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第一节 远古的物物交换

第一节 远古的物物交换

        商业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物的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其初始的萌芽状态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的物物交换,后来才有发展了的交换形式——商业。

        最早的交换发生于原始社会。距今六七千年,河南、甘肃、陕西属于早期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中都有产于沿海的海贝发现(装饰用),这就是自外地交换而来的物证。当时的交换尚带有偶然性。至距今5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畜牧业与种植业分工,手工业(制陶、青铜)也相继与农业分离,交换相应扩大。《易·系辞下传》所说的:“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即表示交换已比较经常,并且有了比较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古书中还有“因井为市”的传说,交易常在井旁进行,以便于汲水供人畜饮用或将货物洗净。所以后世常把“市井”连称。

        交换初起,发生在生产门类、自然条件不同而拥有不同产品的氏族、部落之间,由氏族、部落首领为代表,对外进行交换。有虞氏部落的首领舜就是擅长于从事交换活动的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传说舜曾“作什器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就时于负夏(今河南濮阳附近)”(《史记·五帝本纪》)。“就时”即乘时逐利进行交易的意思。又说舜“贩于顿丘”;“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尚书·大传》、《尸子》、《帝王世纪》)顿丘在今河南浚县,传虚在今山西运城。顿丘缺少一些物品,所以“买贵”,舜就在这里出售为人所需的物品——主要是舜部落的特产,上好的陶器,以及其他“什器”;而传虚当地有些产品很多,所以“卖贱”,舜在那里以赊购(债)方式收进那些产品——主要是河东的池盐。舜利用两地东西的贵贱,从中获利。为了掌握河东池盐,舜在当上尧的继承人后,把政治中心迁于靠近盐池(名解池)的蒲坂之地。今蒲坂城中尚有舜庙,盐池所在地的解虞县(现为运城)带有“虞”字,也都与舜有关。舜在位时更花力气发展食盐生产。相传舜作五弦琴,曾弹琴,歌南风之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见《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盐法》)夏季薰风及时南来,池盐就自然结晶,部落的财富就可增多,素稔食盐交换之利的舜,对池盐生产的好坏当然要加以极大的关心了。

        舜命禹治洪水,禹曾设法组织粮食在地区间的调剂,通过交换以解决洪灾后人民的生活问题。《尚书》记载禹所说的“懋迁有无,化居,烝〔zheng睁〕民乃粒”,即指此事而言。懋(贸)迁即贸易;化居,“交易其所居积”,即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调有余相给”;烝,众多;乃粒,乃有粒食(粮食)。后世称做生意为“懋迁有无”即源于此。

        交换本来先起于不同氏族部落之间,同一氏族部落内部交换物品的发生是后来之事。由于制陶器、铜器、玉器需要比较专门的生产技术,需要长期固定的操作人员和合适的原料,部落中的某些氏族、家族以至家庭,逐渐成为分工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氏族、家族和家庭;牲畜更日益增多地转由个体家庭放牧或家内饲养。至此,交换不但对外,而且也在部落、氏族内部发生。在交换中占有利地位以至握有权力的新兴家族和氏族首领不断富裕起来;交换还促进个体家庭经济的发展,成为它们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这些都为私有制的逐渐形成,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打开缺口。可以说交换实是推动私有化、瓦解公产制的催化剂。禹死,其子启接位,开创家天下的夏王朝,奴隶制国家宣告确立。

        尧舜时以珠玉为上币,牲畜、生产工具等成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夏后以玄贝”,夏代用海贝(染黑色)为货币,以后贝币一直广泛使用,直至被金属铸币取代为止。由物物交换到交换媒介——货币的出现,是交换向前发展的标志。原先物物交换时是买卖同时同地发生,有了货币,一买一卖就分解为两个不同的过程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