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鱼幼薇为什么叫奶甲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这首著名的《赠邻女》诗,又名《寄李亿员外》,为唐朝著名女诗人鱼玄机所作。鱼玄机,原名幼薇,字惠兰,“玄机”是其出家为女道士后的道号。而玄机的本意,即为佛家、道家称奥妙的道理。她的名字,可谓充满玄妙的韵味。然而,与她的名字比起来,她的坎坷经历显然更为传奇。

        

关于鱼玄机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正是仲春时节。《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家。”说的是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姹紫嫣红开遍,春的气息最为浓郁,正是宜嫁宜娶的大好季节。

        不过这个时候的长安城中,最风光的并非满园春色,也并非新人佳妇,而是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

        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渐趋完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一般试帖经和墨义;进士则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进士科的要求比明经科更高,当时有俗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说明进士科的难度,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唐朝的进士科考试是分级进行的,解试及国子监试、州府试等地方级别的考试在秋天举行,考试合格者于当年十月二十五日到京师,向礼部交纳解状、家状,次年正月,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二月发榜。

        此刻,正是新科进士放榜之时。按照惯例,放榜后,新及第进士要骑马游街。每每这个时候,长安城中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均会倾巢而出观看。其中当然不乏对进士们品头论足者,而更有不少权贵藏身于人群中,暗中观察,意欲从这些进士中为自家爱女觅得佳婿。新科进士中,往往有十之八九都被达官贵人们选作自己的女婿。

        今年戊寅科主考官为中书舍人李藩,共取中进士三十人,头名状元为李亿,青年才俊,风度翩翩,自然格外引人瞩目。不少人暗中打听他的来历,得知他来自荆楚之地,只是早已经娶有妻室,未免十分可惜。

        除了游街外,唐朝还有宴会和题名的习俗,即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再前往慈恩寺大雁塔,在塔壁题名留念。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在同时考取的十七名进士中最为年轻,得意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雁塔题名”只是一时盛会,之后新科进士们会伴遍游京师,足迹所至,也大多要题名留念。

        这一日雨后初晴,新科进士们来到新昌坊崇真观。崇真观本是唐玄宗时国子祭酒李齐古的宅邸,建造于开元年间,也算是有上百年的古迹了。进士们欣欣然游览了一番后,又蜂拥至南楼,争相题名留念。这群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才子刚刚离开了南楼,鱼玄机便来到了这里。

        这名年仅十五岁的少女,本是长安人士,虽然年纪尚幼,却已经是名噪京华的才女。她自小性情聪慧,喜欢读书属文,尤工韵调,致意于一吟一咏,其诗句广传于长安士族。据说连闻名天下的大才子温庭筠都闻名前来拜访,以“江边柳”为题来考她。鱼玄机微一思索,即作《赋得江边柳》(又名《临江树》)一诗: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情景俱绝,意境高远,感人至深。而此时的鱼玄机才十二岁,小小年纪,诗才着实令人惊艳。她也自此名噪京华,与温庭筠结为忘年之交,终身保持着亲密的师友关系。

        看到新科进士在崇真观南楼的题名后,性情率真的鱼玄机一时感慨,提笔在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城南的终南山云雾缭绕,眼前的题名刚劲有力,如铁笔银钩写成。可恨自己身为女子,出众的诗才空为罗衣遮盖,如今只得举头,空自羡慕这些金榜中的名字。诗句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自负和惋惜,既自负自己才华出众,又惋惜生为女儿身,无法像男子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

        这是一个少女的深沉浩叹。不过在当时的时代,一个女子不假雕饰地写出这样的诗,是典型的离经叛道,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鱼玄机却毫不在乎,她本就是一个特立独行、不耐寂寞、不甘雌伏的人,由此也赢得了疏旷不拘、任性自用的名声。

        这首诗还引起了新科状元李亿的注意,他对能写出这样诗句的女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结识她,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求恳朋友从中介绍。当他终于站到鱼玄机面前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个女子除了诗才出众外,还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从他看到她的第一眼开始,他便狂热地爱上了她,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甚至完全忘记了自己家中已经娶有正妻的事实。

