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11月7日。今天是十月革命节,1941年的这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历史性的大阅兵;1901年的这一天,李鸿章去世。
晚清重臣李鸿章
下面来说一说李鸿章,1901年的今天,李鸿章去世。关于李鸿章我们的历史课本里已经说了很多,基本上是个负面形象,但是我认为这不只是李鸿章个人的问题,那个时代整个国运在下降,大厦将倾,别说李鸿章独木难支,就是再来一万根木头也支撑不住。19世纪全世界都在经历着大帝国的崩溃浪潮,西班牙大帝国在1812年之前横跨整个美洲,从最南边的阿根廷,一直到北边的圣弗朗西斯科,全都是西班牙的地盘。可是在一百年以后西班牙却被瓜分得剩下了那么一点儿,收缩到了一个小小的半岛上。当年的奥斯曼大帝国也是横跨欧亚非,东到伊拉克,西达阿尔及利亚,北起克里米亚、罗马尼亚与匈牙利,南抵沙特阿拉伯,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小亚细亚、巴勒斯坦与埃及、突尼斯等地都纳入自己的版图。因此,像里海、爱琴海与东地中海几乎都成了他们家的内湖,但这么大的奥斯曼大帝国现在被打得也只剩下土耳其这么点儿地方。那个时候我们的中华大帝国国运也是掉头急剧向下,但还是在拼命地挣扎,我们当时损失了1/3的土地。不过在整个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列强痛殴老帝国”的浪潮中,我们还算是摇摇欲坠地保住了大部分领土,保住了我们基本的文化,保住了我们最基本的一些主权和尊严。
所以大家看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只看这一时一事。甲午战争打败了,你也不能一味地去责怪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是怎么搞的、李鸿章怎么能去签《马关条约》这么屈辱的条约。即使换了高鸿章、王鸿章,战争打败了,谁能签出更好的条约?日本的伊藤博文完全就是盛气凌人,李鸿章已经是据理力争,李鸿章被一个日本刺客所伤,日本人才止住了要攫取更多利益的企图,停止了要挟,最终签署了条约。所以说当整个国运掉头向下的时候,我觉得个人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这些汉人的大臣,从曾国藩到李鸿章等,其实都已做了巨大的努力。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下台以后,李鸿章直接就继任了直隶总督。李鸿章还兼任北洋大臣,他也算是中国第一代真正的大外交官,当年也是走遍全世界。《纽约时报》还专门刊登过他去纽约的文章。当时在国内李鸿章已经属于很洋派的大臣了,他帮助中国建起了江南制造局,建起了北洋水师、现代的新军等。但到了国外李鸿章又变成一个特别保守的象征,一路被全世界嘲笑。他梳着辫子、抽着大烟,在和俾斯麦会面时聊着聊着突然冲地毯上吐痰,这些都成了全世界嘲笑他的把柄。中国当时已经闭关了很多年,跟世界的差距非常非常大,在中国很洋很洋的李鸿章,到了外面的世界就会被人嘲笑,其实他也不太了解这个世界,他依然保留着天朝上国的那些东西。
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当然是最重要的一员,在“同光中兴”的四大重臣当中,李鸿章应该排在最前面,可以说李鸿章对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李鸿章整个的命运算是比较悲剧的,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不高,李鸿章死后被追谥为“文忠公”。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公”,“文忠公”比“文正公”要低一级。从宋朝开始,文人最最重视的不是生前做了什么官,而是死后的谥号是什么,一个人去世以后才真正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所以这个谥号也很关键。在知识分子头脑里,“正”比“忠”要重要,大概也就范仲淹、曾国藩这么几个人是“文正公”。李鸿章一辈子就想当“文正公”,结果死后他的谥号只是“文忠公”,比“文正公”低了一级。
俄国“十月革命节”
11月7日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节”。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节”呢?因为俄国用的是俄历,俄历的十月革命就发生在我们公历的11月7日。关于“十月革命”,历史书当中讲得很详细,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联的重兵集团在多场战役中被围歼,在接下来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当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四百三十多万人,可谓损失惨重。这个时候纳粹德国的军队离莫斯科已经非常近了,差不多都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当时苏联的使馆、政府都已经搬到了古比雪夫,找了一个后方的城市做临时的首都,相当于我们当时的重庆。但是斯大林非常勇敢,在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的这一天,斯大林决定照常在红场举行阅兵,并在阅兵式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众多史学家眼里,这是苏联军民创造的“一个冬天里的奇迹”。
斯大林的演说非常鼓舞人心,开头和结尾的两段我给大家讲讲。开头的时候,斯大林说:“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工人,集体农庄庄员,智力劳动者同志们……”这里有一个词叫“智力劳动者”,智力劳动者其实就是知识分子,当时苏联的智力劳动者是排在最后一位的,很有意思。他的演说结尾非常激动人心,斯大林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们这个曾经拥有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尔基和契诃夫、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列宾和苏里柯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伟大民族,是不可能被灭亡的。”在斯大林的鼓舞下,受阅部队接受完检阅后随即开赴前线作战,最终德国法西斯没能攻下莫斯科,苏联红军成功地进行了莫斯科保卫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