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游族三十六计官网活学活用

活学活用

        ●怀疑员工是企业最大的浪费

        在软件大国爱尔兰,各软件公司都变控制管理为信任管理,公司对员工更多地提供价值观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在沃尔玛,每一个领导人都用上了镌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字样的纽扣。这正是沃尔玛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的秘诀之一。

        要搞好现代企业,就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它代表了先进单位未来发展方向。著名的日本松下集团,其商业秘密从来不对员工保密,他们在新员工上班的第一天,就对员工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培训。有人担心,这样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松下幸之助却说,如果为了保守商业秘密而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员工会因为没掌握技术而生产更多的不合格品,加大单位的生产成本,这样的负面影响比泄露商业秘密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

        而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的单位,如软件业,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起来,信任也是惟一的选择。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人们为不信任付出的代价很高。不信任的直接后果是听不到团体中的创造性意见,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一旦消除不信任,工作就会明显改观。

        在把不信任转变为信任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十分关键。请问,谁更有可能说“请认真点好吗?”到底是领导者还是下属?在大多数单位里面,领导者更有可能说这种话。下属们通常只是用躲避或抵制作为对不信任的回应。另外一些人则把这种不信任一级一级往下传。由于害怕上司的惩罚,有人就不信任自己的下属人员。

        许多会议都因不信任而不欢而散。人们相聚时的精力差不多都用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以不信任回报不信任。而对业绩的改进没有任何帮助,谁也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但总是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企业推向“不信任”的陷阱。

        克服不信任、否定态度和僵局的办法是:尊重员工提出来的每一个想法,耐心地倾听意见,把每个想法都写在图表上。鼓励与会的每个人都提意见——不只是地位较高的人。促使大家敢想敢干,不因某种条件限制而停滞不前。不要因为某种条件的限制而放弃任何可能性,等到开拓出充满希望的方向之后,再考虑这种限制。关键在于始终抱赞成态度,它能使员工们将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之上,并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做到这些,目前花在不信任和回报不信任上的巨大精力,才可能被各方面用来发明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和采用新方法,并作出周全的决定。如果能使工作场所摆脱不信任,工作的局面会立刻有所改观。

        ●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宋代欧阳修曾说:“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才而可共成事。”他强调的就是领导者在用人时不能三心二意,而要一心一意地信任之。《金史·陈起传》言道:“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这句话是说:有怀疑就不要任用,任用了就不要去怀疑。这也是任人的一条重要准则。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后,一日对管仲说:“我不幸既好打猎又好女色,这会不会影响我称霸的事业呢?”管仲说:“不影响。”齐桓公又问:“那么,什么能影响称霸的事业呢?”管仲说:“不知贤,影响称霸;知贤而不用,影响称霸;用而不给职权,影响称霸;给了职权却又不完全信任,影响称霸。”齐桓公说:“对极了。”于是专任管仲,尊其号为“仲父”,宣布“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可见,齐桓公在用人上真正做到了用之不疑、疑之不用。

        事实证明,管仲没有辜负齐桓公,他对齐桓公忠诚效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齐国称霸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相反,明代亡国之君朱由检为人猜忌多疑,结果明朝在他手上败亡,其深刻教训值得当今领导人思考。最典型的就是朱由检听信谗言、疑忌著名将领袁崇焕谋反,将其错误斩杀,结果弄得军心动荡而又朝中无将,无人抵挡清兵入犯,导致明朝很快就分崩离析。

        用人不信的危害可见一斑,领导者一定要吸取教训,勿犯同样的错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立统一的。所谓用人不疑,是指既用之就充分信任;疑人不用则指对于信不过的人,坚决不予任用。在现实中,疑人不用容易做到,而用人不疑对许多领导者来说都是一道难关。因此领导者必须有着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以及极大的勇气和自信。也只有这样,员工的潜能才能完全被挖掘出来,单位才能发展。

        ●用人不疑,授予全权

        猜疑是损害人际关系的毒药。你怀疑我挖陷阱,我提防你放暗箭,这样的人到一起,就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足为道。在团队培养信任的氛围,避免猜疑心理的蔓延,是得人之力的关键。

        这就要求老板从自己做起,敢于相信别人。一旦决定授予某人权力,就不要怀疑他的忠诚和能力而处处干预。这样他才会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是一个技术天才,对经营管理既无兴趣也不在行,他为什么能将公司经营成一家世界级大公司呢?这得益于他用人的魄力。他用人不疑,敢于将权力交托给别人。

