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ぅるし原智志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

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

        关于老子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

        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说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第二,此前没有出现过李姓,老子的李姓从何而来?第三,周王室有大量王族处于失业状态,守藏室之史这样的职位怎么会给一个外人?第四,守藏室之史是一个重要职位,特别对于王室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守藏室不仅是国家图书馆,而且是国家文物馆,而且是中央文献博物馆。这样重要的一个职位,是绝对不可能给一个楚国人来担任的。

        根据传统,守藏室之史,这个职位一定出于世家,不是王族,也是周朝太史家族。

        所以,的记载不足为据。

        事实上,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怀疑他自己的写法,所以,中继续记载:

        或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这样,中,司马迁实际上给出了老子的三个候选答案:李耳、老莱子、太史詹。哪一个是对的,司马迁本人也不能确定。

        既然司马迁不能确定老子究竟是谁,为什么却要连老子的故里都写出来呢?有趣的是,老子的故里是有道理的。当然,所谓故里,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

        为什么要说老子是太子晋的老师呢?因为太子晋的思想明显受到老子的影响。而老子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是太子晋的老师,尽管不是正式的老师。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师承关系,当老子成为道家的祖师爷之后,太子晋也就成了道家的人物。

        有人说老子名扬天下靠的是,其实不然,在面世之前,老子就已经因学问而名噪天下了。

        当然,名传后世,老子靠的还是。

        

论道大会



        太子晋和老聃在太子府恭候叔向和师旷来到,他们对这两个晋国人也是闻名已久,十分仰慕。

        四人相见,寒暄之后,分宾主坐定。

        作为主宾和主人,叔向太子晋客套了几句。之后,各自介绍了老聃和师旷,又是一番互道景仰之情。

        基本上,这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博学的四个人在一起了。

        四个人的谈话很有趣,因为四个人的地位很有趣。

        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太子晋,理论上说,他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人物,而且,他是今天的主人。可是,老聃是太子晋的老师,又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他的地位更高。但是,叔向是晋国的特使,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特使以及最强大国家的国君的老师,而且是客人,从实力而言,叔向更强。但是,师旷是叔向专门请来的,学问高深不说,还是个残疾人,更需要大家的关照,也让大家敬佩。

        好在,四个人都很谦恭,都看重别人的地位而看轻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在一起是很轻松快活的。

        几人先谈了一阵,便谈边喝,谈得高兴。

        谈过了,话题渐渐转到时事上面,大家又说了些国际形势。不过,对于晋国的权力斗争以及王室的权力斗争,大家讳莫如深,点到即止。

        “老子先生,我有一件事情想向您请教。”叔向对老聃很恭敬。

        “太傅客气了,请讲。”老聃也很谦虚。

        “刚强和柔弱,哪一个坚固?”叔向问了一个听上去很哲学的问题,实际上,他是想问问,怎样做才能在晋国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保住自己,保住家族。

        老聃笑了笑,他知道叔向的意思,因为不仅叔向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仅晋国权力斗争激烈,王室也不例外。

        “你看,一个人八十岁的时候,身体里最强硬的牙齿就已经脱落了,而弱软的舌头还在。‘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能够进入到天下最坚固的地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硬邦邦了。万物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枯槁了。从这些方面看,柔弱是活着的一类,刚强是死亡的一类。活着的,哪里损坏了一定可以复原;死了的,哪里损坏了一定会更糟糕。所以我知道,柔弱比刚强更坚固。”老聃的一番话,让叔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老子,您说得太对了,您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叔向问。

        “这是我老师常摐告诉我的。”老聃说。原来他也有老师。

        “那,我能不能有幸拜会常老师?”

        “他已经去世了。”

        “哦。”叔向有些失落,也有些尴尬。

        老聃倒没有什么,依然神态自然。

        师旷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老聃的话很有道理,听到叔向没有再问问题,于是他有问题要问了。

        “老子太有学问了,我想替我们主公问您一个问题。”

        “大师过奖了。”老聃一向也对师旷很是敬仰。

        “请问,国君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师旷提出问题,他希望回去讲给晋平公听。

        “清静无为,务在博爱。要爱自己的百姓,任用贤人,开阔自己的视野,考察各方面的情况,不要被一般的习俗所局限,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要有远见卓识,超凡脱俗,经常反省自己,考察政绩,治理百官。”

