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城重庆,游三峡绝景,有一处你不能不去,这就是堪称世界第一水文站的涪陵白鹤梁。
白鹤梁其实是滔滔长江中的一个狭长形的袖珍小岛,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上游约1公里的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巨型石梁。但此岛与一般的小岛不同,它长年淹没在水中,只有在枯水季节才露出江面。传说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广德元年763年有位道人在此修炼,并细心地在白鹤梁上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下了当时的枯水水位。该人后来得道成仙,乘内鹤而去。白鹤梁因此得名。白鹤梁外形也酷似一条卧于滚滚江流上的大鱼,因而当地人又叫它石鱼。其后不断有人效仿,或刻石鱼,或题文字,记录了一千多年间长江枯水水位变化的情况。由于江水每年枯盈不同,前人刻下的石鱼并不是每年都能露出水面。人们慢慢发现,石鱼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个丰年,于是乎,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由于白鹤梁出水是每年川江上游的一大盛事,故而千百年间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题刻。据统计,小小一个白鹤梁上的题刻多达167段,3万余字。内容或诗或文,或记亊或抒情,有不少书法精品,其中以北宋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名最为有名。此外,朱熹、王士祯等名家的题刻也赫然在列,所以它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都是罕见的。令人叹服的是,内鹤梁的一尾石鱼的鱼眼恰与现代当地的水位零点相当。古人刻鱼为标,与现代水文观测原理十分接近。从目前来看,白鹤梁是世界江河水文记录最早之地,世界第一水文站便由此而来。
三峡工程建设,使库区的江水抬高,白鹤梁也将沉人江底。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国家动用了3亿元为卜鹤梁做了一个庞大的罩子,罩子内是过滤后的长江清水,通过专门的循环水系统与江水相连,这样罩子基本上处于水压平衡的状态,负荷小,简单、经济,同时又能有效防止水库内的推移物质对白鹤梁可能造成的损坏。罩子内还将沿白鹤梁建一条参观廊道,由耐压金属和玻璃窗构成,游客可沿着廊道近距离观看白鹤梁上的水下碑林。
白鹤梁这样得以保存,实为国之所幸。
涪陵在历史上,因白鹤梁而出名。
这里是为巴渝故邵,扼西南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锁长江天险,历来为群雄說銳之所。天府之国,巴人旧乡,绵延三千岁,同照万里月。岁月悠悠,往事皆付笑谈;江山依旧,养育代代传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两江交汇之处,竞成奇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然终融为一体,一路欢歌,共赴东海。昔者将军巴曼子,求楚平乱,割头谢楚,忠烈魂惊,刎颈高风永悬日月,旧事邈远山河;诗仙李太白,腰悬利剑,放歌蜀中,举杯抒怀,挥毫题写白鹤石刻,遂成千古绝唱;别驾黄庭坚,谪居涪城,身在江湖,心系社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福祉泽被后世;学者程正叔程颐人理学至尊,感慨时弊,遁迹山水,点校易经造福苍生,成就一代宗师;翼王石达开,逐鹿中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虽时运不济饮马涪城,临末路穷途,仍不失英雄本色;管带徐邦道,功彪史册,驰骋韁场,甲午风云,力挽大清国落日余晖,碧血染黄海,铸民族不朽之魂灵……引自涪陵赋。
斗转星移,春秋代序,滚滚长江东逝水。
今日之涪陵,恐在国人心目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榨菜和太极两大珍奇了!太极一枝独秀,蜚声神州海外,一柱擎天。这是说的涪陵太极医药业。也有人说当今涪陵应有三杰:榨菜、太极和涪陵香烟。不过我以为,真正让国人认识涪陵的恐怕最最第一的还是涪陵榨菜。笔者生活在京城,亲朋好友间串家走户吃顿家常便饭是常有的事。而这普通饭桌上有一样东西几乎少不了,这就是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的口味让国人着实每天离不开它!
