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治水呼唤植被,治水的源头在植被。消灭荒山不易,“全国绿化模范县”的荣誉来之不易。培育绿、创造绿,是梅县民众和上下官员的共同追求
因编辑和写作,水,成了五、六十位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2009年的共同话题。
因编辑部设梅州,治水和水文化,亦成了2009年梅州见报率很高的一条新闻。这条新闻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从此,梅州文化中,应该添进梅江治水以及梅州文化人与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对中国治水和水文化作出过贡献的一笔。
2009年,冬日。我来往穿梭于广州——梅州,巡视于梅江和她的许多血脉支流的两岸,察看过一条条壮观的堤围,徜徉在一座座绿波泛泛的水库大坝前,还参观过那水轮机欢唱的大小水电站……追寻半个多世纪以来,梅州儿女治水的足迹,企求为家乡父老谱写一曲治水壮歌!
我在粤东北梅州行走半月,记录和思考500万客家儿女和水的亲缘关系。江河水给他们帶来喜怒哀乐,也帶来苦澀甘甜。我把父老们60年与水的搏斗,概括为“壮歌”!自觉感人,震撼心魄。那坚固的花岗岩石筑起的江堤,那蓄积了甘霖和农民憧憬丰收希望的水库,那将古老山村与现代生活牽手相连的电站输电线,还有为此而辛劳奋斗终生的父兄们,他们拦水,斗水,管水……恸天地,泣鬼神。真可谓,壮则壮矣!然停下打稿键盘,总觉得仍缺少了点什么?
我们今天讲水和谐,水文化,水文章——这也许就是人类与水交往渐趋成熟的思维的科学发展。人类祖先的祖先,本来就是从水中来的。亿万年前,大宇宙中的微生物,因水而变化而向高级物种进化。水之于人类,就像母亲孕育期的羊水之于婴儿那般重要呵。
新年以来,塞外飘雪,京城低温,五岭内外寒风阵阵。然而,车过阴雨中的粤东北梅县,冬如春日,处处绿韵。“十里森林围城”、“创建宜居之地”、“坚持绿色崛起发展经济”等红色标语,挂在县城街头、省道国道周边。呵呵,营造绿色环境绿的氛围,是梅县人的习惯、梅县人的追求。
种绿,追求绿,创造绿,成了梅县上下民众的共识和一届一届干部肩上的责任。在这以丘陵为主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上洪災旱患频仍,60多万梅县儿女在长期与山水打交道中,对森林、绿树以及一草一木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在梅县,绿,不仅仅是营造了环境,而且是融入了他们的骨髓和心灵。杨钦欢先生提出关注植被,将植被放在治水的篇首,并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这是他长期关注水、思考水、同水打交道的必然,是他思维的结晶。他从天旱、水患、修堤、管水,溯源而上,看到治水的源头在植被,实在是抓到了问题的要害。梅县林业局局长李源才评价说,杨总提出重视植被是相当内行的,是高瞻远瞩的。早在2000年之前,杨总为支持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蓄积,就在各个镇与山民和农户签约,由公司出资,以20元/亩的补贴,租下几十万亩山地,每年为此多投入数百万元。
在梅县,县委、县政府对植树造林长抓不懈。现任县委书记李远青说,梅县的林木在1958年大跃进时代和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严重,伤了原气。森林蓄积大大減少。感谢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怀,大抓植树造林,特别是林若书记“十年绿化广东”的部署,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折。梅县历届领导,都将治山治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几十年来,梅县将植树造林消灭荒山作为提高植被改善植被的重点,从文革后到90年代初,飞〔机〕播造林即达200多万亩,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十年绿化广东”中,梅县只用了5年,即全部种上了树。县林业局给笔者两组对照数据:
1985年,梅县总土地面积410万亩;
山地面积共312万亩;
有林面积为177万亩;
活立木蓄积共174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为41.4%。
到2009年,有林面积达299万亩;
活立木蓄积达760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72.8%;
绿化率达98%以上。
