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阳谋高手全本完结局学问多大也不能没有朋友

学问多大也不能没有朋友

        前面我们说到了乾隆皇帝想编纂《四库全书》,他任命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大学士刘统勋担任总裁。但是乾隆皇帝知道,他手下缺乏一个总纂官。

        在这个时候,刘统勋一想,干脆,向皇上推荐我的门生纪晓岚吧!纪晓岚是何许人也?他怎么就成为了刘统勋的门生了呢?他为什么会被乾隆皇上发到新疆去了呢?

        纪晓岚是何许人也,估计大家都知道。

        纪晓岚,1724年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直隶,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河北省;河间府,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保定地区,当时河间府的办公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献县;崔庄这个地方现在叫作崔尔庄,已经划归沧州管辖。

        纪晓岚的爷爷纪润生在大清朝是个小官,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是1713年的举人,在大清朝也是个小官,曾经担任云南姚安知府;此外,他还是个文学名士,写过一些著作。

        1734年,纪晓岚的父亲卸去了姚安知府的职务,来到北京户部任职。纪晓岚随父入京,过起了在天子脚下的生活。

        在1740年,在纪晓岚16岁这一年,他参加了当年的童子考试,回到了他的老家——献县的崔庄,那个时候叫崔庄,现在叫崔尔庄。他到老家所办的第一件事,不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奉命完婚。因为他的父母给他订了一门婚事,东光县有个马永图,东光县马永图的女儿比他大一岁,在这一年嫁给了他。新婚的纪晓岚已经无力再去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转眼之间,他的儿子也就出生了。纪晓岚本人结了婚,有了老婆,有了孩子,他已经无力专心他的学业,在这个时候,他参加童子考试,其结果显然是失败的,他没有考中。他没有考中,自己也很伤心。后来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里面,不是说他自己有特异功能吗?他在特异功能后面继续说,我的特异功能,四五岁的时候,我特异功能很强的,能够夜间见物跟白天一样,但是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逐渐昏阍了,这是他的原话——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神圣的光环退却了,那神圣的光环退却以后,被人称为“神童”的他只能加倍努力。

        还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在1747年的时候,他终于考中了第一名。他在1744年的时候,应了童子考试,过了关,成了我们人所共知的一个秀才;而这一年他已经是20岁了,20岁的他应童子试过关之后,到了1747年,23岁的他又参加了乡试,结果参加乡试的时候他很有幸,取得了第一名。

        那么这一年乡试的主考官是谁呢?这一年乡试的主考官是两位大名鼎鼎的人,一位是满洲人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汉族人里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位满洲人便是阿桂的父亲阿克敦,这位汉族人就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我们前面介绍过了。阿桂的父亲阿克敦是个什么人呢?

        根据《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五》、《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六》记载,阿桂的父亲阿克敦(阿克敦,满语里面“结实”的意思)在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中举人,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根据《清史稿·阿克敦传》记载,中进士以后的阿克敦,在仕途上可谓是一帆风顺。他在地方官任上,曾经担任过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在京官任上,是兵部侍郎、刑部尚书兼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此外,还曾经多次代表皇帝出使朝鲜和厄鲁特蒙古(清代称西部蒙古为卫拉特、厄鲁特)。在战争中,他也是多次立功;在学问上,则更是声名显赫,著有《德荫堂集》十六卷。最后,阿克敦在太子太保任上致仕,死后谥号文襄。

        阿克敦曾经在刑部尚书任上干了十多年,在这个任上,他有很多心得。在《清史稿·阿克敦传》的结尾,就记载着这样的一件事情:

        一日,阿克敦说:“朝廷用汝为刑官,治狱宜如何?”阿桂回答:“行法必当其罪,罪一分与一分法,罪十分与十分法。”阿克敦怒,索杖,阿桂惶恐求教。阿克敦说:“如汝言,天下无完人矣!罪十分,治之五六,已不能堪,而可尽耶?且一分罪尚足问耶?”

