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演讲与口才杂志在线阅读第二十一章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第二十一章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真正有价值的雄辩决无废言谬语,所说的一切都是需要的。

        

辩论前的准备



        1.分析辩题

        辩论赛中的辩题是不会对一方特别有利,而对另一方特别不利的。一般辩题都要考虑到辩论双方的原始均衡,和双方基本上的平等。只是由于双方对辩题的解释与分析角度不同,或许才会造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辩论的成败。辩论中破题的好坏,直接关系甚至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不利的一方可以通过破题化不利为有利。在均衡的情况下,一方也可通过巧妙的破题占据优势。

        那么,要破好题,第一步做的自然就是分析辩题,而分析辩题主旨就是辨清题意,找出分歧。辨清题意就是把握住辩题的含义,要把辩题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搞清楚,同时还要了解辩题提出的背景,因为辩题提出的背景正是其所使用的概念的语境,它直接影响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如“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这个辩题,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发展、变化及抑制的可能性就有种种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不了解这些背景情况,也就不可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就无法确定对“可以抑制”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所以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题意,辨清题意才能分析它的共识点和争论点,然后才能准确地找到分歧,形成自己的论点。

        2.搜集论据

        虽然论点形成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论据,但为了能更好地论证己方的论点,在辩论中能应付自如,得心应手,还须搜集充分的论据,来作为论据的事实、理论材料或比喻、类比材料。材料是证明命题、构成辩辞的依据,没有材料,命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辩辞也就言之无物,怎能令人信服呢?

        取材范围应尽可能广泛一些,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则在构思辩辞时会感到捉襟见肘。凡是有助于对辩题内容作全面、深入了解的资料,以及能增强命题论证说服力的证据,均应广为搜集,以备临场之用。

        搜集论据可以从必需、真实、典型、新颖四个方面着手。

        必需:是指论证己方论点或反驳对方论点必不可少的论据材料。它是与己方论点相关的论据,即由此必然能推导出己方论点的论据,或由此必然能推倒对方论点的论据。

        真实:真实是论据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证实己方论点的正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要鉴别真伪,核实无误。论据如果失真,则很有可能反为对方所用,这种利害关系不言自明。

        典型:论据能否有力地论证论点,关键在于是否典型。所谓典型的论据,是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事物本质的论据。这样的论据说服力很强。

        新颖:新颖的论据令人耳目一新,能吸引人,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因此选用新颖的论据,在论证中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确定方略

        确定方略是论辩较为关键的一环,主要是安排攻守策略。攻就是确定论证己方论点的方法与途径,反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与途径。守就是确定抵御对方批驳的方法与任务途径。要确定攻守策略,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己方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实可靠,论证是否充分严密,防守与进攻的方法是否得当,整体配合是否紧密,与辩题有关的资料准备是否充分,运用这些材料时能否做到随机应变等,这是“知己”。

        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对方,不仅了解他们的辩论观点与策略,甚至对方的个人条件,诸如心理素质、知识素养、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优缺点以及他们整体配合中的强弱环节等,都应了如指掌,这是“知彼”。做到知己知彼,方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样确定谋略,可望百战不殆。

        4.模拟演练

        分析好辩题,确立谋略后,最好进行一次临战演习,实地模拟即将展开的辩论。演习,是对实际论辩的模拟,是论辩前知己知彼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演习,可以充分暴露出自己在准备工作中的漏洞,可以比较出哪一种方法和技巧更适合于即将到来的论辩,从而可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论辩方案,使之更充分,更有针对性。同时,演习也是对论辩者临场实辩的锻炼。因此,可以说演习本身既是论辩前准备工作的一部分,又是对以前准备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在演习中,检查一下已确定的谋略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还有漏洞,是否还需修订或补充,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些谋略。这种演习可以锻炼辩者,提高其参辩的自觉性,强化临场适应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演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临战演习不失为检验并完善辩论以前准备工作的一种好方法。

        

如何确立自己的论点



        在辩论中,确立论点的必备条件是针对性、明确性、科学性和创见性。

        1.针对性

        辩论是具有对立面的社会语言的互动,所以论点的提出,首先必须与对立方的观点、主张针锋相对,要紧紧扣住争论的焦点,对方是正,我方必反,对方是反,我方必正。这就是论点的针对性。具有针对性,要求论点必须集中。

