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科技四、有质量的增长

四、有质量的增长

        在2013年底北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我遇见了被称为“末日博士”的鲁比尼教授(Nouriel Roubini),并和他交换了一些看法。鲁比尼教授出生在土耳其,长期在意大利生活,后来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他曾担任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资深经济学家。据说他在2006年预测了美国将爆发次贷危机,2008年上半年他又预测了美国主要的投资银行可能要覆灭,因为这些悲观的预测,他得到了《纽约时报》授予他的“末日博士”绰号。

        2011年,他曾预测中国经济在2013年将“硬着陆”,当然我们在2013年底见面时,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问他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否比过去更乐观一些,但他还是不改“末日博士”的本色,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依靠出口、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低消费、低效率维持的,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未来的不良贷款和公共债务会导致经济‘硬着陆’”,可能意识到2011年对中国的预测有误,这次他没有说中国经济将在哪一年“硬着陆”,只是泛泛地对我说:“这样下去,中国经济迟早会遇到大麻烦。”我个人对他还是尊敬的,因为他对中国经济的质疑,相比其他经济学家,意识形态色彩略少一些,他的疑虑更多是出于对中国经济数据的解读。我坦率地告诉他:“你使用的中国经济数据恐怕不太准确。”

        这些年我们国内许多学者和媒体使用了许多不够准确的数据,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已经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崛起的很多政策和判断。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搞经济的人都相信数据,但是数据的可靠性取决于数据采集的标准和方法,如果采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偏差,得出的结论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对自己的一切,特别是自己的经济状况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我在《中国震撼》一书中主张的“板块解读法”、“购买力平价”、“家庭净资产”等方法实际上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多年在世界各地的考察使我非常看重基于常识的观察和思考,这种观察和思考往往与理论思考同等重要。换言之,理论应该“接地气”,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事实真相。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很难把握事实真相的。我自己对西方话语的一系列质疑都是从观察事实开始的。当一种叙述和理论明显有悖于自己看到的实际情况时,我自然生疑,进而质疑这种叙述和理论的可靠性,甚至质疑其背后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可靠性。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第一,中国内需和消费不足。这个观点认为全球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大约是70%,发达国家的比例一般都超过75%,而中国为59%,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甚至低于印度,国内外很多人都由此而推论中国的经济要出大问题。我去过印度三次,我的常识判断告诉我印度的消费水平大大低于中国。西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西方餐馆里就餐的客人大为减少,但中国的多数餐馆看上去一片繁荣,中国的汽车和房产的销售量也是世界第一,而且中国人买车大都是买新车,一次性付清,在西方二手车、使用汽车信贷的要占半壁江山,中国街道上跑的车、普通人手中用的手机、家庭里用的电器总体上都比西方多数国家民众的更新、更好,甚至更贵。中国的内需怎么会很低?我估计恐怕是统计方法出了一些问题。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3年1月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看看各国餐厅的热度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当今的全球经济版图”:在中国,尽管经济增速已有所放缓,但全球经济增长的40%由它贡献,一个例子就是尽管有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报道,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民众在餐厅消费总值却同比增长了26.1%,百胜集团全球营收近一半都由中国提供。相比之下,在美国,同期餐厅消费增长为2.1%;在日本,尽管有关方面号召民众踊跃消费,支持灾后重建,但同期餐厅消费增长几乎为零;而在欧洲,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让消费者不得不省吃俭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同期都出现了餐厅消费负增长。经济学家张军就中国内需问题发表的一些文章大致印证了我的判断。张军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了中国官方关于消费的统计偏差很大,大大低估了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第一个例子是中国的汽车消费,其中相当一部分事实上是打入了企业的资本开支,推而广之,中国相当大一部分的私人消费是由公司付账并打入公司营运成本的,而不是计入个人消费的。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房屋自有率非常之高,85%的家庭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农村人更不租房子,他们是自己盖房子。中国租房子的人其实只占总人口的15%左右。在西方国家,所有统计都有房客的房租支出或者业主的租金收入,如果没有交易还有一个虚拟租金,即你这个房子如果出租的话可以收多少租金。中国统计中完全没有这一项,也不计算虚拟租金,这就少了一大块。

        第三个例子是中国的高收入家庭(其实中低收入家庭的情况也类似)一般都不太配合家庭收入的调查,他们不愿意公布收入,中国人大量的隐形收入根本没有进入统计范围。

        张军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重新作了推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实际上总体消费占比应该是在60%—65%之间。这就和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高增长时期的消费占比差不多,属于完全正常。

        经济学家史正富也认为,过去34年中,中国GDP中的消费占比约59%,投资占比约38%,相比常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消费占比确实低了,投资占比确实高了。然而,中国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是令人惊异的。同一时期中,中国社会消费总额从1979年的2 000多亿元,上升到2011年约23万亿元。以1990年不变价计,则年均增长率高达9.0%;按人均消费计算,年均增长率约7.9%,这一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无疑,中国外向型经济加大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同时我也认为以中国今天经济的体量和规模,所谓外贸占中国GDP的比重达60%以上的判断估计有相当大的偏差。问题可能出在官方汇率定价上,也就是说,在外贸依存度的统计中,对外贸易额是根据官方汇率为基础的美元计算出来的,其余部分的GDP是根据人民币计算的,这样一来,外贸占GDP的比重可能就被放大了。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内需的进一步扩大,2013年官方统计中,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降到了49%。如果我们采用购买力平价来重新进行计算的话,估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还要低一些。