        想一想,阿克敦的话,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

        远的比如说,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皇帝的治国方针的变化。康熙晚年过分宽仁,雍正皇帝又纠之以严,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登极伊始则宣称“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阿克敦在刑部尚书任上的方针,则恰好符合这个折中之道,所以他一直为乾隆皇帝所欣赏。

        近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交通对于违章人、车的处罚。如果交通法规过于宽泛,很有可能造成人人视交通法规为儿戏的情况出现;如果交通法规过于严厉,则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出现。

        但是,问题在于,这宽严之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火候稍微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造成过于宽泛的现象大量出现,就很有可能造成犯罪分子尾大不掉的现象出现。比如,阿克敦的儿子阿桂和阿克敦的学生纪晓岚,他们对于日后的大贪官和珅的为非作歹的放纵,就应该与阿克敦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话说回来,阿克敦和刘统勋这两个人对纪晓岚的试卷一看,非常地欣赏,两个人立即共同点这张试卷为第一名。我们说连中三元,这是很难的。但是纪晓岚中了第一元——解元。就在1747年这一年,纪晓岚中了解元,第一名!他当然是非常高兴。

        接下来我们说说1754年(乾隆十九年)三月,这一回,他又参加了一次会试,结果这次会试考得也是很好,他考中了会试的第二十二名,进入了前二十四名。前二十四名是要交由皇帝亲点的,要经过殿试。这一年的殿试时间是4月21日,在这次殿试中,他很有幸地又考中了。他考中了什么呢?考中了二甲第四名,一甲一共就三名,二甲一共有七名,也就是说,他考中了二甲第四名就等于是全国第七名。这个时候,纪晓岚已经30岁了,不过还不晚,3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终于圆了他的进士梦。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把纪晓岚调回了北京。此前我们讲过,1762年,他出任福建学政,主持福建的考试一下就几年,他父亲置的在北京的宅子,就出租给了别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到福建去了,他父亲当时已经年岁很大,在北京无人照料,所以就把北京的房子出租给别人,自己回到了献县崔尔庄,他的老家。不巧的是,在纪晓岚官运亨通之际,他父亲又病死了。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他的父亲病故,纪晓岚只能是丁忧回家。那个时候的纪晓岚,应该说是春风得意,四十多岁,正当年。他想,这回皇帝把我调到了北京,我该不会外放了吧,我该永远地留在乾隆皇帝的身边了吧?与其那样,我还不如把我租出去的房子典回来,把我的妻儿老小全都带到北京,做一个天子脚下的臣民。所以他迅速地把他的妻儿老小都从献县老家搬到了北京。搬到北京住在哪儿呢?住在宣武门外。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纪晓岚回到北京的第二年,他在北京刚刚当了一年的官,就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历代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两淮盐运使)贪污案发!不是一代两淮盐运使贪污,而是历代两淮盐运使都贪污!一个新任的两淮盐运使,叫尤拔世,他到了这儿一看,亏了,盐运的这个钱没有了,哪儿去了,一查,都被人贪污了!

        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历代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这个官职。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

        这个官职从元代开始设立,明清沿袭元制,管理两淮地区的盐业。其长官叫盐运使,别称“都转”、“盐台”,俗称“运司”,官阶略高于普通道员,清代为从三品。两淮盐运使隶属于中央户部,地方藩、臬两台无权干预他的业务。其下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其长官为道员。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他们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查社会情况,是当时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机构。

        盐运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盐务,代表中央政府征收盐税。当年两淮所指的范围要比现在的淮南、淮北大许多,北起山东,南至浙江。淮河入海口的宽广、沿海地段,是我国主要的产盐地,盐务统属两淮盐运使司管辖,衙门所在地在扬州。当年的衙门旧址仍在,位于如今扬州国庆路与文昌中路交会点西北角。衙门门脸朝东,气势恢宏,具有文保历史价值。衙门外,东、南、北三面原设圈门,拱卫盐运使司衙门的安全。衙门内,旧有亭台楼阁、花木扶疏,名为题襟馆,东圈门何莲舫为之题联:“……溯渔洋修禊,宾谷题襟,招来济济英髦,翰墨壮山河之色。翳玉钩芳草,绿蘸歌衫,金带名葩,香霏砚席,扬华摛藻,至今传宏奖风流……”描写的正是盐运司衙门内的风光。

        清代中前期,国家对盐业的管理实行盐引制,在册盐商到衙门购买盐引,缴纳相应税款,然后凭证提盐、运盐、销盐,完成供销一条龙的体系。盐商凭借垄断的经营权,从中获取暴利。道光之后,盐业凋敝,国家实行盐政改革,改“引”为“票”,盐业的垄断特权被取消,盐商的日子从此江河日下。