这些数字,为我们提供和描画出怎样的图景呢?它告诉我们,20多年,梅县的有林面积提高了70%。林地面积多了,封山了,树长高长粗了,活立木蓄积增加了将近5倍。更难得的是,全县已从1985年的100多万亩荒山,到完全消灭了荒山。1993年,梅县被评为“广东省绿化达标县”,1995年被评为“全国飞播林示范县”,1996年开始,在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主持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上,梅县被确定为首批10个“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之一,2006年实现了“广东省林业生态县”,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
这些荣誉,来之不易。内中浸满了全县父老的辛劳和汗水。
一、开战荷泗水,治理小流域
从梅城出发,沿着通往汕头的高速公路,沿着碧水盈盈的梅江,越野车向南,再向西。
一路上,梅县水务局刘煌粦局长向笔者介绍梅县的地理地质构成,以及“崩岗”的严重情况。
梅县地处粤东北丘陵山地,区内雨量充沛。亿万年来,在南方温湿气候条件下,频繁暴雨反复冲刷花岗岩地层,岩体风化剧烈,变得结构疏松,风化砂壤土和砾岩风化类堆积土石,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砂砾崩塌,那情景让人想起电视镜头上出现的泥石流。然而,它崩塌的坭砂中,主要是花岗岩风化成的砂砾。植被无法驻扎且年年破坏加重。这种现象,当地人和水利工作者叫“崩岗”,即山冈风化崩塌呵。水土流失,砂石俱下,树草不能扎根,再加上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国人对大自然的疯狂索取,大规模毁林开荒,顺坡直耕,乱砍滥伐,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34平方公里,发展到1983年的306平方公里。县域自然生态不断恶化,社会经济生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全县范围内有227公顷良田淤成砂砾滩。常受黄泥水侵浸的农田将近2000公顷。内涝,旱灾,肥份流失,土质变坏,农作物減产;
——全县被淤塞抬高的大小溪河床有80条,淤积塘库100多宗。库容減少,蓄水能力下降;
——水土流失恶性循环,山光、地瘦、人穷。生态失衡,物种消失,威胁人的生存。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前往考察的荷泗水小流域。
荷泗水是梅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这里,以前水土流失严重,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沟状流失,面状流失,面积就达30多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崩岗”有1500多处。连绵的山体,到处皮开肉绽,袒胸露臂。常常是大雨中黄水滔滔,全镇范围内近百平方公里良田变成沙坝。当地群众称它“晴天张牙舞爪,雨天血流成河”。同行的县水务局水保股股长、工程师巫南祥告诉笔者,1985年,国家水利部专家来调研,看荷泗水一帶水土流失那么严重,向省里反映。当时,省人大主任罗天帶了一个调研组,驻进荷泗,尋求治理办法。此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水务部门帶领群众,奋战了10年,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整治,终于取得了成效,改变了面貌。
越野车驰过扶大,进入当年的荷泗镇大和墟。穿过村道,一幅“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区”的蓝色标志牌,醒目地竖立在大路边。车行山道,进入一条长长的狭谷。望不到边的柚园。浓荫如伞的柚树下,群鸡在泥土中觅食。几个年轻的园工,正将一袋袋花生麸和鸡屎肥埋进树下。笔者和巫工程师下车同他们攀谈,问他们在这里做工几年?可知道昔日这里的面貌?此山沟过去的地名?他们连连摇头。不是过来人,谁会去留意当年的情景呢?
是的,要不是巫工程师从包里拿出一本手册《荷泗水小流域水土保持精品工程简介》,谁会相信昔日这里是一片沙渍地,周围是连绵的开膛破肚的崩岗?这里叫曾九塘。小册子上两張对比照片:治理前红岩砂砾,乱石遍地。治理后果林秀美,田园风光。照片旁的文字说明写着,“曾九塘山地面积7870平方米,其中面状流失4330平方米,崩岗流失1530平方米,有崩口86处。十几年来建石谷坊86座,拦沙坝3条,水平沟6千米,砌石溢洪道30宗,完成土方7.87万立方米,种草种树3100多平方米,种果900多平方米。该区去年总收入近20万元。”
对照着小册子,我们进入了叫“餓哥塘”的山谷。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因长年山崩土失,哥哥餓死,弟弟远走他乡。如今,经十年治理,早已是柚树成林,果木泛绿。周围当年張牙舞爪的崩岗,被驯服了。一座座当`年崩塌的山体,早被树草固化。山前的拦沙坝、排水沟、拦洪牆,仍留下一点昔日战斗者的影子。不再崩塌的半壁山体上,草青翠,树婆娑。风中的蒼松露出十多米长的根须,深扎在陡峭的风化岩壁上,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治崩岗人的崛強!