        辩论是针对一定的辩题展开的,辩题总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然,就不必辩论了。复杂的辩题都有各种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内部的和外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各种属性和规律。辩者提出论点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和核心问题去确立论点,这样有利于集中论题,促使辩论更深入地展开。具备针对性,要求提出的论点,必须切中对立方要害,这样才能集中力量,驳倒对方,使我方处于有利地位,最终摘取胜利的桂冠。

        2.鲜明性

        论点的鲜明性,是强化针对性的需要。因为要与对立方展开攻守,这就必须丁是丁,卯是卯,来不得半点含糊,也不能闪烁其词。我们所说的鲜明性,是指提出论点必须做到:清楚明确,不含糊其辞,不产生歧义;论点中的概念、判断应始终保持同一;态度明朗,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就否定,不模棱两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遇到说这类话的人,他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作为一般的议论,什么也没有议论清楚。如果是辩论,对立方肯定不知其所云,怎么展开“辩论”呢?因此,论点的鲜明性是展开辩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科学性

        辩论是一种以辩明真理为最终目的的社会语言的互动,决不能凭着海阔天空的主观臆断去随意宣泄,因此辩论的论点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全面的反映和阐发。论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切忌主观、片面、形而上学。要使论点具有科学性,最根本的在于辩者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最正确、最科学的概括和反映。只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辩论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提出并坚持正确的论点。

        科学性,首先表现为论点正确,即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论点不正确,在辩论中就失去了取得胜利的基础。即使用尽技法,侥幸取胜,亦会造成不良影响,出现负效应。其次表现在知识运用和材料选取的准确上。如果是专业型辩题的辩论,这一点更为突出,不然,小则贻笑大方,大则将辩论引向歧途,甚至阻碍辩论的顺利进行。如果是专业型以外的其他类辩题的辩论,有关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也应力求准确,才能使辩论正常进行。再次表现在表述论点的语言上。语言要准确地恰如其分地将论点表述清楚,使论点不生歧义,一目了然。

        4.创见性

        创见性是指论点要新颖,有独创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拘泥前说,也不主观臆断,能提出新主张、新观点,解决新问题,表现出远见卓识。创见性,主要表现为提出新论点,即能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见解和主张。当然,提出新论点,并不是臆想妄断、随意的标新立异,而必须是在继承前人正确观点的基础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创新。这种创新的论点,是符合客观规律与本质的真知灼见,它是对真理的发展,是人类认识的进步,是能够解决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的观点。

        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真理长河永无尽头。任何一种主张和见解,不论它曾闪烁过多么灿烂的光辉,它总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总不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认识的发展,总是需要后人对前人已有的认识加以继承并不断创新去推动。在辩论中,作为探寻和宣传真理的论点,必须体现出人类认识的发展,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有所创新。

        

巧辩七法



        1.诱其说“是”

        日本明治时期的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是一位很善辩的人,甚至因此而养成了一种习惯。

        有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不说“是”,而是答道:“夏天本来就是热的。”假若他顺着问题答道“是的,的确很热”,他就失去了自我防卫的态势,这已成为他惯常的思维模式。

        在辩论中诱使对方说“是”,即指在论辩的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一面,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让对方说“不”,慢慢就能将对方引入“陷阱”。

        2.预设埋伏

        商人威尔斯向皮箱行订购3000只皮箱,取货时却说,皮箱内层有木材,不能算是皮箱,并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15%的损失。在威尔斯强词夺理、法官偏袒威尔斯的情况下,律师罗文锦出庭为被告辩护。

        罗文锦取出一只金怀表问法官:“法官先生,这是什么表?”

        法官说:“这是伦敦名牌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没有关系。”

        罗文锦坚持说与本案有关,并继续问:

        “这是金表,事实上没有人怀疑。但是,请问内部机件都是(黄)金制的吗?”