        而鱼玄机虽自傲才貌,忽得长安最引人瞩目的状元追求,还是有些受宠若惊。以她之为人,自然不甘心为人小妾。只是当爱情来临的时候,身份、地位于她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她爱上了李亿,情愿嫁他为妾。李亿进士及第后任补阙(与拾遗同为谏官),正好在京为官,特意为鱼玄机在长安买了一处宅邸,二人度过了一段郎情妾意的美好时光——一起打马球,一起吟诗作对,风花雪夜,恩爱异常。这是鱼玄机一生中最快乐、最恣意的一年。

        也就在这一年,与温庭筠齐名的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抑郁病死,年约四十五岁。同是这一年,日后决定鱼玄机命运的温璋还在外地为官,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刺史,已经以“严酷”知名。

        两情相悦虽然甜美,幸福却总是如履薄冰。到了大中十三年(859年)的春天,李亿正妻终于得知丈夫在京师偷娶外室一事,大吵大闹,写信逼迫丈夫立即休掉外室,辞官回鄂州老家。李亿畏惧妻子,不敢不从,于是写下休书,黯然与鱼玄机分手,并离开京师回了鄂州。这段美好的日子仅仅持续了一年。

        也就是在二人被迫分离的这一年,唐宣宗因服用道士仙药,疽发于背而死。宦官势力扶持唐宣宗长子郓王李漼登基,是为唐懿宗。

        心上人离开后,鱼玄机依旧一往情深,日夜思念。她甚至写诗给李亿,表示愿意退而求其次,去鄂州执箕帚侍候夫人,以求得一席之地。得不到答复后,她便毅然踏上了前去鄂州追寻李亿的路途。只是,当鱼玄机到达汉阳时,夫人依旧态度坚决,绝不容许她与丈夫见面,她不得不隔着汉江与对岸的李亿遥遥相望。

        正是在这一段空自相思相忆的时间里,鱼玄机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有《隔汉江寄子安》: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这首诗浪漫缠绵,情真意切,明人钟惺由此赞誉鱼玄机为“盖才媛中之诗圣也”(《名媛诗归》)。

        如此浓冽幽怨的离愁,依然没有感动铁石心肠的李亿夫人。这一年的秋天,鱼玄机失望之下,又独自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游览。也就是在那里,她结识了女伴国香,后来她怀念这段情谊,还特意寄诗给国香。

        即使在江陵,鱼玄机也没有忘记身在鄂州的李亿,情致缠绵,愁肠百结。在相思的煎熬下,又有《江陵愁望寄子安》一诗: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但满腔柔情始终得不到回应,痛苦之下的她多少有些绝望。她没有再去鄂州,而是直接回到了京师长安。她此刻已经明白,李亿断然不可能再回到她身边了。

        咸通元年(860年),鱼玄机来到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根据《唐两京城坊考》,咸宜观位于亲仁坊西南隅,因紧靠东市,是个繁华热闹的地方。鱼玄机之出家,自然并非真心“志慕清虚”,有心修道,而是兴之所致,希望能够找到另一片精彩人生的舞台。

        唐朝自立国之初,唐高祖便攀附道教始祖李耳(即老子)做祖先,以此增强从隋朝手中夺取天下的合法性,并将道教列在三教(指儒学、佛教、道教)之首。道教拥有很高的地位,享有很大的特权,甚至独立于法外,道士、女冠犯罪,“所由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唐会要·卷五十》)。而道教也不似佛教那样提倡禁欲,以舒服自在、追求享受为目标,因此唐朝士大夫入道游仙者络绎不绝,而道观多成为交际和游览的场所。加上唐朝的时代特色便是任情旷达,不受约束,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不拘礼法的女子大有人在。京师中的名媛女冠都喜欢广泛的社会交往,吟诗作对,或是吟咏遣怀,或是与人酬唱,清俊济楚,簪星曳月,逐渐形成了以道观为中心的团体。鱼玄机风采绝艳,一加入其中,便成为了佼佼者,风月赏玩之佳句也广播于士林。

        鱼玄机一代才色,才敏过人,奔走慕悦其人的男子自然不在少数。她也广为交游,与她来往酬唱的名士们不在少数,从她存世诗歌中能够考订的便有同住亲仁坊的侍御史李郢(一名端公,字楚望,大中十年进士)、大才子温庭筠、员外郎李近仁、昭义节度使刘潼等。她的诗如实记载了她的交游生活,直接表露了内心世界,诗意大胆敞怀,率性真实,不讳言情,毫不掩饰自己多思而深沉的感性,以及渴望生命欢愉的追求,以致被时人认为“自是纵怀”,“乱礼法,败风俗”。鱼玄机却毫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男人的抛弃确实深深伤害了她的感情,但却没有伤害她的才情。她始终是真诚而率性,豪迈而爽朗的。生命是草,就要翠绿;生命是花,就要艳丽。

