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茶文化视频全集第四章 茶圣陆羽下-2

第四章 茶圣陆羽下-2

        四、中华茶文化新风的开拓者陆羽,不仅对中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亦是中国茶文化一代新风的开拓者。陆羽和他的忘年好友皎然,默契配合、协力推进了唐代茶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自唐代中期以来,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探讨陆羽对茶文化的贡献时,应追溯一下唐代以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文学的创作情况。

        1.唐代以前中国古代茶文化概况:

        在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前的数千年间,中国的先民们,在发现茶的功用、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创造了茶文化包括茶陶文化。这已载入了历史文献,留下了珍贵的篇章。陆羽正是在研究、总结、借鉴自西周、秦汉以来的一千八百年间,茶叶生产科学技术和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写出了他的千载传世之作三卷《茶经》。但约自公元前十一世纪以来至唐代中期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较能充分反映茶文化内涵的辞赋诗文毕竟是较少的。其中重要作品有如下诸篇:

        东汉王褒①的《童约》,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

        这是《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童约》中主人为仆人规定了诸如“提壶斟酒,洗涤杯盘,脍鱼炰鳖,园中拔蒜,贩卖脂粉,防盗捉奸”等全部的劳役与责任。其中与茶相关者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两项。这是在古文献上明确无误地见到“茶”字按:尽管《童约》原文上的茶字还是写的“荼”字;但这个“荼”字已与也可作蓼属野菜解的“苦荼”的“荼”字作了根本区别。故后人在引用原文时,习惯上已将“荼”字改为“茶”字了。《童约》虽为戏作,但它说明了距今二千多年的东汉时期,茶已进入了士大夫家庭的日常生活,并作待客之茗饮。“烹茶尽具”,说明当时社会已较为崇尚茶文化,饮茶时,已十分讲究烹饮器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已成为茶叶市场,同时也证明了四川是茶树原生地和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西晋文学家张孟阳②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略可误”的诗句。这说明在西晋时巴蜀之茶,醇厚芳香,已享有盛誉,即是古代宫廷膳夫特制的“六清”《周礼·天官膳夫》中所列举的水、浆、醴、、酏等六种饮料,称之为“饮用六清”,也无法与之媲美。诗句表明西晋时四川成都已经是茶叶贸易的集散地,芳香鲜爽的蜀茶,通过内陆和长江流域的水陆通道,已行销全国各城阜口岸和边疆地区了。

        这一时期的茶文学作品,自然是除晋代杜育③的《荈赋》

        莫属了: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伴同游,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杜育这篇《荈赋》,在今存的古代茶文学作品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吟咏品茗意境的上乘之作。它以俳赋形式和典雅、清新、流畅的语言,写出了结伴同游秋日茶山的文人雅士们,在茶山上采茶、制茶,到岷江中流汲取清水,就地烹茶、品茗的生动情景和优美的意境。

        此外,还有南朝宋女文学家鲍令晖④作过《香茗赋》。不过现在只是存题无文了。至于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的,还有西晋左思的《娇女》诗。而诗中提到茶的只是最后两句: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鼎状风炉与金属烧水器具说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心里急着要品饮香茗,就用嘴对着煮水的风炉吹风。另,西晋孙楚《歌》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之句,也是讲的茶产于巴蜀之地。

        上述,也许就是唐代中期以前较能反映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主要作品了。

        2.盛唐时期的茶文化:

        自公元618年大唐建国至陆羽《茶经》问世约在唐代宗大历中至德宗建中元年,即770—780,在这一百五十年间,尤其是自唐玄宗开元以来,唐代的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了空前的繁荣时期,而代表盛唐文化主流的唐诗,对以咏茶为体裁的作品虽有,但少如凤毛麟角。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乃是大诗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与序文了。

        诗仙李白有咏“仙人掌茶诗”佳作传世,与之齐名的诗圣杜甫在《进艇》诗中亦写了全家人在江上舟中品茗的闲情逸致: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从唐初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唐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资料,还有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所载与茶事相关的历代人物中的最后一位——“皇朝徐英公积”。说的是唐太宗贞观时,被封为英国公的积亦曾被赐名为李积,奉命修撰的《唐新修本草·木部》,载有论及茶之功效的内容。除上述之外,就未见诸于经典了。

