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诸葛亮出土后的死尸照片诸葛亮退学的得与失

诸葛亮退学的得与失

        现在从小升初到中考,从中考到高考,从高考再到研考,人们对名牌学府趋之若骛。有的考生一考再考,非名牌小学、中学、大学不上,以为上了名牌就进了“保险箱”。可是谁又知道诸葛亮曾主动从名牌学府退过学呢?

        经过一番颠沛流离,诸葛亮来到了襄阳城。在刘表的安排下,诸葛亮与诸葛均顺利地进了城南书院。这个书院在襄阳可谓首屈一指,无论师资还是书院的设施环境,全是荆襄第一流的。

        学堂是刘表操办起来的,刘表的字为景升,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景升书院。书院在襄阳城南二里、岘山脚下,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个非常适宜读书的好地方。

        经历了风雨漂泊、饥寒交迫的生活,诸葛亮十分珍惜这么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生活安定的学习环境。每天清晨,雄鸡刚刚报晓,诸葛亮就唤醒弟弟诸葛均赶往学堂。

        他想,以前读书主要是父母和叔父所教,总感觉不大正规,别的人是怎么学习的?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不妥。他是想看一看这正规书院老师所教,与昔日所学有什么不同和差别。

        由于诸葛亮家学功底深厚,景升书院的老师所指定的书籍,有不少是已经读过的,因而在同学们眼里,诸葛亮读书往往是读其大概,看一看开头结尾,中间随便读几页,就丢在了一边。可这家伙在考试的时候,总回答得头头是道。老师对他的回答总是赞不绝口。

        在景升书院里,诸葛亮结识了博陵人崔州平,颖川人徐元直、石广元,还有汝南人孟公威。他们一起切磋学问,辩论真理,吟诗作画,抚琴对弈。同窗的情谊无形之中不断深厚。崔州平为人忠厚,喜欢谈古论今;徐元直性情豪爽,看重文韬武略;石广元胆大心细,知识广泛;孟公威咬文嚼字,风趣幽默。

        这些人很愿意与诸葛亮相交,很看重诸葛亮的人品,为人正派,不卑不亢,更为诸葛亮非凡的见识所倾倒。他们喜欢与诸葛亮在一起谈天说地,探讨当今学术界的难题,研读课外书籍。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对景升书院的学习开始厌倦了。整天所学就是那么几本书,《诗》、、《礼记》、《春秋》,书都快要翻烂了,教书先生也没有讲新的内容。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诸葛亮脑海中萦绕着很多解不开的问题,看不透的事物。他迫切想学的,是可以解答他的难题的书籍。

        他知道,学无止境。他需要学问高深的老师为他解惑,需要为他排疑解难的良师益友。他的目光变得深远起来,已经暗暗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

        刘表的大公子刘琦也在景升书院求学,和诸葛亮年龄相当。刘琦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俩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诸葛亮本来就是刘表介绍而来,又是老乡,他出入刘表家里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刘琦知道诸葛亮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诸子百家的见解,就告诉他:“我家有好多书籍。父亲没有时间读,或是已经读过了。你要喜欢读,可以到我家书房阅览。”

        诸葛亮大喜过望,于是,经常出入刘表的府第。诸葛亮从刘表家中的藏书中,看到了很多有关兵法的书籍,其中最有名的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有、《战国策》等历史书籍。

        他就像饥渴的孩子,贪婪地吮吸乳汁,在一本本厚厚的书籍当中吸取着营养。他知道,这些书是不可能拿到自己家中慢慢品味的,他一目十行快速地浏览,从中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他看到了军事上所谓“阵”的解释。他明白了“阵”到底是什么。那是两军交战时所部署的一种行列形态。不知为什么,他对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第一次感到阵形部署的博大精深,被阵法的神奇变幻所震撼。他开始涉猎作战之阵,军队屯驻时应用的阵法。

        他了解到排兵布阵的基本要领。阵法的演化是要依照敌情、地形、天象、气候的变化来实施和运作。他十分欣赏书中介绍的孙武子八阵之法,钟情于孙膑兵法中的“八阵、十阵”篇目。当他读到要“知八阵之机,才是王者之将”时,便萌生了一定要学会八阵之的念头。

        从那以后,他开始改变见什么学什么,看什么都想知道一二的学习方法。他集中精力,开始攻读“八阵”,演练“八阵”。每天学习的主要课程变成了“八阵”。他彻底沉浸在“八阵图”的演习之中。

        这样一来,每天到景升书院读书就成了一个多余的负担。诸葛亮对书院的学习内容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听老师老生常谈讲课更让他感到厌倦,但他还不得不去点卯,白白耽误大好光阴。

        诸葛亮年纪不大,却经历了那么多的变故,9岁时母亲撒手而去,11岁父亲又辞世而走,跟随叔父到南昌上任,又被人撵出了太守府,逃出城外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有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为什么父亲和阳都县令不敢与青州军对垒?叔父为什么拱手将太守的权柄交与他人,而不敢与来者争斗一番?……

        诸葛亮逐渐懂得了:当今天下,军阀混战,少不得军事抗争。没有军事方面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治理国家的机会。如今各路诸侯,各霸一方,少不了治理政要的人才。现在,要学的本事,就是如何学得战场上百战不殆的法宝,学得治理国家时候,国富民强的方略。

        他记得叔父所说,大凡出将入相者,必须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什么叫知晓呢?仅仅知晓就行吗?泰山道人讲过,要能够先知先觉,要能够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情,要能够呼风唤雨,排兵布阵。

        诸葛亮认定当今天下最好的阵法是“八阵”之法,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学会运用“八阵”的玄机。如果学会“八阵”,那还愁今后没有辉煌的前景吗?可是,有谁知道能够教导这个阵法的老师在哪呢?

