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异能名为世界文学小说恶魔诗人——拜伦

恶魔诗人——拜伦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最嘹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传播到那北国的土地上,

        一个较好的春天会带来不那么苦的瓜果。

        ——拜伦

        在上个世纪之初的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人鲁迅为了振奋民心为国人引入了摩罗诗派(即恶魔诗派),拜伦正是这些诗人中的一颗亮星。拜伦(1788—1824年)是英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着名诗人,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拜伦出生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里,他出生的时候家境就败落了。拜伦童年丧父,父亲一生行为荒唐,备受非议。拜伦的母亲因此变得性情乖僻,脾气暴躁,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把儿子叫骂一通,弄得儿子不知所措。这造就了一个容易激怒、喜欢孤独的拜伦。拜伦的孤独感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周围的环境使他幼小的心灵得不到欢乐。他10岁那年,大伯过世了,他继承了男爵的头衔,得到一笔财产。人们见他的地位变了,马上换了一副恭维、奉承的面孔,甚至老师在点名时也称他是“拜伦大人”。这种人为的地位上的强烈反差,常使拜伦当众哭了起来。这也给他套上了世俗的精神枷锁。

        拜伦13岁那年,进入了着名的哈罗中学读书,这里沉闷的氛围使他感到窒息。17岁那年,他进了着名的剑桥大学学习,这里同样沉闷得很。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浪潮冲击了古老的英国,这对拜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又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接受了法国的启蒙思想。热情奔放和追求真理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拜伦14岁开始写诗,19岁时发表了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1812年,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德游记》(第一、二章)面世,这本长诗使他名满天下。

        统治阶级对他反对政府的活动久怀敌意,借故制造舆论,迫使他不得不出国远行。1816年,拜伦被迫离开英国,先后前往瑞士和意大利。他首先到了瑞士,遇见雪莱,雪莱的乐观情绪影响了他。在这一段时间,拜伦写过若干反映革命斗争的着名短诗,如《锡庸的囚徒》(1816年)、《普罗米修斯》(1816年)、《勒德派之歌》(1816年)、《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三章等,前两首诗主要写革命者在专制统治的监禁下受尽折磨,但表现出坚毅不屈的精神。《勒德派之歌》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拜伦用短小有力的诗句号召工人扔下梭子,拿起武器,用自己手织的布匹来包裹暴君的尸体,用暴君的血来灌溉自由之树。在意大利,拜伦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四章。

        在创作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2章)以前,诗人游历过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亲眼目睹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诗中诗人表现了强烈追求个人自由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他从这种思想出发,对窒息个人自由的英国大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统治进行抨击,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表示同情,但是由于他脱离人民,他的斗争是孤独的,他时常陷于悲观苦闷之中,对人生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长诗虽然以哈罗德为主人公,描写他在欧洲的经历,但事实上拜伦通过哈罗德主要表现了自己悲观厌世、蔑视群众的消极思想。当涉及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受到鼓舞时,他往往撇开忧郁的哈罗德这个形象,由诗人自己直接出来发表意见。

        在第一章里,一开始,贵族青年哈罗德厌倦了生活,感到孤独和苦闷,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他首先到了葡萄牙。诗人特别注意到葡萄牙人民受奴役的处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恰好和现实形成对比。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西班牙正遭受外敌的侵略,诗人号召人民起来解放自己。他以五节诗描写了游击队的女英雄、保卫萨拉哥萨城的姑娘。她虽然柔弱,但爱人死后,奋起领导游击队,追击法国军队,表现得英勇机智。在写到卡狄兹城时,诗人也描述了西班牙着名的斗牛场面,并指出都市的封建贵族和骑士风气的腐朽。

        第二章写哈罗德到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诗人凭吊了雅典文化古迹,指责苏格兰籍的爱尔金公爵把着名的雅典神庙中的珍贵石刻全部盗往英国。拜伦还认为希腊人民必须自己起来进行斗争,俄国、法国固然能打败希腊的敌人,但是希腊并不能因此获得自由。哈罗德最后到达阿尔巴尼亚,会见了首领阿里·帕夏。作者描写了英勇善战的普通人民、殷勤好客的苏里欧人、各族人民的生活风尚和民间歌舞,还记载了士兵们爱唱的战歌。《哈罗德游记》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内容,吸引了欧洲广大读者。

        后两章的主要内容仍是时代的重要事件。哈罗德在第三章中来到滑铁卢战场。拜伦看见滑铁卢一役拿破仑失败后,“神圣同盟”把欧洲封建君主纠合在一起,反动势力猖獗。他认为只有争取自由的战争才是光荣的。在描写日内瓦的景物时,诗人追忆法国大革命,提到启蒙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他说卢梭、伏尔泰和狄德罗的思想燃遍了全世界,鼓舞了人们反专制的热情。在第四章里,诗人用很多篇幅歌颂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光辉文化和当时的诗人、历史家、雕刻家、科学家。在描述古罗马的遗迹时,拜伦回顾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歌颂对建立罗马有过贡献的人物。拜伦认为意大利应当继承过去的“光荣”,摆脱奥地利统治,争取独立自由。诗人以为“自由”的旗帜虽已破碎,但仍高高飘扬,“自由”的种子根深蒂固,定能开花结果。作者在叙述旅途见闻时,经常描绘自然景色,把美丽的自然和丑恶的现实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虽然表现了拜伦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但是也自始至终贯穿着悲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拜伦在诗中不止一次地表示对生活厌倦,表示自己已经尝够生活的真味,把世上的一切都看得无所谓了;“尘世上的荣誉,野心和斗争,爱情和悲哀”,“都不能用那尖刀在他心坎上划下深痕”。他认为历史上一切丰功伟绩、兴亡盛衰,“无非是旧事的轮回和循环”。饱经忧患的诗人甚至想远离尘世,与野兽为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