        “嗯,好一个清静无为,好,好。可是,怎样算是清静无为?”师旷赞同,不过还有点疑惑。

        “我打个比方,治国就像蒸鱼,不要经常翻动它。所以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一样小心翼翼,瞻前顾后,那就是清静无为了吧。”老子的话很形象,师旷闭上眼睛想象烹鱼的场景,禁不住点点头。当然,他的眼睛本来就是闭上的。

        老子接连回答了晋国人两个问题,禁不住还是有些得意。而两个晋国人对老子的回答都很满意,叔向以崇敬的眼光看着老子,而师旷竖起自己的耳朵,等待着老子继续说下去。

        “老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征伐不断,大国欺凌小国,强势兼并弱势。不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公卿大夫也都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总之,这个世界就要完蛋了,老师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拯救这个世界?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太平和谐?”这个时候,太子晋提问题了。他知道,老子最擅长也最爱说的就是这个,但是如果自己主动来说,就不如有人提问。如今晋国人都提问了,自己正好把这个问题抛出去,给老师一个发挥的借口。

        老聃看看太子晋,会意地笑了,心说“这孩子真聪明,怪不得人见人爱”。

        “这是我经常彻夜思索的问题啊,这个世界已经很危险了,我们必须想到拯救世界的办法啊。既然太子说起,那我就说说。”老聃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子,对于这个话题,他有很多话要说。

        叔向瞪大了眼睛,师旷的耳朵也竖得更直。

        “我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多年,饱览各朝的群书。要拯救这个世界,我觉得只有一种办法。”老子说着,用忧国忧民的目光扫视了众人一遍。

        太子晋笑了笑,叔向点点头,师旷的耳朵也动了一动。

        “什么是万恶之首?欲望。”老子进入正题了,首先从人性谈起。“有了欲望,人们就会去争夺。欲望越强烈,争夺的手段就越是激烈。当今世界如此混乱残暴,就是因为人们的欲望越来越没有限制。”

        老子说到这里,大家都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可是,欲望是与生俱来,不能消灭的。那么怎么办?那就要抑制人们的欲望,而不是激发他们的欲望。”老子继续说。

        “怎样抑制呢?”师旷插了一句,这个话题他比较感兴趣。

        “不要刺激人们的感官,譬如说人都是有性欲的,这一点无法改变。但是,如果每天有美女在你面前走动,你的欲望就会增强;反过来,如果你看不到美女,你的欲望就会减弱。人们知道的事情越多,各方面的欲望就会越强。看见你穿皮衣了,他就会想好衣服;看见你吃鱼肉了,他就会流口水。所以,抑制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让他看见。按照我的总结,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

        “噢,那不就是愚民?”师旷又问,对老聃的话,他有些吃惊。

        “事是那么回事,可是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啊。”老子笑了,不过师旷看不到。

        “那,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无知无欲呢?”叔向问。在这一点上,他同意老聃的说法。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聃迅速给出了答案,国家不要大,老百姓也不要多,凡是省力的先进的器具都不许使用,老百姓干死干活的收成都只够活命,整天拴在土地上,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想。

        “人要是这样,跟牛马还有什么区别?”师旷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不错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和牛马本来就没有区别啊。”老聃又是笑着回答,师旷还是没有看见。

        对于老子所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叔向是支持的。不过这小国寡民的方式,叔向的感觉是难以实现。

        “这个,有点难。”叔向摇摇头,说道:“就算一个国家这样做了,但是如果周边的国家不这样,岂不是也不行?岂不是也会有诱惑?”

        “所以,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聃想得还挺周到,他的意思,邻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外部的诱惑就没有了。

        闭关锁国,原来根源就在老聃这里。

        师旷没有再反问,叔向也没有再提问。师旷常年在国君身边,对于国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国内外的权臣们打交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

        “图书馆里的理想主义者。”叔向和师旷在内心里都这样评价老聃。叔向不是不赞成老聃的主张,但是老聃的方法实在太过天真,基本上就是异想天开,绝没有操作性可言。而师旷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说法,对于老聃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都当作痴人说梦。

        这,就是学院派和实操派之间的区别。在图书馆里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

        老聃突然发现叔向的眼睛已经不再瞪着,而师旷的耳朵早已经耷拉了下来,他难免有些扫兴。看来,自己的精彩想法并没有得到共鸣。

        老聃有些尴尬,于是夹了一块肉来吃,以掩饰自己的失落。

        “老子,按照你的说法,其实没有国家是最好的。”师旷突然说话了。他一向就这么直率,没有等到老聃回答,师旷接着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没有国家,谁来养活我们?所以还要有国家。”

        老子有点发愣,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该怎么回答?没有等他回答,师旷又说话了。

        “你说的抑制人们欲望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实际上是增强了人们求生的欲望,从而压抑了人们其他的欲望。如果人们仅仅能够生存,那么一旦天灾来到,人们就无法生存,于是求生的欲望会更大,这个时候,没错,人们不会去强奸,不会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们要活命,就会去抢劫杀人,这难道更好吗?既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上天所给的,你为什么要去抑制它呢?”师旷大声问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动了。

        “大师误解了,我的意思,是大家自觉自愿,不是强迫。”老聃辩解。

        “你怎么能让大家自愿抑制欲望呢?”