中国咸菜的历史源远流长,也与南方人的生活习性和自然条件有关。涪陵出榨菜便是。涪陵出榨菜,首先应归功于这里生长着一种满山遍野都能见得到的青菜头。它茎部有膨大凸起的乳状组织,显得奇形怪状。有的像圆球,有的像羊角,有的更像是小胖儿童的脸,平滑光亮特别可爱,所以当地人给它取名为青菜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农业科学工作者确认,正式命名青菜头的植物。了解涪陵榨菜之前,笔者倒是听得一则神农菜的传奇:话说在涪陵乌江口外的南岸上,有一座高耸人云的山峰,名叫聚云山。山上有一古刹,名叫聚云寺。
聚云寺创建历史很早,唐代贞观年间即已闻名。相传,曾有帝王来此巡幸,故又名天子殿。该寺四周风景清幽,游人不少,骚人墨客多留有题咏,曾经被誉为赛丰都。后来因故寺庙被毁,至今遗迹尚存。
相传在聚云寺内,从前有一位住持高僧,活了100多岁,仍然耳聪目明,经常坚持坐禅。有天晚上,这位高僧正在静心打坐,忽然看见一个仙人,驾着祥云,自天而降,飞快来到聚云寺禅堂,清楚地对他说:天子要见你。髙僧又惊又喜,半信半疑,随口便问:天子在哪里?仙人说:你跟我走就知道了。高僧跟随仙人,慢慢悠悠,进人天庭,只见天宫之中,奇花异卉,芳香扑鼻,仙乐仙舞,煞是迷人。
高僧来到銮殿,毕恭毕敬,拜见天子。施完法礼,天子见他年迈,招呼他一旁坐下。
然后降旨:念尔从小学佛,诚心诚意。今命神农与尔一同返寺,继续修炼,躬耕学圃。并赐神农菜种,精细耕耘,定获硕果。高僧领旨后,同神农一道,回到聚云寺。
只见神农在菜园边,用手一指,原先种在园内的大头菜蔓菁统统都变了。茎部长出了许多青绿色的、肉头肥厚脆嫩的包块,菜叶也变得更青、更肥、更大了。高僧只顾看菜,不知神农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聚云寺。一阵凉风吹来,高僧被吹醒了。
醒来之后,才知道上述情况,是自己做的一个梦。第二天清早,高僧来到寺旁的菜园一看,果然看到他原来种的大头菜,全都变了样。你说它是什么菜,都不大像,因为每棵菜都长了一个青黝黝的菜脑壳,僧人们就称它为青菜头。又因为它是天子派神农来帮助栽培成功的,所以有人便称它为神农菜。这种菜发展很快,在涪陵地区以及大江南北很多地方都有种植,早已成为腌制榨菜的最重要的基本原料。
传说归传说。不过,涪陵的青菜头史话确实值得国人了解一下。
据史书记载,涪陵青菜头最早种植始于涪陵清溪场一带,流传日久,涪陵长江沿岸种植青菜头的菜农比比皆是。因其叶和茎均可利用,又便于加工贮藏,深受农家喜爱,长江沿岸农家无不种之。清朝末年,青菜头被人们加丁利用形成商品后,陆续发展到丰都、重庆江北、巴县、江津、忠县、万县等地,20世纪30年代引人浙江,至70年代末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
早年间,浩陵长江沿岸种植有菱角菜、笔架菜、猪脑壳菜、独立菜、无乳简庄菜、棒菜等品种,当时以瘤茎的角长最好,短而次之,无瘤棒菜最差。在涪陵民间,栽培习惯于先播种,后移栽,一般不直播。多种植于通河长江风的油沙地带。
青菜头植株莒肥、耐寒、生长期短,个重500~1000克。每年白露前后播种,至寒露后开始移栽,次年立春后即可收获,惊蛰后即抽菴开花结实。然而,正宗的涪陵榨菜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产区面积不是很大,主要在重庆市丰都县的高家镇至重庆巴南区木洞镇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系中心主产区。生长特别好,收获的青菜头肉质肥厚、嫩脆、少筋、味优良。这一范围外的地区生长的青菜头质地较差。这真有点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涪陵的青菜头无论如何是其他地方的青菜头所无法比拟的。
涪陵榨菜独特,关键还在于加工工艺之超人一等和它的不断创新进步。学者周睿著文榨菜工艺创始录中有记载:
菜头为涪陵特有,用它制作泡菜、咸菜起于民间,系素食佳品,年代已相当久远。其发明创造,一说始于天子殿僧,一说是城西洗墨溪邱氏所创。据当年数次专题考察证明,两者说法并不确切。天子殿是按民间的加工方法,切成小块,装成小坛作为馈赠施主之用,其加工特色并无独到之处。然而向外地起到宣传作用很大,因此施主远近皆求,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天子殿僧借此募化,因此致富,亦不枉为做菜之功。然而邱氏兄弟长期在外经商,故史传邱氏发明梓菜之说亦属夸之过胜。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学教授李家文等亲自到涪陵调查后形成梓菜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调查费时两月有余……并访晤榨菜发明人。1963年秋,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员到涪陵进行两月之久的采访、座谈核实后,才确定了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关于梓菜缘起的内容综述如下:梓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千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由于邓炳成懂自己家乡大头菜的加工技术,与邱家妇女们商量,他试着仿以大头菜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制成腌菜,其味甚之。有客至,主妇置于席间,宾主皆赞美。翌年继而制之,数达八十坛……这足以说明邓炳成就是涪陵榨菜的创始人,由于他既善于总结民间咸菜制作经验,又善于引用外地技术,创造了青菜头的全形加工新技术。他为开创涪陵梓菜事业迈出了第一步,给人民创造了宝责的财富。
当年,青菜头腌菜制好后邓炳成顺便梢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寿安尝新。邱又用它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认为此菜奇特,鲜美可口,为其他腌菜所不及。
邱顿生谋利之念,马上投放市场,销售甚好。邱是位富有商业经验的商人,他想到这个新产品今后会有广大的销售市场,经营起来必有大利可图。于当年赶回涪陵老家,精心策划,投资建厂,安排家人大量制作。便拜邓炳成为掌脉师,研究改革加工工艺,用风晾脱水、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并将此方法制成的腌菜制品取名为榨菜。次年运宜昌骱坛试销,并以涪陵榨菜这奇特之名广告于市,未及半月即销售一空。每坛榨菜重25公斤,售价大洋32元。为此,榨菜之名由此而生,运用至今。邱家榨菜试销成功得此厚利,又令家中扩大生产,增加产量,每年榨菜遂达800坛之多。为了长期获利,并令其家人秘守加工方法,不许传给外人。如配制香料便要到几家药店购买原料秘密进行配制,以防秘方泄漏。又如风晾脱水,便在自家院内栽桩扯索,制作过程更是闭门加工,不许外人参观,如此达16年之久。
至1899年榨菜小批量在宜昌试销,当时由于产品新奇,每坛榨菜可盈利25元以上,销售数量日渐增多,始终供不应求。经过多年经营,榨菜销售在宜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涪陵梓菜销售市场。
邱寿安之弟邱汉章在上海开设行庄于望平街。1912年返家后,见梓菜有利可图,便想扩大市场,立即运80坛榨菜到上海试销,当时上海市民不知榨菜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如何,并无人购买。邱汉章即设法宣传,到处张贴广告,并登报做广告宣传;同时支将榨菜切成丝、片装成小包,附上使用说明,派人在戏院、浴室、码头等公共场所销售。有好奇者买回尝试,其味可口,经扩大宣传后,陆续有人来购买,未经一月便销售一空。当时上海居民凡炒菜或炖汤,添入少许搾菜,味极鲜美,所以深受欢迎。有的竞以梓菜作为茶会上款待上宾之用的小吃,或作为赠送友人的礼品。1913年邱汉幸又运了600坛榨菜到上海销售,仍然杨销无余。到1914年,邱汉章在上海设立道生恒榨菜庄,以经营榨菜为主,兼营其他南货,这便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榨菜庄。当年销售榨菜达千坛左右,所以上海也成了中国第二个榨菜销售市场。邱氏的商业经营,给榨菜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榨菜生产的大发展。1930年后,榨菜已行销港澳,出口南洋、日本、菲律宾及旧金山一带,年销售量达3万坛。梓菜的集散市场首为上海,次为汉口,再次为宜昌。在上海有经营出口榨菜的备和、盈丰、协茂、李保森等大商行鑫和商行并以精选涪陵榨菜的地球牌运销国外享有盛名。
