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叶家在广东省的实力第五十五章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第五十五章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官员开博应放下架子,把博客当做私人化、性情化的交流沟通载体,而不是代表官方发言的渠道。

        近年,我国官员开设博客人数逐渐增多。从最初官员公布电子邮箱、上网解答民众疑难,再到开设博客,民众能清晰地感受到,网络行政的脚步在悄然前进。

        但一些官员的博客,不但文章寥寥数篇,长时间不更新,而且文风官腔十足,缺乏真情流露。更有不少官员“看帖不回帖”,与民众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

        这就难免重蹈以往一些官博的覆辙——刚开博时受追捧,被寄予很大期望,但因上述种种原因,最终遭到民众冷落,以至基本被人遗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官员在属于私人空间的博客里讨论公共决策问题,难免会导致公私难分,引发官博‘身份’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失去博客应有的本义。”

        

官博“看上去很美”



        那么,到底全国有多少官员开博呢?由于网络具有虚拟特质,官员开博很少公开身份,所以至今没人能统计出一个确切数字。但有人估计,我国博客作者队伍十分庞大,官博数量也不会太小。

        据资料显示,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我国,用户数量不足1万。短短几年,博客人数一直以惊人的速度猛增。2009年1月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卢麟透露:“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博客空间超过1亿,博客作者规模超过5000万。”

        官员开设博客涉及各个领域,但在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卫生、物价等领域,人数相对较集中。在博客内容方面,既有杂谈、随感,也有解释和介绍政府政策,或是对所涉行业热点问题发表议论和观点。

        据记者了解,其中官员就行业热点问题发表议论和观点,是官博中最受民众关注的部分。有一位官员曾感慨:“每天不少记者守在我的博客上,只要我就热点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他们就立刻写成新闻发表。”

        “官博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行政模式,是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与时俱进的体现。”李成言表示,“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方面,网络具有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优势。官博做得好,平等对话、在线交流、沟通信息,可以拉近官与民的距离。反之,那等于官员自毁形象。”

        据报道,2008年7月,重庆北碚区交通局开通官方博客,曾创下2天跟帖6页的纪录。但在引起轰动后,该局却对网友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博客长达4个多月没有更新和回复,被民众质疑为“作秀”。

        记者熟识的一位互联网资深人士,在浏览一些官博后也苦笑着摇了摇头说:“这些官博缺乏个性,充斥着类似学习总结和工作报告的日志,显得高高在上,根本放不下架子和民众交流。”

        “我们这里不少领导都把开博当成一种时髦。”有一位在云南某市给领导做秘书的朋友向记者透露,“可这些领导很少自己写博客,都是让秘书或雇请‘枪手’写好,经过领导审核,最后以领导名义发到博客上。”

        

折射出“信息饥渴”



        在传统的政治气氛中,官员往往有一种神秘感,而政府行为,也往往被视为政府内部的事情,秘而不宣。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权利和民主意识的提高,政务公开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内心期盼。民众迫切希望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将自己的合理诉求及时传递给官员。

        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在此背景下,官博的出现就被民众寄予太多的关注和期盼,比如江苏宿迁市官员集体开博,不到一年已有80多万的点击量;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首开博客时,一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万多次。

        “我国民众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参与方面,还缺少透明性和制度化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官员开博之所以能成为新闻,也正好说明现在民众与官员的沟通还不很顺畅,民众期待产生一种更为通畅和方便的交流渠道,希望政治参与的空间能够更大一些。”

        但民众对官博的出现,却有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不少受访者认为,目前我国官员并非缺乏沟通民意的渠道,如果各级、各部门接受举报、投诉的专门机构能够切实做事,以及各类举报、热线电话、信箱等真正发挥作用,官员开博就没什么“珍贵”了。

        人民网曾经推出一项题为“近期党政官员争相开博客,您对此有何看法?”的网上调查。仅仅一天,有近2000名网友参加了调查,其中有56.1%的网民认为官员开博“实属作秀”,有29%的网友认为“作用有限”,投赞同票的只有12.7%。

        “在官员博客上,我希望能看到官员展示普通人中私人化、性情化的一面,而不是像现在的很多官员博客一样板着面孔、端着架子解答什么政策法规。”北京市宣武区诚实胡同一位姓张的市民说。

        “官员开博红火背后有隐忧,目前其制度建设意义不大。”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毛寿龙教授认为,“官员开办的博客受到网友欢迎,是值得鼓励的。不仅可以更好地做工作,还有利于在官员和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基础性的信任关系。”

        另外,毛寿龙也提出两个担心,一是担心政府机关和官员建博客,很可能昙花一现。二是担心政府机关和官员建博客,会公私不分。

        

会否冲淡电子政务?



        官博之所以不被多数民众看好,还包含着民众对投入巨资、耗费人力物力建起的政府网站形同虚设的不满。

        “官员开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冲淡刚起步的子政务。”尹韵公表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做得并不好,利用好网络优势执政为民才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目前政府网站做得好的并不多,内容除了当地主要领导活动日程的报道外,就是介绍当地著名的旅游资源,以及一些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政策性宣传材料,等等。

        打开多个地方政府网站,会发现大多网站处于“半休眠”状态。不少网站还是创办之初的“老面孔”,显要位置发布的政策法规,是若干年前放置的,甚至有一家网站的新闻,最新一条还是数月前发布的。记者点击一些主要栏目,发现里面不是空白,就是缺乏时效性和互动性,论坛里的网民留言寥寥数语。

        “现在政府网站普遍更新慢,缺少互动性平台。这样的网站,对民众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李成言表示。

        2008年,一份专业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57.5%的公众从未访问过政府网站。调查对象涉及北京、杭州、广州、南昌、哈尔滨和成都等大城市。“不需要”被调查者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占55.7%。

        “行政信息公开不仅是当前一些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内容,而应该涉及政府所掌握信息可以公开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共财政、行政执法、人事决策等细节,以满足民众的行政知情权。”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更好地完善已经普遍建立的政府网站,让其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的作用,充分发挥沟通网友的作用,是一个更好的、更具有制度意义的选择。”毛寿龙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是只起补充作用,而不是起代替作用。”

        

官博仅是政府网站的补充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框架内,大多数官员在博客上还习惯性地代表自己,也代表政府发言。这样模糊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官博“身份”的矛盾和冲突。

        “做好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才是当前官员最需要做的工作。”尹韵公认为,“官博是个人意愿表达的平台,不是代表官方发言的渠道。因此,官员可在官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能代表官方表态。同时,网民也应把官博当做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交流的场所。”

        “官员开博不能居高临下,应真正坦露自己的真知灼见,有接纳不同意见的雅量。”齐善鸿认为,“官员博客做得好,能够让官员重新体验‘公民思维’,更好地矫正官员思维的角色僵化。这样,官民一体的理想就到位了。”

        “在博客上写作,是一件相当劳神耗时的事情。多数官员平时公务繁忙,短期内把博客做好不成问题,但长期坚持做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李成言认为,“要让官员更加接近民众,更好地接触民意,体现民主精神,除身体力行地下去调研外,完全可努力做好政府网站,发挥各类信访、举报、热线电话、信箱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沟通机制,而不必依靠私人化很强的博客。”

        “官员要认识到,博客只是与民众沟通的方式之一,其他的沟通机制还须同时加强。”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认为,“写博客的官员,必须让职务职责与个人化个性化的言行,在博客上有个清楚的界限。”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官博在未来政府架构中的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官员开设博客了解民意,民众通过官博了解官员的想法,这有利于民众与官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符合政治文明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