        “只要国君垂范就行了,所以君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国君无欲无为,老百姓就会跟随啊。”

        “国君无欲无为?要是国君无欲,谁还当国君?当国君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吗?不为了女人、不为了财宝,谁当国君?”

        “大师,话不能这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那些身外的诱惑太多,会使人迷乱,所以好的国君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不玩女人啊。就像大师您,您自己弄瞎了眼睛,不就是为了避免受到太多的诱惑吗?”老聃继续辩解。

        “那我可不是你说的君子了,没错,眼睛瞎了可以避免眼睛看得见的诱惑,可是我是为了让耳朵承受更多的诱惑,好专心于音乐啊。吃饱了睡,睡够了吃,那样的君子跟猪有什么区别?”师旷大声说。

        老聃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知道再说什么。

        叔向看见两个人说得僵了,急忙来缓和气氛。

        “哈,两位的高见都令人佩服啊。不过今天高兴,不说这些沉闷的话题了。”叔向开口,转移话题。

        “就是就是,太傅有什么好想法?”太子晋急忙附和。

        “师旷大师是当今音乐造诣最高的人,而太子据说笙吹得一流。既然今天聚在这里,机会难得,何不合奏一曲?让我们开个眼界?”叔向的主意不错。

        太子晋当场赞同,师旷也不好拒绝。乐器是现成的,于是师旷鼓瑟,太子晋吹笙。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两大高手合奏,自然奏出一首名曲,叔向听得如痴如醉,就连老聃也听的心情大悦,忘记了自己所说的“五音令人耳聋”。

        当天,尽欢而散。

        太子晋尤其敬佩师旷,特地赠送他乘车一辆。

        

王姓始祖



        俗话说:天妒英才,天才不寿。

        第二年,太子晋竟然病逝,年方十六岁。

        噩耗传出,天下为之惋惜。也正因为天下为之惋惜,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传说。

        据汉刘向的《列仙传·王子乔》,太子晋擅长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鸣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咏太子晋。

        屈原在《远游》诗中写道:“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南朝也存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诗篇,李白则写下“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杜甫也写道:“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白居易也有“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武则天在去嵩山封禅之时,专门来到了缑山之巅拜谒子晋庙,并在此立下了著名的“太子升仙碑”,随后修建了升仙太子庙。

        如今,升仙太子庙杳然不存,只有孤零零的太子升仙碑伫立在缑山之巅。

        升仙太子碑之侧,有几座后人追念太子晋的石碑。其中一个为乾隆所立,碑上写道:“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史上多有说太子晋因进谏而被废为庶人,此说不见于正史,且不合常理。

        太子晋早夭,留下一个遗腹子王孙宗敬。而太子晋的弟弟王子贵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周景王。

        王孙宗敬长大之后,出任周朝司徒。后来王孙宗敬辞官远走,来到晋国的太原,太原人称他们为“王家”,从那以后,太子晋的后人以王为姓。

        王孙宗敬之后的王家开始在太原繁衍,他的后代中产生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将王翦和儿子王贲功劳最大,王翦就是太子晋的后代。

        后来王贲的儿子王离为秦朝大将军,被项羽击败而自杀。王离的长子王元徒居山东琅琊,就是琅琊王氏始祖。王离次子王威则回到太原,但是不久前往扬州。后来,王威的九世孙王霸重返故里,定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

        中国历史上,太原王和琅琊王都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东汉的王允、晋朝的王导、王羲之,唐朝的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宋朝的王旦、王安石,明朝的王阳明、王夫之等等,都是这两处王家的后人。

        南北朝时,只有王家在南北两朝都是名门望族。

        王姓后来分为二十一郡望,即二十一处,这二十一郡望并不都是太子晋的后代,但是以太原和琅琊为王氏之首。

        基本上,中国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十之八九出于或自称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如今,南方各地王姓多半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

        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