        只是,这种应酬权贵名士的生活表面看起来热闹风光,其实不过是她用来忘记不幸婚姻的一种鲜活形式,她的内心深处,未必真正平静过。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她想到的依然是那个抛弃了她的负心汉。

        到了咸通四年(863年),与鱼玄机交好的昭义节度使刘潼调任河东节度使,需前往太原上任,她也主动要求到刘潼府中当差。也许她想要有一番作为,但她更多的是想要离开京师这个是非之地。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亿不知怎的得知了消息后,竟然赶来山西找她。也许这是他的本意,他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真正忘记过鱼玄机,是以随时随地在留意她的动向;也许是刘潼有心成人之美,以邀请李亿到山西做幕僚为名,刻意撮合。以李亿性格来看,应该后一种情况可能性更大。

        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这次意外邂逅,令二人本来就没有完全熄灭的感情之火再一次炽燃了起来。一对有情人手牵着手在山西游山玩水,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

        这一段快乐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三年后刘潼调任为西川节度使为止。咸通七年(866年),李亿重新回到鄂州妻子身边,鱼玄机则回到京城,再一次来到咸宜观出家。根据后来鱼玄机多次寄诗给李亿的情形来看,二人临分手之际,李亿多半承诺过什么,比如会来京师再次相会之类,鱼玄机信以为真,苦苦等待,但始终没有等到李亿回头。

        这期间,鱼玄机在山西结识的才子左名场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二人有过一段交往。有野史小说描写说左名场容貌酷似李亿,鱼玄机不过借他聊以安慰而已。但这之后不久,鱼玄机正式更名为鱼玄机,似已翻然醒悟,有与过去决裂之意。

        幻想虽然破灭,希望却没有就此沉沦,她依旧是“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希冀能找到一份真正的爱情。只是,那些男人都似漂浮不定的灞上柳絮,只是在她生命中匆匆飘过。这使得她对男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愿意再被男性掣肘人生,以致不久后便写出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千古名句。

        咸通九年(868年),鱼玄机因“戕婢”事件被捕入狱。事情的经过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鱼玄机因邻院邀请出门,临行前叮嘱婢女绿翘说:“如果有客人登门,便告知我在何处。”绿翘答应了。然而当天日暮回来,绿翘告知说:“某客来过,知炼师不在,未下马便走了。”鱼玄机由此怀疑绿翘与某客有染,夜里掌灯关门盘问。绿翘回答说:“我执巾盥伺候炼师数年,一直检点,不令有似是之过。某客到后敲门,我只隔门答道:‘炼师不在。’客无言,策马而去。若云情爱,不蓄胸襟多年矣。”鱼玄机听了更加生气,便脱光绿翘衣服拷问,鞭笞百数。绿翘始终不肯承认与某客有私,垂死之时,索要了一杯水,以水酹地,说:“炼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我今必死于毒手矣。无天则无所诉,若有,谁抑我强魂?是不蠢蠢于冥莫之中,纵尔淫佚!”说完便倒地身亡。鱼玄机想不到弄出了人命,大为恐慌,便悄悄将绿翘埋在了后院。有旁人问起,便说绿翘与人私奔逃走了。后来某一日,有客人到咸宜观宴饮,又到后院小便,“见青蝇数十集于地,驱去复来。详视之,如有血痕且腥”。他感到很奇怪,便悄悄告诉了仆人。仆人兄长刚好是亲仁坊的街卒,曾经向鱼玄机借过钱财,但鱼玄机未予理睬,正怀恨在心,听说后立即带人赶到咸宜观后院,挖出绿翘尸体,犹自“貌如生”。鱼玄机被捆送到京兆府,对杀婢一事供认不讳。她入狱后,有许多朝士为她开脱说情。京兆尹温璋也不敢轻易决断,便“表列上”,意思是将案情写成奏章上奏皇帝,请皇帝决断。然而,到了这年秋天,鱼玄机还是以杀人罪名被杀。