        3.唐代茶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时期:

        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有力地推动了能充分反映茶文化内涵的茶诗、茶赋的创作,并使之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旗手。皎然的茶诗、茶赋,突出而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

        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陆羽、皎然等大力倡导茶宴,兴以茶代酒、崇尚俭德的茗饮风尚。如,皎然作《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代起,就有在重阳之日插佩茱萸,登高赋诗,或相聚饮酒,以禊平安避祸之风俗。而陆羽、皎然等,在重阳相聚,兴以茶代酒之风。这可以说是上承吴主孙皓⑤以茶代酒之说,下开吕温⑥“三月三日茶宴”修禊之风。

        在此期间,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⑦亦亲自参与推行以茶代酒的茶宴。并由真卿、陆士修⑧、张荐⑨、李嶀⑩、崔万hI、皎然等作《五月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嶀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清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唐大历间,以皎然、陆羽、颜真卿等高僧、茶人、书圣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中后期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顾况hJ作《茶赋》,歌咏了上自君门九重天子,下至竹林草堂幽人,都崇尚茗饮之道。唐代诗人李嘉佑有《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钱起hK有《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与赵莒茶宴》。这些茶赋茶诗,都是歌吟茶宴、茗饮之佳作。如,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探索品茗意境,是这一时期茶诗、茶赋创作的另一鲜明特色。诗僧皎然在配合茶圣陆羽大力推进茶学和烹茶技艺的同时,着意探求品茗的幽雅意境。诗僧认为品茗是高人韵事,宜伴以琴韵、花香和诗章。所以皎然在《晦夜李侍御嶀宅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写道:“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初至唐代宗大历初年。诗中“墙东隐者在”之句,是隐喻茶圣陆羽此时亦在湖州。

        皎然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探求品茗意境的诗有:《顾渚行寄裴方舟》、《饮茶歌送郑容》、《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等咏茶名篇。《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是皎然茶诗中的代表作品: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茶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的这些咏茗佳作,多是陆羽来到吴兴同他结成“缁素忘年之交”后,以湖州为中心,在江浙地区全力推进中国茶学、茶艺、茶文化时期的作品。

        皎然和陆羽虽然于唐德宗贞元末相继辞世了,但他们所倡导和推行的茶艺、茶文化、茶文学,在其后至唐末的一百年间,仍然有一个持续发展的繁荣时期。由于陆羽《茶经》的传世,使“天下益知饮茶矣”。在唐代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上层士大夫、文人雅士中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饮茶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茶叶科学技术和茶叶生产的发展。伴之而来的,在唐代中后期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个以饮茶、品泉为题材的茶文学创作高潮。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学创作,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一批唐代着名诗人、文学家,不仅以热衷参与茶学研究和品茗活动为时尚,而且还积极投入了茶诗、茶赋的创作行列。其中有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杜牧、卢仝、韦应物、皮日休、陆龟蒙、李郢、李群玉等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文学家;以晚唐着名诗僧齐己为代表的许多高僧隐逸,也都为唐代中晚期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咏茶诗篇。

        大诗人白居易,在唐代除皎然之外,是写茶诗最多的诗人。曾作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琴茶》等若干篇词意清新优美的茶诗。皮日休、陆龟蒙两位齐名诗人,潜心研究陆羽《茶经》,精通茶道,他们各自写了《茶坞》、《茶人》、《茶笋》、《茶舍》、《茶焙》、《茶瓯》、《煮茶》等十首咏茶奉和诗,为历来嗜茶者与茶诗爱好者所乐道。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优秀的茶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为人所称道的是卢仝的《谢孟谏议寄新茶》。特别是诗中的“七碗”之句,对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桔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卢仝这首茶歌,是唐宋以来茶文化百花园里一株光彩夺目、芳香四溢的奇葩,大有名冠群芳之韵骨。为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与喜受茶文学的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的“七碗”名句被广泛地化入他人的诗词、联语之中,且常有人把卢仝的《茶歌》同陆羽的《茶经》相提并论。如云:“经称陆羽,歌托卢仝。”或曰:“陆羽着经,卢仝解渴。”这说明卢仝这首探求品茗意境、意近而旨远的茶歌,在中国茶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

