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古代园林有哪些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

        中国古代园林与中国古代建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门类。前面我们说过,园林是在古代建筑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能出现的。园林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它是古代建筑成就不可割裂的精彩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但是亲缘关系,而且是承属关系。

        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体系,决定了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强烈、鲜明、独特的个性。作为宫殿建筑最辉煌的现存代表紫禁城建筑群和皇家园林颐和园之间;作为遍布全国以地区风格为特征的现存古代民居与相应的同样具有区域特征的私家园林之间,它们的建筑形式与构造工艺是同一的。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廊亭桥榭,无不是从一般建筑中离析出来而加以典型化,在非园林建筑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原型。

        廊,由古代房屋的檐下部分——庑发展而成。古代造园家解释园林中廊的发生时说它是“庑出一步”,即是说它是满足遮挡风雨日晒的功能需要变化出来的,这种庑出一步的廊,就是我们在一般民居中也能见到的檐廊。园林中的廊,早已从檐下解放出来,经千变万化,有的已从主体建筑的附属地位,跃为声名赫然的主景,闻名遐迩。

        园林中的廊,是我们至今游览那些古代名园时的无声导游,它总是领着游人信步向前。所谓“一步一景,景随步移”,多半是在廊内的感受。造园匠师们总是用廊这种建筑形式,将分散在园内的景点连成一气,实际廊是一条带屋顶的路。但是廊,绝不是只为了解决通道而设,它是为了观景,它自身也是景。著名的廊不胜枚举,仪态万千,形式多样。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长廊、响廊、爬山廊种种名色。在园中,它们穿花过阁,绕水环山,有的贴墙,有的凌水,曲直依地形弯转,高低随山势升降。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由273间连续组成,长达728米,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已被认定为世界之最。历史上虽有更长的廊子的记载,但都已不复存在。颐和园的这条长廊,是园内众多景物中知名度数一数二的景物,到颐和园不走一走长廊,是不算到过颐和园的。另一条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廊是一条水廊,在苏州拙政园内,用山石作柱,空架在水面上,高低舒展,倒影空灵,被美称为波形廊。它长达50多米,有水上长廊的雅号。扬州何园的串楼复廊,展开有400多米,作为私家园林,可算是宏篇巨制了。这条楼廊,是连接住宅和花园的立体通道,几乎绕园一周。楼廊是指上下两层的廊,垂直重叠。复廊是指内外两层有中隔的廊,水平并联,实际一廊有四条分开的通道,互相不干扰,内外中隔墙体设有漏窗,互相可见,但要走到一起,必须绕相当的距离,有时不走回头路,还走不到一起,可谓同途异归,趣味无穷。所以说,廊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欣赏游乐的功能。许多曲折迂回的廊,掩映在花荫柳绿之中。在廊内漫游,随它的转折转换着游人的视角,往往一转步,就出现一个新的画面,这种廊的曲折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成功的曲廊、回廊无须在廊内东张西望,只要信步向前,自能赏心悦目。一般廊基均高出地面,因此在廊中赏景,十分方便。爬山廊更步步升高,提供了一个在不同高度观看园景的所在。廊有避雨的功能,但廊也是欣赏雨景最好的去处。廊有避日曝晒的功能,但它却喜欢月光的投射,夜游名园,如得明月相照,踏着铺映在地的竹影、窗花漫步廊中,当是一件难以忘怀的乐事。廊这种建筑形式,经过古代园林艺术的加工创造,已不再只是“庑出一步”、在人屋檐下了。

        亭是园林中一个几乎少不了的建筑形式。亭原是从停止转化而来的,指行人停留住宿的处所。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所以古代送别,往往送到十里长亭。园林中的亭,专指有屋顶而四周没有墙体封护的点景建筑。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西部的宝云阁原是一座铜铸的殿,由于四围窗格曾长期流失国外,四面通透,习惯就称它为铜亭子。以亭而得名的古代园林像苏州的沧浪亭,是宋代园林的遗存;北京的陶然亭,是清代康熙年间所造。但陶然亭的建筑形式,又不完全像习惯所指的亭子的形式。

        在园林中,亭子的形状变化多端,平面呈四方、五方、六方、八方、圆形、梅花形,还有套方、套圆、三角、扇形等等。屋顶以攒尖顶为主,配以别的形式。攒尖顶是指屋面集合到中间收顶的古建形式,坡度较大,便于排水。但是,特殊功用的亭子又变化式样,如井亭,是覆盖水井的,顶部中间露天,很是特别。变化多端的亭子是园林中可以停坐休息、玩味领略周围景色的建筑。从园内的任何角度向它看去,又是能点活、丰富画面的建筑。

