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张之洞的父亲张瑛简历四、若康有为能为我张之洞所用,岂不更妙

四、若康有为能为我张之洞所用,岂不更妙

        江宁城水西门外,有一个占地约七百亩的大池塘,名叫莫愁湖。相传东汉洛阳城里有个女子名叫莫愁,远嫁江宁卢家。卢家为迎娶她,筑别院于此池塘边。莫愁一生平顺。她虽是一个极普通的女子,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点名气。梁武帝有一首流传很广的乐府歌辞,就是专门咏的莫愁。开头两句“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江宁城中三尺小儿都能背诵。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作了一首七律,结尾两句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竟然说开创大唐最为辉煌时代的玄宗皇帝还不如莫愁的丈夫。这样一来,莫愁便成为一个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中国古代民妇,莫愁湖也便跟着出了大名。

        莫愁湖四周树木葱茏、风景清幽,阳光照射在乎静如镜的湖面上,水光潋滟,清亮可人,是一个极好的休闲游览之处。风和日丽的时候,江宁城里的名利之徒,会常常借此暂且摆脱一下世俗的名缰利锁,获得片刻的心境安宁。至于文人墨客们,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露,都有撩起他们游莫愁湖的雅兴。他们会在这里领略历史的沧桑,获取诗文的灵感。历代江宁城主便因此而在莫愁湖畔建起了不少楼台亭阁,以便更多地吸引游人。围绕着莫愁湖的著名建筑有郁金堂、湖心亭、赏花亭、光华亭、长廊、曲榭,把莫愁湖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遂有金陵第一名湖之称。

        这是千个初冬的晴朗日子,阳光温和,小草虽大半枯萎,而树叶却多数还留在枝桠上,只是颜色变得暗黑,犹如翠衣上加了一件深色外套,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九九严寒。几株高大的枫树上挂满了红红黄黄的五角叶片,给略带几分肃杀的冬景增添不少亮丽的色彩。

        在三三两两的游客中,有一位三十七八岁的男子。他中等身材,略微有点胖,白白净净的脸皮,嘴唇上留一口乌黑的八字短须。头戴一顶茶色小圆帽,身穿一件黄褐色的布长衫,夹杂在游人中,没有丝毫的特别之处。然而此人却非同一般,他就是名动海内的康有为。

        康有为乃广东南海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书香的大家族中。

        他从小聪颖过人,且抱负宏大。十岁丧父后,便跟着做学官的祖父读书做文章。他博览群书,记性悟性都特别出色,本是一个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仕途的好料子。无奈他厌恶八股文,又极爱读那些与应试无关的杂书,故功名场中极不顺利,直到三十六岁时还只是秀才。

        广东乃近代中国风云际会的重要省份,康有为受家族和环境的影响,从小便仰慕曾国藩、左宗棠和骆秉章等人的事业,志在用世。目睹国家的外患内忧,百姓的贫穷困苦,康有为忧心忡忡,竭力寻求救世的学问。他从程朱转阳明,又从阳明入佛学,均未找到药方。后在忘年交翰林张鼎华的影响下,开始注重时务和西书。二十二岁时,康有为来到香港考察,见原来的一个渔村荒岛,在英国人的治理下,不过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便成了一个繁荣的都市。这里货物山积,生活富裕,管理有序,文明礼貌,远非内地所可比拟。香港的现实,使他确认中国的出路在于向西方学习。

        光绪十四年,康有为再次北上参加直隶乡试。在京期间,他广为结交开明学生和士绅,深入了解朝廷的政治动向。他希望通过向朝中权要上书的途径,来阐明自己的救国主张,以期引起最高层对自己的重视。他先是向军机大臣潘祖荫致书求见。不料他初见潘时,便大谈改革变法,把潘吓了一跳,便以长辈的身分教训他应熟读大清律例,不可想人非非,轻言变法。潘祖荫到底是个清流领袖,惜才爱才,是他的本色。他虽不喜欢康有为的轻率造次,却也没有给他太难堪,勉励他好好读通圣贤之书,又送他二十两银子作盘缠,要他尽快离京回粤,以免生事惹祸。

