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中国真实的名门望族第七章 威震雁门

第七章 威震雁门

        雁门关上,自古以来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历史悲壮场面,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壮士……

        杨家军如天兵神将,杨延昭连刺三将,辽兵大乱,死的死、逃的逃,有的滚下悬崖。

        忽然,延昭不幸臂中箭,坠下了马……

        公元959那年,开封曾经发生了一件大事……

        后周世宗柴荣病故,当时继位的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小皇帝,于是早已觊觎政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旋即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大宋,仍建都开封。

        原来,赵匡胤和他的胞弟赵匡义(后来的宋太宗赵炅)密谋策划,联合同伙赵普,在陈桥驿授意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然后向他跪拜称他为殿下,拥他为帝。赵匡胤假意推辞一番,就穿上了黄袍,接着被将士们扶着上马。

        军队开到宫殿被簇拥着去逼官,副都指挥使韩通立在殿前坚决反抗,被砍死。正在宫中过新年的百官见赵匡胤气势不凡,只得降服,于是七岁的恭帝被迫退位。赵匡胤便做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又采用了心腹赵普的建议,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把当年拥戴他当皇帝的那些权臣武将的兵权都收归己有,或委以亲信,从而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己。

        宋太祖赵匡胤并非等闲之辈,而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又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几年内实施了先内后外、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方针,先镇压了内部的反抗,然后统一十国,他先灭掉了南边的小国,最后集中兵力来对付北面的最后一国——北汉。

        一天早朝,赵匡胤坐在殿上,环顾了一下站在下面的朝臣,说:

        “朕准备进攻太原,收拾掉北汉,可是北汉这个骨头不好啃,朝中有强悍的杨家军,北面有辽番,弄不好不但灭不了北汉,还会引来辽番,众卿有何良策?”

        赵普进言道:“主上,原先我主张先南后北,是因为北汉可以做抵挡辽番的屏风。现在,我们已经兼并了南方诸国,此刻这个北汉屏风就可以撤掉了。所以,臣以为主上决定现在灭掉北汉是正确的,这次我主定能旗开得胜。”

        赵匡胤听了,用手捋了捋长髯,表示中听。

        八贤王却说:“不过,北汉那杨业十分忠勇,北辽闻之胆寒。所以,对他只能招抚,晓以大义,不可硬拼,若能得此将,我北宋可以无敌矣。”

        赵匡胤点了点头,便宣布即日亲征北汉。

        是日,赵匡胤登台点将,命枢密使潘仁美为元帅,潘仁美领命接帅印;又命高怀德为大将,高怀德立即上前接命。于是宋太祖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浩浩荡荡朝北汉的都城太原而去。

        北汉新主刘钧闻讯大惊,急召群臣商议,大将刘雄忙请命抵御,刘钧准奏。于是刘雄提兵十万又选了副先锋前往泽州迎敌。

        不料两兵相交,刘雄只战了数十回合便被高怀德一刀砍下马来。副手大惊,忙退守泽州,并连夜差人回都域求援。

        北汉帝刘钧得报一筹莫展,升帐急问文武谁能退兵。群臣皆面面相觑。

        国舅赵遂奏道:“此番太祖御驾亲征,大有灭我北汉之势,依臣看惟有速调杨业前来抵御强敌,方可救朝廷。”

        刘钧点头道:“朕也这样想。传我旨意,速传杨业到太原。”

        “是。”

        杨业、杨延昭正在恒山半山腰架木桥、修栈道,忽然朝中来人传旨,要他速到都城护驾。

        接到军令,杨业全家坐在一起紧急商议。

        杨业说:“军令如山,我们必须连夜出发,二郎、三郎你们两人跟母亲还有焦虎留守代州,严防北辽乘虚而人;孟良、延昭、四郎、五郎跟我上前线。夫人以为如何?”

