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秘密党员赵荣生五四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评估

五四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评估

        蒋美华(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从中国女性角色变迁的现代性水准来看,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女性角色模式萌生的历史时段,五四时期则成为现代女性角色模式初步构建的历史时段。在走出了北洋政府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逆境之后,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为开路先锋,以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成果为基础,并借助着爱国救亡运动,将女性角色变迁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与辛亥革命时期相比照,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除继续留有欧风美雨吹拂的痕迹外,还注入了苏联模式的精神;除继续保持救国主义的传统外,还将这一主题升华到历史的高峰。以此为基线,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尚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一、纵横伸展的角色变迁理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壮伟的思想启蒙运动。女性角色变迁问题成为这场文化运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五花八门的思想流派对女性的角色出路提出了异彩纷呈的方案,形成了复杂的理论体系。譬如对于新女性家庭角色的构设,就出现了婚姻家庭革新方案和婚姻家庭毁弃方案两大主方案。其下又各自囊括层次各异、重点不同的小方案。它们彼此有交错重叠之处,又有尖锐对立之处,形成了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复杂的理论交锋,更加凸显了女性角色变迁的时代紧迫感。再如对女性角色解放道路的探讨中,就有“女子心理解放派”、“女子教育派”、“女子职业派”、“儿童公育派”、“女子参政派”、“改组家庭派”、“限制生育派”等资产阶级流派。另有“工读互助式”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方案以及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这些不同流派各陈己见,各设出路,深化了女性角色变迁理论。可以说,五四时期,围绕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远远超越了戊戌变法时期关于妇女人权的论争和辛亥革命时期重在妇女权利与责任的争论。

        在各种观点的冲突碰撞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求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新的生命力,找到了妇女角色解放的真正出路。具体来说,他们中有的人已能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入手深入剖析妇女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譬如,李达就指出:“如今要将女子解放,须先使他恢复物质上的自由。女子物质的自由的欲望,到达了最高点的时候,那精神的自由的欲望,自然而然的勃发起来。那时真正的自由,方可完全实现。这样的,才可算作真正的女子解放。”

        陆秋心提醒妇女们:“现社会制度是怎样的?我可以抄马克思的几句话来做说明……这样,我们要改造彼,我们当用哪一种方法?五一是哪一种纪念?大家注意啊!努力!”

        字里行间透露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意蕴。有些人已初步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妇女获得角色解放。陈独秀的《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的核心即在于“女子问题,实离不开社会主义”的论断。

        有些人在妇女角色解放的社会依靠的主体力量上,把目光从“第三阶级”移向了“第四阶级”即从中等阶级妇女移到劳动妇女上。陈望道指出:“第三阶级女人运动,是女人对男人的人权运动;第四阶级女人运动,是劳动者对资本家的经济运动。”

        第三阶级女人运动纵使“完全达到目的,得到的也只是有产阶级里的男女平等,并不是‘人类平等’”“要得到‘人类平等’,还须另外给一点注意在第四阶级女人运动,就是劳动者对资本家的运动上面”。王剑虹在《女权运动的中心应移到第四阶级》中直言不讳:“我们要对女子运动的前途,特别提出一个警告。这警告就是:女权运动的中心,要移到无产阶级来。”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些思想在它的几次代表大会上就表述得更为明白了。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依托政党的力量很快外化为女性的角色实践,促发了女性角色变迁的革命意义的升华。

        二、发现自我的角色变迁历程五四时期是“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同时并提的时代。时论在重点突出前者的同时,对后者也有所涉及。“女性的发现”不仅强调女子和男子是同等的人,而且开始论及女子和男子是不同样的人。

        女性们首先觉悟到“我也是人”“当时到处上演《娜拉》高叫着‘不做玩物’、‘要人格’、‘要自由’的呼声。”

        张扬个性解放的“易卜生主义”成为进步女性的行动指南。为了挣脱封建婚姻网络,她们中有自杀抗婚者、出走抗婚者、革命抗婚者;为了追求知识学问,她们中有的贫病交加而死,有的不堪丈夫羞辱而自杀,有的远涉重洋,实行勤工俭学;为了寻求人格解放,她们中有的不惧校方开除,毅然剪掉发辫;有的不避闲言,慨然与男子“合室办会”;有的勇挑重任,开办学校公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在思想深处,部分女性已有了全新的女权意识。她们公开申明:“现在的我们都觉悟了。