        康有为回到寓所,越想越不是味道。他怕自己方言很重的叙说,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于是又提起笔给这位在士大夫中素负重名的老才子写了一封长信,指出“大厦将倾而酣卧安处,若罔闻知,真所谓安其危而利其灾”的国势现状,希望能借潘之言“感悟圣意,使翻然有欲治之心”。但这封信如泥牛人海,再无回音。康有为失望之余,又向学界领袖、同治帝师大学士徐桐上书,谁知不懂世故的康有为看错了人。徐桐乃彻底守旧派,凡听新、高、洋之类的话便厌恶,且架子极大。在徐桐的眼里,康有为简直是一个狂妄的无稽之徒,他拒绝接受康有为的信。徐桐的傲慢,使康有为极为不快,但他仍不灰心。他听说从西洋回国不久的曾纪泽是个通达明白、礼贤下士的君子,便又投书曾纪泽。曾纪泽对康有为颇为欣赏,他亲到南海会馆看望康,与他商讨澳门及变法等问题。但终因地位的悬殊与相知的不深,曾康之间这次见面,没有对康有为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康有为仍不罢休,又写信求见翁同龢,但翁同龢因对康有为了解不够,拒绝了康的求见。康又写信给都察院都御史祁世长,这封信也无回音。一连串的挫折,不仅对康有为心灵打击甚大,还影响了他的功名。这次乡试,他的文章已被列为第三名,但徐桐视他为狂生,强行命令主考官将他的名字刷下,中举之望再次破灭。

        但这一系列的打击,反而刺激了康有为,使生性倔犟的他更加执著了。他借当时皇陵附近山崩的机会,越过阻挡他的王公大臣们,直接向慈禧、光绪上书,并标了一个极为刺眼的题目:为国势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变折。在这份折子中,康有为将中国喻为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卧不能起,手足麻木,百窍迷塞,内溃外侵,百脉溃败,病入骨髓,而这还不是最大的忧虑,最大的忧虑是皇太后、皇上无欲治之心,赫然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三项建议。康有为乃一介布衣,根本无权向皇帝上折,于是他只能请大臣代递。他找到国子监祭酒,即甲申年弹劾掉恭亲王及全班军机的盛昱。盛昱为康有为的爱国激情所感,将其折交给翁同龢。

        但翁读了这份折子后,觉得语气太亢直,不合宜,予以谢绝。盛昱又去找祁世长。祁当面盛赞康有为的忠义,答应为其代奏,但临时又变卦失约。于是这封饱含康有为心血的折子终于未能到达光绪的手中。康有为在京师的活动,没有取得成效,只得快快离京回家。

        回到广州后,他结识了从四川来到广州的经学大师廖平。廖平接续龚自珍、魏源的学业,治的是今文经学。康有为为廖平的学说所折服,转而潜心于今文经学的研究,他终于从冷落千余年的今文经学中找到改革变法的理论根据。从此,他以今文经学中的通三经、张三世为基础,演绎出自己的一套维新理论。在他所亲手创办的万木草堂中,他一边教学传道,一边发愤著作,将他的研究和思考写进《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中。前书将祖祖辈辈士人尊奉的古文经学,宣布为刘歆所伪造的学说,后书把夏商周三代历史称之为孔子为改制所拟托的理想,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孔子的托古改制。这种惊世骇俗的说法,无异于给死水一潭的中国学界和政界投入一颗惊天动地的炸弹,引来无数士绅官员们的愤恨抗议,直欲把康有为食肉寝皮而后快。《新学伪经考》一书因此而不得不毁版停印。《孔子改制考》也因此而未能付梓,只是以手抄本在民间流传。但康有为的学说,却赢得了他的万木草堂的学生梁启超、陈千秋、徐勤等人的五体投地的崇拜,也获得了海内无以计数的有志之士的敬重。

        前年,他终于中了举。中国军队彻底败于日本的惨痛事实,使得全国上下稍有头脑的人都意识到非变革不可,不变革真有亡国灭种之祸,从而对具有先知先觉的康有为更表尊敬。今年春上,当康有为振臂一呼,几乎所有应试的举子全都予以热情响应,“公车上书”便以亘古未有之先例载人史册。同时,也使得康有为成为变法维新的当然精神领袖。会试发榜,康有为中了进士,分发工部任主事。

        康有为借这股士气,在京师创办《万国公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在京师出现的第一张报纸,以介绍世界各国情况作为其主要内容,间或也发表一些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等人所写的政论文章。《万国公报》的发行,在北京引起的反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接着,康有为又创办强学会,以强大中国作为该会的宗旨,借此以团结同志壮大力量。强学会得到了北京不少开明中下级官员的支持,纷纷入会,连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的袁世凯也积极人会,并捐银五千两。翁同龢、李鸿藻、孙家鼐等京中大老都对强学会予以支持。李鸿章也表示愿意人会。但强学会将李鸿章视为汉奸祸国殃民者之流,拒绝他人会的申请,甚至连他捐的两千两银子也不收。

