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袁腾飞讲二战历史mp307.王牌英豪竞风流

07.王牌英豪竞风流

        

只有挨打的份儿



        1943年8月,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德战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此时,苏军兵力扩展到了630多万,士兵作战能力普遍提高。而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缩减到了490万人,士气低落。同时,英美盟国给苏联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和燃料,使苏军实力很快增长。到1943年底,苏军坦克、大炮的数量超过德军70%,飞机数量超过德军170%,德军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入防御。但是,要想在漫长战线上建立稳固的防线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抓住时机,发动全面反攻。

        从1944年年初开始,苏军连续发动了10次迅猛突击,肃清苏联境内的德军,把战线推到了国境之外。

        苏军第一次突击地点选在苏德战场北翼。虽然1943年苏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但还没有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列宁格勒随时有被再次围困的危险。希特勒命令北方集团军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列宁格勒外围地区,以保障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自由行动,保持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为了长期坚守,德军在围困列宁格勒的27个月时间,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工事。

        为此,斯大林决定对列宁格勒附近的德军实施一次强有力的打击,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德军驱逐出去。

        1944年1月14日,苏军3个方面军的兵力向列宁格勒附近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揭开了“第一次突击”的序幕。到1月27日,苏军推进了150~200公里,击溃德军23个师,歼灭2个师。到2月底,苏军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铁路,彻底将列宁格勒从德军的围困中解脱了出来。当天,列宁格勒鸣礼炮20响欢庆胜利。这次突击的胜利,为随后苏军攻占波罗的海沿岸打通了道路。

        在北线反攻的同时,1944年1月至3月,苏军又在南部第聂伯河西岸发起“第二次突击”。当时,德军统帅部为了扼守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地区,在此集中了96个师,180万人,其中装甲师的数量占东线德军装甲师的70%以上。德军统帅部意识到,能否坚守这一地区,将决定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胜利或溃败的命运。

        苏军为彻底歼灭苏德战场南翼的德军集团,收复整个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地区,集中了乌克兰4个方面军共200万兵力。这次突击开始于早春时节,积雪消融、河水泛滥、天降大雨、地面泥泞,德军根本没有料到,苏军会在这种非常不利作战的季节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军的突击,重创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歼灭德军10个师又1个旅。到3月底,苏军向西推进了400公里,收复了第聂伯河以西的全部乌克兰领土,并进入了罗马尼亚境内,打开了进入东欧和巴尔干的道路。

        1944年3月底,苏军乘胜出击,又发动“第三次突击”,一举收复了敖德萨和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夺回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歼敌近15万人。苏联黑海舰队重新获得行动自由,为从海上进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3次突击,掀起了苏军全面反攻的浪潮。苏联士兵凭着3年来用鲜血换取的作战经验,开着美英提供的坦克、飞机一路杀来,德军全线疲于应对,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跟战争初期的苏联一样,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德军唯一的优势就是士兵的战术素质仍然优于苏军。其实,不论你的武器先进与否,充分发挥武器的作用才是最关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以弱胜强。

        此时,德军东线战场上涌现的各种“王牌”发挥了作用,德军全靠这些精英鼓舞士气,苦苦支撑。他们之中,既有王牌飞行员,又有王牌坦克手。

        

王牌飞行员的处女秀



        二战中,空军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德国空军中,出现了埃里希·哈特曼这样的头号空战王牌。

        哈特曼于1922年出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正处在一战后百业萧条、民生困苦的时期。哈特曼3岁时,举家迁往中国,他爹老哈特曼是个医生,在湖南长沙开了一家诊所。岳麓山下、橘子洲头,哈特曼喝着湘江水长大。中国近代有句话:无湘不成军。湖湘子弟能文能武,出了不少铁血男儿。哈特曼日后成为王牌飞行员,可能跟他的童年经历也有关系。

        1929年,哈特曼回到德国。他的飞行天赋遗传自母亲,飞行技术也是被母亲训练出来的。哈特曼的母亲是德国飞行界“教母”级人物。哈特曼幼年时,母亲鼓励他用滑翔伞从屋顶跳下来,体验飞翔的感觉。等儿子长大一点儿,母亲就开着飞机带他上天去感受。到1934年,哈特曼夫人发起成立航空俱乐部,担任教官训练飞行员。那时,哈特曼正在上中学,也成了学员。