小册子中记录的这种经过治理后彻底改变面貌的崩岗山谷精品工程,在荷泗水小流域,还有十多条。柏塘坑、东坑塘、陶塘坑、横坑塘、石塘、罗塘坑,等等。它们外貌相似,性格相似,晴天火焰山般露着赤红双眼,张牙舞爪,雨天洪流夾帶大量泥沙,血流成河。到今日,这大自然的疯婆,经过调教治理,都变成秀美可人、人见人爱的村姑了。
治理荷泗水小流域,是一场经历了同抗战时间一样长的伟大的战役。它的意义在于,不但疏通和疗治好了梅江上游的“微血管”小溪河,使之減轻了对梅江淤积的压力;而且,它用活生生的实证昭示人们,客家人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治理好自己的家园——不管环境多么险恶,都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昔日伤心的荷泗水,成了梅县干群和水务工作者今日的骄傲。
为此,笔者刚到梅县,程贤章就专门打电话,请来一位当年参与治理的领导者和见证人——时任梅县市委副书记余玉德,到治水史编辑部介绍情况。上世纪80年代初,余书记帶领县林业局、水利局技术人员和县委办公室干部,组成工作组,蹲进荷泗水,在镇上的礼堂里住了一年多。他们淌泥浆,戡乱石,先调查了解情况,再拟订治理规划方案。一是堵,堵崩岗泻下来的泥砂石;二是治,治山谷河道,清石改土;三是种,种树种草,育林造林。将前方的情况汇集给县里,到江西买来松树种籽,组织机关干部用营养杯,育树苗。周六、日,几百名干部齐出动、同上阵,像蝙蝠那样扒在陡峭的崩岗上,将营养杯树苗栽下去。“这样不间断地治理了七、八年,崩岗堵住了,水流变清了,附近的农户争着投标进去种果了。”老书记回憶当年情景,仍双眸明亮,豪气凛然。“锇哥塘进去还有一处叫豆子窝,面积更大,更有气势更雄伟,崩岗都变成果园了。”呵呵,那年月,治水改土,植树造林,干部下乡蹲点,“三同”,都是动真格的。“现在市里的温华光、何正拔等老领导,当年都曾为治理崩岗留下过脚印,洒下过汗水。”程贤章说。
像荷泗水这样的小流域治理,还有许多。比如,松源镇的乌泥河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也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国家示范工程。它们都为整治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的对策宝贵的经验——
第一,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山上种果〔光沙田柚即达三、四十万亩〕;山下挖塘蓄水养魚;田里种稻;生态林、商品林、果林等因地制宜。建立工程防护体系,种树种草,扩大植被,改善生态,发展农林牧副渔。集约农场和股份制林场出现,庄园式农户已有一万多户。
第二,采取工程措施,因害设防,根据需要巧设拦沙坝、截水沟、谷坊、平整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水土资源结合。引导群众上山安营扎寨,在治理的基礎上种果,以治理保开发,开发促治理。
第四,小流域治理同大面积封山育林相结合,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第五,开展科学研究,尋求水土保持先进技术。如引种耐旱、耐贫瘠的糖蜜草,以乔、灌、草结合的方法,实现地表快速覆盖,等等。
如今,作为植被建设最头痛的瓶颈和硬骨头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梅县已经找到了全面的解决办法。重灾水土流失治理区,出现了“山林茂、水变清、粮丰产、果飘香、人渐富”的新景象。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专家特·米卡尔森,和美国中国热帶土地研究院博士鲍汉华,几次专程来考察荷泗水小流域,对梅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000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将梅县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将荷泗水和鸟泥河小流域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2001年春,中央电视台对荷泗水治理作了专题报道。
2002年2月,梅县水务局得到国家水利部表彰,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