        佘赛英说:“保家就得为国,为国也是为了保家,没什么说的。我跟三儿守好代州,有我们母子在,就有代州在,你们放心去吧。”

        于是杨业便带了大郎杨延昭、孟良、老将王贵率兵星夜赶往太原。

        刘钧率众文武官员在城门迎接。

        杨业下马叩日:“末将参见我主。”

        “爱将快快请起。”北汉帝刘钧双手扶起了杨业,说:“赵匡胤亲征,率兵三十万直逼都城,刘雄迎战捐躯战场,现前阵十万火急,望爱卿速去退兵。”

        业立马表态:“我主勿虑,末将拼死御敌。”

        刘钧大喜,说:“有爱卿无敌上阵,我北汉可保全矣!”

        天刚拂晓,杨业就率大军出征。前有长子延昭为先锋,左右孟良、右为王贵,雄赳赳气昂昂直奔泽州。

        未到阵前,远远就见宋军旌旗林立,蔽日遮天。原来,宋太祖从探马得知杨业前来应战,便率先摆好了阵势,想先来他一个下马威。

        业见宋军严阵以待,知道面临的将是一场恶战,就令摆好阵营。

        宋太祖见杨业提着标枪,威严地骑在高头大马上,两旁是如虎如豹的几个儿子,都提着清一色的标枪骑在马上,还有几员大将也雄赳赳地立在一旁。宋太祖心想,杨无敌,杨家将真是名不虚传。

        擂鼓开战后,一员宋将冲了出来,直逼杨业,延昭见了举枪挡去,二人厮杀了起来。数十回合后,延昭举枪刺死了宋将。宋将高怀德见了,大吼一声提刀杀了过来,延昭与高怀德便大战起来,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孟良抡起大刀要出阵,被杨业挡住了,说:“不忙。”

        又战了几个回合,延昭佯败,择路退去,高怀德追了过去,被孟良回马截住,只几个回合便把高怀德打下马,杨家军数十人冲了过去擒住了高怀德。

        潘仁美见了,忙提起大刀杀了过来,口中高喊:“杨业,今天要取你的狗头!”

        杨业便拍马迎战,两人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直打得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又战了十几个回合,到底还是杨无敌更胜一筹,他的那杆标枪终于将潘仁美的大刀打落于地,杨业没有杀他,转过马头对他背过身去……

        潘仁美恼羞成怒,拾起大刀,跨上马还要再战。

        宋太祖却下令:“鸣锣收兵!”

        大营帐里,宋太祖与文武群臣商议。宋太祖说:“杨家军果然名不虚传,杨业无愧于杨无敌,得一千兵容易,求一良将却难,要是能得到杨无敌,那我们大宋可保平安。”

        八贤王听了点头道:“我主说得是,杨家军满门忠烈,确是不可多得的将领,若能得到他,那将是大宋的福分。所以,我们要统一中原,共同御北辽,就必须得到杨业将军。”

        潘仁美听了,十分不悦,想反对又不便于说什么,想起阵上被杨业把大刀给打落地上,心里真是又羞又恼,暗自发誓定要报这一剑之仇。他又想起,年轻时,擂台选婿,输在他的手下,更是要新仇旧恨一起报……

        八贤王又说:“我看,我们不妨派人去劝说他,让他归附我们。”

        宋太祖说:“不能,杨业是个忠心耿耿的人,要他归附,除非刘钧先归顺我们。”

        八贤王点了点头说:“所以,为了得到杨家军,我们一定要尽快得到刘钧。”

        八贤王又说:“最好派一个人去与刘钧讲和,这样刘钧议和了,军自然也就会跟我们联合了。”

        宋太祖说:“好主意,那谁愿担当此任?”