        一园之中,往往不止一亭,有多到几十座的,形态各异。北京景山将五座亭子对称排列在山脊的五峰之上,是紫禁城背后的屏障。中峰的万春亭,黄色琉璃瓦,三层重檐,高达17米,加上景山的高度,总高达60米,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在亭内可俯视全城景色,特别是一片黄灿灿的紫禁城,就在眼前,宏伟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颐和园内的廓如亭为全国最大的亭子,这是一座八角重檐的庞然大物,由内外三圈40根方圆相间的柱子支撑。可是,亭子并不以大取胜,总以小巧玲珑、结构精简为上品。著名的小型亭子很多,如苏州拙政园内的笠亭,顶圆如斗笠,虽比真斗笠要大得多,但感觉是一只竹笠而已。在私家园林的庭院中,还盛行一种半亭,是贴墙建亭,只有一半,另一半好像已经挤进墙内,这种设计是受园内空间局限而逼出来的巧思,处理得好的,有不全之全的妙处。还有一柱亭,那只是一把很大的伞,虽然作为建筑的亭来说,不能再减再小,但它却更能表达亭子遮阳避雨的本意。这可以说是亭子的致精微者。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亭子,并因这些亭子而形成景区,如绍兴的兰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丰乐亭,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北京北海的五龙亭,西安兴庆宫的沉香亭等等。北京陶然亭内正兴建名亭景区,计划要仿建全国100座著名的亭子,集名亭于一园,堪称亭子博物馆,充分反映全国亭子建筑的精华。

        桥,中国古代园林内,见不到水的园子是很少的。因水而设桥,便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点景,即使没有水,也建有旱桥,巧妙地把水点出来。生活中的桥,以最短距离接通两岸为原则,桥身也多取直。园林中的桥,多隐藏,两岸园路多迂回,桥身多曲折。虽然我国古代的匠师所遗留到现在的交通用桥,造型优美,雕凿精工,但园林中的桥却更加典型,集中了这些桥建筑文化的传统精华。园林中的桥和着它们的倒影,构成一幅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在大大小小的园林湖池上承接游踪,使诗人伫立,画家停步。园林中桥的创造,同样会反作用于生活中的桥,难怪我国古代用于交通的桥是那样多姿多彩,被喻为人间彩虹。著名的古桥芦沟桥,虽不是园林中的桥,却是燕京八景中芦沟晓月的主景。

        最著名的园林中的桥,要数杭州西湖上的苏堤六桥和后来仿建于北京昆明湖上的西堤六桥。这12座桥都有着优美动听的桥名。苏堤六桥的桥名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西堤六桥的桥名是:界湖、豳〔bīn宾〕风、玉带、镜、练、柳。这些桥名,有的是对桥身形状的描绘,如玉带、跨虹,更多的是对桥的周围环境的表达。听到这些名字,就撩人向往,这两处由满植杨柳桃树的水中长堤串联起来的桥组,南北相映,都堪称湖景中的点睛之笔。

        在我国的水网地带,生产和生活都需要桥作为设施,另一个交通设施便是船。桥既要沟通两岸,又不能阻拦行船,最理想的桥,便是具有立体交叉功能的高拱桥。这种由砖石发券砌成的桥,有圆形的桥洞,又有弧形的桥面,构成线条流畅的轮廓,在水上倒影里,半圆的桥洞,映照出一个完整的圆。拱桥被引进了园林之中,尤、其在大型园林里,拱桥被反复引用,并出现了多种变化,从单孔桥变为一线排开的多孔桥。有的孔券纵横组合,平面分散为多孔。

        园林拱桥中,单孔的如杭州西湖白堤上的断桥,不大的券洞承托着舒缓平坦的桥面,唐代诗人就有题咏它的名句。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是乾隆皇帝的御座船通过的地方,所以拱券特别高,桥孔净高可达十米。桥面的曲线被处理成顶部向外弓与两爬坡向内弓的弧线相切合,使玉带桥在静中蕴有流动的韵律,不同凡响。由于桥体由白石雕砌,远远望去,像一条玉带,天然入画。单孔拱桥中,还有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和虹桥,都是千百年来诗人题咏不缀的园林名桥。多孔拱桥中,孔券最多、最著名的应数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连接着昆明湖东堤和南湖岛,长达150米,可说是园林中最大的桥。它由十七个孔券组成,中间一孔最为高大,两侧孔券递减缩小,恰似长虹卧波。十七孔桥外形与芦沟桥相似,桥栏望柱上又雕有544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狮,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一般都说它是仿芦沟桥建造的。芦沟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仿建在皇家园林之中的十七孔桥,在雄伟中透着玲珑娟秀的灵气,算得上是园林桥景的上乘之作。

        最典型的园林之中的桥,要数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它建于清代,原名莲花桥,是一座多孔券的屋桥。说它典型,是因为它繁复的结构已远远超出交通功能的需要,而具备造景、赏景的功能。仅桥基就由三种不同的券洞纵横联络而成,平面呈艹形,共有15个券洞,传说月明之夜,洞洞都有明月的倒影。桥上分布五亭,当中一亭,四角各一亭,并用短廊相勾联,中亭为重檐攒尖顶形式,较为突出,四角亭如众星拱月一般。桥基的券洞,桥上的亭廊,浑然一体,此桥已成为瘦西湖上最好的点景。在桥上四座角亭中坐憩、徘徊,四面湖上秀色美景均收眼底,与桥上过往游人、行人互不相扰。