        一部分的女子觉悟了……我们运动的旨趣全在建立女权的基础上,这是很明显的。我们提及这一个女权的名字并不是自外于男子,也不是自侪于人权之外,在理男女同属人类,只有共同的人权,无所谓特殊的女权。不过在习惯上所谓人权已经被男子独占去了。我们须得纠正人权的意义,我们须得认识人权的真正价值,我们更须得要求这人权平分给女人。女权运动就是人权平分的运动。”

        在此基础上,她们呼吁用法律保障女性全方位的角色解放:“凡是家庭里,社会上,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女子和男子须得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平等地位的获得,我们要求法律的准许和保证。”

        她们宣称:“我们不相信不打破男女两性的阶级,真正的民主主义能够存在,我们不相信社会上一半是压迫人,一半是被压迫的人间,会有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幸福。”

        这样,女性们就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男女平等的原则下,发现了自我人权的含义,摸索着一条寻求角色解放的道路。

        五四时期的女性不仅发现女子是和男子同等的人,也渐趋认识到女子和男子是不同样的人,力图走出“拟男”的怪圈。新文化运动的儒将们“极力灌输她们‘人’的观念,灌输她们做独立的不受玩弄和压迫的‘人’的观念,所以当时到处上演易卜生的‘娜拉’”。他们在告诉女性“娜拉”是“人”的同时,实际上已开始关注娜拉“女人”的身份。他们指出“女子若自己要解放,就应该早知自觉,先求精神上的独立。依自然的冲动,应付环境,本诸自己的知情意,作真正‘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这就要打破过往“知识感情意志,全都模仿男子的,自己没有知情意,以男子的知情意为知情意,事事都向男子请教”的“男子中心的社会压迫”。因而,妇女解放并不就是女子效仿男子的样子,男子做什么,女子就做什么,把男子的行为作为女子的楷模,男子不做家务,女子也不做,男子纳妾,女子也置小丈夫。在解放女性的基调下,他们真诚地谈到了女性一些特殊的优越性,比如“女子的和平、稳静、精细、有秩序、顾名誉、富于同情心……”等,有利于民治的实行,“而妇女的平和、美、爱的精神,将能感化由男性气质所造成的专暴专制社会,转变为平民的社会”

        为此,女子也没必要一味模仿男子。甚至在女性角色变迁的目标上,《妇女评论》创刊宣言在更高的基点上,强调不能持与男子等齐的观点。因为“我们觉得仅仅叫现在的女性做成和现在的男性一样的人,不是讨论妇女问题的根本办法。现在的男性,都(多)半不会得着‘人的生活’……女性底要求如果仅仅限于取得和男性同样的现在已有的生活,这有什么大意思呢?……我们是主张解放了历来施于女性的种种束缚,让女性自由发展出伊们底能力来。凡思想、制度,能够成为新锁镣的,我们都要不容情的攻击”。这是在超越男性的基础上根本求得女性自由的角色变迁思路,体现出时人号召女性自主地解放自己和解放人类的急切心情。

        实际上,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已经以辛亥革命时期无法比拟的姿态,实现着自我的人生价值。比如,在政治斗争中,由知识女性和女工组成的主体队伍或与男子联合行动,或独力挑起行动任务,以空前的规模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呐喊,为女性的政治权利呐喊;在经济斗争中,她们为“母性”呼喊,要求伸张女权,要求制定保护女工法,凸显出女性独特的利益要求;在服饰选择中,她们也不再单纯地认着“男装”为美,更倾向于表现女人的味道。综观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可见她们已“不再抹杀自己,不再模仿男性,而以女性的资格,因为女性也是‘人’的资格,去向男权求解放,向旧式婚姻求解放,向政治、职业等求解放”。这就是女性发现自己的行动表象。

