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茶经》附录一

附录一

        中国茶叶大事记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作为饮料,始于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农时代,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贡品的最早记述。《华阳国志》

        春秋婴相齐景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明春秋时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载,表明当时四川一带已出现茶叶买卖市场,是为茶作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僮约》

        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

        东汉(公元25~220年)东汉、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的《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药理功能的最早记述。

        晋(公元265~420年)吴国君主孙皓对韦曜“密赐茶荈以代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三国志》

        隋(公元581~618年)茶的饮用渐广。隋文帝开皇年间,文帝病脑,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于是人们竞采之,茶逐渐由药用而发展为社交饮料。

        唐(公元618~907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现浙江长兴县)建立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造“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该贡茶生产延续600多年。

        据《封氏闻见记》所载回鹘入朝时,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说明茶马交易始自唐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

        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着陆羽的《茶经》问世(公元8世纪后期),全书共分三卷十节。此书对各国茶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人们奉陆羽为“茶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僧最澄大师自中国携茶树种籽回国,植于近江台麓山,是为茶种传日之最早记载。

        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命王涯为榷茶使,对茶实行专营专卖,实行榷茶。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在赐法门寺茶具系列中有鎏金银的茶笼子、茶碾子、茶盒子等,现存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下宫珍宝馆、为我国古代早期专用茶具,属珍贵文物。

        宋(公元960~127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弛茶禁,实行通商法。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买茶于秦、凤、熙河诸州,用茶易西番各族马匹,是为塞外通商贸易之最早记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现福建省建瓯县)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论》一书,包括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等二十篇。他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为历史上独一无二之伟迹。

        明(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马司,专营茶马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这对炒青散叶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

        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

        1618年,皇室派遣钦差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据Johan_Nieuhoff记述,茶与牛乳同饮,乃始自公元1655年广州官吏宴请荷使之时。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获得在美国波士顿出售的特许执照。

        1785年“中国皇后”号海轮抵纽约,是为海运华茶至美之始。

        1833~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戈登(Gee_James_Gordon)先后来华,两次调查中国栽茶、制茶方法,收集茶籽,招雇制茶技工,积极发展印度茶业。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美国第一艘快艇“东方号”驶华,运茶至英国伦敦。

        1861年在湖北汉口成立了俄商第一家砖茶加工厂。

        鸦片战争之后,开辟“五口通商’,随着外贸发展,茶叶出口量年有增加,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达到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

        1893年,我国茶叶技工刘竣周(浙江宁波人)应聘去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成绩卓着,1909年俄政府授予三级勋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1924年复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和奖励证书,原刘等住房辟为“茶叶博物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由郑世璜、周复率领茶工数人,赴印度、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回国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机械制茶方法和先进产制技术。试验地设于南京。

        1896年,福州市成立福州机器造茶公司,是为最早之中国机械制茶业。

        1907年,中国茶业协会在伦敦成立。

        民国(公元1912~1949年)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送展的安徽省“太平猴魁”、江西省“婺绿”和浙江省“惠明茶”,均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

        1923年,安徽六安省立第三农业学校创设茶业专业。

        1931年,在上海、汉口设立了中国茶叶检验机构。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行政院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被列为中心改良事业。茶叶发展更为人们所关注。

        1937年,中国实业部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六产茶省政府及上海、汉口、福州诸商埠茶商,联合组织了中国茶业公司,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该公司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垦业大楼,并于六月一日正式开幕。

        1940年,由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兼中国茶叶公司协理和总技师的倡议和推动下,迁址重庆的复旦大学增设茶业系(科),由吴觉农兼任系主任,并于1940年秋开始在各产茶省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茶叶专业系科。

        1941年,在“东南茶业改良总场”基础上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所址设在福建省崇安县,于1945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49年12月,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吴觉农任经理、属贸易部、农业部双重领导,统管茶叶生产、收购及内外销业务。

        1949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为适应形势需要,于秋季开设茶叶专修科,开始招生。