        但朝廷中也有不少王公大臣对这些事大为不满。他们认为在京师结会办报,其居心难以测度,宜严加监视防范。一批庸员俗吏也对此看不顺眼,攻击指责声时时不断。有人担心节外生枝,劝康有为离开京师,暂避风头。康有为也意识到京师阻力太大,又一时难以成事,而中外交通的重要码头上海,其环境相对来说较宽松些。于是康有为以创办强学会上海分会为由,离开北京南下。

        上海是两江所辖之地,署理江督张之洞,正以兴办洋务实业的巨大成就,隐然取代李鸿章成为天下督抚的首领,深受慈禧、光绪赏识。康有为也看中了张之洞。他想:若是取得张之洞的支持,不仅对在上海办强学会有好处,而且对今后的维新事业也都大有好处。不过,康有为听不少人说张之洞不好打交道,架子大脾气乖张,又自视甚高瞧不起人。说不定他根本就拒绝接见,即便是勉强接见了,也可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或是斥责,或是奚落,就像他对待许多有所干求的谒见者那样。同样心高气傲的康有为,最为忍受不了别人的轻蔑。犹豫了好几天,康有为以大丈夫能伸能屈为勉励,丢开一切顾虑,毅然又从上海北上来到江宁。

        到了江宁城后,他没有向总督衙门投书求见,而是先去拜访官场士林中的朋友,从那里得知仁梃落水身亡及张之洞近来心情郁闷的信息。他暗思这次来的真不是时候,打算再住两三天便回上海去,过了冬天后再说。前天下午,他去拜访名翰林钟山书院主讲蒯光典,恰逢陈衍也在座,三人洽谈甚欢。蒯光典和陈衍赏识康有为的才华,同情他的维新变法主张,表示遇有机会,一定将他引见给张之洞。康有为于山穷水尽中看到了柳暗花明,颇为欣慰。

        今天一早起来,康有为觉得心情顿时轻松起来,便对随侍来江宁的学生徐勤说:“我去莫愁湖逛逛,你今天不要出去,就等在客栈,若书院方面有消息,你到莫愁湖找我。”

        这时康有为正信步向湖畔的一座古建筑走去。这是一座二层五间的楼房,来到近处,院墙正门顶额上的三个大字迎面扑来:胜棋楼。在正门与楼房之间的庭院里,有一张方形石桌,桌面镌刻着一幅棋盘,方桌四周有四个石凳。康有为走进楼房的一楼正厅,对面的墙上高悬着一幅人物画像。此人面容威严,身躯壮伟,身穿团花金粉王袍,头上戴一顶黑色乌纱帽,帽子左右有两个向外延伸的附加物,酷似蜻蜓的翅膀。画像右上角有一行字:大明中山王徐达。这里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故事。

        徐达与朱元璋本是从小要好的穷苦放牛娃,后来一同投军。徐达英勇善战,又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终于辅佐朱元璋做了大明王朝的天子,他自己也成了开国元勋,拜丞相封魏国公。有一次,朱元璋和徐达一道来到莫愁湖游玩。游览途中,在湖畔一座宋代传下来的楼房边稍事休息。朱、徐都酷爱下棋。小时作牧童时,便常在山坡田头下着玩,以一捆柴或一个雀蛋做赌注。朱元璋一时兴起,邀徐达下棋,徐达问以何物作赌注。朱元璋说,以这座楼房,谁赢归谁。徐达笑道,到底是做了皇帝,口气大了,这座楼房不知可以换多少个雀蛋。朱元璋不以为忤,哈哈大笑。

        一局下来,朱元璋输了,这座楼房便归徐达所有。徐达死后追封为中山王,徐氏后人便以此地为中山王的祭祀之地,将此楼改名为胜棋楼,以纪念当初君臣相得的这段佳话。

        康有为久久地凝视着徐达的画像,想像着五百年前那场莫愁湖畔的君臣博弈的欢乐情景。志在天下的维新派领袖完全陶醉于其间了。他多么希望今上就是明太祖,而自己就是那辅佐帝业的中山王啊!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君臣之间也来个围棋赌墅,留一段美谈长留后世子孙!