        1937年,哈特曼15岁时,就拿到了最高级别的飞行执照,还成了希特勒青年飞行团的教练。可以说,这个人悟性很高,是个天才。1939年,哈特曼高中毕业,想去投奔空军,但是老爹不想让他参军,认为德国一定会战败,参加空军没什么好果子吃。事实证明,他老爹的眼光很准,真是一个预言家。

        但是,母亲愿意他参加空军,要圆儿子这个飞行梦。哈特曼在母亲支持下加入了空军,开始接受战斗机飞行训练。因为有良好的飞行基础,哈特曼参加空军飞行员训练一个月就放单飞了,半年之后,被派去驾驶最先机的BF-109战斗机。当时,他遇到的教官是德国最厉害的特级飞行员瞿哈根,此人特别欣赏哈特曼,把一些飞行“老鸟”才摸透的空战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也就是说,哈特曼不但学到了武功的招式,还学了一套内功心法。

        1942年,哈特曼毕业,军衔是少尉。10月,刚满20岁的哈特曼被分配到第五十二战斗机联队——德国空军最有战斗力、最声名赫赫的战斗机联队,然后就投入了东线战场的厮杀。

        哈特曼第一次参加空战时,手忙脚乱,很难想象日后大名鼎鼎的空战王牌会是这个样子。当时,他求战心切,自视技艺过人,一个劲儿地往前冲,一下子钻到了一群敌机的中央,哈特曼心脏都快跳出嗓子眼儿了,眼看自己就要完蛋,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后面的战友很仗义,掩护他突出了重围。接着,哈特曼又迷路了,飞机油料用尽,最后竟然迫降在一条公路上,这就是王牌飞行员的处女秀,全秀砸了。事后,队长掰着手指头一数,“菜鸟”爱犯的七种错误,哈特曼都犯齐了,就罚他扫跑道。哈特曼一边扫跑道,一边对自己说,这是好事,一个人一次把错误都犯齐了,以后就不犯了。

        

从菜鸟到王牌



        不到一个月,哈特曼再次参加空战,对手是以“皮厚”著称的苏联伊尔-2强击机。这次哈特曼倒很冷静,一直到距离敌机很近——100米了才开火,打中了!但是,伊尔-2是强击机,有厚装甲,机枪子弹伤不着它。最后哈特曼钻到敌机下方,打中伊尔-2的化油器,这次成功了!可惜,由于跟敌机距离太近,被敌机爆炸的碎片击伤了,敌机坠毁了,他自己也只好狼狈迫降,搞得非常郁闷。

        在受伤住院期间,哈特曼开始反思德国空军的战术,从这儿也能看出,他真是个空战天才,两场实战就让他看出了德国空军战术的缺陷。哈特曼认为,以后跟敌机作战,发现敌机后先不要忙着攻击,要注意探明情况。如果敌机没有增援,再发动突然攻击,然后迅速脱离。概括起来就是:蛰伏待机,打完就跑。这也成为他日后空战的战术精髓。

        哈特曼出院后,开始凭借新的战术崭露头角。到1943年3月,他击落15架敌机,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到10月份,战绩飙升至150架,平均一个月击落18架,最多时候一天击落6架,一直到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成为超级王牌飞行员。

        1944年前两个月,他又打下50架飞机,个人战绩达到200架,声名远播。因为他的座机机头画着一个郁金香花心箭头,苏联飞行员给他起了一个“黑死神”的绰号。甚至,苏联飞行员看到哈特曼的座机飞来就远远避开,以至于哈特曼很长时间没有战果,变成里的孤独求败了。怎么办呢?哈特曼改变策略,他让下属开着“黑死神”出去,自己开一架普通战机混在大队人马里,当苏联飞行员看到“黑死神”匆忙躲避时,他从斜刺里突然杀出,几次之后,哈特曼的战绩又直线飙升。

        1944年3月2日,哈特曼回国接受希特勒授勋,然后衣锦回乡看望父母。母亲因为儿子成为了不起的飞行员而特别骄傲,但是老爹非常悲观,他告诫儿子,你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挽回战局,这场战争德国已经输定了。哈特曼是熟知战争内情的,他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无言以对。

        1944年,德军空军面临一个强劲对手——美国的P-51“野马”战斗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的就是这种战斗机。它是螺旋桨式飞机的极致,性能全面超越德国的BF-109战斗机。所以,大批德国飞行员都调回本土参加空中防御作战,东线全靠哈特曼这些精英苦苦支撑。