        正是在监狱中,鱼玄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赠邻女》一诗。诗中表现出独特的叛逆性,既有女子渴望追求爱情的大胆表述,也充分认识到女性自我价值的自信,向男尊女卑的时代发出了强烈的抗争之声。

        鱼玄机“戕婢”一案,实在有诸多可疑之处。且不说案情经过离奇,完全不合常理,单就量刑来说,便令人匪夷所思。唐朝等级制度森严,人分三六九等,有着鸿沟般的等级划分。绿翘是奴婢的身份,《唐律》中规定,“婢乃贱流,本非俦类,奴婢并同畜产”。就是说,绿翘的地位,在她主人的眼中,跟一匹马、一头羊,没什么区别。鱼玄机杀死了绿翘,一般情况下,只需被官府杖打一百就可以了事。最严重的情况,也不过是被判流放到边远地区一年而已。而鱼玄机却独独以“戕婢”被杀,其中内幕着实令人怀疑。鱼玄机个性率直,只有她喜欢并愿意交往的人,才能够成为她的入幕之宾。对于那些她看不上的人,地位再高,她也不屑一顾。传说正是因为如此,她得罪了一些了不得的权贵人物。她的被杀,大概正因为如此。今人已经考证,鱼玄机所谓的“戕婢”一事,也是被人刻意陷害,有人杀了绿翘后埋尸于咸宜观后院,再有意挖出,嫁祸于鱼玄机。鱼玄机在监狱中也有“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之句,似有为自己辩冤之意。

        不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一代传奇女诗人鱼玄机最终以悲剧命运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白刃血蝤蛴之领,赤棒肉凝脂之肤,人生惨辱,至此已极”。明末清初黄周星也为鱼玄机的被杀深为叹息。但斯人已逝,她的故事以及留下的五十首“缘情绮靡,使事偏能艳动”的诗歌却流传了下来。直至今日,鱼玄机依然是女性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李亿



        李亿,字子安,生卒年月不详。李亿的籍贯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湖北鄂州人,有人认为他是山西人,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江东人,因缺少史料记载,只能从他人行踪及诗歌中的诗意来考证。

        公认的看法,认为李亿为山西(今山西)人氏,证据是当时身在长安的温庭筠写过《送李亿东归》一诗,而温庭筠本人也为山西人,山西刚好在长安之东北。

        另有一种说法,也是由温庭筠《送李亿东归》诗意来推断,认为李亿是江东人,这样才能完全符合“东归”的字意。另鱼玄机有诗《浣纱庙》一首,是关于西施的咏史诗,也被认为是鱼玄机跟随李亿到过江东的证据。

        不过作者更倾向于认为李亿为荆楚鄂州(今湖北武昌)人氏,鱼玄机的行踪更契合这种说法。鱼玄机生平只有两次远游,一次为荆楚之游,一次为山西之行。根据她的诗意来推断,她去荆楚是为了寻找李亿,而到达目的地鄂州后不得不与爱人隔汉江相对,显然是因李亿正妻不容的缘故;去山西则是因为她与河东节度使刘潼交往,在其府中做幕僚。由这两次远游可以推断,李亿应为鄂州人。根据温庭筠《送李亿东归》字意来看,也完全说得通,因鄂州也在长安之东南,也可以称作“东归”。

        另关于鱼玄机任刘潼幕僚一事,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李亿在刘潼府中为幕僚,同时携带鱼玄机上任。坚持此说者无非认为女子做幕僚于情理不合,但鱼玄机本身就是个疏旷不拘的女子,自负有男子之才,所以作者认为她做幕僚是相当可信的。不过根据鱼玄机诗意来推测,李亿这一段时期人也在山西。二人之前本已经分手,此次山西之行,导致鱼玄机再次旧情复燃,即使后来她回到长安,继续做她的女道士,也始终对这段生活追忆不已。

        无论真实情况如何,李亿的生平绝大部分事迹不可考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籍贯有争议只能进一步证明他在历史上的无足轻重。他得以留名青史、为人注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娶了女诗人鱼玄机为妾,不然的话,他的人生履历中也只能留下大中十二年(858年)戊寅科状元这一笔。

        据《文献通考》及《登科记考》等书记载,终唐一朝,一共举行过二百六十五次科举考试,因各种原因只产生了二百五十二个状元。作为其中的一个状元,李亿生平事迹不见记载,也无任何诗文传世,可见此人性情软弱,实在不足以成事,而被他抛弃的女子鱼玄机却留下了一卷诗集,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引来后世无限的遐思。鱼玄机后因杀人而被处死后,李亿亦不知所终。