        法官知道中了“埋伏”,只好哑口无言。

        预设埋伏,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又简洁明了,使对方无话可说,无辞可辩。

        3.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指的是在论辩中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进行还击,从而改变论辩的局势。

        1959年尼克松访苏,此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对尼克松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赫鲁晓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还要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

        4.釜底抽薪

        古人说:“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则是产生火的原料。釜即锅,薪即柴草。止沸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扬汤止沸,二是釜底抽薪。论辩时,论辩双方所持的论题,都是由一定的论据支持的,如果将论题的根据——论据抽掉,那么,论题这座大厦就会像釜底抽薪,其论点必然不攻自破。

        5.以退为进

        在论辩中,有时不急于以眼还眼,针锋相对地直言对抗,而是先承认对方的分析和指责是对的,让对方认为自己似乎同意了他论据的合理性,然后出其不意,或指出对方的矛盾,或说出事实的真相,或作出另外的分析,最终达到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目的。

        6.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即顺着对方的思维逻辑推下去,最后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的观点站不住脚。

        加拿大的前外交官切斯特·郎宁,1893年生于中国,当时他父亲是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小郎宁出生后喝的是中国奶妈的乳汁。后来他30岁时参加了议员竞选,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反对派的逻辑是:“郎宁曾喝中国人的奶长大,身上一定有中国人的血统,因而不能参加加拿大竞选。”郎宁反击道:“你们中有没有人喝过加拿大牛奶呢?如果有,你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加拿大牛的血统了吗?当然,你们可能喝过加拿大的人乳,又难免喝过一些加拿大的牛乳,你们岂不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了?也许你们长大了,不仅靠喝,自然还得吃,吃鸡脯、吃牛排、吃羊腿……这样一来,你们的血统一定是很难认定了。”

        7.逼其亮底

        在论辩中,你可想办法逼对方把你想了解的东西尽快说出来,以便早点对付之。其办法之一是把话说到一半就故意停下来,然后让对方接下去说,如:“这么说,你的意思是……”“照您的说法,它的意思是……”。当你用这些半截子话去诱发对方时,对方十有八九会不假思索地把这句话按意思说完,这时,你就轻而易举地又多了一张“底牌”。

        

怎样展开辩论



        1.抢占先机

        辩论场上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有了取胜的保证。为了掌握主动权,除了要充分利用主动权,抢旗帜以夺人心以外,首先应当在程序发言中力求稳扎稳打,尽量讲一些四平八稳、留有余地的话,不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在自由辩论中拣对方最薄弱的环节先攻,力求先声夺人;取得优势后,乘胜进入下一回合,积小胜为大胜;陷入劣势时,及时转入对本方有利的阵地,实施反攻;处于胶着状态时不纠缠,不硬拼,跃出来拉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给评委和观众一个鲜明的感觉——是你牢牢掌握了主动权,新的话头总由你挑起,你挑到哪里,对方就跟到哪里,全场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最后不给对方“空子”钻。一些有威力、出效果,却又容易让对方钻空子的话,可以放在自由辩论对方时间已经用完的时候讲,或是安排在正方四辩的程序发言当中讲,因为这时对方已经没有发言的机会,不可能再来钻空子了。

        2.穷追猛打

        穷追猛打,是辩论中占有先机一方惯常采用的方法,其关键招式就是有答必有问。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不够老练的队员,在自由辩论中往往不能处理好答与问的关系:或是只答不问,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既先用完了自己的时间,又缺乏对对方的攻击力;或是只问不答,让评委和观众感到明显是在回避对方的问题,导致最终的失败。有答必问,即以机智的答辞反驳对方观点从而赢得全场掌声时,立即“反问”,使对方无任何喘气机会,最终在你的穷追猛打下,败下阵来。

        3.攻其矛盾

        对方的矛盾一般分为三类:首先是对方的论点论据与客观事实发生了矛盾。这时应当及时运用可靠的事实材料,指出对方的观点有漏洞,材料不真实。

        1992年南京大学队在同台湾大学队的比赛中,当台湾大学队提到全世界军费开支连年增加,1945年以来每天有12场战争在进行的时候,南京大学队立即援引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具有权威性的调查报告,强调1988年全世界军事费用就降低了2%,强调20世纪60年代总共爆发了约30次战争,而80年代总共只爆发不到10次,以此说明缓和的趋势。

