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现在厉害的智囊中国军事: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

中国军事: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

        1988年中越南沙海战后,身为《舰船知识》杂志记者的宋晓军特地到海南进行了采访。几天的深入采访使他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失衡忧心忡忡。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世界为之瞩目。但比起美日等国的国防开支,中国的国防建设仍属“贫弱”之列。在美国继续依《与台湾关系法》加强对台湾军援,少数“台独”分子叫嚣“决战于岛外”时,中国大陆怎样发展国防,怎样才能在突变的局势下赢得主动,已经是自高层到民间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于中国国防建设的现状,宋晓军举了人民战争之后的“三级预防体系”的例子。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在东北扔了化学武器,毛泽东当时在全国建立了三级预防体系。然而改革开放后,这种预防体系却没有了。他认为这些人民战争的东西在一个后发国家,是需要的。

        关于经济和国防的关系问题,宋晓军经常喜欢打这样的比喻。他说,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好比人的“上肢”和“下肢”的关系,如果下肢发达了,上肢却弱小,这个人就会失重,走起路来是会打晃的,拳头打出去也是没有力量的。由此可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可有所偏废,应该同步发展,这样才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国家。

        也就是在中越南沙海战后不久,宋晓军感到世界范围内正在悄悄进行一场“新军事变革”。出现变革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后人们意识到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消退,全球安全态势出现了“大战不打、小战不断”的新局面。另外一方面,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编制体制的调整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军事变革中出现的第一场战争就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极精确的打击和极低的伤亡率,以及战争中所呈现出来的智能化和高科技的程度,颠覆了很多人对于战争的观念。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很多国家先后制定了各自的跨世纪军队发展战略,推出了一些新军种和兵种。此时中国军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宋晓军仍觉中国国防建设的动作远比其他国家缓慢得多。

        宋晓军设想如果在国防建设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新一代装备的换装工作应该在10年前开始,那样的话目前就基本形成战斗力了。如果不审时度势,任凭实力差距拉大,那么我们在未来可能的爆发性局面中可能会陷入被动。“台独”猖獗、使馆被炸、中美撞机都说明这一点。

        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再次敲打着中国的国防神经。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了国防建设的任重道远。

        2003年5月23日下午,一个引起世人关注的学习活动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5次集体学习,主题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再次强调了“跨越式发展”一词,并指出,要抓住机遇,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而3个月前召开的两会上,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强调“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表明了中国实行军事变革的决心。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军队已经拉开了变革的大幕。

        中央高层对国防建设的重视使宋晓军倍感振奋。而外国媒体及军事机构对中国军事改革也倾注了空前的“热情”,特别是对中国的武器装备进行大肆炒作,再次掀起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浊流。

        外国媒体的恶意炒作,逃不过宋晓军的眼睛。宋晓军注意到,近10年以来,国外媒体对中国国防建设关注的焦点一直聚集在台海问题上。无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装备,还是对外采购的装备,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被套到未来的台海冲突中炒作一番,特别还要套到打击美国航母战斗群和两栖登陆问题上,无不作为炒作“中国威胁论”的题材。

        因此宋晓军提醒中国高层和军事爱好者对国外的爆炒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被这些别有用心的报道所迷惑。因为事实上目前中国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大量使用着处于20世纪60年代水平的陈旧过时的旧装备,新装备不但数量少,而且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提升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帮助不大,“即使中国现在全力以赴加快国防建设的速度,真正对中美力量对比产生影响还是10年以后的事情”。

        他分析国外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目的至少有三方面。第一,它对于美、日等国军火商来说利益极大,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美、日等国的国防开支却不断增加。美国对台军售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国际军火商们从“中国威胁论”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第二,它也是美国反华势力图谋在中国周边建立反华联盟、围堵中国的一个手段。美国这些反华势力最不愿意看到在亚洲建立由中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和经济贸易区域。第三,炒作“中国威胁论”也是延缓中国国防建设速度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大型主战装备发展上,常常有人散布这样的论调:中国不能发展航空母舰,否则就会刺激日本也发展航空母舰。事实上,日本不仅一直在突破军备限制,而且也不断在法律上寻求出兵海外的合法性。

        宋晓军把军队的装备比成硬件,情报等系统比成软件。他认为硬件是一个定数,而软件的东西是有变数的。因此没有硬件,再多的软件也不行。如果某国有意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那它就必然会分析中国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和软件加在一起,排除定数的部分,剩下那一点点变数,这种判断空间就很容易了。而中国的硬件建设滞后了10年,硬件的部分显得小了。因此宋晓军意识到,发展国防,强化自己的硬件,练好“上肢”,已时不我待。

        宋晓军坚持认为,中国发展装备的惟一原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不应顾及“中国威胁论”的聒噪,“有时对方聒噪得越凶的地方,恰恰是他们最担心的地方”。

        由于宋晓军对加强国防力量多次发出强烈呼吁,外界把他为视为中国民间“强硬”的军事谋略家,甚至国外有人把他作为中国军事“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加以研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