        他最得力的助手是藤泽武夫。此人是个经营管理专家,与本田的能力正好互补。本田将公司管理大权全部交给他,自己一头钻进技术里。偶尔来到总公司,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员工统统训斥一番。还没等别人反应过来,又旋风般扎进研究所,经常三天三夜不眠。由于公司经营权全部由藤泽掌管,“本田从未见过印信”,就成了企业界的著名话题。本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率地说:“我这个人根本考虑不了其他事情,即使有其他赚钱的买卖也干不了,也没有去做的勇气。另一点,我是搞技术的人,对财务上的事一窍不通,我将它交给藤泽君来经管。能与藤泽君合作是我最幸运的事,本田公司也因此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本田与藤泽精诚合作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本田。河岛就任第二任社长时,在经营管理上,实行分权管理,他本人管生产,两位副社长则分管销售和人事组织。第三任社长久米也同样继承了本田的用人理念。即: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绝不去做,而是交给有专长的人全权负责。本田公司的大胆授权,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潜力,增强了员工们的使命感。公司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本田公司已经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在美国的销量仅次于丰田公司。

        在授予权力时,经营者要把责、权、利三个方面的事务都交待清楚,让部下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和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方面有一项不清楚,下属就心存疑虑,既影响能力发挥,也影响积极性。

        有些老板只授予责任不授予权力,或者虽授予权力却不申明利益,只是笼统地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到底不亏待到什么程度,下属并不清楚,怎么会尽心竭力呢?在西方企业,流行股权分配,只要干得好,好处一目了然,所以很少有不负责任的管理者。在国内企业,股权分配受到各种制约,暂时尚未普及,但给部下讲明好处还是大有必要的。

        下属获得权力后,手中所掌握的资源毕竟有限,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或因条件不足,或遇到人际障碍,都会影响任务的达成。所以,经营者在授予权力后,还须为下属撑腰,为他们完成使命创造条件。

        西尔斯与罗拜克合作成立了一家以他们两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即西尔斯·罗拜克公司,专做邮寄生意。即顾客用邮件订货,他们也用邮寄的方式发货。

        他们的生意做得比较顺利,年营业额达到数十万美元。两人毕竟只是半路出家的商人,对经营管理并不擅长,随着生意的扩大,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他们聘请经营专家路华德为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全权管理。

        路华德认为,邮寄业务与传统生意不同,顾客对商品不满意时,调换很困难。如果他们感到不便,就会放弃邮购方式。为此,必须狠抓进货关,保证公司卖出去的每样东西都“货真价实”。

        路华德制订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亲自把关,决不让劣质品混进公司的仓库。

        没想到,厂商们认为他对质量的要求过于苛刻,竟联合起来,拒绝向西尔斯·罗拜克公司供货。

        此事关系重大,路华德不敢擅作主张,赶紧去找两位老板商量。西尔斯从内心深处赞赏路华德的做法,给他打气说:“你这些日子太辛苦了,如果能少卖几样东西,不是可以轻松一下吗?”

        路华德明白了:老板支持自己的做法!

        他更加坚定了严把质量关的决心,宁可让生意受损,也决不向供货商屈服。那些供货商见抵制无效,担心生意被别人抢走,只好重新向西尔斯·罗拜克公司供货。

        路华德追求“货真价实”的策略,使西尔斯·罗拜克公司的声誉与日俱增,10年之内,它的营业额增长了600多倍,高达数亿美元,创造了一个经营奇迹。

        时至今日,该公司营业额已达数百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邮购公司。

        授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还需要对人性人情有比较深的了解。大商人敢于大胆授予全权,主要是有识人的眼光,知道什么人可以信任,什么人不可以信任,至少有八九分把握才授出权力,一二分风险,那是勇气可以担当的。

        通常来说,有责任心、讲道义、懂得感恩图报的人可以信任。而投机取巧、过河拆桥、出卖感情、有奶就是娘的人不可信任——有这四种毛病之一,即不可托以重任。

        ●任人必须注意协调

        前面已经说过,人之为人,就有很多个性,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注意下属们的个性,安排合适的工作。另外还要有容人之心,不要在小事上过于苛求,使组织成为一个统一团结、不可拆散的整体。但即使如此,就一个组织来说,上下级之间、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仍是经常发生的。

        其实这并不奇怪,黑格尔曾精辟指出: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协调和排解这些矛盾,本来就是领导者的工作之一。

        让我们首先关注一下组织中易产生矛盾的几个因素:一是利益的冲突,集体有集体利益,个人有个人利益,虽然说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多数人还是极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的,工资、奖金、福利处理不好,极易产生矛盾;二是观点分歧,这种矛盾虽不由个人恩怨引起,但若不能及时排解,就极易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三是感情冲突,有些个人个体素质差,或出言不逊,或盛气凌人,招人反感,最后引起敌视。当然,引发矛盾的因素还有很多,但这不是本章重点,不再多说,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矛盾的解决上。

        追本溯源,这些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领导者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偏差。在一个组织中,领导与下属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这就要求领导不仅要重视个人,而且要重视整体,尽量做到协调用人。比如说同一课题需要由几个人来同时完成,那么在选用人才时,不仅要注意人专其才,而且应尽量选取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工作,这样就减少了矛盾的隐患。另一方面,就是不要闲人,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就绝不安排第二个人,这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人有其责,那么就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放在勾心斗角上了。