        1950年3月贸易部颁发了“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

        1950年10月,在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和武汉大学农学院倡议下,合办茶业专修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51年底,为了加强茶业领导,贸易部、农业部发出茶叶分工联合指示。有关茶叶生产初制加工归农业部领导,中国茶叶公司专营收购、精制与贸易业务,由外贸部领导。

        1952年3月,农业部、外贸部发出关于1952年茶叶生产、收购联合指示:要求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普遍垦复荒芜茶园,发放贷款,预付收购定金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从上海并入沈阳农学院,其中茶叶专修科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同时武汉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调入华中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始设茶叶专修科。

        1953年3月,农业部在杭州、长沙分别召开茶叶生产座谈会,讨论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叶转产问题。

        1954年,农业部、外贸部及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召开了全国茶叶专业会议,确定“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方针,并提出“以开展互助合作为中心,积极整理现有茶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迅速垦复荒芜茶园,有计划地在山区丘陵地带开辟新茶园,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质量”的指导思想。

        1955年4月,国务院批转全国茶叶会议报告。

        茶叶业务实行内外贸分家,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专营出口业务,收购、内销、调拨、加工、出口货源供应均由农产品采购部茶叶管理局(该部于1957年并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

        1956年,安徽、浙江两所农学院的茶叶专修科改为茶叶(业)系,学制四年。

        195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新辟和移植桑园、茶园、果园和其他经济林木减免农业税的规定》。

        1956年,全国茶叶有关单位共同成立工作组,先后在沪、汉两地研制外销红绿茶加工标准样,并于1957年复评审定后分发实施,以稳定茶叶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57年1月,颁布了“关于茶叶制造技术经济定额管理办法”。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发展到494.2万亩,总产11.16万吨,出口4.11万吨。

        1958年,农业部于3月5日至14日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茶叶生产会议”,讨论拟订了10年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意见。

        1958年,浙江省“58型”成套绿茶初制机械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

        1958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1958年11月,国务院颁发商品分级管理规定,茶叶列为一类商品,属中央集中管理。

        195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3月28日~4月5日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贯彻了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并拟定了茶叶七项重点研究任务。

        1960年,成立“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实行茶叶内外贸业务统管。

        1960年2月11~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召开“第二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1960~1962年茶叶科研规划,并就提出的九项重点,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课题大协作。

        196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2月21日开始在杭州召开“第三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了“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14条意见(草案)”,总结交流经验,讨论茶叶科学十年远景规划,并落实了全国15个协作课题的任务分工和实施办法。

        1962年,山东省组织力量,积极进行“南茶北引”试验。

        1963年,在云南省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特大野生大茶树,据考证:

        树高32.1米,树干胸围直径约1米,围粗3米多,叶片为14厘米×6厘米,树龄1700多年,被称为世界茶树之王。

        1963年,农业部于2月22日至3月2日召开了“全国蚕、茶生产会议”,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恢复茶叶生产的措施。

        1964年,我国首次出口大型绿茶初、精制成套茶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杭州茶机厂制造),以供给几内亚、马里等国家。

        1964年8月,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1964年8月,中国茶叶学会创办的学术性刊物《茶叶科学》,由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刊名,出版发行。

        1965年9月,中国茶叶学会在福建福州召开“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专题学术讨论会。

        1965年,我国茶叶专家赴马里考察,并帮助种茶、制茶。

        1966年,国务院农林办和财贸办联合召开茶叶专业会议,号召发扬大寨精神,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正确处理粮茶关系,大搞样板地,并研讨了“三五”发展规划。

        1972年7月,农林部、商业部在湖南桃江联合召开“全国茶叶生产收购经验交流会议”,会上提出了今后“茶叶要有一个较大发展”的口号。

        1973年3月,为了促进边销茶生产,提高边茶品质,商业部在广西桂林召开“全国边茶生产、加工座谈会”,会上研讨修订了“紧压茶原料和成品品质规格试行办法”。

        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

        1974年3月,农林部、商业部、外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茶叶会议。17个省(市)276位代表到会。会议强调努力提高茶叶品质,加速产机械化,提高单产,加强生产领导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1307.8万亩,产茶21.05万吨,出口6.13万吨。

