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演讲与口才ppt课件免费第十六章 话随境迁的艺术

第十六章 话随境迁的艺术

        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说话要顾及场合



        说话要顾及场合。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试想,在跟朋友谈心时,像作报告那样拿腔拿调,在悲哀、肃穆的葬礼仪式上讲话,像相声演员那样通篇幽默之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话随境迁的艺术第一强调的就是说话的场合。

        所谓“境”,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说话的具体场境。这里指的主要是说话的具体场境,即由一定的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交际情景有机组合成为的言语交际场合。交谈时,说和听双方对话语的采用或理解,都要受特定场合的影响和制约。就说的一方来说,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还是话语形式的采用等,都要根据特定场合的需要来确定。

        例如在说话话题上,在人家办喜事的场合,就不要谈使人丧气的话题;在人家悲痛的时候,一般忌谈逗乐的话题;在大庭广众中作演说、作报告,应当讲严肃的话题,而且话题要求集中。如果是聊天,则可以不断转换话题,甚至离题也有离题的乐趣。

        从话语形式来说,一般需要按照常规形式说话,而在特定场合,又可灵活变通,组成特殊的话语形式,这样反而能够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首先说话一般要求语句完善,符合语法规范,但在特定场合,却允许而且需要组织结构特殊的话语来传递信息。

        例如,当汽车快到十字路口而司机仍未减速时,旁边的人只需提醒:“红灯!”司机便会立即作出减速、刹车的反应。此时若旁边的人说出这样结构完整的复句:“前面遇上红灯,这是不准前行的讯号,你应当减速停车,以遵守交通规则,保障安全。”人家不说你有精神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这人“迂”得可以了。

        因为司机头脑里早已储存有途中可能遇到的那些情况和应该作如何处理的信息,因此,只需用极简短的话语提示,他就立即会调动大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去补充。这时的话语要特别简明,语气要特别急促。

        虽然说话一般要求前后连接,语意明晰,但在特定场合又不得不采用断续跳落,甚至话题飞转的话语形式。

        例如,当汽车停站后又启动时,忽听得一声急促的叫喊:“车,车,车!——我还没下哩!”原来是一位妇女由于抱小孩,东西又多,来不及下车。妇女这话孤立起来看,意思不连贯,也不明确,但由于环境的参与,意思又是很明确的,加上词句的简明,语气的急促,效果十分强烈。还有,比如语音的纯、杂也可以依具体场合加以调整。一位老学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讲学,在适当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两句地道的故乡方言,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意说话的语境



        说话的语境,即指语言本身所产生的说话环境、氛围等,是说话艺术中最不易把握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气氖,如果不注意说话的语境变化,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不知变通,不仅起不到说话的效果,有时反而会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

        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引发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过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为尴尬。

        

时境



        时境是诱发说话的欲望、内容的本源。

        人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的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说话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地介绍情况,还是主观地抒情议论,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说话的欲望、内容等,都是说话人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移入”人脑之后产生的刺激诱发出来的。斯米尔诺夫在《心理学的自然基础》中指出:“意识的根源不应到脑的外部,而应该到人的社会生活——人们最复杂的意识活动形式的真正源泉中去寻找。”

        不爱说话的人,在令他兴奋的场合,也常常说起来没完没了。相反的,爱说话的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也会缄默不语。无论爱说或不爱说话的人,其说话欲望的诱发,都是与时境有关的。人们常说“有感而发”,就是有感于说话的时境而发的。

        有一次,一位领导应邀参加“新世纪党员形象”演讲会,他根本不想发言,也没做准备。但在论辩到“党员可不可以下岗”问题时,他被其他演讲者几乎一边倒的否定意见所激怒,走上讲台,作了生平以来第一次“即兴演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位领导本来不想发言,没有在这次会上讲话的欲望,是演讲会场这个具体时境,特别是几乎一边倒的否定意见这个具体条件,刺激了他,诱发了他的说话欲望。

        所谓“即兴演讲”,大多是说话的时境诱发了演讲者的欲望,使他兴致勃勃地讲起话来。俗话说:“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没有特定时境的诱发,往往不会有说话的产生。

        时境在诱发说话欲望的同时,也为说话提供了可资谈论的话题。

        老舍的话剧的第一幕有这样一个场面:街上兵荒马乱,正搜查谭嗣同的余党,庞太监进来说:“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这话一下子打破了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沉闷局面,出现了新的说话时境。于是: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有些做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