两年后的2004年2月21日,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帶领一群专家来梅县考察。他们兴致勃勃地登上荷泗水的最高峰,察看小流域治理情况。眼前绿野茫茫,满目青翠满园果,老部长反复对比当年山光地瘦、砂砾滾滚的照片,嘴角发出会心的微笑。本来,老部长中午还要赶去邻县视察。此时已过了12点,也过了吃饭时间,他仍然久久地站在山头上,凝望着绿涛滚滚的山峦……
二、福归民生欢乐颂梦想天堂自来水
一到梅县,笔者听说,这两年县水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笔者从小在梅县农村长大,知道农民世世代代都是到河边挑水或挖井打水。读中学后,记得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笔者就起床来到村头井边,帮母亲打水,直至挑满院子里的两个水缸,才背起书包上学去。
离乡三、四十年,如今,故乡农村真的都喝上自来水了?如果真的有这等新鲜事,我将建议:要把客家农村最常见的井桶井绳,陈列进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到时,我愿为它写一则说明。我会说,自来水,故乡农民的梦想与天堂,今日终于变成了现实。呵呵,井桶井绳退休了,进博物馆了,这应该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革的一个伟大的事件。
刘煌粦局长听见我的话,笑了。他说,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让农民尽快喝上自来水,这是我们水务局近两年工作的重点。这样吧,明天陪你去走走、看看。
第二天上午,刘局长帶上办公室的胡添华和负责农村水改的曾均和一行,陪我来到畬江镇陈山村。
笔者查过资料,早在2004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和卫生部,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以及水资源情况,提出了要关心农民用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国务院在2007年5月30日,专门发出文件,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十一五规划”中。长期以来,许多农村饮用水,一是水质卫生标准不达标。如常见的浑浊度和水常规不达标,比如含大肠杆菌和重金属超标等。二是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如取水距离往返时间超过10分钟等。三是水源保证率即平均出水量不达标,达不到人均日用水量60L等。另外,有的村镇饮用水还有氟超标,等等。刘局长说,梅县61万总人口,在5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16.33万农民长期处于飲水不安全状态。高氟、苦咸、受污染的水,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陈山村,就是全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一个试点。
越野车沿着水泥村道,越过田畴,穿过果园,翻过山坡,停在村后的一座高岗上。四周山峦连绵,不远处村屋在望。眼前一个巨大的银色储水罐,在阳光下熠熠耀眼。这就是陈山村新建的小水厂。旁边,一排新建的小屋,是电房、加压房和水厂工作人员的化验室。一直在陈山村抓水改的小曾告诉笔者,为了尋找水厂的水源,水务局和镇村领导的确花了不少心思。要水质好无污染,还要流量足。眼下在农村,你说政府来帮你办自来水,人人都会欢迎都会叫好。但具体到水源选在哪里?管径如何走向?常常就会诸多意见难于统一了。比如,有的村讲宗族亲房关系,自己的水源不想给别的村用。有的人家不让公共管线从自家门前或自家自留地边经过,等等。这都要做许多的说服、协调工作。小曾说,陈山村的水厂办得还算顺利。它的水源取自12公里外的长滩头,铺设了160厘米直径20公里长的大水管,经过水厂的净水器过濾净化,再消毒,检测合格后出厂,通过大小140公里长的管网,供应周围陈山、莲岗等10多个村10000多人口饮用。
刘局长接了一个电话,去检查协调附近的一个灌渠工程去了。小曾帶我进村拜访村长、党支部书记叶绍南家。这是一间独建的三层楼房。身体结实的叶村长,看上去40来岁,热情又健谈。他说,陈山村1500多人中,在外地打工的占了700多人。以前,全村只有一口吃水井,从春到秋,从早到晚,井台边终年都围满了人;到了冬日天旱,井水枯竭,有的村民半夜就来这里排队等水。他说,“如今装上了自来水,村民都笑得见牙不見眼了。”
笔者问他:“家里几口人?上月水费多少?”
叶村长回答:“儿子在广州做工,家里还有3口人。水费每立方1.2元,全家上月是7元多。家家都装了独立水表。”
笔者问:“用了煤气热水器吗?水圧够不够?”