涪陵榨菜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今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是因为它不仅是单单的咸菜,而且可以作佐餐所用。不论宴席、便餐、米饭、面食,家中、旅途,它都可以派上用场,让你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餐桌上油腻过多的今天,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几片榨菜进口,清爽舒服。如果在凉拌黄瓜、豇豆、青椒等新鲜蔬菜时,加上少量的榨菜拌和,会使凉菜色彩鲜艳,味道更美。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上海、广州及南洋人吃榨菜,还用它作喝茶时的零食来慢慢品味。那时,富裕人家用榨菜待客算是一种时髦。客来,敬上一杯茶,摆一小碟榨菜,一边摆谈,一边喝茶品菜,有情有味,显得很别致。后来榨菜成了非常普通的商品,以菜備茶便悄悄消失了,以致现在对这种吃法鲜有人知。榨菜还能醒酒。当饮酒不适或过量,吃一点儿榨菜,可以缓解酒醉造成头昏胸闷烦躁不安的不舒服感。据说,日本人喜欢以榨菜解酒,故称榨菜为酒之友。据说梓菜对晕车晕船者特别管用。旅行途中,拈上一片榨菜在嘴里慢慢咀嚼,会使烦闷情绪缓解,故榨菜有天然晕海宁之榨菜的妙处,怕只有涪陵人道得清、说得透。涪陵榨菜让中国人和全球的美食家都得餐餐思念。重庆涪陵人又如何在并不长的时间内把事做到这份上,这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地方,带着这一意愿,笔者来到了榨菜之都一涪陵。
真是不走不知道,走一趟方知榨菜之都的魅力和惊人之处一。那天到涪陵是个周末的下午,因比与主人相约的时间早了两个小时,所以有闲暇时间参观了一下涪陵市境。令笔者感到大为意外的是,在距重庆主城区百里之外的涪陵竟然与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重庆一样美丽如両:车过雄伟的长江大桥,即见沿江岸而叠上铺展的城市群楼,错落有致,一直向天边的山峦延伸……群楼底部是一条条宽阔而明亮的街道,似网络般地将新的城市置于一个个合理的区域,现代化的工业区和充满人情味的居民小区及沿江旅游带,互不干涉,又互为联结相嵌。街头的行人很多,一看便知这里是个吸引四海的旅游胜地和商贾云集的地方。商业街和各主要路口的各种广告牌琳琅满目,最多也最显眼的当然是榨菜广告,它使你身置其中,时刻会意识到现在我是到了榨菜之乡!
要是年初来涪陵,你可以看到满城都是飘香的榨菜。涪陵人这样对我说,那神态里满是显耀的自豪感。
我相信。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外地人印象中,如果你从来没有到过重庆的话,你能说出重庆的大概就这几样东西:三峡、红岩、火锅和榨菜了。三峡早已天下闻名,是世界旅游名胜,红岩作为一部小说和一种精神,记忆在我们的信仰里,至于重庆火锅它已经辣足了我们的感受,是无法抹去的记忆。而重庆榨菜其实也早已进人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过去重庆人没有很好地将这小小的一碟菜文章认真阅读和传播而已,现在到了该认真重视和总结它的时候了。
采访榨菜之乡,让我收获最多的是与一位年轻的榨菜王共同阅读涪陵榨菜的文章感受。