        实际上,德国这时已经丧失了东线的制空权。但是,哈特曼仍然企图力挽狂澜。到1944年7月1日,他击落敌机的纪录达到250架;8月23日,达到290架;8月24日,突破300架,而且纪录还在不断往上涨。当时,德国已经处在绝望中了,把希望就寄托在这些所谓的“民族英雄”身上。

        于是,希特勒再次召见哈特曼,授予他钻石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以振士气。

        

一个人的战斗



        当时,正好刚刚发生刺杀希特勒的“七·二〇”事件。希特勒处在草木皆兵的状态,门卫坚持要求哈特曼交出佩枪才能进入大本营。哈特曼非常愤怒:“连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军官都不信任,这种勋章,不要也罢!”说完就要走,门卫一下懵了,元首给你授勋,你说不要就不要哪儿成啊?这才让他带枪进去。在阴冷的“狼穴”地下室里,哈特曼最后一次见到希特勒,大独裁者这时一脸困兽犹斗的绝望和固执。他握着哈特曼的手,不停地唠叨着:“面对未来我是乐观的……我相信,是的,我相信……”哈特曼感觉他的手很湿滑,而且虚弱无比。

        出了“狼穴”,阳光灿烂,但哈特曼的心情有些晦暗,胸前的勋章也显得格外沉重。他自言自语说:“也许,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了,趁还来得及。”哈特曼抓紧时间跟15岁时就认识的姑娘佩奇结了婚。当时,哈特曼击落了301架飞机,新娘便跟他开玩笑说:“我是不是你的第302个猎物?”哈特曼说:“不,你是唯一的。”但是婚后8天,哈特曼就离开娇妻,奔赴前线,留下了一句:“等着我。”

        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0年。哈特曼最后的战场是在捷克斯洛伐克,那时,他已升任第五十二战斗机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上尉军衔。在这里,美苏两国飞行员联手绞杀第一大队,哈特曼拼死搏杀,创造了一天打下7架“野马”的奇迹。但是德军已经垮了,第三帝国也垮了,直到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的那一天,哈特曼最后一次起飞作战,取得了第352个战果。据说,苏联一架伊尔-2强击机大摇大摆地飞过,它认为德国已经投降了,没危险了,没想到哈特曼看它不爽给揍下来了。

        哈特曼带领部下向美军投降,但根据盟军的协议,哈特曼主要在东线作战,应该移交给苏联。苏联人以战犯罪名起诉了哈特曼,判他25年苦役,送去挖煤。哈特曼在苏联挖煤,母亲、妻子在心中流血。哈特曼的母亲在他被捕后的5年,向苏联当局申诉了无数次,还给斯大林写过信,希望能把儿子放归,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哈特曼的夫人也一直在痴情地等待丈夫归来。终于在1955年,联邦德国总统阿登纳,亲自给两代哈特曼夫人回了信,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亲赴莫斯科求情,像一位老家长一样,“把一群犯了错的德国小伙子带回了家”。哈特曼终于回家与亲人团聚,跟自己的新娘补办了婚礼。他的伴郎是另一位击落战机超过300架的超级王牌巴克霍恩。德国飞行员击落敌机超过300架的就这老哥儿俩。

        回国后,哈特曼加入联邦德国空军服役,最终军衔是上校,1993年去世。

        

鲁德尔不是神话



        如果有一个人,在4年内摧毁150个炮兵阵地,干掉519辆坦克,打坏1000辆其他战斗车辆,击沉70艘登陆舰、2艘巡洋舰和1艘战列舰,还打残了1艘战列舰,毁灭了无法计数的火车头和卡车,一个人的歼灭战绩,相当于苏联5个装甲军。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神话?但是这种事真的有人做到了,他就是德意志最高勋章获得者汉斯·鲁德尔。

        鲁德尔曾经是一个学习很差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整天无所事事,在大街上瞎混。他到处闲逛的时候,恰逢纳粹党街头政治如火如荼,所以,鲁德尔很小就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不像德国其他的职业军人,他是一名真正的纳粹。他后来能够取得那么高的战绩,在战场上表现那么疯狂,也跟他这种坚定的纳粹信仰有关。

        1936年德国重建空军,鲁德尔加入到空军当中。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鲁德尔开始参加实战。作为侦察机飞行员,他多次冒险完成长距离侦察任务,为司令部判断战役走向做出了贡献,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勋章,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苏德战争爆发后,鲁德尔被编入第二轰炸机联队,驾驶“斯图卡”轰炸机攻击苏联的铁路系统,满载物资的一节节火车皮在他投掷的重磅炸弹下化为一堆堆燃烧的废铁。开战当天的18小时内,鲁德尔前后出动了4次,把苏军的运输线搅得一塌糊涂,传奇从此开始。7月18日,战功卓著的鲁德尔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晋升为中尉。