        其次是对方不同辩手的言论相互发生了矛盾。这时应当马上挑明对手自相矛盾、逻辑混乱。如南京大学队在同新加坡工艺学院队辩论时,对方一方面把“经济联盟”严格定义为最高形式的经济一体化,即各成员国相互取消关税,自由流动各种生产要素,统一货币,协调并统一外贸、财政、经济和社会政策,从而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经济联盟;另一方面又把欧共体之类的组织当做经济联盟来评论。南大队紧紧抓住对手的这一自相矛盾之处猛攻,终使对手阵脚大乱。

        最后是对方的论述与他们应持的立场发生了矛盾。这时可以“真诚”地感谢对方帮助论证了本方的观点。

        

反驳的艺术



        反驳是辩论制胜的关键,也是辩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魅力往往能给人一种绝佳的享受。

        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南京大学对澳门东亚大学队,赛题是:“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南京大学队持反方,也就是要说明儒家思想不是主要推动因素。针对这场比赛,南京大学队设计了一个令对手头痛的问题:

        “儒家思想在东亚存在了几千年,为什么偏偏到了近二三十年才推动经济的快速成长呢?”

        这是他们掌握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许多资料后反驳对方的一个纲领性问题,目的自然是要说明儒家思想不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从而使澳门东亚大学队的反驳无立足之地。此外南京大学队在这场比赛中还设置了如下问题供对方回答,并以此反驳,如“新加坡20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七八十年代又提倡高科技产业发展,请问儒家思想到底主张发展哪种行业?”“四小龙中有的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如韩国、新加坡;有的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如中国香港,请问儒家思想是提倡自由放任政策呢,还是政府干预?”接着南京大学队在讲了新加坡1985年经济衰退后召开了一千多位学者参加的“经济对策讨论会”后,马上幽默地反驳道:“如果儒家思想真有对方所说的功效,那么他们召开的不就应该是儒家思想研讨会了吗?”在指出了四小龙都奉行着“出口导向战略”时,连带着反驳道:“如果儒家思想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成长,那么其他国家只要多进口几本、《孟子》,保证人手一册,经济快速成长不就十拿九稳、万事大吉了吗?”而当对方指出“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和齐家虽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可是它也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啊?”南京大学队则反驳:“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儒家所谓的天下大治吧,按照孔子的说法,无非是行周代的礼法,乘商代的车子,戴夏代的帽子,再来上一段尧舜时期的歌舞,这怎么能带来经济快速增长呢?”一阵掌声过后,南京大学队又说:“据我们所知,新加坡用的是公元历法,爱乘的是奔驰和三菱牌轿车,并没有戴帽子的习惯,这怎么能说是儒家的天下大治呢?”一席话博得了台下一片掌声和笑声。南京大学队的设问、反问、追问,形成的反驳,如“排炮攻击”之势,可以说每一个小层次的结束处,都发出一发“反驳”的炮弹。因此评委称赞有“排山倒海之势”。

        

如何巧妙提问



        提问直接构成了辩论的过程,无论有疑而问,还是无疑而问,或者明知故问,都是为了通过“问”达到论辩的目的。这个目的或“问”本身就是对对方的反驳,或是为进一步去驳倒对方扫除障碍。因此,“问”本身就是论辩的一种重要方式。

        1.诱敌深入提问法

        目的是使对方落入自己设计的圈套,从而迫使对方承认或否定某种观点。除了利用概念不明确来使对方陷入圈套的提问法外,还有两种方法。

        一是“复杂问语”法。就是不能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语。“复杂问语”中预设着回答者不能接受的前提,无论对它作肯定的回答或作否定的回答,都意味着回答者承认了问语中所预设的前提。

        二是由远及近、步步逼问法。即在提问时,不立刻说出自己真正要问的内容,而是从远离实质的内容问起,从那些看起来与所问内容没有关系的小事问起,由远及近,层层推进,步步逼问,从而牵着对方的鼻子进入自己的伏击圈。