        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这时,关于谭嗣同的谈论议题,是新的说话时境提供的,随着茶馆掌柜王利发“莫谈国事”的忠告,又回到原来的时境状态。新的说话时境没有了,关于谭嗣同的话题也就结束了。说话的时境是现实生活中与说话主体最切近的部分,能被说话人直接感知,是摆在身边的说话材料,随时可以参与进来,成为谈论的话题。

        

特定场合的说话艺术



        有篇报文学记载了王震同志帮助诗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间王震与艾青的几次谈话,很能说明特定的交际场合需要用特定的话语形式来表达。

        1957年后期,王震找到被错划为右派的艾青,一见面就说:“老艾,我又爱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对社会主义的,你是拥护真理的嘛!离开文艺界,你到我们那里去吧!”艾青到了王震兵团所在的密山安定下来后,王震诚恳而严肃地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写文章骂我!”这些都是在背地里谈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中说法又不一样了。艾青刚到密山,参加向荒原进军的动员大会,王震站在卡车上对大家说:“有个大诗人,艾青,你们知道不知道?他也来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颂你们,欢迎不欢迎呀!”还有一次,艾青不在身边时,王震对农场领导说:“政治上要帮助老艾,赶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近群众,了解战士。”前两次讲话,均为个别交谈的场合,王震的话语既有信任,亦有批评,既有鼓励,又不严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间的坦诚直率。后两例,交际场合为当事人不在场或大庭广众之中,说语更多热情、爱护与帮助,这对当时的艾青来说,真可谓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着的心安稳了,他觉得自己“开始了生命的新旅程”。没有老将军这些恰如其分的讲说,或许就不会有艾青的新生,这就是特定场合的说话艺术所产生巨大魅力。

        在特定场合讲话可利用以下几种技巧和原则,以达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1)多角度。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加拿大,时值加拿大正举行反美示威游行。一次,里根总统的演说为反美示威游行的人群打断。只见里根总统面带笑容对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常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双眉紧锁的特鲁多眉开眼笑了。里根高超的说话水平,故作曲解、歪解,解脱了主人的窘迫,又体现了一位大国总统的胸襟与气度。

        (2)正话反说。利用情境的参与,正话反说,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制约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先数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韩信收燕、赵,破三秦,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了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虚为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上手烹杀。

        (3)利用歧义。利用特定场合,造成情境歧义。例如,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的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鲁迅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说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鲁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际环境造成的歧义,给林文庆当头棒喝,压下了他的气焰,打乱了他的阵脚,实现了当众讲话的目的。

        (4)言此意彼。利用情境的微妙关系,言此意彼,使双方心领神会,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小环境大背景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文化环境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我们在讲话中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来衬托自己说话的小环境。

        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用生硬的上海话)”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应情应景,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说,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交际中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

        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方去,以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说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说话的环境。

        

怎样利用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间,小而言之是指年月,大而言之是指时代;地点,小而言之是指大庭广众、居家密室,大而言之是指城镇、乡村、野外;具体场景则指由一定的时空因素,以及交际情景有机组合而成的言语交际场合。例如,人家办喜事,你便不能谈令人丧气的话题;人家悲痛时,应忌谈逗乐的话题。大庭广众中演讲、报告,应谈与主题有关的话,不可玩世不恭草率应付;散步聊天,则具有随意性,离题或许更有离题的乐趣。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增强说话效果,有时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诱发说听双方的共鸣。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结尾的:“春分已经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当时郭老卧病难起,作此书面发言。这个发言一经宣读完,会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通过实况转播,又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郭老在这里运用“春天”这一季节环境,画龙点睛,效果显著。

        一个人谈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感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某场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另外,自然环境对说话的声音也有着相当的限制,例如,在肃静的图书阅览室里,只有书成页翻动的刷刷声和用笔写字的沙沙声。有人进来办事,非说话不可,也只能悄悄地耳语几句,声音小得别人难以听见。如果有人大声说话,立刻成为众矢之的,随之射来一束束责备的目光。两个人在办公室里促膝谈心,一般声音就可以了,说到机密处,还可以放得更低,窃窃私语。如果两个人相距较远,或在嘈杂的闹市上说话,就得高声呼喊。

        