        

关于温庭筠



        温庭筠,本名温岐,字飞卿,山西祁县人。少敏悟,文思神速,韵格清拔,诗、词、赋俱佳,与李商隐齐名,时人称“温李”。不过跟李商隐一样,温庭筠终身失意于仕途,以致写下来“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的激愤诗句。

        温庭筠一生,逸事颇多。除了文才好外,他还精通音律,“有丝即弹,有孔即吹”,“最善鼓琴吹笛”,能达到如此地步,真可谓神人,已经达到了武侠小说中飞花摘叶即可伤人的境界了。可惜大才子也并非没有缺陷,《北梦琐言》中记载温庭筠其人相貌奇丑,外号“温钟馗”,外貌形象与他温文尔雅的名字全然不符。

        又传闻温庭筠年轻时是个不羁浪子,他游迹江淮时,住在亲戚姚勖家。姚勖当时任扬子留后,经常接济财物给温庭筠,但温庭筠却不务正业,将这些钱都花在了青楼里面。姚勖知道后怒其不争,用板子痛打了温庭筠一顿。后来温庭筠屡次参加科举不第,他姐姐温氏认为弟弟是被姚勖打傻了的缘故。刚好有一次姚勖来拜访赵颛(温庭筠姐夫),被温氏一把扯住,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弟年少宴游,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遂无成,安得不由汝致之。”姚勖又气又恼,回家后竟然因此而病死。

        关于温庭筠的真实生平,素来争议不断,本文以鱼玄机为中心,不及细考证温庭筠行踪,因而采用普遍观点:

        大中十年(856年)以前,温庭筠人在京师长安,并参加了大中九年(855年)的科举考试,这也是温庭筠最后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因其帮助左右考生作弊,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于次年被贬为随县尉。小说中所提到贬斥敕书即为原文引用,为时任中书舍人的裴坦所制,是当时传诵极广的敕文。温庭筠赴任随县尉时,路过襄阳,为节度使徐商所留,从此一直呆在襄阳。

        咸通二年(861年),徐商已经调去长安,温庭筠也不得不前往江东。

        咸通四年(863年),发生了温庭筠因为犯夜禁被虞候折齿败面一事,他随即前往长安求助权贵雪冤。此时,他已经五十一岁。小说中将温庭筠在江东折齿败面的故事提前到了他的青年时期。

        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

        咸通七年(866年),以国子助教主持国子监试。之前不断扰乱科举的温庭筠突然变得公正严格,并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由此得罪了宰相杨收,不久即贬为方城尉,未到任,之后生平不可考。

        鱼玄机与温庭筠的交往,应该是自大中十年以前开始,她写给温庭筠的两首诗中,颇有怨意,表明二人交往日久。

        而传说温庭筠在鄠县传舍遇到微服出行的皇帝,因不认识龙颜、傲然诘问一事,本是发生在唐宣宗身上。据五代时人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当时问道:“公非司马、长史之流?”唐宣宗回答说:“非也。”温庭筠又问道:“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唐宣宗说:“非也。”他堂堂皇帝之尊,竟然被对方如此看成是司马、长史、参军、主簿、县尉之类的芝麻小官,当然很不高兴。不过在小说中,则将故事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唐懿宗身上。特意说明。

        

关于李可及



        李可及是唐朝第一个被封朝廷官职的伶官,且官任威卫将军,算是史无前例。其人生平事迹不详,善音律,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歌星,为皇帝宠幸不说,还被京师士民疯狂地追捧。可见追星一事,古已有之。

        

关于韦保衡



        韦保衡,字蕴用,京兆人。祖父韦元贞、父亲韦悫都是进士及第,所以,他也算是出身于书香门第。韦保衡虽然也是进士及第出身,但是这却并非来自他的真才实学。当时他的座师(科举制度下,主考官被称为座师)是王铎。王铎认为韦保衡并非有真才实学,因此不打算录取。但韦保衡仪表堂堂,英俊潇洒,为唐懿宗所瞩目。大概在这时候开始,皇帝心中就打算将韦保衡选为爱女同昌公主的驸马了,不过当时公主的年纪还小,自然不便明言。于是,唐懿宗出面干预,韦保衡总算进士及第。但与他同科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保衡以幸进无艺,同年门生皆薄之”(《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萧遘传》)。