        1941年9月,鲁德尔接到任务,攻击威胁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的苏联“马拉”号战列舰。“马拉”号战列舰是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一块心病,该舰作为浮动炮台,十几门大口径舰炮齐射,对攻城部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第一次出动,鲁德尔驾驶着飞机,用500公斤炸弹准确命中了目标。但是500公斤的炸弹对于皮糙肉厚的战列舰来讲,只能是给军舰挠挠痒,第一次攻击失败了。德国人为了攻击“马拉”号战列舰专门研制了1000公斤的炸弹。按说1000公斤的炸弹,对付这么巨大的战列舰,也没什么效果,鲁德尔的水平就在此时体现出来了。他驾驶着“斯图卡”轰炸机,挂着大号炸弹,向“马拉”号再次发动进攻,以一个近乎90度的垂直俯冲扔出炸弹,这颗炸弹居然击穿了“马拉”号坚固的甲板,扎进了弹药库,弹药库爆炸的“马拉”号直接断成了两截。这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完美攻击,鲁德尔创造了用轰炸机俯冲击沉战列舰的实例。当时苏军有1000门高射炮在对付鲁德尔,居然没把他挡住。

        鲁德尔后来又击沉了重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艘,出色地完成了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

        

飞机战坦克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鲁德尔天天升空作战,只回国一次,但不是休假,而是实验一种外号“大炮鸟”的新式“斯图卡”战机。这种飞机挂了两门37毫米反坦克炮,鲁德尔特别喜欢。他认为炸弹不是反坦克的最好武器,大炮才是。因为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在地面打坦克是隔靴搔痒。比如说,德国“虎”式坦克的前装甲达到110毫米厚,37毫米炮打上去也就崩掉块儿漆。但是把37毫米炮装在飞机上就不得了了,居高临下,坦克的炮塔舱盖和发动机散热器是不能用厚装甲的,手榴弹都能把它破坏掉。只不过在地面上,步兵没有机会攻击坦克的舱盖和发动机散热器。但是在空中能打,就跟打靶一样。

        鲁德尔兴奋地开着这种飞机返回前线。不过,他在驾驶新式战机后的第一个任务不是打坦克,而是打登陆艇。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想在克里米亚半岛搞登陆战,意图南北夹击德军。但是,苏军没有任何登陆经验。德军指挥官是名将曼施坦因,苏军的登陆战以惨败告终。鲁德尔开着还是实验型的“大炮鸟”,像打靶一样把苏军大批登陆部队送进了黑海。到战役结束时,鲁德尔一共击沉了70艘登陆艇,获得了橡叶十字骑士勋章。

        当然,鲁德尔最著名的战绩还是打坦克。在“大炮鸟”刚刚出现的时候,苏联对这种飞机根本无计可施,鲁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的第一天,就击毁了12辆t-34坦克。有个苏军炮兵观察员这样描述鲁德尔的战斗情景:“德国飞机从头顶上冲下来……拉起时高度只有不到10米,我看得见飞行员的脸……炮声、闪光,飞机在我们坦克的浓烟中穿行,它又来了……不断有战友牺牲,我们的坦克部队消失了……”

        “斯图卡”的飞行手册规定,离地拉起的高度是1000米,鲁德尔居然俯冲到不足10米,这就是艺高人胆大,精湛的技术加上亡命徒的本色,两者完美结合。到1943年底,鲁德尔已经击毁了100辆苏联坦克,他获得双剑橡叶骑士勋章。到了1944年,在鲁德尔的榜样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大炮鸟”投入到了苏德战场。

        1944年3月29日,鲁德尔晋升为上校,被授予德国最高军事荣誉的象征——钻石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比希特勒还好战



