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谋说天下·谋宋3、先礼后兵,平定李筠

3、先礼后兵,平定李筠

        在对待前朝遗臣的处理问题上,赵匡胤的大度表现出自己仁慈的一面,为他争取到了从民间到朝廷的支持,让新王朝迅速进入到稳定期。但赵匡胤的这种仁慈也是有限度的,当那些遗臣堂而皇之与他分庭抗礼,对于宋廷不利的时候,他一样会挥起利剑,以对待敌人的凌厉态度不给对方任何生机。

        后周节度使李筠是周太祖郭威非常重视的一位老臣,早在郭威在后汉为臣的时候,便对他非常欣赏。李筠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精通兵法,郭威曾经保举他做后汉的先锋指挥使。在郭威举事之时,李筠便跟随在他身侧,并肩作战,成为后周的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诏义军节度使,命令他驻守在潞州。

        周恭帝二年,公元960年,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周和宋完成了禅让交接。远在潞州的李筠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充满了悲痛,深深自责。

        赵匡胤对于李筠也一向忌惮,因此在朝政稳住之后,对赵普说:“世宗在世的时候,备受重用的几员大将数李筠最为勇猛,因此世宗才将潞州重镇交给他,让他驻扎在那里。后来恭帝继位,符太后为了让他继续效忠,又加封他做了太尉。可以说荣华富贵对于李筠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现在我接管了天下,这个人一定是我的一大威胁。”

        赵普说:“李筠曾经与您同朝为官,而且一度是您的顶头上司。现在您称帝了,他肯定心里也会有一些想法。不过现在我们朝政稳定,没有一个人出来闹事,我想他也不敢出这个风头吧?”

        对此苗训却不认同,他说:“李筠现在不动,只是因为没有好时机,要是机会,他不会沉寂。”

        赵匡胤说:“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我只想他能安稳地接受现在已经改朝换代,已经是赵家天下。只要他识时务,我也不会亏待他,高官厚爵对他客气相待就是了。”

        为了保持住太平局势,赵匡胤对于李筠并没有加以逼迫,而是好言相待,封他为中书令。

        宋廷使者带着新皇帝的御旨来到潞州,李筠虽然两眼血红,却也忍住了脾气开城迎接。等到使者进了厅堂要宣布旨意的时候,他却怎么都不肯下跪。

        谋臣李元亨小声地对他说:“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莫要逞强吃了眼前亏啊!”

        在众人的一再劝说之下,李筠想到自己一家老小,又想到满城的潞州百姓和官员,都会因为自己的不跪而遭殃,只能勉强下拜。

        忐忑不安的特使宣布了授命之后,便急忙离开了这个气氛紧张的潞州城。李元亨等人都劝李筠:“现在新皇帝已经登基掌控了全国,对于前朝老臣也都个个款待,将军就不要再斗气了!”

        李筠一甩袖子说:“我非是要逞一时之气,只是太祖和世宗待我不薄,我却不能好好保护大周江山,让逆臣得了天下,我只是觉得惭愧!”

        按照惯例,被加封之后都要开宴庆贺,潞州的官员们也都纷纷道贺。李筠来到筵席之上,看着大家都喜笑颜开的样子,不由得又悲从中来,他命人在中堂挂起了周太祖郭威的画像,自己拜倒在像前道:“太祖,我李筠愧对陛下对我的信任!不能为大周江山出力,我生不如死啊!”说着,居然号啕大哭!

        这个景象着实吓坏了堂上众人,有心念旧朝的也忍不住掉下泪来,也有人佩服李将军忠肝义胆急忙上前劝阻,但也有看热闹的只在一旁看李筠领受着宋廷的任命却哭祭周太祖。李元亨、刘继冲等亲信都忙上前将李筠扶进后堂,遣散了众人。

        虽然李元亨严厉要求大家禁言,但李筠哭拜太祖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传到了赵匡胤的耳朵里。听到这个消息,赵匡胤怒气冲冲地对赵普说:“我对他以礼相待,他倒明目张胆想要与我为敌。哭拜太祖是想昭示他忠于前朝,我可以成全他,送他去见太祖!”

        赵普忙劝慰道:“陛下息怒,李筠乃忠义之人,曾经和太祖并肩而战多年,参与了前朝建立的每一次战争,所以对于太祖情深义重,也不足为怪。而且当前最重要的是安稳第一,万万不可激怒了他。”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说:“我正是因为希望安稳,才对他好言好语,谁知道他这么不领情。我明白现在有很多人都在等待机会,看谁第一个站出来与我为敌,所以要谨慎对待这些人,避免挑起战火。但李筠要是再这样下去,我也不会继续忍耐。”

        赵普说:“陛下气度非凡,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啊!”