        再回头说这个案件。新任的两淮盐运使见状,马上将贪污之事直接上报给乾隆皇帝,说历代盐运使都有贪污嫌疑。结果乾隆皇帝大怒,一方面命令江苏巡抚张宝会同尤拔世审案,另外一方面秘密地让人去缉拿卢见曾,同时做了第三手准备,查抄前任两淮都转盐运司使卢见曾的老家,告诉诸位,任何人不得走漏风声。

        卢见曾(1690年~1768年)是山东德州人,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经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年),卢见曾中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年),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洪雅县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七十一),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年),卢见曾被调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颍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颍州西湖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清史列传》卷七十一)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

        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年),卢见曾被擢升为两淮盐运使(治扬州)。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的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年)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了塞外。

        直至乾隆九年(1744年),冤案终于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乾隆十八年(1753年),复调两淮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73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

        在卢见曾的宾客当中,除了有后来闻名天下的“扬州八怪”外,还有的作者吴敬梓。吴敬梓一生贫穷,写作全凭卢见曾的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且安顿好吴敬梓的妻儿老小。卢见曾还以学问闻名天下。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考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

        话说当时退隐在山东德州的卢见曾被缉拿、问罪,卢见曾拒不交代,说自己没有贪污,结果乾隆皇帝派人到卢见曾的老家查抄,仅有铜钱数十千,一千的铜钱算一贯,相当于一块银圆,整个卢见曾的家就相当于几十块银圆,连像样儿的衣服都没有。没钱,乾隆皇帝纳闷儿了,不对啊,他们家应该有钱,我上次去他们家的时候,还很排场,见过他们家的钱,怎么没有钱呢?一定是有人事先得到风声把钱转走了,必须继续审查。

        结果卢见曾老家的一个人,他们家的一个邻居叫李容的,揭发他的确是把钱事先转走了。卢见曾他哪儿得到的消息呢?乾隆皇帝就想,不对,一定是有人走漏了消息,事先通报了他,这个人是谁呢?查!乾隆皇帝一方面命继续审查卢见曾本人,如若不说,重刑伺候,豁出去打死他——当时卢见曾78岁;另外一方面继续查抄卢见曾的老家。

        结果,查来查去,这个案子的走漏风声者正是纪晓岚。

        问题在于,纪晓岚为什么要把历代两淮盐运贪污案的消息走漏给卢见曾呢?这还要从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谈起,从纪晓岚家与卢见曾家的特殊关系谈起。

        卢见曾他的长子叫卢谦,生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比纪晓岚大11岁。卢见曾的长子长孙就是卢荫文,这个人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很有学问,自从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以后,官衔直线上升,但是他这个人的脾气秉性跟谁比较相似啊,跟袁枚比较相似,当了几年官不当了,虽然当得很好,但我就是不当官了,我游山玩水去了。

        卢荫文何许人也?卢荫文是卢见曾的孙子,是纪晓岚的长女婿,纪晓岚的大女儿便是嫁给了卢荫文,所以,话说到这儿,我们就知道,如若纪晓岚得知消息的话,他一定会将消息走漏给卢见曾了。那他是怎么样走漏消息的呢?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纪晓岚得知实情之后,得知皇帝要查处卢见曾家之后,出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正史上对这个都没有记载,这个纪晓岚怎么贪污,怎么走漏消息,正史上谁记载这个啊,是教人学坏呢!上也没有记载,所以你查这两本书没有。查什么才能有呢?只能查野史。《清朝野史大观》第六卷里面,有一个非常生动的记载,这是版本之一。

        在这个记载里面说,纪晓岚得知消息以后,想来想去,怎么办呢?没有主意之际,他拿了一个空信封,里面装了一把盐,装了一把茶叶,把它封上,派人送到卢见曾家。卢见曾一看,开始很不理解,什么意思啊?想了办法,恍然大悟,盐,盐案,茶,查封,盐案亏空查封。这个信封一个字没写,卢见曾便破获了这个无字信之谜——盐案亏空查封。

        中国从汉朝开始,国家的税收除了向老百姓征的人丁税、地税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有两个,一个就是卖盐的收入,一个就是卖铁的收入,从唐朝开始,又增加了一个,就是卖茶叶的收入。盐、铁、茶,官营,这是三大支柱,收入的三大来源。而且这三大来源之一,我们说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盐。它跟铁不一样,我们家有铁农具,可以使好几十年,盐是每天都要吃的,所以盐在这三个里面,是最重要的,国家非常重视这个盐。