        八贤王说:“臣愿领旨前往。”

        大臣杨光美说:“臣以为八贤王暂不能去,还是先让臣去探探深浅再说。”

        宋太祖点了点头说:“这样最好,准奏。”

        八贤王又说:“我主,我们可否先班师回去,以示诚意。”

        宋太祖说:“好,班师回京。”

        北汉宫殿内,刘钧升殿议事。

        刘钧说:“杨业真了不起,已经把宋军抵挡住了,回来一定要给予嘉奖。”

        群臣表示赞同,齐道:“我主圣明。”

        正说着,执事来报:“我主,宋军有两个来使求见。”

        “不见。”

        “我主,还是让他们进来,且听他们说什么。”一大臣说。

        “宣。”

        杨光美和副使进入殿内,对北汉帝施了礼,然后说:“我主命我们送来议和书,请接纳。”

        “呈上来。”

        刘钧展开看了看就把议和书扔到地上,冷笑了一声,说:“哼,谁不知道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又杯酒释兵权,哼!想让我也交给你们兵权,休想,给我滚!谁跟你们议和!”

        “滚!”

        两排士兵向来使举起了刀枪,杨光美及副使连滚带爬地逃了出去。

        赵匡胤听了禀报后,气得大吼一声,晕了过去。

        “陛下……”大家都惊叫了起来。

        太医来了,给赵匡胤诊了脉,开了药方后退出。

        宋太祖的病日益加重,竟卧床不起,半身不能动。一天,自觉眼前发黑,全身冷汗涔涔,便召来胞弟赵匡义,哽咽道:

        “义弟,你我自幼亲密无比,你辅佐我登基,又辅佐我统一天下,可谓恩重如山。现在,我要走了,统一天下的使命就交给你了。唉,我本来要亲自拔掉北汉这个钉子,现在就只好交给你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义弟啊,你要牢记。”

        “皇兄,你放心吧,我今后第一件事就是实现兄长的嘱咐,击败北汉统一中国。”

        “好,很好。”赵匡胤吁了一口气。“兄弟,你的第二件事是要设法得到杨业父子……今后,大宋无论是得天下还是保天下,都不能没有杨家将……”

        “皇兄,我会的。第三件事呢?”

        赵匡胤说:“召八贤王。”

        八贤王来了,跪着领旨。

        赵匡胤对他说:“你要协助你的叔父治政,今我赐予你金锏一具,这把锏可以让你有镇邪扶正的专权。”

        八贤王泣着,跪接了金锏。

        宋太祖驾崩,其异母弟赵廷美不服赵匡义。宰相赵普便想出了个主意,他起草伪书,藏于金柜,说杜太后临死时留下要太租弟赵匡义继位,并当众开启宣读。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金柜之盟”。

        当年,赵普参与策划了为宋太祖黄袍加身的事件,现在又为宋太宗的继位做足了手脚。后来,他又参与了迫害赵廷美的阴谋。因拥戴宋太宗即位有功,赵普仍被封为宰相。

        宋太宗即位后,便说:“太原,朕必取之。”

        次年便御驾亲征北汉,他以潘仁美为帅,高怀德、呼延赞为先锋,八贤王为监军,统兵二十万,昼夜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奔向北汉都城太原。

        北汉都城告急。

        新即位的北汉新主刘继元大惊,忙召集群臣商议。众大臣都说:“惟有召杨业来御敌,否则无人能敌。”

        于是命杨业火速率军赴太原。

        代州操练场上,杨业和佘赛英正端坐在台上观看将士们精彩的比武,为他们喝彩鼓掌,忽然侍者来报,朝中来人有急令。

        杨业忙起来去接。急令说宋军大举进攻,兵临太原,要杨业率军火速赶往京城太原。

        杨业立即紧急集合队伍,宣布了朝中急令后,说:

        “这次出征关系到北汉的存亡,我们杨家军从来就有救兵如救火的传统,所以要即刻出发。现在,我宣布,佘赛英及王贵、二郎、三郎留下守边,我与延昭、四郎、五郎、孟良、焦虎连夜出发赶往太原。好,现在大家分头准备去吧!”