年轻的榨菜王,说的是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斌全先生。这位土生土长的涪陵人,生于农村,今年43岁,看上去一脸童真,所以显得年轻。他告诉我,直辖市没有成立之前他在涪陵市委组织部当干部,后来作为年轻培养对象被派到企业任职,在当地的一个上市公司工作,整天与股票打交道,脑子里只有赚和输两项内容。后来突然有一天,被直辖市成立后的涪陵区委调到现在的榨菜公司来了。我们涪陵人搞榨菜人人都知道,但我的记忆中,我们涪陵榨菜总是这么个印象:好三年,坏三年好好坏坏又三年。农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青菜头,但忙碌了几年,就是没有多少收入,原因是好的年份种得多了,卖不出去,结果全烂掉了;要不第二年就不想多种了,这样好好坏坏、一轮又一轮,最后农民们辛辛苦苦下来,除了汗水,装进口袋里的没几个子儿。另一个基本情况是:做榨菜的人特别多,但真正赚大钱的又没什么人。主要是市场混乱,表现为相互压价,无序竞争,你卖一块钱一包,我卖九角,另外一个人就卖八角,一直压到谁也赚不了啥钱的份上。
加工制作方面更是非常落后,几乎所有的涪陵榨菜生产厂家,都是手工作坊,甚至有的就是在自己家门口挖个土坑,在一块水泥板上,切切装装,就算是产品了……几十年来,涪陵榨菜基本都是这个样,所以在全国人民心目中4涪陵榨菜,既没打出啥名,也没多少市场份额,倒是让其他地方的榨菜占了市场,获了名声。二三百个大大小小的涪陵榨菜品牌反倒成了陪衬。榨菜王回忆往事,心头有痛。
听说你用了五六年时间,让涪陵榨菜重放光芒。能否说说过程?笔者问。
应该说是逼出来的。周斌全轻叹一声,说:他于2000年到现在的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这家公司是涪陵榨菜业的龙头企业,其前身是川东军区榨菜厂,有近60年的历史,是个国有老企业。但周斌全到这个厂后上生产榨菜的加工车间一看,简直不能相信,堂堂国有大企业,千余名工人竟然还都是用手工在制作榨菜成品,其质量如何,不言而喻。这样的生产模式怎么可能让消费者满意,怎么可能有市场前景?国有龙头企业是这样,那些小作坊的榨菜制品就不用去想象了……
周斌全开始思考榨菜是中国人都爱吃的东西,榨菜作为晻制菜的产品之一,据日本专家对中国市场的测算,大约有300亿元的市场份额。而榨菜在腌制菜中又是老大,不用说,其市场空间广阔。涪陵是榨菜之乡,可每年把所有的涪陵榨菜产品加起来,也还只有几吨,不足5亿元销售量。而按照这种落后的传统手工方法制作出来的产品,其市场销售还在不断地被挤压着。怎么办?这个时候,有人对周斌全说,榨菜有啥搞头?你过去搞股票、金融是行家,何不重操旧业。做榨菜,是傻头一个可已经上了贼船的周斌全不这么想,当他越是深入到榨菜这个行业、越了解涪陵榨菜的历史和现状时,他的榨菜情结便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涪陵人种了几千年青菜头,卖了一百多年榨菜,但至今一直是农耕时代的制作方式。从对榨菜的认识,到市场的理解上,都还是农耕时代的思维模式。认为榨菜只是小菜,而从没有把榨菜当做可以成为人人皆吃、能上大雅之堂的中国国菜。我跑了几十家国内腌制企业,还都是些著名老字号,看到的制作方法,几乎都是手工作坊式的。这対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们所处的今天这个社会,早已进入了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一个用于人们日常食用的消费品,从原料到产品,再转化为商品,直至成为普及和广泛的市场消费食用品,必须首先在认识观念上摆脱农耕意识、作坊意识。
涪陵人过去从种青菜头,到腌制成榨菜卖给别人换回钱的整个过程,虽然也呈现了工业社会中商品交换的一定特质,但纵观从种植到原料产销、再从产品制作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的仅仅是工业化社会的原始式商品交易水平,甚至从本质上讲还没肴摆脱农耕社会以物易物的基本状态。商品是讲究市场的,商品的前端是产品,产品的前端是生产制作过程,制作过程如果不摆脱农耕社会的基本模式,就无法使一个好端端的产品成为有竞争力的商品。没有竞争力的商品,是无法促进和带动一个产业的。没有形成产业的某种地区物品,就无法让一方天地的人们富裕起来。涪陵榨菜要成为涪陵特色产业,成为致富一方农民和商人的商品,不改变人们对榨菜本身的认识,不改变农耕状态的手工制作生产流程和市场营销的方式,就必然丧失榨菜原本应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榨菜业的大发展。
那么你以为涪陵的榨菜业应该怎样发展呢?