        三、高亢昂扬的角色变迁精神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新文化的洗礼,孕育出五四女性高亢昂扬的角色变迁精神。为救亡图存,五四女性积极参加宣传演讲、游行示威和罢工请愿等爱国行动,有的血书明志,有的坐狱不悔,有的遭枪杀而亡,有的遭殴打致伤。渗透其间的是那种“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坚决姿。为探索角色变迁道路,五四女性以高昂的热情加盟实验模式。缪伯英毅然放弃北京女高师的学业,赞助入主女子工读互助团。葛健豪以54岁的年纪决然加入女子留法勤工俭学队伍,鼓舞青年女性勇往直前。为开放大学女禁,邓春兰大胆上书北大校长,不远万里赴京圆梦。为开辟女界就业渠道,陈丽华、朱其慧等女性热心筹设女子实业团体,创业精神令人钦佩。这些女界精英身上体现出的昂然自励精神,恰是五四女性整体风貌的高度浓缩。

        五四女性从辛亥女性的前变迁角色中汲取经验,将宣传和结群意识融化于昂扬的斗志中,增强了角色变迁精神的实现力度。她们除踊跃在各类报刊中发出求变之声外,还锐意创办妇女刊物二十余种,为女性角色变迁提供理论阵地。1916年至1921年间,妇女刊物就有上海基督教妇女青年会办的《青年女报》、中华妇女学社办的《妇女旬刊》、北平女青年社办的《妇女》、女界联合会办的《新妇女》、直隶第一女师学生团办的《醒世》、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办的《平民》、周南女校办的《女界钟》、北京女高师办的《女高师文艺会刊》和《女高师半月刊》、广东省立女师办的《省女师学生期刊》、上海女界联合会办的《女青年联合会旬刊》、觉悟社女性主办的《女星》和《妇女日报》、湖南第一女师办的《励进会旬刊》、浙江省立女师办的《进修团月刊》、开封女子同志会办的《女权》、上海务本女校办的《女界铎》和《新妇女》、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办的《妇女声》等。这些刊物广为宣传有关女性角色变迁的各种理论,成为妇女问题的真正论坛。

        为壮大女性角色变迁的群体力量,她们除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妇女投入实际行动外,还纷纷创办了各类女子团体。例如,各地的女界联合会(包括上海女界联合会、广东女界联合会、全浙女界联合会、湖南女界联合会、四川女界联合会、江西女界联合会等)、各地的女子参政协进会(包括北京女子参政协进会、上海女子参政协进会、江西女子参政协进会、河南女子参政协进会等)、各地的女权运动同盟会(包括北京女权运动同盟总会、浙江女界运动同盟会、上海女界运动同盟会、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等)、各地的女学生联合会(包括北京女学界联合会、长沙女学生联合会、山东女学生联合会、天津女学生联合会、上海学联各女校分会等)及女工集中地带的女工会之类团体(包括女子工业进德会、上海丝纱女工协会、上海丝茧女工团等)除了这几大系统,尚有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天津女星社、女界家庭联合会、女子工读互助团、北京女子救亡会、武汉的“女子国货会”、宁波女界的“社会服务社”、上海的中华女子救国会、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等多种性质的女子团体。此外,五四女性的集结意识并不仅限于女性内部的整合,她们还和男界广为结盟,在男女共同求变中发展自我角色。五四运动中出现的各界联合会、工会组织以及学生联合会等即为男女合而为一的组织。特别是诞生了像新民学会和觉悟社之类男女高度整合的进步社团。随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出现,激进女性纷纷加入到这些革命组织内,扩大了角色联盟的阵线。与辛亥女性相比,我们不难看出五四女性高亢昂扬的角色变迁精神的走向深化。

        四、多元共存的角色变迁格局女性角色的现代化是五四时期女性生活的基本趋向。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发生剧烈错动的转型形势下,不同地区的不同阶层女性对角色变迁的回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女性角色变迁呈现出动态的多元格局。一般来说,女性角色的现代化程度是沿海高于内陆,城市高于乡村,知识女性高于女工和农妇。这就是地域的差异性和阶层的差异性。在此过程中,有些女性不但把现代精神注入家庭角色,而且得以在社会上就业,成为身兼双重角色的职业妇女群;有些女性在家庭角色上求得了某种程度的革新,但并未有机会在社会舞台上崭露头角;有些女性,特别是绝大多数农村妇女,仍然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的单一家庭角色,没有多少变迁意识和举动。这也是早期现代化特征在女性群体身上的反映。