        二是,在唐代中晚期茶文学的创作中,不少诗人写的茶诗、茶赋已突破了为咏茶而写诗的框框。诗人在咏茶的同时,也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经历遭遇、精神寄托和社会现实生活巧妙有机地溶入诗篇,从而使读者不仅可以从这些优秀的茶诗、茶赋中学到的许多茶学、茶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了解作者的身世阅历、悲欢际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风土乡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如大诗人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司马时,在九江庐山脚下结草堂闲居期间所作《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及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这首情景交融、咏茶及人、情谊真挚的茶诗,是写给他的童年好友、时在蜀地任忠州刺史的李景俭的致谢诗。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可令读者了解到白居易与他的同乡李六郎中在少年时代嬉戏追随的美好时光,及至后来虽遭遇不同,又天各一方,但仍保持着亲密真挚的友谊;而从“新茗分张及病身”,“不及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等诗句看,虽犹言诗人在病中难得尝到好茶,多亏友人天涯相寄;但诗中却隐含着作者在贬谪江州司马后,身处贫病交加的窘境,从而更令读者感受到友谊乡情的珍贵。

        三是,一些能够体察民间疾苦,身为朝廷命官的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敢于切中贡茶时弊,直言陈情上谏。如,在唐德宗兴元初,时任湖州刺史的袁高,在奉诏完成修茶之后,挥毫疾书,写了一首《茶山》诗。全诗共四十句二百言全文见本书第八章《今古茶诗上》。作者登临顾渚茶山修茶期间,耳闻目睹了唐皇室实行贡茶制度给广大茶农造成的深重苦难,已达到了目不忍睹的程度。如诗云:

        一夫担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不为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制造贡茶的代价已达到了“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的令人震惊程度。可是身为九重天子的皇帝仍在崇尚巡狩“周回绕天涯,所献越艰勤”。于是诗人在结句中以难以抑制的情感大声疾呼:“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而从宋、金、元、明、清以来,这一千多年间,中国茶文学的创作与茶文化的发展,依然常常体现出茶圣陆羽在唐代中期所开创的一代茶文化新风的巨大影响。这充分说明了陆羽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何其深远。陆羽所开创的茶学事业和以其毕生精力所倡导的中华茶文化精神及其卓越功勋,也许还会流传亿万斯年。

        〔笺注〕①王褒:生卒年不详。字子渊。西汉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县人。

        宣帝公元前37—后49年时,征入都长安,与张子侨等待诏,擢为谏议大夫。善词赋。奉命往益州古蜀国,汉置益州,即今四川或含云南部分地区祀金马碧鸡之宝神名。《汉书·郊祀志》:宣帝时,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于是遣谏议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按:今云南省昆明市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二山相对。据传,即汉时祀金马碧鸡之神处,其上皆有神祠。卒于道。所着《圣主得贤颂》、《洞箭赋》皆见《文选》,《汉书》有传。

        ②张孟阳:小传略详见本书第三章《茶圣陆羽上》——《鸿志凌云以四大才子自况》。

        ③杜育:按本篇所引杜育、李白、杜甫、皎然、卢仝、白居易、袁高等之诗作及作者小传,均从略。详见本书第八章《今古茶诗上》。

        ④鲍令晖:生卒年不详约于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世。南朝宋东海人。女文学家。为南朝宋诗人鲍照之妹。工文词,诗歌轻巧,尤擅长于拟古。鲍照自以为才不及晋代左思,而妹之才华却远过左思妹左芬。

        ⑤孙皓242—283:字元宗。三国时吴国第四代国君。公元264—280年在位。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天纪四年280,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他归降称臣,封归命侯。

