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情报刺探,黄郛发现,外务省中的“强硬派”一直在打着一个小九九,那就是要制定一份政治协定,并将其与军事协定捆绑在一起。
在这份拟议的政治协定中,包括了国民党党部以及中央军完全退出华北等三个政治条件,几乎都是对中国利益具有致命杀伤性的狠招。
如果把外务省的政治协定加进来,就等于华北被日本完全占领了。
正式谈判前,必须防止这一切的发生。
黄郛的办法是让“稳健派”去说服“强硬派”,但是效果究竟如何,却不是黄郛能够预料得到的。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事前知晓答案的未知数,而政治外交跟战争攻伐一样,未知就意味着前面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尽快开始谈判,因为关东军的底牌他已经摸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越对中方不利,可谓刻不容缓。
但此时的黄郛陷入了一个进退不得的困境,让他陷入这一困境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人。
外界的舆论压力自不待言,听说要进行停战谈判,斥其为“亲日派头子”、“大汉奸”的言论不绝于耳,这些黄郛都可处之泰然,暗杀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受不了。我不看报,不上街,把佛家入静的功夫都拿出来,总行了吧。
让黄郛最被动的恰是他义弟的态度。
蒋介石的要求是,即将签订的停战协定不能超过上一年“淞沪停战协定”的条件。
但事实上,淞沪会战和长城抗战并不一样,前者是平了,后者是败了,要达到一样的结果怎么可能?
捏着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倒算着转瞬即逝的谈判日子,黄郛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能够怎么办呢,只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悲愿绝不至卖国,智慧绝不至误国”。
蒋介石的指示电报通篇都像在作秀,大敌当前,大祸即至,还要摆出一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爱国领袖形象出来。
黄郛最不能原谅的恰恰是这一点。因为谈判议和这件事非常敏感,只要蒋介石缩一缩脑袋,他就可能要像济南案那样当替罪羊了,最后不仅事情办不好,还要饱受指责。眼前的事实就明摆着,今后的人们只要看一下这些电文,就会认为,你蒋介石是好人,我黄郛是坏人(“使后世之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说蒋介石有作秀的嫌疑,这是难免的,站在他那个位置,也可能是必要的,但这里面确实还有一些他本人的真实想法。
在他看来,日军眼下已经胜券在握,兵临城下,他们会选择主动和我们停战吗?
绝不可能!
所谓停战,不过是一个传说!那是吓吓我们的,让我们自动撤退,然后日本人就可以不花一点本钱,唾手而得北平。
小伎俩而已嘛,以为我看不出来?
其实这也怪不得蒋介石。在日本,天皇、政府与军队并不是一码事,这个秘密连当时中国外交部的一流外交家都不是很清楚,更遑论蒋介石。
说到底,这世上的很多东西,大抵都属于潜规则的内容,如果你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从表面到表面,是永远无法领悟的。
此中关节,黄郛却早已看透,而且他还认为日本内部的这种矛盾,正是中方可利用之处。
他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所谓生死时速,盖不为过。
关键时候,黄郛不得不运用“双巨头”的力量。
黄绍竑星夜兼程赶到庐山,当着面对蒋介石汇报了华北实情,后者在了解来龙去脉后,才明确肯定了黄郛的做法:处理得对。
但是,蒋介石还是心有不甘。他又给何应钦发了一个电报,要他从军事角度出发,最后再确证一下北平究竟能不能守住。
后者明确答复:守不住!
听到“双巨头”都说得这么斩钉截铁,蒋介石明白黄郛绝不是在虚张声势,说的全是真话。
随后蒋介石给黄郛发来急电,告知:只要文字斟酌,打磨干净,你就去签吧。
这一天是5月30日,关东军规定的期限早已超过,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让黄郛惊心的是,外务省内部的说服工作失败了,“强硬派”始终不肯放弃政治协定,并计划列席停战谈判会场。
谈判马上就要开始,但黄郛已经用尽了能想出的所有办法,结果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
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举行停战谈判。日方代表冈村宁次准备了一个停战协定草案,并且说明这是关东军的最后方案,一个字都不能更改。
这个停战协定就是关东军的军事协定,它跟殷同了解到的内容没有多少差异。
在谈判中,中方也想跟日方讨价还价,可战败者哪有还价的资格和权利。冈村愣是板着个臭脸,别说一步,半步都不让。
怎样答复,非常简单,yes或者no。
冈村一副战胜者的腔调,那是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他当时不会预料到,12年后,他也会作为一个屈辱的战败者,垂首弯腰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中方代表看到已无任何转圜余地,不得不颤抖着手,在日方提案上落笔,签字。
日后一直被口诛笔伐的“塘沽停战协定”至此尘埃落定。
对签订这份协定,黄郛实出无奈,在给他的义弟蒋介石的电报中,曾用了这样八个字描述当时自己的心情:兄泪内流,兄胆如裂!
唯一感到庆幸的是,那份政治协定一直都没有露面。
老天保佑,在这个令人心悸的时刻,黄郛的出手终于收到了奇效——关东军根本就没通知外务省的人到场。
自从武藤、冈村等关东军高层接触殷同后,他们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华北交给这个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是找对了人,用不着再节外生枝。
没错,上面是打过招呼,说外务省有个什么政治协定想一道签,还要派人列席谈判会场,可是我们得问一问,这场仗究竟是谁打赢的?荣誉又应该归给谁?
我们关东军死了这么多人,出了这么大的力,光荣和梦想都是属于我们的。停战谈判,那是多神圣的事,怎么能让就靠张嘴吃饭的所谓“外务省官员”来搅和呢?门都没有!
当外务省的人气喘吁吁地赶到谈判现场时,停战协定早已签完了。毫无疑问,这些人是要跌足长叹的:失此机会,大势去矣,可痛惜哉!
冈村一分钟前还神气十足,颇为自己刚刚表现出来的“酷劲”而得意,一分钟后,等他翻完“强硬派”带来的提案时,一样懊悔得不得了,觉得失去了一个狠斩中国一刀的大好机会。可是表面上他还不能说出来,只好自我安慰:别伤心,以后还有机会。
然而伤心总是难免的。事实上,这个“外务省提案”的部分内容,与两年后日本人想达到的效果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中方当时签订了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协定,不仅等于从文字上默认了伪满,而且整个华北也将提前再陷危机,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当然,中国也可以作出别的选择,但在军事协定和政治协定绑在一起的情况下,拒签政治协定,就等于拒签了军事协定,如此,又走到关东军继续进兵,包括平津在内的华北一体沦丧的老路上去了。
可以说,黄郛是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把日本对华北的入侵整整推迟了两年,相应地也使中国得到了两年的喘息备战时间。
停战协定签订仅一个月后,南京政府的对日秘密备战就迅速启动,直至全面抗战爆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