        我们说,卢见曾知道这个事以后,他很快就转移了全部的家当。

        野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不是一个信封、一把盐、一把茶叶,而是说,当时纪晓岚看到这个消息情况紧急,立即在一个小孩子的手上写了一个字——“少”,跟他说:“你去给我走到卢见曾家,见到你卢爷爷,让他看你手上这个字,然后洗掉完事。”结果卢见曾一看,手、少、抄——哦,要抄家。

        不管这两种说法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正确的,至少证明纪晓岚这个人非常聪明。遗憾啊,这个聪明用得不太是地儿。还有个问题,诸位,不知道您想到没有,纪晓岚,他一个翰林院的侍讲学士,一个从四品的官,他打哪儿知道“卢见曾案盐案亏空查封”这回事儿的呢?谁告诉他的呢?野史上没有记载,正史上也没有说明,这就成为一个无头公案。后来我考证了半天,我从纪晓岚和他同朝、同一年考中进士的情况中一步步排查,最后我认定告密者是王昶。为什么是王昶呢?我的证据在哪里呢?我们首先来看我的证据之一。

        王昶这个人,他出生于1724年(雍正二年),他这个人在1754年(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我说到这儿的时候,诸位有没有一种想法,哎,跟纪晓岚同一年出生,跟纪晓岚同一年考中进士,太巧了!这两个人是极好的朋友,有通风报信的动机,这是我的证据一。他们同年出生,同年考中进士,有很多的巧合,然而巧合还远远没有结束,还有第二个巧合。

        王昶考中进士之后,不像纪晓岚那样,就进了翰林院了,他没有,他是应了当时的一个人做别的事儿去了。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秦蕙田,秦蕙田写了很多书,但是有一本书他岁数大了,人老了,写不过来了。他自己应了人家差事,没工夫写怎么办呢?就转托给王昶,告诉他:“你替我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我都给你定好了,我应人家的,《五礼通考》,你给我三年写出来,我给你钱。”王昶没有为官,而是去替人写书去了。写完书之后他就应该回去当官了吧?他仍然没有当官。他又应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邀请,跑卢见曾家教卢见曾的几个孙子去了。更为巧合的是,他教的卢见曾的孙子最大的便是卢荫文,卢荫文是王昶的徒弟。而卢荫文又娶了纪晓岚长女。王昶、卢见曾、纪晓岚,就这么神奇地走到了一起。

        但是,仅有上述证据还不足以说明王昶是告密者。因为什么呢?你没有告密的条件啊!别着急。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王昶开始为官,在翰林院当一个很小很小官,不值得一提。但是,到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纪晓岚回到北京这一年,王昶升官了。升了一个什么官呢?他担任的官职是刑部郎中,他的头儿、第一把手是刑部尚书。当时刑部尚书是谁?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第二把手有两位,左右副手叫侍郎。第三把手才叫郎中,后来我们管医生也叫郎中,因为在两汉的时候,医生的官职就是郎中。所以后来生病了就说“请郎中去吧”,请医生不说请医生,说请郎中,就是这个原因。

        王昶升官后担任的官职便是刑部郎中,官不大,正五品。纪晓岚从四品,上下差半级。官不大,消息灵通,而且王昶这个人就是直接主抓卢见曾案的。现在我们再把前面的经过,完完整整地叙述一番。我们可以看到,新任两淮盐运使尤拔世,看到国库亏空,立即上报皇帝,皇帝立即命令刘统勋查出,刘统勋把这个案子交给了王昶,王昶连夜就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又马上交给王昶一个信封,信封里装了盐,装了茶叶,什么都没写,你给我送到谁谁家,咱们一个字不能写,还要把这个事通报出去。然后,卢见曾家转运财物。一件大案、遮天的大案就这样做好了。

        提起王昶和纪晓岚的交情,多好的交情,多仗义的哥们儿啊,就是用得不是地方。一旦被感情蒙住了双眼,理智便丧失殆尽了。乾隆皇帝知道是纪晓岚告发的之后,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查!

        在正史上没有说是谁来审讯纪晓岚的,野史上对此可有个详细的交代,谁来审讯的呢?