        正在凝神遐想之际,徐勤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老师,钟山书院的陈先生打发人来说,下午一点去督署见张制台,十二点正,他派轿子来客栈接你。现在已十点半了,赶快回去吧。”

        马上就可以见到赫赫有名的张大帅了,康有为欢喜之中不免夹杂着一丝儿紧张:这场“游说”二人戏该如何上演呢?“说大人则藐之”,康有为想起亚圣孟轲的名言,顿时增添了勇气。他拉着徐勤的手,兴奋地说:“我们赶快回客栈吃午饭!”

        刚吃完饭,钟山书院的轿子便来了。因为是进的制台衙门,康有为不便带徐勤同去,便一人登上轿子,来到衙门口,陈衍的青布小轿早已停在那里了。二人在门房的导引下,来到两江总督西花园附近的花厅。花厅周围植有花木,筑有太湖石假山。厅堂只有檐顶,没有门窗,正因为没有隔离,它于是与花木山石相倚相偎,融为一体。在这座花厅里,天王洪秀全曾经会见过他的战友袍泽,毅勇侯曾国藩也曾与他的幕僚们高谈阔论过。这段时间,则成了张之洞午饭后稍事休憩的场所。陈衍和康有为落座不久,便见从对面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转弯处,迤逦走来一队人。陈衍指着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说,那就是张大帅。康有为瞪大着眼腈看去:那人矮矮小小的,脸瘦长,满嘴大胡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旧灰布薄棉长袍,显得随意草率。走路的步伐似乎有点不太平稳,一脚高一脚低的。康有为没有想到,威名赫赫的张大帅,竟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他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要那么多的人跟着,一次随随便便的消闲式的聊天,也要摆如此大的排场么?

        张之洞一行将进花厅时,陈衛扯丁扯康有为的衣角。他自己先站起,随即也便把康有为带了起来。待张之洞在早已摆好的太师椅上坐定后,陈衍走前一步,深深地作了一揖说:“卑职陈衍带工部主事康有为前来参见大帅!”

        说罢拿眼睛瞟了瞟康有为,只见康有为缓缓地抬起手,向张之洞拱了拱,腰杆也只微微地向前弯了弯。

        张之洞没有理睬陈衍,将康有为仔细地盯了一眼。就在这个时候,康有为发现张之洞的所有随从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在过细地打量他。他见惯了这种场面,神态自若地接受各色眼光的审查。

        “啊,你就是康有为,大名鼎鼎啦!坐下吧!”

        张之洞指了指康有为身边的空凳子,又指了指周围的人说:“他们都是衙门里的官员和幕友们,听说你这个大名人来了,大家都想见见,便一起来了。梁鼎芬说那年在广州接待过你,那你们是熟人了。”

        “康先生,还记得那年我们在粤海茶楼上喝茶吗?”张之洞的话音刚落,梁鼎芬便笑着向康有为打招呼。这位两湖书院山长兼督署总文案,对官场的兴致更浓厚些。他已将书院的事全部委托给主讲,自己跟着总督来到江宁,做起专职总文案来。

        “记得,记得。”康有为也笑着接应。趁这个机会,他将四散在张之洞身边的人扫了一眼,这批人中除梁鼎芬外,还有梁敦彦、辜鸿铭及专程从武进县老家来看望老上司的革员赵茂昌等,当然这些人康有为一个也不认识。他的眼光在辜鸿铭的身上多停了一下,心里想:听说张之洞身边有一个精通十国语言的奇人,是个中西混血儿,看这个人一副怪模怪样的,多半就是他!

        张之洞斜躺在棉垫靠椅上,一副憔悴无力的疲惫之态,望着康有为说:“听说你对释氏很有研究,说点禅家的事给我听听。”

        为着要见张之洞,康有为将他的维新变法的主张和理论,最近这几天又作了一番清理,以便清晰地向这位封疆大员表述,其它方面的相关材料,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没有料到正在全副心思做着人世事业的张之洞,却对出世的佛家有如此兴趣。而这方面,他恰恰没有准备,只是在听到徐勤转达陈衍的话后,才匆匆想了想。

        “回大帅,”康有为合着两手在胸前拱了拱说,“有为年轻时隐居家乡西樵山,曾对佛学有过接触,实在地说,算不了研究。佛学博大精深,我仅略知皮毛而已。”