        在景升书院授课的老师当中,观点也是各有侧重。以宋忠、隗禧为首的一派,主张以礼治世,以经载道,强调学生应当以儒学中的三纲五常之说为主,不主张学生参与到对时局的讨论之中。而司马徽、颖容为首的襄阳土著学术界首领,则偏重学以致用,主张当前时局需要什么,就要了解和学习什么;应当抓住发挥自己学识的机会,辅助明主建功立业。

        一次在讨论结束,大家收拾书本准备下学时,诸葛亮突然向老师黄承彦提出:我打算离开景升书院。“退学吗?”黄承彦闻言一愣,又问了一句:“是何原因呢?”

        诸葛亮想离开景升书院不是草率的决定,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他对黄承彦说:“我读书,希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学到本领,遇到实际问题,能够知道如何处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矛盾可以从容化解。如果两军对垒,怎样才能出奇制胜。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我想学“八阵”之法,可在书院里没有人教授这方面的课程。”

        黄承彦点头,又是连声:“好、好!”

        执掌书院的学长接到诸葛亮的退学申请十分惊讶,景升书院自建立以来只有千方百计要进入书院的学生,哪有主动要求辞学的学生呢?特别是诸葛亮,这孩子不光是自身条件好,学习上进,还是上面特别关照过的人。

        院长找诸葛亮谈话,特别强调:“你知道吗?你到景升书院来,那可是刘荆州说过话的。你要走,总要有个交代。否则,荆州牧问起来,我们将如何回答呢?”

        “请先生放心,我自当向刘表大人说明,不会连累书院的各位师长。”

        诸葛亮回到家中,将退学之事告与叔父。诸葛玄一听,半晌没有言语,良久才说:“你该先与我说知,然后再与学校讲明。你这样做,或许有你的道理。我知道,你不是一个办事草率的孩子。可是,我担心刘表会改变对你的看法。谁都知道,景升书院是荆州牧培养人才的摇篮。也就是说,你从景升书院退学,也就失去了在荆州为官的机会了。”

        诸葛亮说:“我只想得到真才实学,真正学得为官之正道,为将之胜法,不想在书院中虚度光阴。至于能不能在荆州为官,我想也还为时尚早。”

        诸葛玄叹了一口气:“你呀,和你父亲一样,认定一个理,就不管不顾了。”

        果然,刘表得知诸葛亮擅自退学以后,十分不悦。尽管以后诸葛亮在社会上有了一个“卧龙”的名号,他对诸葛亮也不看好,没有了重用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成长之谜 第四部分

        诸葛亮发明了上山下乡

        诸葛亮从襄阳景升书院退学以后,紧接着走出了他人生很关键的第二步棋:到襄阳郊外躬耕垄亩,做上山下乡的带头人。由此看来,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也不是当代人的发明。这也是当年诸葛亮思想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对诸葛亮颇有研究,尤其重视“知识分子到农村实践”这一点。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国内,毛泽东为了让儿子成为大器,便让毛岸英到农村锻炼去。诸葛亮上山下乡的举动,即使不炒作,在当时也肯定是一大新闻。

        好棋手下棋看五步。诸葛亮来到隆中,打着务农的旗号,其实,有着他很深远的想法。

        这是自强自立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今后独立发展创造条件。如果还居住在襄阳城内,人家怎么看你?你不过是刘表的小老乡,豫章太守诸葛玄的侄子,是寄人篱下。外人若谈到你诸葛亮,必然要同刘表牵扯在一起。人家如果要与你交往,多少也要考虑你与荆州牧的关联。这样一来,对你是有利有弊呢?就诸葛亮的为人,必然认为是弊大于利。

        那么,如何改变寄人篱下的形象,如何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呢?那就要考虑如何树立自己的独立人格。而离开襄阳城内的深宅大院,离开刘表呵护自己的氛围,就是必然的选择。

        要自强自立,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解决?民以食为天,在农业社会,当然要躬耕垄亩。“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这个口号要是被诸葛亮一提出来,不说是一片哗然,也肯定会有个小轰动。而他和弟弟守着几十亩良田,春种秋收,自然衣食无忧。

        躲开城市的喧嚣,躲开众多的毫无益处的应酬,静下心来开展专题研究,专心致志地进行重大课题的思考,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当前局势,更加准确判断社会的种种弊端。卧龙岗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历练志趣的理想场所。

        可以为享受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领略天人合一境界的师友们提供服务,为创办学术研究中心或是研究基地提供了物质条件。有了隆中独立自主的活动场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和开展学术研讨会,吸引兴趣相投的学友来卧龙岗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答疑解惑。

        隆中的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襄阳城20里,不要说以车代步,就是步行也不过两个时辰,便于及时了解各方面的资讯。既别有洞天,又不脱离主流社会,还可以表现得卓尔不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