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彻底摒弃农耕社会留传下来的对榨菜和榨菜生产及榨菜商品流通的原始式思维观念,在引导人们追求食品口味新颖的同时,日益呈现回归自然的趋向。看一看这几年城里人的11味变化就知道,榨菜的消费市场不再是人们可有可无的小菜一碟,而完全可能像重庆火锅一样,成为老少皆宜、中外畅销、兴盛五湖四海的能进各种场合的一种大菜,一种真正有东方传统腌制工艺特色和适合所有人口味的中国大菜。
所谓中国大菜,即它将不仅是普通百姓桌上的一碟小菜,而且还能是上国宴的一道名贵之菜,它既能放到人们就餐宴桌上,也能成为日常随身携带的小食品和亲朋好友甚至是国宾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榨菜的特性和现代化制作工艺已轻给这个产品提供了这种可能和实践。比如我们近年开发的乌江系列榨菜,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乌江系列榨菜,获得了国家驰名商标,包括了20多种产品,如以精选大寒时节的涪陵翡翠头为原料的,以江风自然脱水工艺,经历三清三洗、三腌三榨,再以乌江河沙封窖腌制,后人古坛发酵长达5年之久的古法榨菜;以只选生长在向阳处的涪陵翡翠头为原料,经江风徐徐清晾脱水,经三清三洗、三腌三榨工艺之后,再萃取其五分之一的极嫩菜心部分,精切成方丁窖腌百日的口口香;以乌江虎皮碎椒混人精选的涪陵翡翠头,经一煎二烤三调工艺的虎皮碎椒等等产品,都是适合各类人群口味的精良榨菜。更有专为特殊人群生产的低盐榨菜、原味菜片等特种产品,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欢迎。
在包装和价格上,我们也既有适合大众食用的一两元包的普通榨菜,还有上得宴会的二三十元装袋的精品榨菜,还有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合家欢等礼品榨菜,总之,使榨菜成为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在不同场合下选用的生活佳品,这样一来,榨菜的市场就会一下冲破中国腌菜市场的300亿元份额,它可能是500亿元、1000亿元。而榨菜是中国的传统专有产品,一旦打开和引领世界消费市场,它的市场份额就有可能是又一个500亿元、1000亿元的市场!
涪陵榨菜,前景如此可观,也许是连重庆人自己都还不曾意识到的。周斌全的预测不是妄想,而完全是一个可以畅想并极可能实现的榨菜黄金梦。
众人所知的浙江义乌,曾几何时那里还只是个有小火车站和一群摇拨浪鼓的农民的小县城,10余年时间里,靠生产纽扣起家的义乌人,在自己的那块农耕土地上,建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每年的直接销售额达400亿元,由此辐射全球的小商品交易市场金额据说超过2000亿元。旧时义乌没有丝毫的本地资源,就靠汇拢别人卖不掉的小商品建起了天下第一的现代化大市场。如今义乌小商品的价格和供应量,成为全世界小商品的晴雨表。
广东中山有个名叫古镇的小镇,十几年前,儿位想做事的农民看到香港商场里的灯具很好看,就照葫芦画瓢,回到自己的家里干起了制灯,这一干竟然将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中国灯都。如今古镇生产的灯饰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70的份额,达20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而且每年还有100多亿元的产品销向国外。假如有机会去古镇一次,你会被那里五彩缤纷的灯饰世界所震撼。
义乌和古镇冇场都是笔者曾经多次应邀采写过作品的地方,对那里的市场形成了如指掌。与义乌和古镇相比,涪陵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它们,尤其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榨菜资源,更是义乌和古镇等地方无法比拟的地区资源优势。因此笔者完全赞同周斌全对涪陵榨菜市场所具有的臣大潜力的预测和展望。
与义乌和古镇两个市场相比,涪陵榨菜市场的前景,肯定不会低于300亿元的市场销售潜力。这一点我们绝对不是痴心妄想。
现在涪陵的榨菜年销售总量在什么水平?笔者问周斌全。
2006年约16亿元。
哈哈,仅仅是未来中国榨菜之都整个市场销售水平的一个零头。
周斌全有些惊喜地问笔者:你也同我有一样的乐观估计?