        受勋后的鲁德尔更加卖命,他的生活目的就是不停地出击,他放弃了所有假期,而且经常坚持带病执行任务。到1944年6月3日,他已经出击了2000次。

        1945年元旦,希特勒亲自把一枚钻石双剑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挂到了鲁德尔的脖子上。这枚勋章名字奇长无比,是专门为鲁德尔特制的,只属于他。像哈特曼、隆美尔这样的人都没有获得,至于勋章爱好者戈林,他几乎获得了纳粹德国所有的最高奖章,包括大铁十字奖章,但依然没能获得这样的特制勋章。颁发勋章时,希特勒和戈林都要求他不要再升空作战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要是被打死的话,对德国军心士气影响太大。结果,鲁德尔一把将希特勒刚刚授予的特制勋章摘下来递给希特勒,说你们不让我打仗,这个勋章我就不要了。希特勒和戈林听了面面相觑,没想到这小子比咱哥儿俩还好战,就只好由着他的性子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1945年2月8日,鲁德尔终于走了背运,他在击毁了12辆苏联坦克后,碰到一辆苏联重型坦克。当时苏联人也学精了,从美国盟友那儿学来一招,在坦克顶部加装大口径高射机枪。苏联坦克手眼见逃跑无望,索性就拼了,钻出炮塔用高射机枪跟鲁德尔玩儿命,双方同时开火,苏联坦克变成了一堆废铁,但鲁德尔的座机也被命中。鲁德尔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高超的飞行技术,勉强使飞机着陆,但是他也失去了一条右腿,安上了假肢。安上假腿之后,鲁德尔继续驾驶飞机升空作战。

        这时,纳粹德国即将崩溃,鲁德尔一度想进行自杀式攻击,甚至想开着飞机闯到柏林救出希特勒。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向美军投降。他比哈特曼的命好多了,如果这哥们儿被美军引渡给苏联,弄不好得枪毙。他跟哈特曼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哈特曼是职业军人,鲁德尔是死性不改的纳粹分子。二战后,他跟一帮种族主义者混在一起,还出书为纳粹招魂。

        

“斯大林”在战场上出没



        在苏德战争后期,德国人无论是兵力还是兵器都处在劣势,德军之所以能够抵挡苏军的进攻,关键就是出色的协调作战能力。

        1944年7月22日,在里加附近,有一个叫马里瓦纳的小村庄被德军写上了“斯大林出没,请注意”的标语,意思是苏军最先进的“约瑟夫·斯大林2”式重型坦克杀到了。退无可退的德军坦克排长卡尔尤斯率领8辆“虎”式坦克,迎击苏联坦克。

        卡尔尤斯是二战中德军的头号王牌坦克手,他一个人击毁了敌军坦克178辆,火炮130门,获得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3年,他曾经创造过半小时内击毁4辆苏联SU-85自行火炮的战绩。

        这时候,卡尔尤斯已经升任排长,带领8辆坦克到前线去迎击苏军,掩护主力撤退。他明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开战之前,他带着自己的老搭档克斯契军士长,开着一辆“大众”桶车到附近侦察了一番,发现整个村庄都被苏联坦克占了,而且多数是“斯大林2”式重型坦克,这种坦克是专门用来对付德军“虎”式坦克的。

        此外,卡尔尤斯还发现,这个小村庄,对于“虎”式坦克来讲,场地太小,拉不开架势,如果把自己率领的8辆50多吨重的坦克开进去,连个转弯的机会都没有,说不定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卡尔尤斯跟老搭档克斯契一合计,干脆咱哥儿俩开车把这村子平了得了。当天下午,卡尔尤斯开着自己的217号坦克,在克斯契的213号坦克的掩护下,冲进了马里瓦纳村,上演了一场孤胆英雄式的传奇战斗。

        在村里的苏联坦克一共17辆,其中有10辆“斯大林2”坦克,另外7辆是威力超强的t-34/85坦克。卡尔尤斯敢用两辆坦克对付17辆苏联坦克,并不是犯二,而是因为他充分掌握了战场情报。他清楚苏联人这时都在睡大觉,除了村头有两辆放哨的t-34坦克,其他坦克都是在没有发动的情况下被卡尔尤斯原地击毁的,相当于飞机被摧毁在跑道上。217号“虎”式坦克车组人员配合娴熟,一发又一发88毫米炮弹以极高射速破膛而出,苏军还没反应过来,10辆“斯大林2”已被打成燃烧的废铁,两辆虎式坦克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苏军精锐第一坦克旅独立重坦克团,几乎全军覆没。然后,卡尔尤斯又把部队组织起来埋伏在村口,等苏军后续部队闻讯赶来增援的时候,8辆“虎”式乱炮齐发,在公路上行军的苏军坦克纵队被打成一片火海,苏联人只得暂停这一路攻势,大量德军步兵得以逃出生天。