        很快,鼓角响起,杨业率军出发了。杨廷昭兄弟随父出征,二郎、三郎、王贵将军等挥手送行。

        佘英抱着一岁多的女儿为他们送行。

        五个哥哥都跑过来,亲了亲他们的小六妹。

        “六妹,等哥哥们打了胜仗,再来逗你玩。”五郎说。

        六妹张着小嘴、摇着小手喊:“哥哥,再见。”

        杨业慈祥地摸了摸六妹的小脸说:“六儿,爹爹要急行军了,来不及了,等爹爹回来,再来亲你。”

        “爹爹,再见。”

        杨业赶到太原,得知北汉都指挥使郭万超已投降,其余大臣人心惶惶,宋军主将潘仁美的前锋已逼近太原。

        宋太宗派人来劝说刘继元投降,刘继元犹豫不决,臣中有的主降,有的主战。

        刘继元问杨业:“以爱卿之见,是降还是战?”

        杨业说:“联合抗辽才是正道。”

        刘继元说:“到底是联辽抗宋好,还是联宋抗辽好?”

        杨业说:“契丹贪婪背义,他必破坏我北汉。辽兵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北汉主听了未置可否。

        杨业又说:“北汉本属中原,应一致对敌。”

        北汉主说:“我决不把祖宗留下的土地拱手献给宋朝。”

        杨业说:“那我们就合力抗拒宋军。”

        枢密使马峰谏道:“陛下,以卑臣所见,还是联宋抗辽为好,并且宋军来势凶猛,很难挡住,与其两败俱伤,被辽军坐收渔人之利,不如与宋军讲和为上。”

        北汉主听了说:“降了,叫我如何面对列祖列宗。”说完竟滴下泪来。

        杨业见状,忙说:“我主放心,杨业一定与宋军血战到底。”

        北汉主:“还是无敌将军让我放心,你赶快到城前去抵挡吧!”

        “臣遵旨。”

        杨业率军开往城前门驻守,面对的正是宋主将潘仁美。只见城下不远处宋军旌旗林立,军帐如云,看来宋军大有不灭北汉誓不收兵的势头。

        潘仁美见城头插上了绣着杨字的军旗,知道是杨家将来了,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他恨恨地对宋太宗说:“得想别的办法了。这杨家将太难对付了。”

        宋太宗问:“什么办法?”

        潘仁美说:“让降将郭万超安排人去离间北汉主,就说杨业已经投降,城池已破,希望他归降。”

        八贤王说:“不妥,这一办法缺乏诚意,故意去坏杨业的名声,非君子所为。再说,北汉主也不会相信杨业会叛变。依臣看,还是派一大臣去劝降比较恰当。”

        宋太宗点了点头:“唔,那杨光美你去一趟吧!”

        “臣领旨。”

        宋太宗说:“北汉那刘继元也不是好说服的,我们必须加紧攻势,逼迫他投降,北汉主不降,那杨业是不会归顺我们的。众爱卿考虑一下还有什么破城的好办法?”

        潘仁美说:“依臣看,那就只有用水攻。”

        “水攻?”宋太宗说,“怎么攻?”

        “放汾河水淹太原,只要百姓逃光,难道他杨业还死守空城不成?”

        宋太宗说:“啊,这办法让百姓太遭殃,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

        大雨滂沱,潘仁美对南城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杨业拼死抵抗,潘仁美便下令决堤。于是汾水、晋河的洪水便滚滚涌进太原城内,宋军趁势破城而人,满街的士兵抢掠杀戮,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情景十分惨烈。

        杨家军和宋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杨业还在指挥坚守城南门。

        大水已漫入,皇宫里面的北汉主刘继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不好了,陛下,宋军已缢破城了。”

        “陛下,宋军来了。”

        杨光美在兵将的簇拥下来到宫里,“刘继元,归降吧,北城已破,你不降也得降。”

        刘继元不说话。

        杨光美又说:“写一道诏书,让杨业投降。”

        刘继元终于说话了:“我不会下诏让杨业投降,我决不辱他的名。”

        “那你投降,如果你宣布归顺大宋,我们就去筑堤,否则太原的百姓就会全部被淹死。”

        刘继元只得说:“好吧,我归顺宋朝。”

        于是北汉被灭,大宋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从此,中国进入了北宋时代。

        杨业还在南城据守,八贤王冒雨在城下喊道:

        “杨业将军,归顺大宋吧,城池已破,人已走空,刘继元已归顺大宋了,你就和我们联手吧!”

