们即将完成的丰功伟业,不仅会使全国战局改观,而且会被写入战史,成为兵家的美谈!"

        钟松高高地举起右臂,环顾周围的人,兴奋地说:"如果达到了这一目的,那就要感谢蒋主席和胡先生对我们的栽培。"

        将校官员,"啪"地脚跟一靠,胸脯挺直,两臂下垂,五指并拢贴住裤缝,仿佛蒋介石和胡宗南,进了窑洞,到了他们面前。……四

        白天,敌人飞机在米脂县以北葭县以南,黄河和无定河当间的地区,反复地侦察,但是他们在这一片波涛起伏似的黄土山地里,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不要说集结在这里的各路大军,就是连一个老乡、一头毛驴也看不到。山坡上或者川道里的一个又一个村庄,也都不见炊烟,像是远古洪荒的地域。可是晚上呀,这一片山地里就变得热闹了。老乡们,男女老少仿佛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活动开了:有的帮部队碾打粮食;有的帮部队烧火做饭;有的帮战士们缝补衣服;有的扛着枪四处巡逻;有的扛着担架,急急地奔走……成千上万的人民解放军,也在紧张地运动。山头上山沟里,到处都是步兵、炮兵、骑兵。步兵在山沟行进,脚步声沙沙地响;战士们紧张、低声地转述命令:"跟上!""不要跑,迈大步跟上!"炮兵部队上山的时候,驮炮骡子哼哧哼哧喘气;炮兵战士们,用手推着炮筒,给牲口使劲。一队队的骑兵侦察员和三五成群的骑兵通信员,从部队行列边的河槽里跑过去,马蹄嗒嗒嗒地响着。马蹄下溅出的火星,吸引住步兵战士们的注意力。

        步兵战士们悄悄议论:

        "这些老总们真抖哇!像首长一样,抬脚动步就是马!"

        "哎,我干过那活计,也不松快!""是呀!我们这一阵儿两只腿驮着身子走,一宿营可就睡大觉。他们?宿营后还要喂牲口,半斤八两一个样!"

        这时候,如果有人突然用照明弹把这山沟都照亮,那便会看见:这些部队有南来的北往的,东走的西去的,穿来插去;有些部队在三岔沟口拥挤着抢路走。哎呀!这该多么混乱!其实,这一股一股的部队,都是按统一的号令向自己目的地走着。这真像一盘棋,随着棋子的走动,棋势仿佛幻变莫测,其实它是有规律的。

        夜里四点钟,陈光允那个旅的部队,在一条偏僻的山沟里宿营了。

        少数放警戒的部队上了山,其他的战士们都在山沟里的路两旁睡着。战士们有的枕着背包抱着枪,一个紧挨一个睡;有的蹲着背靠背睡;有的因为冷蜷缩着睡。他们有的人睡得很实在,像是大炮也震不醒;有的拉鼾声;有的牙齿咬得嘣嘣响;有的含糊地说梦话;有的因为脚痛有病,在梦里轻轻地呻唤。河槽里炊事员们有的抬水,捡柴,有的在油布上给病号擀高粱面。火苗舔着大行军锅的锅底,从锅的周围升腾起来。指挥员和政治工作干部,有的站着靠树干睡那么三五分钟;有的把驳壳枪木套栽在地下,坐在枪套上,双肘支住膝盖,双手托住下巴闭闭眼;有的在战士们旁边来回走动,哪个战士低声呻唤,他便跑过去,摸摸那个战士的头,很久很久地蹲在那个战士身边,听那不均匀的呼吸声。没有睡的人,都不停地仰起头望着夜空。天气阴沉沉的,现在,怕的就是下雨!

        宿营后,旅首长住在半山坡上的窑洞里。这窑洞,想必是远年住过人。如今没有门窗,墙角挂着蜘蛛网。可是住在这里比露营就舒服得多啦!

        参谋们正在旅首长住的窑洞里挂作战地图。

        旅政治委员杨克文坐在马褡子上,他双手撑住膝盖,头微微偏着,眼睛盯着墙角,像要看清那墙角有什么东西在活动。

        陈旅长在政治委员面前来回走动,有时候用左手搔着后脑壳。

        机要员送来一份电报。

        旅政治委员飞快地看了一下,走在地图边,指着镇川堡附近的一个村子说:"老陈,这里有二百多石粮食。司令员要我们派一个连去掩护群众把粮食搞出来。看样子,我们动手迟了,明天中午这些粮食就会落到敌人手里。"他把电报交给陈旅长,又说:"司令员还说,粮食转运出来,拨一部分给我们!"

        陈旅长把电报看了看,说:"不要说给我们一部分粮食,给一斗粮食我们也干!"

        杨政委说:"不给一粒粮食,咱们也要干。老陈,从哪个团抽一个连去执行这任务呢?"

        陈旅长说:"要赵劲派个连去。电话架通了,让参谋长告诉他。"

        夜里四点钟的光景,周大勇带领战士们,顺一条山沟向前走去。在前沟里,他就听见兄弟部队的同志说,自己团的队伍驻地离这儿不远,可是走了十多里路还没走到,真是心急锅不滚!

        猛乍,周大勇看见,沟渠右边半山坡的一个窑洞里吐出灯光。他乐了,向灯光跑去。可是哨兵问口令的喊声挡住了他。

        周大勇不乐意地说:"我们执行罢任务刚回来,怎么会知道口令?"

        哨兵问:"你是谁?哪一个单位的?"

        周大勇说:"我是英雄部第一连连长周大勇。"

        一个参谋在黑暗中答话了:"周大勇?来,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