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经济史pdf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1.刘宋铸钱刻上年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多有铸造钱币。三国时,曹魏除沿用东汉之五铢钱外,刘蜀与孙吴均曾铸钱。

        蜀国铸有“直百五铢”和“直百”两种铜钱。前者铜质差,制作粗劣;后者精细,却不多见。

        吴国铸有“大泉五百”与“大泉当千”两种铜钱。但字体模糊,轻重不一,由于质量差,其真实价值远在面值之下。

        曹魏至文帝时曾废除五铢钱,令以谷帛代币。至明帝时,民间多用湿谷薄绢充数牟利,欲禁无从,遂再恢复五铢钱的使用。

        西晋时沿用魏之五铢钱;东晋则用吴国旧钱。但吴兴沈充曾另铸小钱,称“沈郎钱”者,是谓小五铢钱,乃仿汉初之榆荚半两而设计铸成,制作精良。

        五胡十六国战乱时期,却出了几种名贵古钱。如“太平百钱”、“新泉”、“丰货钱”等,可以媲美汉代盛世之钱币精品,足见当时铸钱技术已甚卓越。

        南朝刘宋时,铸造“四铢钱”,但民间盗铸者多,或剪凿古钱取铜。孝武帝(公元454年)时,镶造“孝建四铢钱”,为中国钱币上镌刻年号的创始者。此钱形式小而轻,并非刘宋时期之佳币,其佳者当为“四铢钱”及“当两五铢钱”,最劣者厥为“鹅眼钱”及“线环钱”。

        南齐时政府曾派人往四川蜀山铸钱得千余万,后以太费人力物力而止。

        梁武帝萧衍初铸五铢钱,重仅四铢余。又有“女钱”,无轮廓。另有“大吉五铢”、“大富五铢”及“大通五铢”三种,但传世不多。

        陈朝铸五铢钱,以一当“梁鹅眼钱十”。后又铸“大货六铢钱”,为六朝钱币之最精者,可惜不久即废,仅流通五铢钱而已。

        北魏、北齐、北周均曾铸钱。北魏之官铸钱有“太和五铢”、“五铢”及“永安五铢”三种,北朝钱币记年号始于此。北齐文宣帝时铸造“常平五铢钱”,但私铸极多。北周有“布泉”、“五行大布”及“永通万国”三种,制作皆精。后者最后铸,大小不一,小品有铅质的,大品有银质的,但均少见,篆法精工,为周钱之冠。

        

2.钱币轻薄质差之弊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生活上可算十分自由写意,但弊在国家不统一,社会不安定,贫富不平均,所以不算是一个好的时代。今日的英国,三岛仍不统一,可见也称不上好,只是有殖民地而已。所以,如有人要崇拜欧洲,则不如看看自己国家的南朝时代,欣赏自己的魏晋时期。

        南朝之所以不受世人重视,主要乃在政治上、制度上、人格上及社会各方面。在经济上言,南朝是相当富庶。

        南朝经济旺盛,主要不靠农业,乃靠商业。

        南朝时商业繁荣,大体上仍行使货币,甚至钱币不够用。自魏文帝黄初二年至明帝的六年间,废五铢钱而不用,而以谷、帛(即米、绢)代替货币,但当时有人将谷掺水,将帛织薄,因此有人提议复用五铢钱,因钱币的量与质不易变更。但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由于黄巾、董卓作乱,使用五铢钱者已少。

        当时北方人民跑到南方时不带钱币。南方孙吴用“赤乌钱”,分大小两种。此时南方繁荣,孙吴所造钱不够使用。当时流亡政府亦不铸钱。而吴兴沈充造“沈郎钱”,说明长江流域亦用钱币。虽有私钱,仍不够用,因此造成钱贵现象。当时西南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有铜鼓。两广夷人喜铜鼓,长江地区之人带钱来广东购货,将钱铸造铜鼓,因此钱币更少,当时南方以使用赤乌钱、沈郎钱为主。至晋桓元(桓温之子)主张废钱,但孔琳之反对,谓谷帛不能当作货币。

        由晋而宋,其时钱币大乱。宋制二铢钱,钱小而薄,易造假币,粗制滥造,不磨光,亦无边,当时人称“鹅眼钱”。1000个钱相叠不过三寸,薄而小。较鹅眼钱更差者是“线环钱”。此种钱入水可浮,握手能碎,钱不能数。双手可拿几十万钱,一万钱只能买一斗米。此种情况,在南宋末年亦出现过。

        齐时再改钱币。孔觊说:“铸钱之弊,在轻重屡更,重钱患难用,而难用为无累。轻钱弊盗铸,而盗铸为祸深。”孔氏评论中国钱币,可谓一言道尽。他主张再造五铢钱,此钱不轻不重,轻重可法也。

        从以上所论,南朝大致使用货币。至梁朝初,除京师、三吴、荆、郢(荆、郢乃湖北大都)、江西、湖南、梁、益(梁、益为四川大都)地区用钱外,其余各地则兼用谷、帛交易,两广地区则全用金银为货币。南朝商业繁盛,除普遍使用钱币外,甚至不够应用也可资证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