        八贤王又说:“杨业将军,我们都知道,你们父子都是忠臣,作战英勇无敌。现在,北面的辽军又进犯中原来了,正等着你去抵抗呢!”

        “杨将军,你就跟我们一起对付辽兵吧,彻底消除北方边患,统一中原。现在辽兵又进犯中原了,杨将军,我们还等着你去抵御呢!”八贤王诚恳地说。

        杨业看着这个面慈目善的人,手中高举的枪,慢慢放了下来,他向北面跪了下来,他身边的儿子也跪了下去,大哭起来。

        “苍天在上,我是中原的儿子,就让我忠于中原吧!”

        这时,宋太宗和八贤王已从城门来到了杨业的后面,八贤王双手扶起了杨业,说:“杨业将军,我钦佩你的忠勇,钦佩杨门的忠心,你就和我们一起保卫中原吧!”

        从此,杨门父子成为宋朝忠君爱国的典范。为大宋江山,为保卫中原献出了十代人的生命和热血……

        大辽宫里,早朝散后,萧太后让韩德让留下未。

        “韩德让,你说,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建功立业。”

        “说具体一点。”

        韩德让目光坚定地说:“去打大宋!”

        “啊!雁门关有杨业镇守,能行吗?”

        “正是这样,才能显示你是铁腕太后。”

        萧太后眼睛发亮:“有道理。”

        萧太后早朝时,问众臣道:“众爱卿,现在宋朝又壮大了,他们已经统一了南北,我看我们必须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看看我门大辽的厉害。”

        耶律休哥说:“太后说得对,如果我们不主动打他们,那宋朝定会以为我们弱小,就会来攻打我们。”

        其他大臣没有说话,只有武将拥护。萧太后心想,有武将拥护就行,于是她宣布了她的决定。

        韩德让又说:“再说了,如果我们不给宋朝一点厉害,他们就会更快地来征服我们。”

        萧太后点了点头说:“对,所以我们应该以武力来制止他们的进攻。”

        萧太后派耶律休哥率十万大军直扑雁门关。

        雁门关地势十分险要,这个以天险著称的关隘就在雁门山半山腰上。其东西两山逼近对峙,形状如门,四周山峰,峭崖绝壁,阴森险峻,两山门之间只有一条山路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众所周知,雁门关向来是镇守中原的重地,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雁门关,自古以来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历史悲壮场面,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壮士,雁门关的山被洒下了无数卫士的热血,掩埋着一堆堆烈士的忠骨……

        苍松翠柏下,搭起的一座高台,上面站着铠甲闪闪的杨业及佘赛英,五子及王贵、孟良、焦虎肃立两旁,台下站着威武的杨家军将士。

        鼓角响后,杨业庄严地说:“我们是镇守雁门关的将士,自古以来,雁门关就是英雄的关口。现在辽兵来犯,百姓又将涂炭,所以我们一定要英勇杀敌,消灭辽兵,保卫边陲。”

        将士们听了,高举大刀,齐声高呼:

        “消灭辽兵,保卫边关!”

        杨业令佘赛英、孟良、焦虎守伏于关隘见机行事,自己带着数百骑及五子连夜往西径奔而去。

        辽军从盘山道来到雁门关,韩德让说:“传下去,接近雁门关了,要严加注意。”

        探马来报:“雁门关不见伏兵,是空的。”

        “空的?莫非是畏惧我们撤走了,哈哈,龟孙子们。走,进关去!”耶律休哥大笑起来。

        耶律休哥笑声刚停,背后就响起了呐喊声,回头见杨家军的旌旗如林。原来,杨业及五子的骑兵从西面的山路上抄袭冲杀过来了。

        耶律休哥大喊一声:“往前冲!”