当然。
你的理由呢?
理由并不复杂。除了上面已经从人们喜欢榨菜和与义乌、古镇这样的市场形成作优势比较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重庆人有敢干大事、干好大事的精神。其次,重庆市是个特殊的直辖市,与北京、上海、天津完全不同,它是个农村人口远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大城市大农业的直辖市,农村劳动力富余又充足。其三,以三峡库区为主要地区的农村相对落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前景还比较遥远,解决好这里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协调城乡关系是直辖市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发展榨菜业,正是既可以解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又可改善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能够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黄金大道。它对重庆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意义重大,机不可失!
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周斌全激动地站起来,又是向我敬烟,又是给倒茶水,说:向你何作家说句心里话,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土生土长的涪陵人,我热爱家乡,热爱重庆,希望自己的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但说老实话,我们三峡库区过去大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人多地少,除了外出打工,没有更多的可能走向富裕。但三峡这一带适合种植青菜头,如果我们把榨菜业做大、做强了,整个三峡库区的农民都会获得致富的机会。
这正是一个可以实现中央对重庆的工作定位,解决好库区人民生产生活这一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加快以丁促农,城乡统筹,同步发展,使重庆真正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的一大举措。榨菜王的话让我激动起来,于是问你觉得假如涪陵榨菜业能像我们在上面展示的前景的话,真有可能使涪陵乃至整个库区数百万农民们富裕起来?
完全可能。周斌全举出目前涪陵榨菜产业的发展情况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去年共实现产销各类榨菜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6亿元。我们涪陵榨菜集团公司在涪陵整个榨菜产业中占了55的份额,约有35万~40万种植榨菜的农民和加工人员是在我们的产业链上。整个涪陵现在种植青菜头约50万亩,有60万人从事榨菜业,经济收入是16亿元。像我们公司通过企业与农户建立合作社的形式,建立榨菜基地后直接让农民每年获得1000多元的收人。如2006年是1130元。按照上面的几组数字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预见:如果涪陵榨菜产业能够达到100亿元的销售产值,那么等于需要300多万人从事榨菜,而根据国内所形成的具有100亿元产值的同级市场,除专业产品的产值外,应该至少还能带来第三产业的近百万人的工作岗位。这就是说,涪陵榨菜市场一旦实现年产值100亿元时,就能使300万~400万农民通过榨菜产业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而涪陵榨菜市场如果能够达到年产值200亿~300亿元的话,那不等于带来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吗?这个数字不就基木等于整个重庆农村的全部劳动力呀!你想想,一个小小的榨菜,一旦形成市场,形成我们重庆涪陵特色的市场的话,它的意义将是什么呢?作为重庆人,我能不激动吗?而我想,所有的涪陵人、所有的重庆人,我们都应当有这样的目光。今天的重庆火锅产业发展得如此红火和迅速,在十几年前也是不敢想的事。现在,我们该认真想一想、认真动起手来做重庆榨菜事业了!真的,早想一天,早动手一天,重庆直辖市的发展就会更加速上一个档次、一个水平。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
而且我还告诉你作家同志,我认为完全可能有这种发展速度。比如我们涪陵榨菜集团公司,在我上任前的1999年,我们还是个当年亏损580万元的企业,累计负债达1.75亿元。从2000年起,我们借着中央关于开发性移民的机遇,将集团原有的21个小作坊式企业迁建技改为8个现代化企业,全部用上了由我们与国内外最好的榨菜食品机械师设计的、德国公司制造的先进设备,彻底告别了手工作坊生产,并不断进行产品种类和榨菜科学研究,连续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产销榨菜的2.4万吨、销售收入0.93亿元的水平,到2006年产销榨菜8万吨,销售收人5.16亿元,6年时间,其增速分别翻了3.5倍多。就按这个速度,我们涪陵全区的榨菜业发展到年销售100亿元的水平,也就自来年的时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往这么一个辉煌的前景去想呢?去奋斗呢?
