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闫学晶教孩子火烧圆明园围城战

围城战

        自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胡林翼的套路或者说是“权术”并不仅仅用在多鲍身上。东征开始后,骑兵副都统舒保被留在湖北看家,为此很有意见。胡林翼就写信给他说:“无论如何,弟(胡林翼)与兄与希庵(李续宜号希庵)三人,永不相离,总是三人生死与共,风雨同舟而已。一切不必生气。”一封信过去,舒保马上消了气。

        李续宜是李家最小的儿子,自兄长李续宾死后,他对在乡侍奉父母特别上心。胡林翼虽出于敷衍朝廷的需要,让李续宜尽量在家多住一段日子,可是时间一长,又怕对方以此为由真的不再出山,为此他不仅与李续宜结为兄弟,还将李续宜的父母接到武昌行署,并且早晚请安,简直把李续宜的双亲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李续宜感动之余,未尝不知胡林翼的用心。他有一次对曾国藩说:“胡公(胡林翼)待人多血性,然而有时也用权术。”曾国藩承认“胡公有时是用一点权术”,不过他“对你们李家弟兄始终还是一片至诚”。李续宜笑道:“其实这倒没有什么关系,即算胡公不是一片至诚,我也应当为他尽力。”

        事实正是如此,从湘军嫡系将领到满蒙出身的官吏将帅,与胡林翼的关系都相当融洽,多鲍均乐于为其所用,多隆阿更是只听胡林翼一人调遣指挥。

        在打仗方面,胡林翼是个非常善于动脑的人,他曾对远近发生的两次围城失败的战例进行过对比研究。远的例子,是向荣以江南大营的五万兵马围困南京,围了三年,被击溃。近的例子,是石达开以三十万大军围困宝庆,围了七十天,结果同样被击溃。

        “贼(太平军)围我而败,我围贼(太平军)而亦败”,这让胡林翼认识到,原来围城战的失败率竟是如何之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攻城部队四面包围坚城,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如何攻城上,很难顾及身后及周边。一旦援敌横击旁扰,部队不仅会被分散兵力,还可能在运动中被援敌消灭,从而使得己方的围城企图完全落空。

        打围城战更讨厌的地方,是容易被牵制兵力。打个比方,如果你用一万人围城,那么城池一天不被攻破,这一万人就别想脱身,也就等于减少了整整一万机动兵力。湘军兵力本来就不多,哪里吃得消做如此减法?

        胡林翼认为,湘军自创建以来,已苦战近十年,在这近十年时间里,之所以在用兵上始终无法完全做到运转灵活、快速敏捷,追根溯源,就是把精力和兵力都耗费在了围城战上。

        看来,包围敌方城池不一定是喜事好事,而更可能是不慎跳入了一个大陷阱,发现这个秘密之后,胡林翼甚至一度发誓“永不围城”。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绝对不围城,尤其对于太湖、安庆、南京这样的重要战略据点,该围还是得围,他是反对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打围城战。

        按照胡林翼的定义,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才可以围城,其一是四面无敌,且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其二是围城与打援相结合。第一种条件事实上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毕竟打仗的人很少能够碰到这种好事,所以关键还是要掌握好第二种。

        就太湖战役而言,情报显示陈玉成已会同捻军组成粤捻联军来援,对外号称有十万之众,实际也有八万多人。太湖城城墙高,堑壕深,防守严密,硬攻的话短时间难以硬下,若不能做到打援结合,击败来援的粤捻联军,围城战必然还要重蹈向荣、石达开失败的覆辙。

        战役未开之前,先要准备好与打援部队,胡林翼将这一经验总结为:“天下兵事,只此一理,有围城之人,须先行另筹打仗之人。”在太湖战役的兵力部署上,他设置了两路打援之师,一路是多隆阿、鲍超部的一万八千人,驻于太湖城外小池驿,从正面阻击援敌,另一路由金国琛统领,驻于天堂寨作为打援的机动力量。围城兵力仅准备集结约万人,由于兵力不足,仅能包围三面,东面空缺,无法形成合围。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再怎么注重打援,也不能弄得围都围不起来啊?其实,胡林翼所谓的围城与打援相结合,是以打援为主,围城为次,换句话说,围城只是用来引诱援敌的手段,打援才是最终目的。

        在胡林翼看来,只要消灭了援敌,所围之城自然可得,而若不消灭援敌,即便投入再多的围城部队也难以收效。为此他主张以弱兵、中等之兵围城,以强兵打援,同时强调打援兵力在数量上也要超过围城兵力,大致是一兵围城,三兵打援,太湖战役的兵力部署体现的正是这一思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