        卡尔尤斯凭借这一战的卓越战绩,被晋升为中尉,授予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卡尔尤斯驾驶的是重型的“虎”式坦克,德国第二号王牌坦克手巴克曼,驾驶“黑豹”坦克,也击毁了80辆敌军坦克,获得了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按照美国军事学家的说法,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在坦克方面做了太多无用功,像“虎”式、“虎王”、“黑豹”和各种乱七八糟的突击火炮,生产了许多。现在看来,只生产“黑豹”坦克一种就足够了,因为生产那么多,标准也不统一,给后勤造成很大困难,特别是“虎”式坦克,才生产一千多辆,而苏联仅t-34就造了6万辆,好汉难敌四手,猛虎架不住一群狼。打仗嘛,武器不一定高精尖,好用就行。

        第三帝国崩溃后,卡尔尤斯选择了向美军投降,算是比较好的结局。战后,他在德国贝德斯海姆开了一家药店,起了个很霸气的名字,就叫“老虎”。据说,日本著名模型厂商田宫还专门找到耄耋之年的卡尔尤斯,送了他一辆当年的座驾——精制的217号“虎”式坦克模型。卡尔尤斯微笑着接过礼物,却没有表现出格外的激动,也没有回忆起什么,仿佛那个创造击毁178辆坦克、130门火炮战绩的,是另外一个人。

        

马特洛索夫堵枪眼



        苏军这个时候也在大力宣传自己的战斗英雄,特别是第五十六近卫步兵师254团战士马特洛索夫。1943年2月23日,马特洛索夫所部奉命进攻德军时,受阻于德军碉堡火力。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碉堡的射击孔,保证了战友的胜利。

        俄罗斯军事史学家鲍里斯·索科洛夫曾对比分析德苏两国宣传战斗英雄的不同偏好。德国人一致推崇的英雄,全都是空军、装甲兵和潜艇部队创造了惊人战绩的超级大王牌。这些技术含量极高的英雄,凭借的是良好的文化素质、严格的训练、卓越的勇气和沉着性格,普通人难以企及。

        苏联也在战争中诞生了这样一批王牌精英,在盟军中是出类拔萃的,但战绩远远无法与德国相比,如王牌飞行员阔日杜布(62架)和波克雷什金(59架)。但是,马特洛索夫的名声在苏军中远远压倒了这些卓越的王牌精英。

        苏联更偏好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甚至开展造神运动,正是考虑苏军的现实而量身打造的。由于苏军始终在质量、训练和素质上处于劣势,但具有数量上的优势,突出宣传牺牲精神,便可以抵消训练和素质的不足。此外,苏联最高统帅部一直偏好将人和装备都视为转瞬即逝的消耗品,将数量置于质量之前,所以苏军一直需要树立人人都容易效仿的、可以批量产生的英雄。

        这种偏好和宣传,也塑造了典型的苏军形象:西部主力被围歼后,大量新兵被征召入伍,经过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基本训练,就被拉到前线。如果他们心里燃烧着马特洛索夫的精神,这些动作生硬地端着一杆莫辛·纳甘步枪或者波波沙冲锋枪的年轻人,会以狂热的牺牲精神压倒对面素质更高的德军士兵。

        但是,这种一味对牺牲勇气的宣扬,妨碍了苏军的技术化建设,给苏军带来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

        

“闪电将军”瓦杜丁



        翻开二战的历史,德军是发动“闪电战”的鼻祖,在古德里安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德军闪击波兰、闪击法国、闪击苏联,都取得过辉煌的战果。但是,到了1943至1944年的苏德战场,该轮到苏联人发动闪击了。瓦杜丁大将是苏军中屈指可数的、善于运用坦克作“闪击战”的军事人才。

        瓦杜丁于1901年出生在俄国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参加红军,之后参与了肃清乌克兰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次年,他加入俄共。1926年起,瓦杜丁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学院进修了10年。1936年苏联开始“大清洗”,刚刚毕业的瓦杜丁不但没有被“清洗”掉,反而因为有大量比他军衔高的人被“清洗”,使他迅速获得晋升。1938年,瓦杜丁晋升少将,被任命为基辅军区参谋长。

        1939年,瓦杜丁参与策划了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的行动,并担任苏联红军南方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在朱可夫指挥下,这支部队又参加了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战斗。作为奖励,1940年斯大林晋升瓦杜丁为中将,并任命他在总参谋部任要员。

        但是,瓦杜丁的缺点很快暴露了,他做事蛮干,在面对各种改革时,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和实战知识,且管理方法和策略过于抽象,显然不能适应这个要职。好在他是农民出身,又年轻,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忠于斯大林,这使他成为斯大林欣赏的为数不多的将领之一。然而,瓦杜丁及其他苏军高级将领,都未能在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前做好充分准备。