        康有为生性好说大话,古往今来的学问在他的心目中占有大分量的也不多,但在佛学面前,他的确有一种面临大海的感觉:无边无涯。深不可测。

        “不要你长篇大论地说内典学理,局外人说禅,或许正中肯綮。”张之洞并未接受他的谦虚。

        康有为弄不清张之洞的用意,思忖着,一个当年给他以较深印象的故事浮了出来。

        “回大帅,”康有为的两只手又合起来在胸前拱了拱,“我原来并不知佛学,也不喜欢释氏,当年在西樵山时苦闷已极,闲着无事,常去山中的一个小佛寺走走瞧瞧,看那些和尚们是如何生活的。看了几天,也觉失望。他们其实是些浑浑噩噩的无知无识之辈,除开秃头袈裟外,与常人一个样,他们也偷偷地喝酒吃肉,偷偷地嫖娼会女人。”

        辜鸿铭先忍不住笑了起来,其他人跟着笑,张之洞的脸上也泛起了微笑。康有为心里想,这张之洞及其身边人与市井小民也并无什么区别,一样地对酒肉女人感兴趣,脑子深处残存的一丝怯意随着这笑声而化去。

        “有一天,我在他们的佛堂偶见一部小册子,随手翻阅着,不料一则小小的故事把我吸引了。故事说,有三个得道的高僧在一起聊天,三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即苦读经书多年,修行多年,最后的悟道,则只在一瞬间。由一件小事引起,突然间便像屋顶上的天窗被捅开了,整个儿都亮堂,一下子便什么都明白了。”

        这几句引子立时把全花厅的人都吸引了。这些饱学之士,个个都是读了许多年经典的,只不过不是佛典而是儒典罢了。常常有读书多卷而仍淤塞不通的时候,为求得心中的畅通去苦苦地寻求天窗。释家是如何解决这个大难题的,倒真可作一个好借鉴。

        “一个高僧说,我苦读苦修不能悟道。有一天到河里去挑水,看见一个女人在河边洗衣服。那女人两只手上各戴一只镯子。她不停地用手搓洗衣服,两个镯子不停地互相撞击,发出好听的声音。我突然想:这两个镯子若不是戴在人的手上,怎么可以撞击成声呢?世上的镯子千千万万,为什么这两个镯子能戴在同一个女人的手上呢?这没有任何道理可以解答,只有两个字:缘分。另外两个高僧说你这是因缘悟道。”

        众人都点点头,张之洞也微微点点头。

        康有为继续说:“另一个高僧说,我苦读苦修也不得悟道。有一年春天,我一早醒来,见满院子地上都是桃花花辦,我扫了一个多时辰才扫干净。我边扫边想,这桃花昨天还在树上好好的,怎么今天早上都落到地上来了呢?昨天我还在想,今年可以好好地吃几天饱桃子了,谁知还没过一天,希望就全落空了,都怪昨夜的一场暴雨。这风雨无端而来,造成这场浩劫,改变了一切。我于此而悟道。另外两个高僧总结说,你这是因无端而悟道。”

        众人都望着康有为,听他继续说下去。

        “另一个说,我苦读苦修多年也不能悟道。有一天夜里,我回房间里睡觉。进门时,脚踩着一只软绵绵的东西,低头一看,那东西裂开了,流出浓糊糊的一摊汁来。我想,这一定踩死了一只小老鼠,那浓糊糊的浆汁一定是小老鼠的内脏血肉。心里很不安,睡在床上,嘴里喃喃念:阿弥陀佛,我一世不杀生,这次是误踩,小老鼠,我明天为你超度亡灵吧!不料刚合眼,便见千万只老鼠龇牙咧嘴吱吱地叫着向我奔来,好像要撕裂我,为它死去的同类报仇。我吓得醒了过来,决定立即掩埋死鼠,为它念超度经。我点起灯走到门边,低头一看,原来不是死老鼠,而是一只烂茄子,流出来的是茄子汁而不是老鼠血。心里念道:阿弥陀佛,我这下无罪无过了。躺下睡觉,风平浪静,什么梦也没有,一觉睡到大天亮,醒来后干脆把那只烂茄子扔到墙外去了。从此我悟了道。两位高僧说:你这是因心而悟道!”

        众人皆大笑起来。

        辜鸿铭忍不住嚷起来:“康先生,你这禅家故事说得好听极了,《圣经》、里都没有这么有味的故事。”

        张之洞笑着问:“他们都因此而悟道,你也悟了禅道吗?”