        ⑥吕温772—811:字和,一字化光。唐代诗人。郡望东平今属山东,居洛阳今属河南。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顺宗永贞初,累迁至邢部郎中,后外任道州、衡州刺史等职。今存《吕和叔集》10卷。吕温同茗事相关的典故是,他曾效仿晋王羲之永和九年春“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的故事,而于某年三月三日邀诸子举行茶宴,以茶代酒,开禊饮茗之风,并作《三月三日茶宴序》,成为茗典中的千古韵事。

        ⑦颜真卿:小传略详见本书第三章《茶圣陆羽上》——《李太守慧眼识奇才》笺注五。

        ⑧陆士修:生卒年不详。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代宗大历中任苏州嘉兴尉。八年至九年773、774在湖州预撰《韵海镜源》,并参预真卿、皎等数十人之联唱,结为《吴兴记》10卷。后官至殿中侍御史。

        ⑨张荐774—804:字孝举。唐代诗人。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人。代宗大历中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官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御史大夫等。

        ⑩李嶀:小传略详见本书第三章《茶圣陆羽上》——苕溪草堂与陆羽新宅》笺注四。

        hI崔万: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八、九年在湖州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为《吴兴集》10卷。

        hJ顾况727?—816?:字辅翁,号华阳山人,又号悲翁。唐代着名诗人。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曾任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下判官,大理寺司直等职。后被排挤出京,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返苏州,定居茅山。《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hK钱起710?—782: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玄宗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太清宫使等。钱起诗才清逸,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五、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陆羽评鉴水品,是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又一卓越贡献。陆羽在天宝年间后期,几乎是在荆楚、巴蜀山谷访问茶园之同时,沿着江淮、汉水流域开始了他的鉴泉品水进程。在“安史之乱”以前的数年间,他曾先后品评过峡州扇子山蛤蟆泉、归州玉虚洞香溪水、金州汉水上游中零水、商州武关西洛水、柏岩县淮水源头水以及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和招贤寺下方潭水等名泉。在“安史之乱”以后,陆羽来到江南,继续在长江两岸的扬州、苏州、无锡、丹阳、吴松等地进行了品泉活动。

        并且先后在其家乡竟陵、苏州虎丘和信州上饶等地开凿了清泉,这些甘泉,被后人称之为“陆羽泉”或“陆子泉”。

        陆羽根据他多年来的品泉经验,在《茶经》的《五之煮》与《六之饮》两章里都把饮茶对水品的选择和水品优劣对茶品的影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选水标准,明确了注意事项。在烹茶选水时:“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也,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霜郊以前,或潜龙指蟒蛇之类蓄毒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陆羽又特别提请汲水者注意“飞湍壅潦非水也”。

        《茶经》里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烹茶选择水源时,以山泉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较差。饮用泉水时,应选用从钟乳石之间渗流而出,且经石池澄清,缓流漫溢的乳白色泉水为最佳;至于瀑涌的喷泉水急流湍漱的山涧水,都应慎食用,如长期饮此水,会导致颈部疾病。另外,山谷中多支流泉溪水汇成的死潭水,因其只能澄清和徐缓外泄渗透,所以自炎热的盛夏到严霜普降的寒冬到来之前,可能有蛇蟒之类的动物遗毒其间,如要饮用这种水,可以先挖开导流水口,让久蓄不动的恶水流走,可使新的山泉水得以细细流动,这样方可汲取其水煮茶喝。

        陆羽对他的访茶品泉活动,曾在同耿湋的联句中这样写道:“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皎然上人曾在访问陆羽不遇的诗中写道:“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这些诗句生动地说明了陆羽把访茶品泉视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已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因而被后人称之为“茶颠”。宋代品泉大师苏东坡在《次韵江晦叔呈器之》诗中有曰:“归来又见颠茶陆,多病仍逢止酒陶。”

        陆羽曾着有《煮茶记》亦称之《水品》篇已无传本。

        今见诸于唐代张又新①《煎茶水记》所列陆羽品评过的江、淮、井、泉及雪水共二十品: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头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岩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陆羽说:“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知之也。夫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其器全其功也。”