        第三个观点:中国的投资效益不高。中国投资效益高还是不高,通过国际比较才能看得清楚些。史正富的研究证明,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即每单位GDP增长所需的投资量,从早期的3.38增加到近期的4.10,相比之下,美国自1965年至2010年的资本产出比是5.29,其中2005年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更是达到22.64。日本从1980年到2010年的资本产出比为14.69,其中2000年到2010年更是高达37.16。我们的资本产出比高于美国和日本。过去34年中,中国的投资效益总体上好于美国和日本。中国高投资带来的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0.16万元提高到1.94万元,增长了约11倍。

        一些学者运用各种数据说明美国企业的效率比中国高,史正富的解释是,从个体看,美国许多企业的效益可能比中国高,但美国和西方的体制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周期性危机带来的破坏,“想想美国过去十来年里互联网泡沫破灭与房地产崩溃两次灾难中,有多少企业从“追赶”到“超越”毁于一旦,多少企业投资项目报废损毁,实在是骇人听闻!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单个企业投资有效,而社会总的资本产出比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史正富认为,中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8%,不但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超出东亚储蓄率较高的经济体。但是,高投资带来的是高增长,而不是高浪费。衡量投资回报效率最简单的综合指标是资本产出比,按此指标来看,中国的表现不差。

        第四个观点:公共投资和地方债务过大。国内外对中国政府性债务议论很多,但实际上,中国中央政府2012年的国债余额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2013年底中央政府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数字,表明政府负债率为39%。经济学家林毅夫2013年12月在香港演说时说,他看到的地方债务的最高估值为17万亿,相当于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2.7%,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6%,总之明显低于国际通行的60%底线。相比之下,日本政府的负债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40%以上,大部分西方国家积累的政府负债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的政府负债大都用于支持消费,换言之,这是真正的债务;而中国各级政府的负债大都是用于投资的,是有资产作抵押的。中国还有3.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此外,中国民间的储蓄率也相当高,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从这个角度看,林毅夫认为中国利用财政做反周期性刺激的空间是西方国家所难以比拟的。

        第五个观点:中国经济是粗放式增长,只有量的扩张,没有质的提升。我的观点还是要通过国际比较来看清楚这个问题:中国经济确实有粗放式增长的问题,但比较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中,质的提高应该是世界上最快的。从量的方面来看,中国在许多领域内的经济规模都达到了世界第一,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2014年1月22日公布说,2012年“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数量”前十名依次为中国(1 485个)、德国(703个)、美国(603个)、日本(231个)、意大利(228个)、印度(144个)、荷兰(138个)、法国(104个)、比利时(94个)和英国(81个),韩国是第14位。也就是说,中国“全球第一产品”的数目几乎是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数目之和,是印度的10倍多,这种量的“超越”来之不易,本身就值得充分肯定。

        从质的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从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转向了劳动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齐头并进的局面。中国在技术领域内“追赶”和“超越”西方的势头正方兴未艾。“中国制造”等同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概念已经过时。2012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已经占中国出口总量的3/5,而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产品合在一起,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约1/5。

        今天世界上最好的火电厂(超临界机组)、水电站(最大单机容量)、核电站(第三代与第四代核电站)、电网(特高压电网)以及最好的炼化厂之一(镇海炼化)等都在中国。世界上最好的煤制油工厂、最好的石油开采技术、最大的模锻压机、最好的大件铸造技术、最大规格和最大承重的数控机床、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等等也在中国。中国的陆工机械、海工机械、造船业的水平,也都已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4G通信技术标准已被国际接受,全球五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占有两席。中国的生物医药业也在快速发展。据报道,中国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核心电子器件、大型集成电路装备的从研发未来将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甚至坦言中国越来越不在乎西方的高科技封锁了,因为现在几乎“没有我们造不出来的西”。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而且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还具备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一种特殊竞争力、一种超越性的综合竞争力。比方说,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集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力为一体的国家。也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中国已有能力把全世界的高铁工程包下来,把全世界的高速公路工程包下来,把全世界的发电站工程包下来,把全世界的地铁工程包下来,把全世界各种大型和超大型的工程承包下来,我们不仅能提供各种大型设备,而且能够提供信贷、技术、管理和劳动力。这种竞争力与中国的政治体制的优势(特别是战略决策力和中长期规划能力)相结合,可以构成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一种超越性的综合竞争力。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愿意通过互利合作,帮助非洲实现“三大网络”(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非洲为之欢呼,西方为之震惊,其背后就是中国的这种综合竞争力。

        当然,我们说中国的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增长,并不是说我们一切都做得很好,恰恰相反,在世界产业链上,我们总体上还处在中、低端。为此,我请教过一位对这个问题有相当研究的德国学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与德国在制造业上的差距。他说:“总体上,德国仍然处在高端,中国处在低端和中端,但中国这些年进步非常快,低端已开始进入中端,中端也在进入高端,过去德国曾希望在技术上能保持领先中国10年,但现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这个差距缩到了5年,甚至更短,有的只差1年。”至于经济已经“空心化”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则倍感失落。英国《独立报》网站2013年10月报道了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华后的感叹:“二流的英国必须重新找回‘积极进取’的态度。”他摒弃了中国是“血汗工厂”的看法:“我好像觉得,天啊,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真得加把劲儿,整个西方都要认识到亚洲正在发生什么。”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曾针对西方老是唱衰中国的问题撰文说:在未来十年,我们可能非但不会看到中国经济崩溃,反而会看到一个天才的改革者团队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这个团队上台后拥有巨大优势,仅举数例如下: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全球最大的工业基础、全球最好的新建基础设施、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兴中产阶层、全球最多数量的理工科毕业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