        话音刚落,关隘上忽然竖起了杨家军的旗子,原来是孟良、焦虎从关隘前面冲杀出来,辽军首尾受敌,还以为杨家将从天而降,慌忙应战。

        前锋杨延昭举着标枪刺杀过来,一枪刺死了辽国驸马,又一枪刺死了辽军节度使,侍中萧咄李追杀过来,延昭假装不敌而逃,然后突然杀个回马枪连刺三将。辽军大乱,死的死、逃的逃,有的滚下了崖,延昭愈战愈勇,辽兵纷纷倒下……

        耶律休哥见状拉开了箭,对着延昭射去,延昭臂中箭,几乎倒下,被四郎、五郎保护着退出前阵。

        辽兵的十万大军,被数百骑杨家军杀得丢盔弃甲逃了回去。

        杨业率五子回到府内,佘赛英心疼地为大郎的臂伤上药,郎中站在一旁递药棉,她用盐水洗伤口时,连问:“我儿疼吗?”

        延昭皱紧浓眉说:“不疼,娘只管清洗。”

        佘夫人说:“怎么不疼,娘知道你是条硬汉。”

        杨业过来说:“要紧吗?”

        佘夫人说:“都快见骨头了,郎中给他洗伤口,我怕他手重,我亲他弄。”

        杨业说:“我儿都是好样的。”

        几个弟弟也都夸奖他,二郎说:“大哥了不起,连杀辽兵三将。”

        延昭说:“弟弟们同样了不起。”

        换好药,家人来唤吃饭。

        杨业说:“今天我们要好好庆贺一下。”

        吃饭时,二郎说:“爹爹的战术真好,辽兵还以为我们是天兵天将呢!”

        杨业说:“孩儿们听着,打仗只凭勇敢是不行的,还要有谋才行。延昭是很勇敢,连刺三将,但也几乎丧命,冲杀于乱军之中,同样要注意防范刀箭。”

        延昭说:“孩儿谨记。”

        杨家军大败辽军的消息传到汴京(即开封),宋太宗十分高兴,说:“宣杨业一家进京。”

        杨业夫妇和五子进入大殿叩拜。

        “臣等叩请圣上安。”

        “起来吧!爱卿率五子击败了辽军的进犯,为保卫边陲、保卫大宋江山立下了大功,朕封像为代州刺史,兼兵马元帅,封五子为州团练使。”

        “谢皇恩。”

        宋太宗又问:“听说大郎杨延昭受伤了,伤情怎样?”

        杨延昭忙禀道:“谢圣上关怀,末将只是手臂受伤,已经见好。”

        宋太宗关切地说:“要好好养伤,赐金伤药一盒。”

        “谢圣上。”

        八贤王说:“听说杨家还住在营房。”

        宋太宗立即说:“赐杨业一家天波府一座,于开封金水河边营造。”

        杨业忙叩道:“圣上奖重了,臣下不要屋宅,请圣上收回赏赐。”

        宋太宗说:“杨家现在已是宋将名门,岂能没有府宅,既然你不愿受宅,那就建简易一些便是。”

        “臣下愧受,谢圣上。”

        宋太宗又说:“爱卿果然是国家良将,朕今天要正式封你为无敌将军,并封为杨无敌,爱卿当受之无愧。”

        “谢陛下。”杨业跪谢道。

        “授匾。”

        宋太宗拿起呈上来的绣匾赐给杨业,上写“杨无敌”,杨业跪受。

        “拿酒来。”宋太宗又吩咐斟酒。

        宋太宗端起酒盅赐杨业。

        杨业接过,一饮而尽:“谢陛下。”

        “好,有了杨家军,我北宋从此无恙。”

        八贤王也起座向杨业父子敬酒,说:“杨将军满门忠勇,无愧无敌称号。”又把酒杯举向佘赛英说:“佘赛英英勇卫边有功,也敬你一杯。”

        “谢八王殿下。”

        坐在一旁的潘仁美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他恨恨地想,总有一天,要让你威风扫地……

        他又转过头,跟坐在身边的王侁小声说:“你看他得意的样子,哼!”