        乾隆皇帝命令刘统勋来查这个案子。那么刘统勋真的是这个案子的直接经办人吗?如果真的交给了刘统勋的话,他会不会利用他在满汉大臣中的崇高威望保纪晓岚安然过关呢?我们要知道,刘统勋当时担任的官职太多了,三部尚书——工部、刑部、礼部,哪个部都归他管,又是尚书房总师傅、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东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如果他来出面保纪晓岚安然过关的话,那会不会纪晓岚就能逃过这一劫呢?

        我们还得去查一下这个案子的审案人是不是真的是刘统勋。判断是否是刘统勋,并不难。我们查一下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这一年,刘统勋担任什么官职就可以了。我查了一下,果然在1765年(乾隆三十年)的时候,他兼管刑部,直到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他仍然担任刑部尚书。果然是他!而且后来的史实证明,这一年,由于他处理某个案子得到皇帝的欣赏,皇帝还给他题了一个四个字的匾额呢。看来,纪晓岚通风报信案的直接审问者真是刘统勋。

        问题又出来了,刘统勋会不会与大臣勾结以保自己的学生呢?纪晓岚虽然是天子门生,但是是刘统勋点出来的,也是刘统勋的门生。

        诸位,历史证明,刘统勋不会做这样的事。刘统勋本人一生刚正不阿,如果他做了这种事,他就不会在死后得到整个清朝历史上、各位满汉大臣中,给文臣的最高谥号中的第二位了。最高谥号是“文正”,在所有的满、汉大臣中,按时间顺序,刘统勋是第二个得到“文正”这个称谓的,一共才有八位。

        所以您多虑了,刘统勋不会帮助自己的门生安然渡关。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他的手下的、乾隆皇帝的手下的大臣,他们是否会帮助纪晓岚渡过难关呢?您又多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当时朝廷中的大臣没有多少人会协助纪晓岚。一个方面,由于纪晓岚这个人有些尖酸刻薄,有些偏激,有些讽刺多于幽默,造成纪晓岚得罪了不少朝廷中的大臣,所以这个时候,他的朋友不会帮助他,朝廷中的大臣多数都不是他的朋友,更不会帮助他。

        有的观众就会感觉,难道,纪晓岚就真的没有一个朋友能帮他吗?纪晓岚的朋友不少啊!刘墉,纪晓岚的朋友,那个时候在翰林院当七品的小官,从七品。他能见得到皇上吗?七品官就见皇上啊,没那种可能!董元度(1712年~1787年,乾隆十七年进士),纪晓岚的朋友,每天不好好上班,出去游山玩水,这个案子案发的时候,他正在外地玩儿呢。咱们说,前面有一个戴震(1724年~1777年,乾隆二十七年举人),也是纪晓岚的好友啊!戴震这个人,他压根儿就没考上进士,你别看他学问很大,他没考上进士。他一生不得志,没考上进士不是官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朋友无非就是几类,一类是不好好工作的朋友,没在身边;一类是知心朋友,没当官;还有一类知心朋友,比如王昶,直接掉进去了!您说他这些朋友,除了走的就是跑的,要么就是进监狱的,谁来帮他呀?朋友有,帮得上忙的朋友没有,其结果我们就可想而知。

        纪晓岚倒了霉,被发配到了新疆乌鲁木齐。要说起来啊,纪晓岚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这个也是活该,给我的感觉也是有点儿罪有应得。但是问题在于,犯案的其他人员如何了?卢见曾本人当时判定抄家,问斩,秋后问斩,不是立即处决,然而卢见曾本人没有熬到秋后,应该十月问斩,他活到了九月就以周岁78岁的高龄去世了。所以,卢见曾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卢见曾全家也只是被抄家而已,所有的人都没有进监狱,所有的人都继续在那儿生活,没有一个被发配。就把谁发配了呢?就把纪晓岚这个通风报信的人给发配了。您说这个时候,您如何评价纪晓岚这个事呢?是不是责罚得有点儿太重了?是有点儿重。皇帝有点儿狠了,皇帝下手如此之狠绝不是吓唬别人,这中间有一点,乾隆皇帝心里所想的是:“我本来就讨厌你,我好不容易看到你有才,我给你调到北京来,你还这样做,我就更加讨厌你。”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纪晓岚这个事最终他没有逃出发配的下场来说,没有什么朋友帮助他来说,这也是他本人长期积累下来的恶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