村长站起身,几步跨到天井前,拧开水龙头,水花飞溅。村长又招呼笔者走进冲凉房,他抬手按下热水器开关,隨着蓝色火焰“呼”地窜起,热水己汩汩流淌。
面对这一切,笔者觉得,再问什么都已显得多余。眼前,还有冰箱、洗衣机,要不是厅里堆着大堆的稻谷,笔者真以为自己是置身在城市居民的家庭。
临离村前,叶村长还讲了两件同水有关的趣事。一件是,通水那天,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伯,激动得到处对人讲,千百年来,挑水做饭,天经地义。那有谁敢想那……水自来,流到家?村长说,不知是老伯太激动,还是对这“城里人才有的玩意”太陌生,他把“自来水”说成“水自来”了,哈哈……
另一件是,一位在广州住了几十年的官员,清明回乡扫墓,怕家乡没干净水喝,车尾箱里装了几大罐怡宝水。回来见到全村父老喝的都是山泉自来水,他尝了一口,连连说,这水比广州的水还清甜。明年不必帶了,不必帶了。
路上,小曾还告诉笔者,离陈山不远的新化火车站领导,也想将这里的自来水引进車站去用。为此,他专门将这里的自来水装了两瓶,送去深圳化验了一百多项指标,据说结果十分满意。
呵呵,“自来水”,这个外来的这么新鲜的词汇,今天在粤东北梅县的农村,也成了时髦新词,大行其道了。千百年来,一直到十年八年前,我们都会说,水,是农业的命脉。那是对生产而言。那时,政府帶领人民大规模兴修水利,引水灌田,防洪減灾。历史发展到今天,水和农村农民的关系发生了更大更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水务部门,要让占人口最大比例的农民,分享治水的成果,从治水中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说得再具体点:自来水不只是城里人独有只有城里人才能享用。用刘局长的话来说就是,农民也应该喝上自来水、放心水,民生水。这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是我们治水的目的和归宿。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国家和省、市、县投入了很大的财力,作了很多的补贴,加上农民自筹一点,同心协力推进这项惠民工程。我手头上有一份《梅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表》,内中详细列举了畬江、松口、梅南、南口、雁洋、白渡、隆文、梅西、石坑、西阳、程江等镇的工程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新建水厂地点、饮水不安全人数、受益人数、受益行政村、建设规模、水源地、资金筹措情况、何时完工,等等。从列表可看出,水务部门的工作量大而繁琐。经过几年的努力,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投入资金5333万元,完成了已下达的29宗农村饮水工程,共解决了70多个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像陈山村这样的受益人口,已将近10万人。再加上2010年总投资2800万元,继续解决6.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即是说,到今年年底,全县16万多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解决。
这是一项奇迹,伟大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有在一线辛劳的水务工作者,还有基层的镇村干部。他们的成绩值得我们祝贺。
2009年7月28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在梅县召开。县委书记李远青专门在会上介绍了梅县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強调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协调配合到位。
二、认真发动,动员受益群众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动员更多力量,加快进度,保证工程无障碍施工。
三、精心组织,强化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选好施工单位,细化工程目标任务,加強技术指导。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招投标,统一工程监理,统一质量标准;“`四个把关”:把材料设备采购关,把施工队伍准入关,把工程质量监督关和资金拨付关。
四、多元投入,为工程提供资金保证。将财政投入、社会资金投入和受益农户自愿投入,三者结合起来。
五、加強督查,跟踪管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除了以上5条,他们介绍的经验中,还有工程完成以后,包括安全运营、管理、水质检测和收费办法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仔细研究这些经验,可以发现,他们诚心诚意、无比用心去打造这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工程,为的是让社会底层的农民和百姓,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他们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民兄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客都明珠”,是他们的理想;“当好绿色崛起排头兵”,是他们的誓言。最终要使“全县的百姓都能饮上安全水、放心水”,是他们奏响的最强音。
应该再提一笔的是,这次“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桯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开会的地点,是在雁洋镇离叶剑英故居不到一公里的雁洋自来水厂,即华侨水库大坝现场。参加现场会的300多人中,包括省政府领导、李容根副省长、各市主管副市长和财政、水利专家等。他们都对雁洋水厂的水质、设施和管理运作,表示赞赏。这个水厂已改制为雁洋自来水公司,是十多年前由杨钦欢老总投资建设,1998年即开始从添溪水库引水,让雁洋镇东片和东南片许多农户喝上了自来水。为了解决更多农户的饮水问题,不久前,他们挖了2公里长的暗渠,引添溪水到华侨水库,投入230万元,建起一体化净水设备和清水池、化验室,供水范围从雁上、雁中、雁下、松坪、添溪,扩大到樟树窿、象形村、白沙坑等村,受益农户达1300多户。
笔者不才,在省委机关报干新闻近40年,也算见多识广了。但看完这个水厂后,仍颇为吃惊并生出一番感慨:十多年前,楊钦欢老总就以做公益的善心,为家乡建饮水安全工程,为各村父老引来水库水并改造为自来水。这体现出他的责任心他的智慧。这也正应了同他没見过面的东北著名作家張笑天的一句评价:“大智慧,大赢家”。我觉得,从为故乡农村建饮水工程一项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是超前的;至于他的“赢”,不是赢在金钱,而是赢在回报社会以后收获的快乐。
这种快乐,储溢在心间,会发酵为满足感。它比金钱更宝贵。因为它并不为所有的有钱人都能拥有,都能理解!