        潘仁美又看看坐在杨业身旁微笑着的佘赛花,心里更是又酸又恨,暗想,早晚要让你欲哭无泪。

        这天,汴京城门处,鼓乐响起,杨业父子要班师回边陲代州去了,杨家将载誉而归。

        杨业回到代州时,先回来的佘赛英早已率二郎、三郎在城门口迎接,王贵将军也在一旁迎接,延昭和二郎把皇帝赐的“杨无敌”金匾向大家展示,将士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回家里,杨延昭要把匾高挂在府门外,杨业说:“挂在中堂即可,也好让你们兄弟多鞭策一下。”

        延昭说:“爹爹,我们兄弟几个都要像爹爹一样当无敌英雄。”

        佘赛英说:“从今以后,你们兄弟五个每晚都要站在这块匾前省思。”

        五个儿子听了异口同声说:“孩儿铭记母亲教导。”

        五郎问:“娘,六妹呢?”

        佘夫人没有说话,却不停地擦眼泪……

        “娘,到底怎么啦,六妹呢?”延昭问。

        “发高烧,死了……”

        “啊!可怜的六妹……”几个哥哥都伤心起来。

        晚上,暗淡的月光照在床头,佘赛英在饮泣,杨业用手抹去她的眼泪劝道:“赛英,别太伤心了,我知道,你想要个女儿,好不容易有了个女儿又死了……我也很难过,我也很爱六妹……不过,我们还会生,以后我们再生一个七妹、八妹,好吗?”

        佘赛英哽咽着说:“那天晚上,下着大雨,六妹叫肚子疼,我赶快起来,让他们去请郎中,郎中来了,说是肠子有病,要叫送太原……送到半路,孩予发起高烧……就……就死了。要是你在,也许会更快一些,就……就耽误不了……怕影响你的心情,所以……没敢告诉你。”

        杨业叹息了一声,拥紧妻子,安慰道:“六儿既已去了,已不可挽回,你要保重……”

        这天下午,杨延昭驾车回府,为避让一挑夫,马被柴刺伤,忽然惊奔起来,延昭的臂伤尚未痊愈,由于臂痛又怕伤口迸裂,所以不敢太使劲,那马便狂奔起来,飞速向前驰去……迎面就是菜市场,做买卖的人熙熙攘攘,撞上人可不得了。延昭想,伤口迸裂也顾不得了……

        正准备拼命控制车驾时,忽然从旁边驰过来的车上跨过来一女子,只见她熟练地把车速控制了下来,马竟也乖乖地顺从下来,车让过市场拐上大道,终于停住了。

        延昭松了一口气,对这女子正疑惑着,只见旁边那辆马车上坐着八贤王。他说:“延昭受惊了吧,这是小女珠儿。”

        啊,郡主,一个王府千金,怎么会有这样的本事,便对她施礼道:“郡主,在下杨延昭有礼了,多谢郡主相助之恩。”

        郡主说:“是我父王说你手臂有伤,让我助你一臂之力。”

        杨延昭对八贤王说:“多谢八王相助。”又对柴郡主说:“郡主驾御之术堪称一绝啊,连惊马都驯顺于您。”

        郡主笑道:“父王说,孔子教诲,人要学会六艺,骑、射、御、书、数、乐,所以除了教我骑射之外,尤其教我驾御。”

        “哦,原来是这样。”

        杨延昭看着相貌端庄贤淑的柴郡主,十分倾慕;柴郡主早就听父王讲过杨延昭,今日见他身材魁梧,英气逼人,心中也十分爱募。

        两人相视无言,却又不愿离去,这一切自然都被八贤王看在眼里……

        回到八王府,吃晚饭时,八王问柴郡主:“珠儿,你看那杨延昭如何?”