        在众人的劝说之下,赵匡胤忍下了这口气,对于李筠所为假装一无所知。但是李筠并没有因此收敛,他对于自己不能尽忠大周感到越来越惭愧,对于赵匡胤的隐忍也不放在眼里。终于在经过了数个不眠之夜之后,他对心腹部将刘继冲说:“我跟随太祖建立了大周,太祖因为不放心边境,所以让我驻守在潞州,但是却没有想到灭国之恨来自于朝堂之上。赵匡胤夺权之后,朝臣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只有韩通将军血战到死,为国捐躯。这些人难道都忘记了太祖和世宗的恩情了吗?”

        刘继冲说:“现在宋廷已经掌握了军政,虽然沿用了很多前朝的遗臣,但是重要的职位上都是他们的人在把持,军队也控制在赵匡胤的手上。王溥、范质等老臣就算是不甘心让这样的乱臣贼子称帝,也只能眼睁睁地看他耀武扬威了。”

        李筠说:“王溥等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们没有气节可言。但我手中握有重兵,难道也要和他们一样?”

        刘继冲忙劝阻道:“将军切莫急躁,虽然潞州驻军都是久经操练,但要和开封禁军相比还是不足的。如果您有其他打算,就应该从长计议。”

        李筠说:“我没有办法再计议下去了,因为愧对太祖,我夜不能寐。只有将赵匡胤推翻,我才有脸去地下见太祖!如果潞州的兵力不足以对抗开封,那我就去找离我们最近的北汉借兵!”

        刘继冲一听大惊:“太祖让您驻守在潞州就是为了防备北汉,您几十年来都在和北汉对抗,难道要为了诛杀赵匡胤而叛国与北汉交好吗?”

        李筠说:“为了雪耻,就算与北汉交好,我也在所不惜。”

        下定决心之后,李筠以君臣之礼前去拜见了北汉睿宗,请求他出兵援救自己,伐宋报周。汉睿宗对于李筠的投诚非常高兴,没想到自己的夙敌居然会拜倒在地上,以臣下礼节拜见自己。但他也明白,李筠是因为深受郭威的恩德而不考虑周朝和自己的世仇,不过就算这样,只要能够击败宋廷,也算是假李筠之手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因此,他慷慨地令宣徽使陆赞率兵支援。

        赵匡胤听说李筠居然叛逃北汉,并借兵南征宋廷,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厉声道:“北汉与我世代为敌,李筠居然叛投。他是为了打败我大宋而不顾气节,那我也不能再对他手下留情了。”

        殿前都虞侯石守信说:“前方传来急报,李筠已经从北汉借得十万大军,挥兵南进了。距离潞州最近的泽州首先成为他的攻击目标,泽州刺史张福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已经被他杀了。”

        泽州的沦陷和李筠的起兵让刚刚安稳下来的朝堂之上顿时暗流涌动,大臣们都在悄悄议论着李筠究竟会走到哪一步,还会有什么人追随他成为第二个起兵者。赵匡胤知道现在已经不能再心慈手软了,否则自己的反对者一定会大张旗鼓宣传,鼓动更多的人追随李筠与自己为敌。他立即下令让石守信和慕容延钊兵分两路作为先锋部队出击,自己率领大队人马随后直奔泽州。

        赵普劝阻道:“李筠虽然气焰嚣张,但兵力不足,北汉睿宗也不会真心支持他,所以他一定抵抗不了多久,陛下何必御驾亲征呢?”

        赵匡胤却说:“虽然我相信李筠这一次不过是小打小闹,但他却给了其他人一个榜样,让那些反对我登基的人都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我为敌。所以我一定要亲自到前线去,亲手杀掉李筠,告诉那些人,与我为敌会是一个什么下场!”

        赵普、范质等人见赵匡胤如此坚决,也不敢再劝,只能跟随着赵匡胤的车马一起出征北伐。

        北汉对于李筠的支持非常有限,因为北汉睿宗知道李筠并不是真心降服自己,他只想让李筠去消耗赵匡胤,而不是扶持李筠成为第二个赵匡胤,所以援军战斗起来也不得力。但宋军作为新朝建立之后的第一次出征,不管是军队数量、士气和战斗力,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慕容延钊率兵来到长平,便大败李筠,又加上赵匡胤御驾亲征,更将李筠逼进泽州再无退路,终被擒获。

        赵匡胤对待李筠的态度,是他对前朝遗臣的态度,他希望可以和大家和平共处,希望这些人继续效忠自己,那么新王朝也不会亏待这些人。但若他们一心怀念前朝,不肯接受宋廷的领导,赵匡胤也绝对不会手软。而李筠所代表的,则是那一批忠肝义胆的后周旧臣,他们怀念太祖、世宗,不能忍受宋廷当政,当大多数人选择噤声的时候,他们也要跳出来反对。这样的忠臣义士固然难能可贵,他所代表的品质也是千百年来被推崇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统一才是大势所趋,以国力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更胜于囿于忠于旧主这种狭隘的思想范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