        陆羽上述《煮茶记》,是张又新于唐元和九年814春受命九江刺史的赴任途中,于荐福寺从一楚地僧人手中所得。

        水品中还记载了陆羽与李季卿烹茶品扬子江南零水的逸事。

        其时是在陆羽辞世十年之后。

        自唐、宋、明、清以来,不少着名的水品学者和品泉高手,对陆羽的《水品》之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有效法者躬临天下诸多名泉佳水,品泉试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陆羽在《茶经》《五之煮》、《六之饮》里对煎茶水品的选择标准,学者们较少提出异议,而对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所记的陆羽《煮茶记》所列二十水品,颇有持异议者。宋代主要持反对意见的是精通茶学的品泉高手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提出:《水品》所列天台山与庐山等地的瀑布水与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其瀑涌湍漱勿食也”的论点相对立,所以疑《水品》为托名之作。

        有反对的,也有赞成的。如,同是宋代的茶道大师苏轼,却对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的庐山康王谷帘泉赋诗赞曰:

        “此山此水俱第一”、“谷帘自古珍泉”。他在晚年撰写的《寄周安孺茶》一诗中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子咤中泠泉,次乃康王谷。蟆碚顷曾尝,瓶罂走童仆。”而另一位品泉家、南宋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八月在《入蜀记》中写道:“七日往庐山。十日史志道饷谷帘水数器,其绝品也。甘腴清冷,具备众美。前辈按,此似指欧阳修或指《水品》以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尽当,然谷帘卓然。非惠山所及,则亦不可诬也。水在庐山景德观。”

        〔笺注〕①张又新:生卒年不详。字孔昭。泽州陆深今河北深县西人。

        初为京兆解头解元,乡试第一名,继为进士状头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再为宏词科敕头元和十二年,817,时号“张三头”。曾官祠部员外郎、江州刺史等。因与朝中案件相关,曾两次贬官。善为诗,喜品泉。“恨在陆羽之后”《唐才子传·张又新传》评语。着《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等行于世。

        六、陆羽品泉对茶文化的影响陆羽的品水篇《煮茶记》,自唐宋以来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热衷品茶鉴水者的浓厚兴趣。在唐代紧步其后尘者有刘伯刍①和张又新。张又新在《煎茶水记》开篇即曰:“故邢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刘伯刍所鉴水七品,均在陆羽二十水品之内。但除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亦被刘评为“天下第二泉”之外,其余所评之六品之次第,同陆羽的颇有不同。被陆羽列入七品的扬子江南零水,刘伯刍将其评为七品之首位。从唐代起镇江金山寺南零水就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其余五品均较陆羽所评之水质品位为佳。如吴松江水,从十六位晋到第六位。至于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一名泉”的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在刘氏的鉴水中根本未入品。庐山水帘水在宋代还颇有盛名,在苏轼的茶诗中称其为“谷帘自古珍泉”。南宋陆游亦曾到庐山品鉴过水帘水。在茶诗中有“谷帘试水忆西游”之句。

        张又新,亦是唐代的嗜茶者之一。他对陆羽在茶学上的成就和名望,是既赞誉而又有些妒忌。他曾说:“恨在陆羽之后。”语出《唐才子传·张又新传》于是,张又新继陆羽、刘伯刍之后也进行了鉴泉品茶活动。说他对刘伯刍品评过的七等名泉佳水,都俱盛瓶于舟中,逐一品尝比较“诚如其说也”。在《煎茶水记》里记载了他的一些品水记录和对水品的一些独到见解。如云:“客有熟两浙按:唐时对浙西、浙东方镇之称谓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文。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水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水用之,亦不下南零。

        以是知客之说诚信矣。夫显理鉴物,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张又新之言极是,神州疆土广袤,天下之大,古人之足迹岂能尽涉?中华锦秀山川,名泉佳水之众,古人焉能尽皆品鉴?