        2.左右为难提问法

        对方对所提问题不管作肯定回答,还是作否定回答,都感到为难,都与其愿望、要求相背离。使对方左右为难提问的高妙之处,在于利用对方观点或行为的矛盾之处,通过设问使其陷入进退两难、不能自拔的困境,逼迫对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观点或行为。

        3.逗引漏洞提问法

        有时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发问,让对方说出自己希望他说的话,然后以此为话题,寻找漏洞去反驳对方,这样做更有力。在运用引出反驳话题提问法时应注意:既要使自己提出的设问与下面的反驳直接相连,又要使对方能按自己要求的去回答。这样,下面的反驳才能得以进行。

        直问:所谓“直问”,是指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抓住要害的反驳设问。

        曲问:即转弯抹角、迂回设问,来诱使对方说出前后矛盾的话,从而迫使其承认自己观点的荒谬。

        反问:反问可以说是明知故问。其特点有二:一是用问句表达自己确定的思想;二是反问不要求回答。

        在论辩中,如能灵活运用以上问话技巧来反驳对方,会比陈述性的反驳更有力,更有助于攻垒破敌。

        4.揭示矛盾提问法

        在论辩中,有些观点表面上看不出自相矛盾,但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使内在矛盾暴露无遗,为我们驳倒对方提供有利依据。

        

如何应付诡辩



        在辩论中,诡辩是最难应付的一种论辩,但只要仔细审视推敲,就会发现其前提、推理、结论,都是有着虚假的成分。而此时,你若能及时摆出事实,诡辩自然不攻自破。

        《纽伦堡:1945年审判纳粹主要战犯实录》一书的作者艾雷·尼夫,曾参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工作,他生动翔实地记录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希特勒第三帝国20名活着的纳粹党头目作为战犯审判的事实,其中对德军元帅、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审讯有下面一段记载:

        当盟国检察当局开始审讯戈林时,他已经在证人席上呆了一个时期。第一个起诉人是美国方面的罗伯特·杰克逊,审讯开始不到10分钟,杰克逊就陷入了困境,他很快就被文件搞得晕头转向,而戈林则看出了每个问题后面的企图,他甚至用洪亮的声音表示愿意帮助杰克逊。在整个审讯中,戈林越来越主动,而杰克逊则越来越被动,他多次在法庭上出现失态的举动,怒气冲冲地摔耳机,有一次几乎要哭了,而戈林则仿佛仍然是第三帝国的元帅。在这个斗争回合里,戈林获胜了。他先在证人席上呆了一个星期,对审讯程序特点有所了解,也有所准备,同时,他熟悉盟国所缴获的全部文件,知道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杰克逊对文件没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主动权掌握得也不好,不仅没有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诱使证人陷入预先设好的圈套,反而允许他长时间地夸夸其谈。结果,原当以雄辩获胜的杰克逊反而败在了戈林的诡辩之下。

        在下一个星期天,戈林故伎重演。在作证时,戈林坚持说,当50名英国皇家空军的战俘军官于1944年春被枪杀时,他正在休假。此事是对这位前帝国元帅最明确的战争罪行的指控之一,可是他声称,在他们被处死之前,他对此事一无所知。

        但是,英国的起诉人戴维·马克思韦尔·法伊夫爵士对材料烂熟于心,他像审讯小偷似的套出了戈林的一个“口供”。戈林声称他是3月29日到达大本营的,这时越狱发生已有5天。法伊夫当即指出,枪杀飞行员是分批进行的,一直持续到4月13日(针锋相对,以事实戳穿谎言),接着他向戈林出示了文件。文件证明,德国空军作战部曾就此事告知他们的总司令戈林(以物证、事实进一步戳穿谎言),至此,戈林阵脚已乱,而法伊夫则不紧不忙,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将其逼进了死胡同。

        作为诡辩的老手,戈林对盟国掌握的材料又非常熟悉,不难想像,仅凭一般性审问是难以制服他的,但法伊夫则凭着对材料的高度熟悉,以戈林难以否认的文件和他自己口供的矛盾,用事实最后击败了戈林的诡辩。

        