三、低调勤敏干实事风雨默默治水人
非常难得,这次重回梅县考察治水,像是解剖了一只“麻雀”,实地观察和形象地看到国家政权中,县一级建制一项事业的运作过程,接触到父母官们和那些难忘的水务工作者,感受到了他们默默的劳作。
县委、县政府是全县治水的总指揮和首脑。县水务局的同志说,治水,首先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县领导胸中有全县3000平方公里的山水,我们干治水的具体部门就会信心百倍,笔者在梅县,常常听到这样众口一词的称赞:治水,早已成为历届县领导的传统。这是家乡父老的福分。整治江堤、乡镇农田灌区改造、实施农村飲水安全工程等等,县委、县政府都排在重要议事日程,经常重点研究。县长張文广亲自挂帅,亲任组长,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
县委书记李远青对笔者说,梅县是山区,地形复杂,溪河众多。治崩岗是大事,小流域整治是大事,修堤是大事,农村饮水安全是大事,种树造林也是大事。总之,凡与治水相关的都是大事,作为领导一刻都不能放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碧玲是笔者这次在梅县见到的一个女领导,县委书记和县长委托她带着办公室领导和新闻秘书,为笔者采访做协调工作。她在广州读完大学财经专业后,回家乡大埔做过审计,在瓷乡高陂镇从团委副书记干起,当过镇领导、梅县副县长,是经过长期基层锻炼成长的干部。她有客家知识女性的矝持和大气,话不多而富有亲和力。《梅县水利志》、《水土保持调研报告》,以及各项专题总结、汇报、报表,只要需要,她都会认真协调提供,应有尽有。
笔者此行接触最多的,是具体掌管全县治水的业务部门梅县水务局,及其公务员们。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水管体制的发展变化,原来的水利电力局改为水利局,至2001年再改为水务局。名称几经改变,职责却更为繁重,统管了与水有关的治水管水用水的更大范围的工作。前面说的治崩岗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两项而已。笔者在他们的年终总结中,看到他们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大项目——
例如,城乡防灾減灾建设工程。组织投入近2.4亿元按50年一遇标准完成了县城防洪堤〔程江堤〕I6.3公里的除险加固工程;另投入数亿元完成了乡镇的丙雁堤、松源堤、畬江堤、西阳堤等建设加固工程;还完成了3000宗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例如,兴建和改建了一批电站和机电排灌项目,使装机容量大幅度提高。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投入1亿多元,整治加固巴庄水库万亩灌区;兴建西阳、水车、石坑等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等等。
例如,抓好小水电的建设管理;水资源水质的保护;水行政执法;完成水利信息化工作等等。
以上这些内容,隨便解剖哪一项,都是浩繁艰巨的大工程,非投入巨大的精力财力物力,方能取得成效。笔者曾就几位副局长和几位技术业务骨干分管的工作,分头作过采访。从中感到,不论是负责水土保持水法规管理的熊坤生副局长,负责防灾減灾和堤围工程的古英桓副局长,负责排灌工程的梁强华副局长,还有负责小水电建设管理的杨海涛主任和水土保持的巫工程师,他们每个人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都情况熟悉,了如指掌。他们谈治水,十分强调系统工程,强调综合治理,强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说,治水从古至今,第一是上游蓄〔植树造林,拦沙,蓄水〕;第二中游防〔防洪,治涝,疏淤〕;第三下游泄〔出水口江河口排得出去〕。梁副局长谈农田水利和灌渠建设,区划、地域、渠长、田亩,如数家珍。古副局长陪笔者勘察新建的程江左岸堤、丙雁堤,他说,“同堤防打交道二、三十年了,新修好一段江堤,会感到很亲切很开心。”
这群水务工诈者,同山水堤防感情很深。他们有的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甚至是七十年代,四十、五十岁年纪,治水岗位上滚打了十来二十年,惊涛骇浪,风里雨里,用青春灌溉了大地的绿和江河塘库的平安。