        在这种多元复杂性中,通过纵横对比,我们可略见女性角色变迁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女性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各自现代化走向上,以及女性由单一的家庭角色向家庭—社会双重角色拓展的趋向上。其中婚姻自由、社交自由、男女同校权利的部分争得是五四女性角色变迁的直观成效。而以女工为主体的劳动妇女的角色变迁意识的初步觉醒和角色变迁地位的渐被认同,则指引出女性革命式的角色变迁道路,实为五四女性角色变迁的长期效应。这些都是五四女性角色变迁超越于辛亥革命时期之处。

        然而,正如同辛亥革命时期一样,五四女性角色变迁也存在着转型社会共有的局限性。就角色主体意识而言,这一时期真正具备女性人格思想的还仅是以知识女性为主的部分女性,广大女工和农妇自我解放意识尚有待发展。而女性整体的角色解放意识与完成角色全面解放的需要又相距甚远。因此说,女性解放意识的整体薄弱,是掣肘女性角色变迁的一大因素。就女性角色变迁的成果而言,低效性和不平衡性仍是总体缺憾。比如在社会经济角色方面,除了聚居城镇的女性能够部分地进入劳动市场,多数乡村妇女只能恪守简单的家庭劳作,不能发挥社会经济角色功能。在教育角色方面,五四女性堪谓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入校女生不过仅占女性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女性教育多处低度水平。即使在“教育改进,询有突飞之势”的1921年,女子教育仍缺憾种种。一如张默君主要针对省城的高中等女子教育所作的负面评价:“甲,无论公私立高中女学校均感经济困难,故校务不克充分发展,所增设校数亦不多。乙,体育无特异进步,各女校尚无建设健身房者。丙,女校尚无规模较弘远、组织较完备之图书馆、理化试验室、音乐室、改造画室及交际室。丁,学生尚有未了解自由及自治之真谛,而能于进德修业上下切实功夫者。戊,尚无女子专门大学,俾不愿男女同学者,得有受高等教育机会。己,招考新生时能实行注重心理,常识及体格诸测验以厘别各人体智之高下者尚少。庚,对于天才及低能女生尚无具体的教育组织。辛,幼稚师范学校及幼稚园过少,各省幼稚教育尚未普及。壬,各省女子职业教育尚未充分发展。”

        实际上,张默君的评价还尚未点出高中等女子教育普及面极小这一致命弱点。发展较好的高中等女子教育尚且处于早期现代化之境,那些零散于村落中的初等女子教育程度之低是不言而喻的。在女子社会生活角色方面,废娼运动喧嚣一时,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仅仅停留于舆论运作阶段而已,并未见成效。这方面的缺陷很多,不能一一道出。

        五四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对立面是庞大的封建文化势力。在新旧文化对垒中,女性角色变迁必然会受到重重阻隔,呈现出艰难反复性。在女子剪发问题上,保守的学校把女学生剪发视为洪水猛兽,女子剪发难免受挫。如武昌省立女师的6位女学生剪发后,“周学监点名叫到我们,看到我们剪发后的姿态,简直就像发了狂一样低着头,嘴也歪了,摇着头叹息……第二天清晨行朝礼的时候,王式玉校长用温和的声音这样说:‘昨天晚上,××君不对我讲就剪了头发,还是不行的,太危险了。眼下的情况是不允许诸君剪发的……请诸君马上梳好剪了发的头,像以前一样把头发结好……’到上课的时候,我们都很老实地在头上戴了像牛粪形状一样的假发……”

        在大学开女禁上,保守派大放厥词。王卓民在《论吾国大学尚不宜男女同校》一文中片面指出,“今日社会所属望于女子者,大都为贤妻良母,能治理其家庭,教育其子女已耳”因此“尚无进大学修业之必要”他还特别强调男女同校会有碍社会风化,因为“吾国男女界限,分别至严,授受不亲,古有明训”如男女同上大学,“必有往来,投绢赠宁,必多有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偶或不慎指摘随之,伤风败俗之事起,道德之破坏无余地矣”。一石激起千层浪,北大学生康白情奋笔写下《读王卓民君论吾国大学不宜男女同校商兑》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在时代潮流的冲刷中,保守派终于败下了阵。但从中可见女性角色变迁的艰难性。这说明,女性角色变迁要走出社会的“陷阱”还需一段艰巨曲折的斗争历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