        柴郡主的脸刷地就红了,她赶快低下头去。

        王妃见状,心里明白了几分,便问八王:“珠儿见到杨延昭啦?”

        “今天在街上杨延昭的马惊了,我们正好路过,是珠儿帮助了他。”

        “噢,莫非延昭的驾御还不如我们珠儿?”

        “不是,他手臂受了伤,还不能使劲。”八王说。

        “哦,不过,我们的女儿是郡主,配杨延昭,这不是下嫁吗?”

        八王正色道:“什么下嫁,杨家将是英雄名门,只怕人家还不一定稀罕我们呢。”

        王妃说:“好吧,既是王爷相中的,我也没意见。”

        杨延昭成亲了,婚礼在雁门关营寨举办,新娘从京师远道而来,大家都十分崇敬她,八王和杨业、佘赛英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婚礼简朴而热闹,将士们都高兴地向他们祝贺,八王特地带来了许多酒肉,让将士们都高高兴兴地喝了喜酒。

        洞房里,杨延昭把新娘的红盖头揭开后,大家看到王府的千金竟是一个端庄美丽又和蔼谦恭的人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佘夫人更是十分满意,她早就听说柴郡主不仅文武全才,而且没有一点千金小姐的架子,十分贤淑、俭朴。

        今天见她果然不同一般,心想,杨门的大媳妇选中了这样一个女子,真是有幸啊。

        客人走后,佘赛英对她道:“郡主,到这山关来结婚,委屈你了。”

        柴郡主忙说:“娘,一点不委屈,以后我就要跟延昭同甘共苦啦,这比在京师当千金要强得多。”

        佘夫人看着她的那双温和而秀丽的眼睛,心里说:“我的昭儿啊,你可真有福啊,讨了这么一个好媳妇。”

        佘夫人的判断没有错,柴郡主果然成为了和她朝夕相伴、温良贤淑、能文能武的杨门长媳妇。

        一天,佘夫人和延昭、延玉两兄弟从镇上过,他们在一个小饭馆内吃午饭,店小二端来了小米粥和烧饼。他们正吃着,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端了一碗开水给两个老人。

        佘夫人递了一个烧饼给那个男孩,只见那男孩把烧饼掰成两半给那两个老人,一人一半,他自己一口都未吃。佘夫人又递给他一个烧饼,他又给那两个老人送去,自己仍然未吃一口。

        佘夫人看了非常吃惊,把那男孩唤了来,问:“他们是什么人?”

        “难民。他们的房子被辽兵烧了。”

        “哦,我还以为是你的家人呢!你这孩子真不错,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别人。你不饿吗?”佘夫人问。

        “我……”

        “你的父母呢?”

        “我娘早就病死了。那年我爹因为我们家仅有的一袋粮食被辽兵抢了绑在马背上,他想去夺回,就……就被辽兵砍死了……”

        男孩大哭了起来。

        “我无家可归,就逃到了雁门关。我听说这儿有杨家将,是打辽兵的,我想参加,为我爹爹报仇……”

        佘夫人抚着他的肩背说:“好孩子,你还小,能吃得了这样的苦吗?”

        男孩说:“我能。”

        杨延昭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欢迎你。娘,以后就让他跟我们一块练习吧!”

        “好。”佘夫人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没有大名,小名叫安儿。”

        “好,我收下你了,以后就叫杨安吧。”

        “谢佘夫人。”

        小杨安向佘夫人跪了下去,被佘夫人扶了起来,说:“不必谢,以后好好练武,和我们一起保家卫国就是。”

        “是,佘夫人。”

        佘夫人又买了十多个烧饼,拿了一些钱让杨安给那两个乞丐送过去。

        杨安高高兴兴地跟着佘夫人走了。从此,杨安成了杨家的义子,杨门又增添了一员忠心耿耿的武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