        张又新又针对传说陆羽能鉴别出江岸之水与扬子南陵南零水一事说:“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②,此言必不可判也。

        万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精研,因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裨于勤勉,故记之。”张又新品水之说,颇具哲理,细细领略,令人获益匪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被贬谪江州司马,在九江闲居时,曾仿效陆羽在信州上饶故事,于庐山脚下结草堂,种茶园,凿清泉,度过一段隐士般的田园闲适生活。在其《新居题东壁》诗里,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中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云生润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独幽。

        最是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宋代苏轼、陆游等品茶高手,更是步唐人之后尘,身携名茶和烹茶器具,登涉名山大川,访问古泉佳水,随处烹茗煎茶品鉴,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苏轼是精通茶道的鉴泉品茶大师,在他的许多茶诗中是咏汲水品泉的。如在《汲江煎茶》有“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台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公江入夜瓶”的名句。

        而苏轼在《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真可谓是歌吟茶泉的千古绝唱了。

        南宋诗人陆游,更是沿着古人的足迹,沿着长江两岸寻泉品水。他先后到过九江庐山、西陵峡下游北岸“三游洞”和峡州扇子山等名山大川,访水品泉。诗人在《蛤蟆碚》品泉诗中咏道: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掏珠弄玉可忘年。

        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冬冬又开船。

        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墨客也都登临过当年陆羽首先品鉴并评为“天下第四泉”的峡州扇子山蛤蟆碚品泉赋诗。

        明代热衷于煮泉品水者,有钱塘田艺衡又称崇衡和吴兴徐献忠字长谷、自号九灵山长。田艺衡在为徐献忠《水品全秩》作序时说:“余尝着《煮泉小品》,其取裁于鸿渐《茶经》者,十有三,每阅一过则尘吻生津,自谓可以忘渴也。

        近游吴兴会伯臣,示《水品》,其旨契余者十有三,缅视又新永叔诸篇,更入神矣。况斯地茶泉双绝,且桑苎翁陆羽作之于前;长谷翁徐献忠述之于后,岂偶然聊?携归并梓之,以完泉史。嘉靖甲寅1554秋七月七日。”

        《水品全秩》以陆羽《茶经》选水标准与《煮茶记》二十水品为经纬,分上下两卷。卷上又分:“一源;二清;三流;四甘;五寒;六品;七杂说。”对井、泉、潭、瀑、池、洞、江、淮,以及雪、雨、冰、露等诸多水品的源、流、清、甘、寒及泉池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等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评论。卷下所列各地井泉水品有:

        上池水包括雪、雨、冰、露;玉井指产玉石处之井水,认为久服可令人长生、仙异;南阳郦县北潭水;金陵八功德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痾疾;句曲喜客泉;王屋山玉泉圣水;泰山诸泉玉女泉、王母池、白龙池、醴泉等四品;华山凉水泉;终南山澂源池;京师西山玉泉含京师西山香山寺甘露泉;偃师甘露泉;林虑山水帘;苏门山百泉;济南诸泉论及趵突、珍珠、杜康等诸泉;庐山康王谷水,扬子江中泠水;无锡惠山泉;归州喷雾崖瀑;万县西山包泉谓其可与惠山二泉媲美。张演诗云:“更挹岩泉分茗碗,旧游仿佛记孤山。”;云阳县天师泉甘、洁、清、冽;盐亭县贡载山飞龙泉极甘美;遂宁县灵泉;雁荡山龙鼻泉;天目山潭水;吴兴白云泉谓其泉水清泠可爱,用其煎茶,茶色不变;吴兴杼山珍珠泉;顾渚金沙泉;碧琳池在吴兴弁山太阳瑦〔wū音乌,象玉的石〕;四明山雪窦上岩水尤其中第三潭水清沚芳洁;远胜天台千丈岩瀑水和庐山康王谷帘泉;天台桐柏宫水水甘冽入品;黄岩灵谷寺香泉水甘冽而香,人有名为圣泉者;麻姑山神功泉其水清冽甘美,石中乳液也;黄岩铁筛泉;乐清县沐箫泉;福州闽越王南台山泉;桐庐严子陵濑水用之烹茶极佳也;姑苏七宝泉;宜兴洞水;南岳铜官山卓锡泉;华亭五色泉;丹阳观音寺、扬州大明寺水,俱入处士陆羽水品;金山寒穴泉松江治南海中之金山,其泉水可与惠山二泉媲美,宋王安石《和唐令寒泉诗》有云:

        “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今金山瀹。”。

        上述《水品全秩》卷下所列天下诸名泉佳水四十余品,并非是按递次排列,而是对每一井泉水品作出具体分析比较,其中除间接获取的资料外,多为作者实地品鉴的结果。可以说这是自唐宋以来,迄明嘉靖年间品泉的上乘之作。是对陆羽《茶经》选水标准及《煮茶记》作出了肯定的评价,或提出了颇有见解的补充和修正。如《水品全秩》中有九处提到了陆羽当年鉴水品泉活动,对《茶经》选水标准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该书作者认为:“陆处士品水据其所尝试者二十水尔,非为天下佳泉水尽于此也。然其论固有失得。”对二十水品中的十一处井泉作了具体考察,完全肯定了惠山泉、金山中泠泉、桐庐严陵滩水、丹阳观音井水、扬州大明寺水仍属天下名泉佳水。同时也认为吴松江水、天台山千丈岩瀑和庐山康王谷帘泉水质欠佳。而对另外九处井泉未作具体考评。

        《水品全秩》认为陆羽和李季卿品泉故事所说的陆羽可鉴扬子江南零水与江岸水区别是可信的:“昔人且能辨建业城下水,况零岸故清浊易辨,此非诞也。”并对宋代欧阳修之所以对此持否定意见是“欧阳《大明水记》直病之不甚详悟尔”。

        清代乾隆皇帝,则更是一位嗜茶者和品泉大家。在古代帝君之中,尝遍天下名茶者,可能不乏其人,但实地品鉴天下名泉者,可能除乾隆帝,他人莫属了。乾隆对天下诸多名泉佳水作过深入的研究和品评,并有其独到的品鉴方法,对水质的清、甘、洁、轻等作出过全面比较。还以特制的银斗,衡量各地之水,除清、甘、洁三项之外,以其轻者为上。对诸泉佳水他经过多次品鉴之后,钦定北京玉泉山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并撰写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刻石立碑,以留千载。

        乾隆鉴水,自然是从嗜茶而发,他不仅平时在京城宫中常以玉泉水饮茶,而且出京巡幸江南之时,亦常常携带玉泉水,去同当地名泉佳水作比较,以玉泉水与江南之水分别烹江南之茶,品尝鉴别,以为韵事。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谕旨:‘朕明巡幸江浙,沿途所用清茶水,着将静明园泉水预备应用。’”静明园,清康熙年间所建,在玉泉山之阳,初名为“澄心园”。乾隆说的“静明园泉水”即指被其誉为“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水。

        乾隆亦将天下名泉列为七品,其次第是:

        京师玉泉之水第一,斗重一两;寨上伊逊之水第二,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第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第四,斗重一两三厘;无锡惠山泉第五,斗重一两四厘;杭州虎跑泉第六,斗重一两四厘;平山泉第六,斗重一两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泉水第七,各重玉泉一分。

        乾隆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在作了上述品第比较之后说:“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曰:有!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轻于玉泉斗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

        〔笺注〕①刘伯刍:生卒年不详。字素芝。河南伊阙今河南伊川县境人。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曾诏拜右补阙,迁主客员外郎、刑部侍郎等职。卒赠工部尚书。伯刍善谈精博,风度高严。嗜茶,曾作较水七品之论。

        ②淄渑:二水名,都在山东省境内。淄水今名淄河。源出莱芜县,东北流经临淄今淄博市东,北上合小清河出海。渑水,源出临淄县西北,流至博兴东南注入时水,此下时水通称渑水,久堙。相传,淄渑二水味异,合则难辨,唯春秋齐国桓公臣易牙能辨之。后以“淄渑”比喻合则难辨的事物。三二南朝粱沈约《君子行》:“良御惑燕楚,妙察乱渑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