        用人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地当和事佬,哪儿出现险情,就去那儿救火,这样只能使领导者疲于奔命,收效却甚微。真正做到用人协调,就是要合理用人,设法使组织保持一种科学而合理的结构,各种人才比例适当,相得益彰,实现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用人协调,一般来说要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注意年龄结构;二是注意志趣相投;三是注意健全制度。就年龄方面而言,一般来说老年人深谋远虑,经验丰富,但思想易保守固执;中年人思想开阔,成熟老练,但创新精神锐减;青年人思想解放,敢想敢干,但缺乏经验和韧性。如能将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才合理搭配,梯次配备,就可以充分发挥各年龄段的自然优势,获得理想的整体效果。当然这里说的合理搭配,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总体比较而言,较为合理的方式是两头小,中间大,即以中年人为主,兼用老年人丰富的经验和青年人敏锐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这种结构具有较强的耐压性,也能够保持工作的稳定性。

        就志趣而言,不妨以马克思、恩格斯二人为例来说明。马、恩之所以具有非凡建树,不仅在于二人超人的天才,而且在于二人实现了知识、才能、性格上的互补。马克思善于思考观察,分析问题透彻,老成持重,从不讲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而恩格斯思维敏锐,性格外向,性子急,能及时捕捉到新思想、新事物。马、恩在一起工作,恩格斯能帮马克思捕捉灵感和信息,而马克思又能使恩格斯的认识得到深化和提高,二人相互配合,共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堪称典范。当然,马恩二人的搭档,是历史提供的机遇和巧合,并非某个人的慧眼识珠。但二人之事对今天的用人者来说,却是有不少借鉴之处的。

        最后说健全制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领导者用人,如果一味靠感情用事,即使是再高明的领导者,恐怕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健全的用人制度,是实现协调用人、优化结构保证。三个和尚没水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如果把和尚比作领导者手下的人才,就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场面,一个人才是艰苦奋斗的问题,两个人才是协调用人的问题,三个人才则是机构臃肿重叠,需要优化组合的问题了。俗语说无事生非,在工作中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必然就会产生互相扯皮,争功诿过的现象。领导任人,切忌出现三个和尚的问题。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一个系统的根本特点就是整体性。组织就如同一个健全的人,各个部门就如同人的各个器官,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余的器官是毫无用处的,同样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多余的部门和人员也是无益的。

        ●不用任何一个多余的人

        社会上有种情况屡见不鲜,即某个官职由一人担任便足以应付,却安排了好几人。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体制问题,实际上是领导者在用人上的严重失误。不用余人是领导者应该严格遵守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机构臃肿,冗员繁多,效率低下。

        兵不在多而在精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就一贯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原则。他多次对群臣说:“选用精明能干的官员,人数虽少,效率却很高;如果任用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数量再多,也人浮于事。”他曾命令房玄龄调整规划三十个县的行政区域,减少冗员。唐太宗还亲自监督削减中央机构,把中央文武官员由2 000多人削减为643人。他还提倡让精力旺盛、精明能干的年轻官员取代体弱多病的年迈官员。通过这种方法,朝廷上下全都由能人主持,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政通人和,出现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

        相反,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后,洪秀全滥封王位,至天京失陷前,封王竟达2 700多人,造成多王并立,各自拥兵自重,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从而致使天京事变的发生,促使太平天国由盛而衰,走向败亡。这成为领导者以后用人的深刻教训之一。

        不用余人,是保证令行禁止和高效率的重要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兵不在多而在精”越来越为众多领导人重视。

        近年来,中国上自国务院,下自县乡机构都大刀阔斧地展开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的政治体制改革。企业也不甘落后,都大力实行下岗分流的改革。这样削减了大量不必要的机构和冗员,既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许多企业逐渐扭亏为盈,一些国家机关、部门也由原来的一片混乱变得井然有序。可见,“能者上,庸者下”,同时把好数量关,是做到不用余人的关键之处。

        人多未必好办事

        中国自古以来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以及“人多好办事”等形容人多好处大的词句,但这些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领导者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盲目应用。尤其在用人问题上,人多未必好办事。

        首先,人多了不利于统一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部门都必须统一管理,才能获得高效率。而如果本该一个人办的事却安排几个人去做,就可能产生意见分歧,互不相让,甚至产生矛盾,最后分头行事或者大家都一走了之,谁也不办。人多了,各有各的看法,加上一些人可能心怀不轨,就难以统一意见,办事效率可想而知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领导者在用人时就不用余人。

        其次,冗员繁多易形成懒散的作风,效率低下。古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无疑是人多未必好办事的生动写照。不难理解,由于一职多官,遇到事后相互推诿,都怕惹火烧身,都想明哲保身,做一个好好人,效率当然上不去了。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是条蛇,三个人是只虫”就是这类现象形象写照。

        最后,冗员繁多不利于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由于没有集中的权力,加上相互牵制,都怕对方超过自己,一些人才的想法和看法得不到尊重,策略也无法实施,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一些有才之士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这对公司或部门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