        除了拱桥以外,平桥在小型的园林中运用较多,并以桥面曲折取胜。上海豫园和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九曲桥,都是平桥中突出的代表。平桥的桥面,都贴近水面,在桥上行走,有像在水面行走的乐趣,同时也便于俯首观鱼。北海濠濮涧中的曲桥和颐和园谐趣园中的知鱼桥都是以观鱼为游览主题的,不是一走而过的行桥。这两桥一直一曲,都平铺水面,而且石雕桥栏低平如坐凳,可供逗留赏鱼。它们都是仿造无锡寄畅园中知鱼槛前的七星桥建造的。

        平桥是相对于拱桥说的,平桥从结构上讲叫做梁桥,是在桥柱或桥墩上架设石梁或木梁构成的。园林中的小桥,由于桥下不用过船,桥上也不承重,多用平桥,在造景需要时,也出现很小的拱桥。在架设平桥时,有时抬高中部桥柱,取得近似拱桥的桥面曲线。拙政园中的小飞虹,就是这样一座著名的桥。这座桥的桥上建廊,高低随桥面起伏,廊顶曲线与桥面曲线平行,又与岸游廊相接,有非常好的景观效果。

        在梁桥中,最为突出的是太原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桥。这座桥,原建于宋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桥身作十字形,四个桥头落在一座方形水池的四岸,十字中心较四边要高,通向圣母殿方向的桥面较宽,两侧桥面略窄,形似张开双翼的大鸟。古代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此,就有了鱼沼飞梁这个桥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同样结构的桥。

        园林中的桥,长的有150米,短的还不足一米,在颐和园内就有一座小桥,称为半步桥。园林中的桥,千姿百态,精雕细刻,宛转曲折,趣味盎然,尤其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之中,更是风姿绰约,气象万千。最近复建的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景区,由于诗人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享誉1000多年。小桥流水,更是作为江南景色的概括。像杭州西湖上的“断桥残雪”,扬州瘦西湖的“四桥烟雨”,都是以桥和自然景色相衬托的著名景区。

        舫,如果说桥、亭、廊是从一般建筑发展衍化而来,而园林中的另外一些特有的建筑形式,则有着自己的变化过程,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舫。差不多在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中都有舫这一点景。舫就是船,园林中的舫,是一种临水的建筑。一般园林中的水面都难以停泊船只,与水相互依存的景物,不外堤、岸、岛、桥、水生植物和船,在私家园林中为了弥补不能乘船游览的缺憾,便将靠近水边的建筑,模仿船的式样,造出一个舫。最初它并不像船,只是平面作长方形,有那么一点船的意思。后来由完全不像船发展到似船非船,又由似船非船发展到完全像船。它所处位置也由靠近水边到突入水中三面临水,还有四面环水全在水中的。根据形状和位置,全在岸上靠近水边的,称为船厅或旱船;半在水中和全在水中的称做舫或不系舟。

        舫这种点景,一般用砖石在水上砌成船体形状,前艏〔shǒu首〕后艄特点清楚,有的在后艄还要表现出舵和舵杆,船体上仿舱楼式样构造,分出前舱、中舱、后舱,有的还要做出舱楼。舱顶大都采用卷篷式,仿照苇席船篷的意思。全建于水上的不系舟,用跳板与岸边搭靠,往往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在园景中又起到了桥的作用,总之,凡是船所具有的特征,都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江苏吴县同里镇上退思园中的不系舟,取名“闹红一舸”,不但突出岸边,而且取向又和环岸其他建筑不一样,造成横斜水面漂泊不定的错觉,是舫中的传神之笔。

        古代园林中的名舫很多,凡是水景园中,几乎必建,像南京煦园中的不系舟,苏州拙政园内的香洲,上海南翔镇猗园内的不系舟,都是舫中的佼佼者。但是名声最大,形体最大的舫,还得数颐和园中昆明湖岸边的石舫。这只取名为清晏舫的大石船,长达36米,舱楼仿西方游艇式样。船体用白石雕砌,船头靠岸迎人,船尾雕出船舵。这样大的不系舟,又面对浩淼宽广的水面,已脱离了因水面不能行舟,用建舫来弥补的本意。从这种现象看,舫已成为园林中特有的建筑形式。

        水榭,一种建于水边,在水中立柱支撑架空于水面之上的凌水亭阁。在江南水乡的民居中,不难找到它的原型,即水柱房。这种水柱房比舫更袅娜多姿,水景园中也是少不得的点缀。扬州的水阁凉厅和凫庄西岸的水榭,都是水榭中的佳作。水榭和舫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对水的钟爱,对水的亲近追求。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