        康有为答:“我或许缺了慧根,虽读了这则故事,却没有悟出禅道来,但后来却对我悟世道很有启发。”

        “悟世道?”张之洞顺手捋了捋胡须,“说说你是怎么悟世道的。”

        好了,终于摆脱佛家禅机,回到正题上了。

        “回禀大帅,”康有为正襟危坐,将两只手交叉插进宽大的袖子里,高高地对着张之洞拱了两拱说,“我由高僧的得道过程中领悟到,我康某人因父精母血而成形,因母亲顺娩而临世,不生欧美,不生汉唐,而生在由太后皇上执政的大清国,与父老乡亲、友僚门生共处于世,今日又与大帅及大帅府里的各位先生相聚,这一切无从解释,只有缘分二字可以说得。我要珍惜这个缘分,不虚度此生,不负我大清国地载天覆之恩,报效斯世。这可谓我因缘而悟世道。”

        张之洞敛容颔首,心里想,这康有为,许多人都说是狂人,从他这段话听来,也通情达理,并不狂妄。

        “桃花被风雨打落,僧人感到世事无端。其实,这个世界无端太多。我们好好的大清国,从来没有碍别人的事,可是英国却要强行将鸦片运进来,俄国要霸占伊犁,法国则到处建教堂,传教布道。日本更加可恶至极,不仅炸毁我军舰,逼我赔银子,还要掠夺我们的台湾、澎湖和辽东。他们好比狂风恶雨欺侮桃花一样地欺负我们大清,不让我们好好活下去。其实,桃花也是可以抵御风雨的,围墙筑高一点就行了。这就是桃花的自强。我们大清也可以自强,自强就能免受洋人的欺负;自强,就能让大家都好好过日子。”

        赵茂昌忙讨好地说:“我们香帅现在做的就是自强的事业。香帅的事业成功了,我们大清就立马富强起来了。”

        “这位老爷说得好。”康有为明知赵茂昌是在谄媚张之洞,但他此时要附和。“香帅的铁厂、枪炮厂和自强军就是保卫我大清国的围墙。”

        张之洞很喜欢听这种话。他突然想到,这康有为可不是一般的新科进士、小京官,他眼下名满天下,四海瞩目。前京师清流派柱石,像冯桂芬、李鸿藻、潘祖荫等人,虽也曾号称士人的领袖,但他们的号召力以及在士人中的威望,都不能跟康有为相比。倘若借此人之口,替我张之洞在四处腾播腾播,岂不胜过赵茂昌这类当面的好话千倍万倍!再进一步,若康有为和他手下的那批人能为我张之洞所用,岂不更妙!

        想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来,说:“你这个世道悟得不错。”

        “谢大帅!”康有为又拱起手来,说:“要说悟道,我真正佩服佛家的是因心悟道这句话。世间万事万物,对人来说,实只一念之间而已:存之于心则有事有物,不存于心则无事无物。就拿今日我们大清国来说,真正是百病丛生,百脉不畅,危险大极了。忧国忧民之士五内煎沸,如煮如焚,眼见国家多难,求救亡图存之策,日思夜想,寝食不安。但同是大清子民,许许多多人则熟视无睹,浑然不觉,当官的则依旧养尊处优,贪污受贿,为民的则依旧钻营谋利,苟且偷生。这些人犹如梦游者似的,看起来也在行走做事,实则不明不白,无知无识。两者之差,惟在有心无心而已!”

        这段话说到了张之洞的心坎上。为办洋务实业,他是殚精竭思,心血费尽。不说朝廷和别的地方,就拿湖广和两江来说,官场中大多数人或对此麻木漠然,事不关己,或泼冷水,找碴子,暗地刁难,或借机捞油水,发“洋”财。心与心不同,乃有人与人不同。

        禅家故事正是将人世间的隐秘给挑穿了。

        张之洞正要跟康有为再聊下去,督署凌吏目走进花厅,附在张之洞的身边悄悄说:“徐海道员谢文田今夜里想来看望大人,不知大人有空否?”

        张之洞警觉地问:“夜里来!他要谈什么事?”

        “谈海州煤矿的事。”

        “他在哪里?”

        “就在门房里。”

        “他不是我的朋友,谈的又是公事,夜里来做什么!就叫他进来好了。我在签押房里接见他。”

        说罢,站起身来对康有为说:“明天中午你再来,我们接着聊,陈石遗忙,就不要陪同了。你明天可以带一个学生陪你来!”

        康有为和陈衍二人刚走出西花厅不远,便听见从一个房间里传出张之洞的大声吼叫:“这是什么?想贿赂我吗?混账东西!本督非严肃查办革去你这个道员不可!”

        康、陈知道这是张之洞在训斥那个徐海道员,不敢多听,急急忙忙地离开总督衙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