重视辩论中的细节



        重视辩论中的细节,并通晓细节之妙,往往可以迅速把握局面,克敌制胜。在辩论中以下细节值得注意。

        (1)小心应对面无表情的对手,这类辩手以强手居多。

        (2)辩论前绕着弯子来对你的私生活问个不停。你要注意,对方有掌握你弱点的企图,这可能是对方在寻找某个突破口。

        (3)对方如果动不动就说“知道了”,你要小心对方可能无意听你说话。对策是,你把对方看做“所知不多”的人,把你的论点说得更详细、更动听,这叫“以柔克刚”。

        (4)如果一见面时,对方态度不恭谨,举止粗野,表示对方可能心有不安,或有理亏之处,也可能是故意做出这种举动来扰乱你的心绪。所以,你务必要冷静以对,切莫心有怒气,上了对方的当。

        (5)对方说出狂妄的话,甚至伤害你自尊的话,其用意是激怒你,使你失去理智的论辩能力。你不妨“超脱”一些,如心中暗暗数一下,对方一共用了多少句刺激性的话,轮到你说时,你可以把它揭示出来,千万别为那些话而冲动。

        (6)如果对方突然把论点岔开,你要立即分析其情况:一是一时不慎;二是突然联想起另一件事;三是有意把论点扭到另一个方向。

        不管哪一种情况,只要对方当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岔开的话题上,就可以让他说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你可根据下面的方法判明他的用意。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对方说不了多久,就会自己发觉而显出尴尬之情;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对方只是一时离开原来论点,很快就会自动回到原先的论点上;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对方会朝着岔开方向说下去,毫无“回心转意”的迹象。你可以据此推断,岔开的论点对他较为有利,而原来的论点对他不利,从而你可以作出相应的对策。

        (7)如果对方在论辩中出现“若有所思”的样子,你不妨直问他“所思何事”,以探知他当时的心理。

        (8)对方若说些含义暧昧的话,你要敏锐地捕捉住,反复追究,以探出其真意。

        (9)对方出语如连炮,不曾稍歇,用意可能是不让你多说,想一鼓作气占尽优势。特别有些“恶人先告状”的人,最善于以这一手先声夺人。你不妨冷静听他说,等他说完之后,你再开口问:“你说完了吗?完了就该我说了,希望你不要中途打断我。”

        (10)在论辩途中,你有时不明对方的用意,可以采取“投影法”,即突然停止你的话,然后让对方接下去说。如“如此说来,这个论点是……”“照你的说法,它的意思是……”用这种语句不全的话去诱发对方,让对方把话说完,你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掌握对方的“底牌”。

        

谨防有“论”无“辩”



        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论总爱持这样的观点:不管争论如何激烈,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当辩论发生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追究到底是甲对乙错,还是乙对甲错,而很少去注意辩论过程中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地看待辩论中的问题。

        比如对柏杨先生的所进行的一场辩论:“丑陋的”和“俊美的”,一般人都不难从字面看出,这是一对内涵针锋相对的反义词,问题在于,当这对“反义词”被引入以“中国人”为题的一场大辩论时,是否仍保持了这种针锋相对的“交锋”关系呢?正确答案是:没有,它们并未发生真正的思想交锋!

        柏杨先生的,文中言辞固然不无偏激之处,但他所揭示的毕竟是现实中有所存在的“假、丑、恶”,而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以美为丑”,没有把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也作为“丑陋”加以鞭挞。当这一著作在国内引起反响之后,曾有不少人以“中国人丑陋吗?”“俊美的中国人”等为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可读一读这些文章,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大谈特谈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扬名于世界的成就,而且,重要的是,他们也同样没有“以丑为美”,没有把中华民族的某些陈规陋习、落后保守心理作为“俊美”加以褒奖,结果,这场辩论(其实是各自单方面地“论”,并未“辩”起来)表现为:柏杨先生用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坏”的心理习俗一面,热望尽快割除;反驳者用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好”的品德特性一面,急盼发扬光大。双方所论的看起来是同一命题(中国人),但其实是同一命题下的两个分命题(中国人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柏杨先生否定了“坏”的一面,并未贬斥“好”的一面,反驳者褒扬了“好”的一面,也未夸赞“坏”的一面,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分析这场“论争”,应当说,“丑陋的中国人”——观点并不错;“俊美的中国人”——认识也正确。而所以会发生“辩论”,是因为柏杨先生将“丑陋的”加在“中国人”身上,引来了一些人的民族感情方面的不愉快。当然,感情上的不愉快原本不应当导致“理智”上的判断失误,但辩论思维方面的低水平引发了这场争论。结果,这场看起来颇为热闹的论争,犹如两列对开的火车,在铁路桥上相会时,但其实并未发生“撞击”,它们“相遇”后,擦肩而过,又各自按照“批判缺点”和“褒扬美德”两条平行轨道前进了。