        1941年6月30日,瓦杜丁被任命为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开始崭露头角。他具有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并善待下级,下属们都很钦佩他的为人。瓦杜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往往身先士卒,而且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胆识,二战前期,大多数苏军将领在失败面前畏首畏尾,害怕主动向德军发起进攻。瓦杜丁却恰恰相反,敢于主动发起进攻。

        苏德战争初期,西北方面军要阻止由曼施坦因指挥的集团军进攻列宁格勒。瓦杜丁坐镇诺夫哥罗德附近,指挥苏军组织起一次进攻,企图包围德军大部。因此,曼施坦因不得不重新集结整个集团军,以阻止苏军进攻。就这样,德军耽误了进攻的时机,而苏军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加强城中的防御工事。德国人错过了占领列宁格勒的最佳机会,一个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机会。

        不过,当时瓦杜丁指挥的部队伤亡率很高,他往往高估了自己部队的作战能力,把目标定得过高,没有考虑地势的困难、德军防线的坚固就贸然对敌人发动进攻,导致部队的损失十分惊人,伤亡率高达60%。

        

将军难免阵前亡



        1942年7月,瓦杜丁临危受命,被斯大林指派为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改名为沃罗涅日方面军,抵挡德军的夏季攻势。

        战役中,瓦杜丁发现新任第六十集团军司令兼坦克第十八军军长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出色,有能力顶住德军的进攻。瓦杜丁便要求斯大林将第六十集团军全权交给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起先斯大林反对,因为他是个犹太人。不过斯大林也深知此人完全能带好一个集团军,最后接受了瓦杜丁的建议,就这样,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迅速成为苏军一名出色的指挥官。从中可见,瓦杜丁的为人还是公正、有担当的。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德军虽然攻占了沃罗涅日,但他们无法突破瓦杜丁的防线。后来,德军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杜丁参与制订进攻计划,并被采纳。反攻中,瓦杜丁指挥部队突破德军防御后,投入由两个坦克军组成的快速集群,快速纵深推进,很快占领了战役支撑点,并与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机械化军构成了合围,将德军包围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从而使德军精锐鲍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成了瓮中之鳖。在反攻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中,瓦杜丁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巧妙运用坦克,取得了很大战果。

        由于瓦杜丁的出色表现,斯大林在1942年12月7日晋升他为上将。

        1943年2月,曼施坦因集结了强大的装甲部队,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斯大林发现瓦杜丁的部队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为表示奖励,晋升他为陆军大将。

        库尔斯克战役中,充分显示了瓦杜丁不拘兵法,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高超指挥战术。昔日的农家小子,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苏军名将。

        就在瓦杜丁成了曼施坦因真正对手的时候,他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44年2月29日下午,瓦杜丁率警卫员离开驻地前往第六十集团军视察工作。晚8时左右,瓦杜丁行至一个村庄附近时,发现有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活动。当他停车查看时,遭到伏击,腿部受重伤。在基辅医院救治了6个星期后,瓦杜丁终因伤势过重,于1944年4月15日去世,年仅43岁。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瓦杜丁本来可以注射青霉素而活下来,但使用这种药物必须得到斯大林的批准,而斯大林没有同意。他的理由是,青霉素不是苏联生产的(当时苏联不能生产),而是美国生产的。斯大林认为,美国为了削弱苏联的力量,有可能污染青霉素,因此,用这种药物治疗一位重要将军,这种风险不可接受。

        瓦杜丁的国葬仪式在基辅举行,基辅市还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瓦杜丁大将英年早逝、沙场殒命,人走了,仗没打完。不过,这时苏联并不缺乏将帅。除了像朱可夫那样的“消防大队长”,苏军还有很会打仗并富有个性的元帅。

        

战场上的死刑犯



        在二战期间的苏联体制下,想打胜仗是不容易的,而罗科索夫斯基却被称为“常胜元帅”。他还经历了九死一生,是一个优秀的军人。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1896年,“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一路摸爬滚打。在1938年苏联“大清洗”中,85个军级将领(中将)死了57个,罗科索夫斯基当时是骑兵军长,由于出生在波兰,又长期在远东服役,被加上了波兰间谍、日本内奸及可笑的破坏骑兵训练等罪名投进监狱。他还被假枪毙至少两次,要他交代同谋,面对死亡威胁时,他依然没有牵连任何人。在受到非人虐待时,他也没有对生命失去信心。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在疗养的时候碰到斯大林,斯大林问他在监狱有没有挨打,罗科索夫斯基说挨打了,但他补充道:“我在那里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由于罗科索夫斯基为人很好,铁木辛哥为他说了很多好话,加上运气比较好,死神一直没有光顾他。