        1977年5~6月,农林部、外贸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安徽休宁召开全国年产茶5万担县经验交流会。

        1978年1月,农林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在茶叶等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的通知”,并提出对茶叶等作物要优先供应高效低毒农药,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和管理,积极发展高效低毒农药。

        1978年,商业部在浙江杭州筹建了茶叶加工研究所。

        1978年10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发展茶叶生产、增加出口和内销几项措施意见”。

        1978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昆明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学术讨论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

        1979年1月,我国派出茶叶代表团参加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第一次茶叶筹备会)。

        1979年,农业部颁布第一批茶叶中敌敌畏等4种农药的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79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江西九江召开“茶树品种资源发掘利用、茶叶生产区划和生产布局“学术讨论会”。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下列五个单位为全国茶叶生产的先进单位: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休宁县渠口公社、湖南省长沙县茶业公社、浙江省绍兴县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和江苏省宜兴县茗岭公社省庄大队。

        1980年,中、印、斯、肯、印尼五个茶叶主产国家代表于10月间在瑞士日内瓦参加了关于出口茶叶配额问题讨论会,会议未达成协议。

        1980年,农业部颁布“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其中茶籽、茶苗列为检疫对象。

        1980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茶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从茶叶科学的各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化问题,并为实现此目标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1561.1万亩,产茶30.37万吨,出口10.76万吨。

        1981年4~5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在日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展览会”,先后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扎幌和仙台五个城市展出。

        1981年,农业部颁布第二批茶叶中锌硫磷等3种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81年,外贸部和商检局联合修订了《部标准——茶叶WM48—81》和《茶叶出口取样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验暂行技术规程》。

        1982年3月,中国第一次专业性“茶叶出口交易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全国10个口岸公司参加贸易洽谈;先后接待欧、美、澳、亚四大洲外商150多人,采取看样成交方法,交易会成交总额超过预定指标60%,促进了贸易,增强了友谊。

        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卫生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茶、绿茶卫生标准(国家标准GBN44—81)》。

        1983年12月,中国茶叶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

        1984年12月,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茶叶科学》复刊。

        1984年,天坛牌特级珠茶在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绿色的珍珠”。

        1984年6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广州召开了“茶叶产销和发展研讨会”,会议分析了产销形势,探讨了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并就当前主攻方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84年11月,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通过了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供各地引种推广。

        1984年,全国茶叶出口量达13.93万吨,建国以来第一次超过了1886年的历史最高记录。

        1985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浙江省茶叶公司等单位与日本三明株式会社联合组建了“浙江省三明茶业有限公司”。

        1985年,全国第一个“茶人之家”在浙江杭州落成,同时还创办了《茶人之家》

        杂志,以弘扬茶文化,开展联谊活动,提倡饮茶新风,组织交流洽谈,团结茶人,为振兴茶业服务。

        1985年6月,中国茶叶学会和农牧渔业部在江苏南京联合召开“首届名茶展评会”,会议评出名茶11个和优质茶16个。

        1985年,四川省的“竹叶青茶”、“川红工夫茶”和“峨嵋毛峰绿茶”荣获在里斯本召开的第三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

        1985年,福建省的“茉莉花茶”,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美食及旅游协会评选中获得“国际高品质金桂叶奖”。

        1985年,上海产的“万年青牌绿茶9371”和“龙牌红茶”,在西班牙马德里,获得国际商业评论出版社颁发的“国际最优质量服务奖”。

        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国茶园面积1567.3万亩,产茶43.23万吨,出口13.69万吨。

        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建立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点并开始招生。

        1986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71万字,分十四章,着重介绍了茶树栽培技术、种植理论及科技进展情况。该书为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编的《中国主要农作物栽培学》

        之一。

        1986年3月,“云南沱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获得第9届世界食品评选会金像奖。