谈到这一点,全局上下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帶头人刘局长。
刘煌粦局长今年50岁,实干、低调,办事雷厉风行。他早年中专毕业后,在梅县基层乡镇从一般干部到副镇长、副书记到书记,还进修读完了在职研究生,2004年任水务局局长。从管一个乡镇到管整个县数千平方公里山水,他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天旱了,他会眉头打结睡不着;下暴雨,他的神经会蹦成弦。他知道,自己工作的对象是江河、水库,水如同自己的血脉。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辖区内主要的江河堤防、水库、电站和田畴灌区。抵御大小洪水的江堤大坝,他要检查关注;解决十多万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要管;排涝站,小山塘,泄洪,清淤……哪项能丢?谁叫你的工作对象线长面广、星罗棋布呵!那天,他陪笔者去看工程,越野车在泥泞的工地上艰难地爬行。司机小郭说,跑这种路是家常便飯;跟局长下乡,常常一天要跑200公里,看好几个点,协调解决难题。我们上午看完水厂,刚进陈山村,一下子又不见了局长的身影。中午进镇上吃飯时,他说,“对不起,没陪您。我顺路到田里看一下工程队修灌渠了。渠要拉得直,不能渗漏,那工程马虎不得。”
笔者问过局里的一些干部,局长有什么业余爱好?小郭司机说,刘局从没休过星期六、星期天。有一年还用春节休息日上北京,向水利部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新一年的项目支持。
一位副局长说,局头不休息,我们也习惯了周六、日下工地。不然他到了工地见不到人,马上电话就找来了。
华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局纪检组长胡添华说,跟着局长做事,学到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和做人。他说,刘局长每天都写“工作日记”,要做什么,重点难点;做了什么,有什么体会,井井有条,一目了然。
当晚,费了好多口舌,才说服小胡从局长的办公室书枱里,“借”了一本日记出来。笔者预先说明,不看生活方面的记录。并当着小胡的面,摘看了几则有关工作内容:
——2008年11月12日上午,党组会
1、研究近阶段几处堤防项目跟踪;
2、讨论新河堤征地方案;
3、确定河堤进埸动工时间;
——2008年11月17日,会议内容
1、研究畬江堤工地监管人员伙食补贴。建议底金80元,烧火工20元;
2、审畬江圩镇堤设计方案变更;
记的虽然是工作计划、会议纲目、讨论要点,但也能从中看到一个水务领导者的身影。
熟悉刘煌粦的人都说,局长的工作精神难得,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的干部了。他办事扎实、认真、负责,敬业、无私,充满奉献精神。
余音绕梁结尾曲:农民的儿子、水的性格与梅雁精神
多年来,梅县水务局以出色的业绩,被县委评为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机关先进支部;得过水利部、财政部、省政府、省水利厅的许多荣誉称号: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等等。刘煌粦个人自2004年以来,年年都考核优秀,被县委评为优秀党员、精神文明个人;200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省抗洪救灾模范个人称号;另外,他还获得水利部、省水利厅和县政府许多专项荣誉称号。
对于那么多荣誉,刘局长最看重什么?他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又是什么?笔者同水务局业务骨干座谈。几位副局长都说,刘局最看重农民,最像农民的儿子。他熟悉农村,对农村感情深厚。他时时想的,都是为农民办事,使百姓受益。
呵,像农民的儿子!这评价多高、多恰当,这回答多好!刘局长和他帶领的水务工作者,天天同水打交道,筑堤,泄洪,抗旱,治水;修灌渠浇灌绿,治崩岗保护绿,直至解决农户的饮水安全,绿水流进农民心窝。他梦寐以求的,哪一项不是农民的利益呢!
