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高层智囊张晓霞争取让动荡的国际局势有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

争取让动荡的国际局势有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打破了相对平静的世界,在世人惊魂未定之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再次引起世人震惊。中国人在愤怒之后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不少人甚至党内人士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所长房宁先生是质疑“和平与发展”的知识分子代表。

        房宁在学界被认为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家”。1999年,他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一书中提出全球化带来的“发展的陷阱”,并预言“和平与发展”将因遭遇“后殖民主义”威胁,从而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应该说,房宁对全球化及“和平与发展”的反思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

        然而就在人们普遍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焦灼不安的时候,楚树龙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却与之相反。“5·8”炸馆事件不久,他在中央党校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指出: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国际形势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他看来,世界局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同时天下并不太平;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在发展;在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变化面前沉着冷静、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是符合过去20年来国内国际发展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美国、北约的暴行没有改变世界的全局,没有改变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针。

        他还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了题为《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几个根本问题》的文章,接着又在《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发表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一文,呼吁要坚持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坚持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取决于发展。

        如果说,楚树龙当时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中坚持“和平与发展”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那么2001年发生在纽约的“9·11”事件却再次打破了“和平与发展”的看法。

        “9·11”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人们又面临着来自恐怖主义的威胁。可就在世人对世界再次产生迷惘的时候,楚树龙仍然认为,“9·11”给美国和世界造成的破坏令人震惊,但它不能改变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他甚至认为由于“9·11”事件,大家都讲反恐,大家都在反恐中进行合作,美俄、中美等大国关系有所改善,世界局势没有发生深刻裂变。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题为《2001“变”与“不变”》的文章,指出:透过世纪初年国际战略形势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可以看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趋势。国际战略形势总的发展态势是世界形势出现的短期、局部的经济、政治动荡所不能改变的,新世纪世界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光明的,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但是房宁的研究结果却并不像楚树龙那样乐观。2003年,房宁在新出版的《新帝国主义时代与中国战略》一书中再次质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房宁认为,产生资本的全球化以及形成的相应经济、政治秩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和平与发展”的经济条件。但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反思,在发问,我们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应当说全球化及其造成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结束了列宁时代。然而“产业资本的全球化,帝国主义夹着皮包回来了,它改变了以往世界的经济政治的生态,使资本主义可以通过产业资本的转移来占有世界的资源,扩大世界的市场,增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纳生产力的空间,所以大大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房宁认为,随着资本国际大循环出现障碍,和平与发展的根基正在销蚀。新的帝国主义时代已经降临。

        房宁称:“在我们所认定的和平与发展的大势面前,我们从心底不愿与人为敌,我们不愿有敌对者存在,但这也许是一厢情愿。”

        但楚树龙提醒所有对国家怀有深情的人们,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大体上都包括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或范畴。在和平条件下,即国家没有陷入大规模战争的条件下,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但在和平时期,人们对形势和自己力量的认识不同,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一些突发事件又进一步激化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

        楚树龙与房宁都是中国杰出的学者,他们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但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具有很高的威望。他们观点上的分歧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开放的一个缩影。他们并没有出现过正面交锋,但他们极富个性的思考将作为中国决策层的智慧资源而受到关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