        1986年5月,世界第一部茶书——陆羽《茶经》的癸酉刻本,在东渡日本经历了46个春秋后,由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诸冈妙子,专程从日本送回湖北省天门县。现珍藏于陆羽纪念馆。

        1986年7月,中国茶叶学会会同农、商、外贸部门在广西南宁召开了“发展优质红碎茶研讨会”。

        1986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我国“天坛牌特级珍眉”、“峨嵋牌红碎茶”荣获金质奖章,“峨嵋牌川红工夫(早白尖)”获银质奖章。

        1986年10月,在巴黎国际美食旅游协会评选中,我国“万年青牌特级珍眉(8147小包装)”、“天坛牌特级珠茶(3505和8372小包装)”、“新芽牌茉莉花茶袋泡茶”、“新芽牌乌龙茶(听装铁观音)”、“鹭江牌保健美天然减肥茶”、“金帆牌英德红茶袋泡茶”和“宝鼎牌美的青春茶”均获金牌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86年10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4技术委员会第8分会第13次茶叶标准化会议在浙江杭州举行,共9个茶叶产销国家的2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茶叶质量指标、理化检测方法、包装规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7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北京举行茶话会,庆祝名誉理事长吴觉农九十大寿,并汇编出版了《吴觉农选集》。

        198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万年青牌特珍绿茶”、“祁门红茶”和广东的“中国名茶”获得金质奖章。

        1987年10~11月,国家标准局颁布了“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1—8321.2—87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87年11月,为了强化茶叶的质量管理,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了十三项茶叶理化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并定于1988年7月1日正式实施。

        1987年,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全国茶叶质量检测中心”。1987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在杭州召开了“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3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105篇。

        1987年11月,农业部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茶树品种审定会议,认定通过了22个国家级茶树良种,推荐各地引种推广。1987年12月,中国茶叶学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第四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

        1988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于5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卷包括734个条目,约90万字,409幅插图,由全国100多位茶学专家、学者编撰。

        1988年9月,在雅典举行的第27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中,“西湖龙井(狮峰极品)”荣获金棕榈奖。

        1988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研究所”挂牌仪式,自此该所的研究业务更为广泛。

        1988年10月,湖北省天门市陆羽纪念馆举行第一期工程陆公祠和陆羽铜像落成典礼。

        1988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云南昆明召开“茶叶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研讨会”。

        1989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经高教部批准为全国重点系科,并改名为“茶学系”。

        1989年2月,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江西的“越海牌宁红工夫茶”荣获金质奖,陕西的“午子仙毫”和“秦绿”分别获得银质奖和铜质奖。

        1989年5月,中国台湾省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一行19人参观访问了香港和大陆主要产茶省,并进行茶艺表演。

        1989年7月,农业部在陕西西安召开名茶评比会,评出全国名茶25种,优质茶15种。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数以百计的3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产销企业和客商参加了活动,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

        1989年9月,国家标准局颁布“农药合理使用标准”GB8321.3—89作为茶叶中农药允许残留极限标准。

        1989年,全国茶叶出口量达到20.46万吨,本世纪来第一次超过斯里兰卡(20.33万吨),而居世界茶叶出口量第二位。

        1990年8月,“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联谊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它将团结中华茶人,为振兴华茶作出贡献。

        1990年9月,一把高160厘米、容量250公斤水的巨型紫砂壶,在浙江长兴紫砂厂问世。它吸取了东坡提梁壶造型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紫砂壶。

        1990年9月,在我国首次举办的亚运会上,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向大会捐赠《中国—茶的故乡》大型画册。

        1990年9月,“茶人之家基金会”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基金会旨在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文化、科技、教育、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1990年10月,由商业部组建的“中国农副土特产品茶叶产销企业集团”在广西桂林市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今)1990年10月,设立在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基本建成。

        1990年10月,“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召开,到会代表187人,进行了广泛的茶文化学术交流和茶道表演。

        1990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在黄山召开“茶叶品质化学与检验学术讨论会”。

        (王家斌、庄雪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