        咸通十年(869年)正月初九,同昌公主下嫁右拾遗韦保衡,诏以保衡为起居郎、驸马都尉。唐懿宗倾宫中珍玩作为公主嫁妆,赐公主宅第于广化里,宅第窗户皆以宝玉装饰,井栏、药臼、槽匮用金银装修,又以金缕编织箕筐,赐钱五百万缗,竭尽奢侈豪华。同昌公主家有一种“澄水帛”,长约八九尺,似布又比布细,色亮透明,光可照人。据说帛中有龙涎,能消暑。夏日炎炎的时候,将其挂在房子里,满座皆觉凉爽,暑气全无。同昌公主又用红琉璃盘盛夜明珠,家里晚上光明如昼。

        而韦保衡娶了同昌公主后,便开始青云直上,由翰林学士开始,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跻身于宰辅的高位。十分可惜的是,金枝玉叶的公主出嫁的第三年,不幸染病,不治身亡。唐懿宗思念爱女,悲痛交加,不但自制挽歌,还命宰相以下官员尽往吊祭。二十多名为公主看病的太医都被处斩。宰相刘瞻和京兆尹温璋上表力谏,均被贬出京师,温璋由此自杀。

        韦保衡当了宰相后更加目空一切,对座师王铎、同学萧遘、于籍等均打击报复。然而唐懿宗病死后,韦保衡恩宠渐衰,不久被贬,后被赐死。

        小说中所提及的九鸾琥珀钗为南朝潘玉儿所有。南朝萧齐时,东昏侯萧宝卷专宠淑妃潘玉儿,为她盖起神仙、永寿等大殿,又用黄金凿成莲花贴在地上,让潘玉儿在上面行走,称作“步步生莲花”。萧宝卷为了讨好潘玉儿,曾花费一百七十万钱,为她购买到一支九鸾琥珀钗,奇珍无比。到唐朝时,九鸾钗辗转落入同昌公主之手。公主死后,九鸾钗下落不明。公主死前梦见有人来取九鸾钗一事,见载于《太平广记》。

        

关于温璋



        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六世孙,山西祁县人,与温庭筠同乡。温璋非科举出身,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其人好严刑酷法,以“为政严明,力锄宿弊”出名。

        小说中“乌鸦诉冤”的故事,取自《北梦琐言》温璋之故事。“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则取自会昌年间京兆尹薛元赏之故事。温璋后来因进谏同昌公主案不成饮毒自杀,均为历史真事。

        

关于黄巢



        黄巢出身于山东一个世代贩盐的商人家庭,其人自小聪明伶俐,爱读书,诗也写得不错。他年纪还小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父亲与一老人以菊花为题作联句。那老人一时未就,黄巢在旁见了却脱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黄巢父亲怪他不礼貌,欲教训他一通,那老人劝止说:“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黄巢应声咏了一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豪迈倔强,傲世独立,有冲天凌云之志,男人的勃勃雄心一览无遗。事见宋人张端义《贵耳集》。黄巢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另类,其中凸现的意蕴,不是司空见惯的爱国忠君和讥讽时弊,而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极权欲望,是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物的雄心壮志。张端义于《题菊花》诗下注道:“跋扈之意,现于孩提时。加以数年,岂不为神器之大盗耶!”

        儒生通常将“修身齐家治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黄巢是读书人,开始表现还不是那么跋扈,也是走传统的建功立业之路——参加进士考试。据说黄巢的父亲给他取名为“巢”,就是指望儿子日后能够荣登科榜。“巢”可书作“窠”,音科,民间吉祥语中有“五子登科”之说。然而,黄巢的运气不是那么好,屡战屡败,数次参加考试,每一次都名落孙山。落第后的黄巢终于绝望了,决定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他题了一首《不第后赋菊》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流露出黄巢对长安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渴望,还有对无上的权力的渴望。此时,黄巢的理想不再是进士及第那么简单,他的理想,或者说野心,已经演变成凌云之志,而长安就是理想的彼岸。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农民军杀进长安。他乘坐金色肩舆,其部下全都披着头发,身穿锦袍,束以红绫,手持兵器。铁甲骑兵行如流水,辎重车辆塞满道路,农民军队伍浩浩荡荡,延绵千里,络绎不绝。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数十人赶来迎接,长安居民夹道聚观,场面极为壮观。这一刻,是黄巢人生中的巅峰时刻。