如何在公共场合说话



        在公共场合说话最主要的准则是“不哗不惊”。不哗,即不喧哗,不哗众取宠;不惊,即不大惊小怪,不惊动别人。尽管流行每年都在改变,但一个事实却是不变的,那就是适度。有一句话说得好,随便的衣着只有在某些时候才适合,而穿着正式的服装总不会太错。公共场合说话不到位,无异于穿着短裤或家常裤走在繁华都市的大街上,或者是穿着高跟鞋漫步在海滩上。

        因此,我们在公共场合应该有得体的言行。外人来你这里要有得体的行为和语言,你也要对他们有礼貌;组织成员之间要有礼貌;你去别人那里同样需要礼貌。例如,去政府机关办事,首先要遵守规定在门口登记,等候门卫电话确认是预约后,才能进门。找到要去的部门和负责人后,应该简要地说明来意,假如有什么事无法达成共识,比如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要情绪激动,大吵大闹,造成不良影响。

        在银行存提款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空间,在“一米线”外等候。到写字楼里办事应当着装整齐,礼貌回答门卫提出的问题,进门前一定要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去,不要长驱直入。假如你是去推销更要注意礼貌,写字楼往往是不欢迎推销的,你应该用自己的行为语言给他们一个好印象。在饭店里不能像在家那样不拘小节,随地吐痰、吸烟等都是很不礼貌的。在酒楼除非是包席,否则最好不要太喧哗,以免影响其他顾客吃饭。到条件较好的公寓找人,要和门卫配合。到一般居民楼也不要大声喧哗,找错了门应当致歉。会场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窃窃私语,如果有几个地方在小声说话,主席台上的人听见的声音就很大了。另外要尽量把手机、呼机调为震动或者关机。

        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其余的还需我们在生活中仔细体会。

        

批评的场合



        不注意场合随意批评人往往收不到批评的效果。领导者尤为如此,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伤了部下的面子和自尊心,也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穿衣要看天气,批评也要看场合。

        批评部属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不能像泼妇骂街。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上司斥责部属,不愿看到自己的同事被责骂。当然,有的人会幸灾乐祸,但大部分的人会站在被责骂者一边。

        有的人喜欢在众人面前斥责下属,并不是因为出于气愤,而是想经由这种方式向上级、客户或其他部属表明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某个下属办事不力造成的。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幼稚的。

        一是你既然身为领导,就得对职责内所有事务负起责任。如果你一味强调自己不知情,只会使你在掩饰的同时,暴露出你的另一面缺失,那就是你管理不力,或你所主持制定的管理规则不健全。更重要的是,你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让其他部属看了心寒,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自私、狭隘、没有气量的上司。

        二是如果一旦出了问题,你就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拿下属做挡箭牌,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下属从此就有可能对任何工作都不再热心。而且,他还会在心里想着:“好啊,这次你拿我当替死鬼,那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部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急性子,他也许当场就和你针锋相对,大吵起来。

        这时,他也许会把你一些见不得人的黑幕抖搂出来,然后扬长而去。当着那么多旁观者,谁的处境最尴尬?最终还不是你丢了自己的面子。

        因此,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即使你确定是部属犯的错误,也应该把他喊到办公室,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批评。

        

酒桌上的学问



        “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时,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探索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交际的成功。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惟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使之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里,影响喝酒的效果。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在座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酒席。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修养和交际的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多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与人交际,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探望病人的讲究



        亲友患病住院治疗,人们免不了要上医院去探视。然而,人们探视病人时的言语是否得当,将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颇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患者因为病魔缠身而产生抑郁、焦虑、怀疑、恐惧、被动、依赖及自怜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时,倘若探视者的语言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因此,安慰是抚慰患者心灵的一剂“良药”。若是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造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人们在探视患病的亲友时,在医院这种环境下,该如何说话呢?

        探视者对患病的亲友的安慰,是很能给人以信心的。这时候,安慰性的语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人们对患者适时的鼓励,是对其心理上的支持,对调动患者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勇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时,你若适时地给予真诚和符合客观事实的鼓励,也许就能在患者身上产生“起死回生”的作用。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在医院里苏醒后,觉得下肢不听使唤,遂怀疑自己将终身残废,萌生了轻生念头。患者的一个友人发现这一思想苗头后及时鼓励说:“你年轻力壮,生理机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日后加强锻炼,肯定不会残废,这是医生说的,请你相信我!”短短几句鼓励的话,就使患者抛却了轻生念头,增强了治疗信心。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