        

怎样提高论辩能力



        论辩的特点,决定了论辩的训练内容。只要辩手多在表达流畅、语言纯正、思路敏捷、即席发挥等几个方面下工夫,论辩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1.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法主要是训练辩手的语言、语调、语气等基本功。所选的诵读材料一般以议论文为主,也可用散文、诗歌等较易发挥感情的材料。

        2.限时表达训练

        让两个辩手互相问答,提问只能用一句话,回答也只能用一句话,互相问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由论辩的模拟训练,只是省却了双方的陈述。一旦辩手在规定的时间没有表达完整,可以让他立即悟到自己语言的缺陷,同时也给予了积极的锻炼。

        3.提炼主题训练

        论辩要求辩手有不同一般的悟性,即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对方的语言作出归纳、判断,同时也组织反攻。这一系列的过程当然牵涉到逻辑、反应能力,但不可否认如何将对方主题归谬抓漏,再正确表达己方观点也是表达的任务。提炼主题法即是为这一目标设计的。

        4.即兴演讲训练

        即兴演讲在各种论辩训练中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它能锻炼辩手在短时间内语言的组织、表达以及仪态等各方面的能力。论辩队的主攻手——四辩尤其要进行此项训练。

        下面请欣赏中国首届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决赛反方复旦队的一段辩词:

        历史证明了……

        主席、各位,大家好!对方一辩告诉我们,外来文化是有优劣之分的。那我请问,你如何判断呢?南欧人认为裸体运动是好的,你就认为好吗?当然不能接受。所以外国人好的东西,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好。对方二辩告诉我们,文化的推广有文明和野蛮之分,野蛮当然就是大炮长枪,这一点我们待一会儿再谈。就看他文明的那一部分吧,说说西欧的传教士,他们把西欧的宗教传到了中国,而《四库全书》天文略上说,对那些传教士他益于界推测之有业,已经天堂之布屋,其用意极为诡恶啊!(掌声)所以这也不好啊!对方辩友,再看对方三辩,他告诉我们一个文化的发展,它不能独立地发展,要靠外界的需求,这点我们也同意,我们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是外来的文化。好的,先让我回顾历史:①面对先进民族的文化殖民,非洲文化哪里去了?几内亚人只会讲法语,而贝宁桑海古国消失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利在何处?②面对古老民族的文化破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哪里去了?日耳曼铁骑一夜之间将悠悠百年文化一扫而光,只留得“白云千载空悠悠”,利在何处?③面对同等民族间的文化移植,传统文化哪里去了?佛教传入后竟自喻为月亮。而将儒道两家比做众星陪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再问,利在何处呢?(掌声)让我环顾历史,阿以为何战争?说明民族性超越了种族渊源。英美为何摩擦?说明民族性超越了地域国界。现在许多学者强调,当今世界的冲突不再是政治经济,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任何一个具有清醒意识的民族,都认识到文化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我请问一个失去了文化依托的民族,它还是民族吗?最后,让我审视中国,我请问,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中华民族强大起来,而外国希望看见中国强大起来吗?不会。美国一位学者明目张胆地说:一个日本已够让人心烦,绝不能让中国再发展起来。我再请问,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依托于民族文化的底蕴,那么外国文化以强劲的跨国资本为后盾,对民族文化进行强势入侵,妄图以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制度来统一世界。如果中国的商店一定要命名为燕莎、赛特,如果中国的影院一定要把太平门改成非常口的话,这还是我们的国家吗?这还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吗?“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只要我们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一定能走出中华民族的富强之路。

        谢谢!(掌声)

        (摘自《交际与口才》,1996年第10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