        张直方其人性格、事迹正如小说中所描写。他主动投降黄巢后,颇得农民军信任。但张直方心念旧情,将许多无处可去的唐大臣冒险藏在自己的永宁里府第里,人数多达数百名,结果被黄巢发现,张直方全家都被杀死。因此有人认为张直方先前不过是伪降黄巢。历史人物因为当时所处的复杂环境与局势,已经很难完整复原。根据当时的情况看来,张直方投降黄巢为情势所逼,并不一定心甘情愿,但是为了性命和前程,只得如此。

        黄巢取得长安后,只知道固城自守,结果很快陷入唐军重重包围。经过反复鏖战,于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退出长安,并于次年被追杀于泰山狼虎谷。

        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巢并没有死,而是在洛阳当了和尚。五代陶谷《五代离乱记》中记载:“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加强这种说法的是《全唐诗》中收有黄巢的一首《自题像》诗:“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颇有繁华落尽的苍凉诗意。

        

关于裴玄静



        裴玄静事迹见《太平广记》:缑氏县令升之女,鄠县尉李言妻也。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及笄,以妇功容自饰。而好道,请于父母,置一静室披戴。父母亦好道,许之。日以香火瞻礼道像,女使侍之,必逐于外。独居,别有女伴言笑。父母看之,复不见人,诘之不言。洁思闲淡,虽骨肉常见,亦执礼,曾无慢容。及年二十,父母欲归于李言。闻之,固不可,唯愿入道,以求度世。父母抑之曰:“女生有归是礼,妇时不可失,礼不可亏。倘入道不果,是无所归也。南岳魏夫人亦从人育嗣,后为上仙。”遂适李言,妇礼臻备。未一月,告于李言:“以素修道,神人不许为君妻,请绝之。”李言亦慕道,从而许焉。乃独居静室焚修。夜中闻言笑声,李言稍疑,未之敢惊,潜壁隙窥之。见光明满室,异香芬馥。有二女子,年十七八,凤髻霓衣,姿态婉丽。侍女数人,皆云髻绡服,绰约在侧。玄静与二女子言谈。李言异之而退。及旦问于玄静,答曰:“有之,此昆仑仙侣相省。上仙已知君窥,以术止之,而君未觉。更来慎勿窥也,恐君为仙官所责。然玄静与君宿缘甚薄,非久在人间之道。念君后嗣未立,候上仙来,当为言之。”后一夕,有天女降李言之室。经年,复降,送一儿与李言:“此君之子也,玄静即当去矣。”后三日,有五云盘旋,仙女奏乐,白凤载玄静升天,向西北而去。时大中八年八月十八日,在温县供道村李氏别业。

        本小说中以裴玄静出嫁为引子,她当时的年纪,虚构为二十七岁。唐朝立国之初,为了恢复经济,朝廷大力鼓励婚嫁。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新唐书·卷二》)。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新唐书·卷五十一》),将法定的结婚年龄降得更低。而实际上,低于法定结婚年龄就成家的人不在少数,如太平公主次女薛氏十一岁就已经出嫁。按照当时早婚的习俗看来,裴玄静二十七岁出嫁已经属于名副其实的老姑娘。

        唐朝婚礼从古礼,“昏时”行礼,即夜间结婚。车服均尚黑,意为阴,表示与时相称,与当今嫁娶尚红迥异。

        

关于李近仁



        李近仁真实的历史身份为曹州刺史李续长子,累官员外郎、郎中、汝州刺史,另有弟李体仁。

        鱼玄机有《迎李近仁员外》一诗:“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显示出二人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本故事为历史探案小说,并非人物传记,根据情节需要将李近仁身份演绎为江东商人。

        

关于于阗尉迟氏



        西域于阗国全称为尉迟于阗国。尉迟并非中国常见的姓氏,而是于阗国名前的头衔,意思是“征服者、胜利者”。于阗王族本姓王,但自第三代于阗王起,改用头衔尉迟作为姓氏。天宝年间,于阗国王尉迟胜入唐,唐玄宗李隆基嫁以宗室之女,并授予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起兵叛乱,尉迟胜将国政交给其弟尉迟曜,自己亲自率军队赴中原,援助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尉迟胜留在长安终老。尉迟钧便是其后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