        当时,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很不顺利,斯大林决定放一些会打仗的人出来上前线,罗科索夫斯基就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他再次穿上军装的时候,军法官这样跟他讲:“犯人,祖国现在需要你去服务,你的军衔暂定为少将,关于你的死刑问题以后再说。”

        不过,斯大林忘记了罗科索夫斯基在“大清洗”时被判了死刑,他是作为死刑犯上的战场,一直到斯大林死了也没有撤销他的死刑。

        罗科索夫斯基本来是第十六集团军司令,莫斯科保卫战前夕,他突然接到命令:将部队转给友邻的卢金中将,带集团军司令部到维亚兹玛去接收新部队。到了维亚兹玛,他惊奇地发现,应该等候在那里的几个师压根儿就不见踪影。于是,罗科索夫斯基试图和方面军司令部联系,但他发现和上级的联系已经中断了。仅仅几个小时后,斯摩棱斯克市市长冲进了他的司令部,大喊“德国人进城了”。罗科索夫斯基十分震惊,难以相信地问:“谁报告的?可靠吗?”对方回答说:“还用谁报告吗?我亲眼看到德国坦克就在大街上!”罗科索夫斯基只好下令立刻离开市区,在撤离途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汽车在大街上与一队德军坦克迎面相遇,还好他的司机反应很快,迅速把汽车拐进了旁边的一条小路。就这样,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司令部成员成了前线部队中唯一的幸存者,这是他又一次死里逃生。

        罗科索夫斯基的为人,得到了熟悉他的人的高度认可。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他向总参谋部推荐自己的参谋长马里宁接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没想到,马里宁强烈要求继续跟着他,而不去担任集团军司令。除了马里宁,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人员都一致要求继续追随他。在数十年后的回忆录中,罗科索夫斯基对此仍非常感动。

        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是在1941年,他孤身来到斯摩棱斯克“救火”时,由十几个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年轻军官组成的。罗科索夫斯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鼓励部下发挥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完成任务。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带领下,他的参谋部成了苏军中最杰出的参谋部,而他的参谋人员,也一直对他们的司令忠心耿耿。

        

谁敢顶撞斯大林



        在参谋人员的鼎力协助下,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部队战术灵活,比那些只会机械地服从命令的苏军将帅强得多。更可贵的是,面对独裁者,罗科索夫斯基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1944年5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罗科索夫斯基提出准备同时在两个地段突破敌军的防御。斯大林认为,应该集中兵力于一个地段。罗科索夫斯基没有像绝大多数苏军将领那样对斯大林言听计从,而是坚持说,在两个地段同时实施打击的方案更好。斯大林听了有些不高兴,让他出去好好考虑一下再回来。

        罗科索夫斯基在隔壁房间思考了一会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自己,他回到会议厅,仍然告诉斯大林,在两个地段实施打击更为可取。斯大林再次反驳说应该集中兵力实施一次打击,但罗科索夫斯基仍然坚持己见。随后,会场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斯大林让他再出去考虑一下,不要过分固执。

        这次,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也随罗科索夫斯基一同出去,严肃地警告他顶撞斯大林的危险。马林科夫严厉地命令道:“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其他什么也不要讲。”他们回到了会场,斯大林问罗科索夫斯基把问题想清楚了没有,罗科索夫斯基说他认为还是在两个地段同时实施打击更好。斯大林问道:“那么依你的观点,应以哪一次打击为主?”罗科索夫斯基回答说两次打击同样重要。会场再次出现了静默,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这通常是斯大林爆发狂怒的前兆。但这次斯大林沉默了很久,说道:“难道真是同时实施两次打击更好吗?”最终,他同意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方案,这是斯大林为数不多的几次被别人说服的例外情况。

        战争期间,罗科索夫斯基还闹出了绯闻。这段绯闻还被人利用来陷害他,不过他再次有惊无险。

        1942年,在疗伤的罗科索夫斯基偶然结识了著名女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两人互相倾慕的消息迅速传开了。特务头子贝利亚得知后,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便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而且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也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一看有戏,接着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慢慢地说:“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突然,斯大林又笑着说:“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去哪儿了?”贝利亚回答说:“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去了。”“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说完,斯大林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般的笑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