对于那么多的荣誉,刘煌粦说,这绝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水务局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务工作。
刘局长对笔者说,治水是时代的要求、环境的呼唤。治水的担子很重。治水,还有许多人干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梅雁水电集团和杨总,长期以来,为治水作了巨额投资和无偿奉献。“谈梅县治水,绝对不能不谈梅雁集团,也离不开梅雁集团。”刘煌粦说。
我说,十几年前,我报道过梅州民营企业家、包括梅雁集团修建梅江大堤。上月,为写梅江治水,也采访过杨钦欢老总,但总是收获甚微。谈江堤,楊总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梅雁参与修了几公里”,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谈资金投入,他说“记不清了”,像是别人做的。
这次重返梅县,笔者仍然找过楊钦欢老总采访。一谈到他公司的事比如治水的投入、比如问他修过哪条堤,仍然是轻描淡写收效甚微。但同他谈社会、谈人生、谈做人之本、经商之道,他却辞峰犀利,见解独特观点颇有新意——
他谈如何去认识伟人与改革开放。他说,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而叶剑英是改革开放的奠基人。
他说大商之道,必须是:第一,有国家民族意识,有品牌;第二,有效益,能赚钱,能增加财富;第三,有能力了,会重视回报社会。
他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什么叫科学发展观。他说,以最少的资源成本去发揮最大的效益,同时对环境对生态影响又最小,这种模式叫科学发展。长期以此观念作指导,就叫科学发展观。
他谈传统文化中“权衡”的出处和寓意。他说,传统16两秤杆上的星,叫“权”,秤砣叫“衡”。秤杆上的星,1至7是北斗七星;8至13代表东西南北和上下六个方位,掌秤人为中;14至16三颗星代表福、禄、寿。掌秤人居中间,要有方向有他人,才能健康长寿,才有福禄寿。
同杨总在一起吃一顿饭,隨时会听见他冒出有意思的话题。新意迭出,妙语连珠。完全是一位思想型企业家的思维风格,办事风格。
记者和作家都喜欢追根溯源。那么,这位企业家杨总,为梅县为梅州以至各地的治水,做过哪些贡献办过哪些事呢?
这次重返梅县,笔者得到一个很大的收获:刘局长给了一份权威的数字,列出了梅雁集团公司,多年来对治水的总体投入情况——
投资4亿元,完成了轩中水库、添溪水库等共15宗蓄水工程,库容7100万立方米;
投资6.33亿元,完成了畬江河堤、梅南河堤、丙雁河堤、程江河堤和松源河堤等11宗总长88.63公里的堤围工程;
投资23亿元,兴建蓬辣水电站、单竹窝水电站、坝头水电站、龙上水电站和三龙水电站等共39宗工程,装机191670千瓦;
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雁洋东南片供水工程;
另外,还有一些应急抢修、水库移民安置补贴、工程后续整治等项目投资。
这些惊人的数字、巨大的投入,揭示的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与水的情感和事业的精神。几十年来,他全情投入,用全部心血,从治水管水,到亲水导水用水养水反哺水;水,成了他的朋友、他企业的主业、他的品牌;他与水携手为经济发展服务,去造福父老乡亲,体现的是大商之道中的品牌素质和回报社会的理念。当这种理念从物质创造力的层面延伸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时候,当他主持的的策划如一声响雷,划过华夏大地的时候,回头再联系“梅雁效益,众人得益”这宗旨,我才深刻领会到什么叫“梅雁精神”!
亲爱的读者,你看看,杨总的性格,像不像水的性格?梅雁精神,像不像水的精神?
【李钟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兼《南方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报告文学》杂志顾问、河源市文化局战略发展顾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