是啊,如此这个并不是空想的辉煌前景,涪陵人已经在想了,在干了,所有重庆人也该去想了,去迅速发力帮一把涪陵人一起轰轰烈烈地干一场榨菜大战了!为了重庆直辖市的荣誉,为了党和全国人民对3100万重庆人的嘱托和重庆人自己的未来!
其实,编织这样梦想的人并非只有周斌全一人。在涪陵,还有一个比周斌全更早、更有宏愿的人,他就是太极集团的白礼西。
与周斌全年龄相近的白礼西,其名气却要大得多。这是因为白礼西的太极集团是全国著名的药业企业,排在中国500强企业之列。太极集团是涪陵除烟草行业之外的第一大企业,也是重庆和中国医药业的龙头,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达160亿元。今年的销售量将达到100亿元,是西南乃至中国中医药界绝对的龙头老大。
来到重庆和涪陵,到处可见太极的宣传广告,这足以证明其影响力。国人也许还记得:2000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黄金广告段位招标会上,年轻儒雅的白礼西微笑着举起2041万元的竞价牌,将央视新千年的第一声钟声定格为曲美时间,并以1个亿的广告总投入击败众多强劲对手,一举夺得中国标王之冠。太极从此名扬天下。
白礼西的太极之路用了十五六年时间,成就了一代渝商的伟业。太极之路,其实就是白礼西本人的创业之路。
太极的前身是一个仅靠国家投资7万元办起来的国营中药小厂。1983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白礼西回到家乡的这个小厂时,他看到的这家手工作坊式的小厂,其厂房是水泥板和杂木架搭建的,两台人力汽轮车,几十个工人……一切都显得格外陈旧而简陋。更要命的是,当时这个名叫涪陵药厂的厂子是个瀕临倒闭的企业,用八抬大轿也请不去一个厂长。这时,上级领导和厂里职工却把目光放在了年仅20岁的白礼西身上——一个大学毕业不到几个月的年轻人,被任命为副厂长,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白礼西身上。
情况来得太突然,我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一虽然我很努力想让药厂扭亏为盈,但是管理和经营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真是一门课程。药厂的情况实在太差,不得已,年轻的大学生厂长只好亲自去武汉学习制汽水,并想靠卖自制汽水为职工发放工资。
冬天没法再卖汽水了,他们只能帮其他药厂淘洗中药材,赚加工费来维持基本开支,可是职工们劳苦半月,只有8元工资,我自己想着都觉得心酸。白礼西回忆当年创业的初期,直摇头。同年与白礼西一起到药厂的同学,这时纷纷调离走了,留下的白礼西别无选择,只有咬紧牙关往前闯。
当时我不是没机会,也并非未曾动摇,但我是学中医药专业的,自己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涪陵人,我喜欢摆弄那两台人力汽轮车,喜欢车间里浓郁的中药味道。别看这衰败的小厂,却寄托了我对中医药灿烂未来的玫瑰色梦想。白礼西心存希望者,总是企盼美好的前途,并在等待机会。
1985年,机会来了当时,计划经济正悄然无声地转向市场经济。白礼西敏感地意识到:药厂要想起死回生,得有适销对路的好产品。
通过领导的引见,白礼西认识了上海医科大学的沈自尹教授,并获知他拥有几个非常有价值的中药研究新成果,特别是急支糖浆和补肾防喘片,市场前景看好。沈教授慷慨地以10万元的超低价将这两个产品转让给涪陵药厂。
10万元,对处于破产边缘的涪陵药厂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梦想驱使白礼西硬着头皮一次次找政府、银行,最后立下军令状:如果不能让培陵药厂起死回生,愿承担一切责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药厂终于贷到了款。直到现在,我只要一想起这段经历,心里就有些后怕。可作为一个厂长,当时的情况必须让我作出选择。毕竟时不我待,梦想不会等到我白发苍苍的时候才会突然实现。如今身价百亿的白礼西从来就没有忘却过创业时期的每一个台阶。
这年10月1日,中秋节与国庆节碰在同一日,是个双重喜庆的日子。然而,白礼西的涪陵制药厂非但发不出月饼,就连饭碗都摇摇欲坠。当看到涪陵地区医药局的同志买来最便宜的冰糖麻饼,一个职工只能捧着一个多一点的麻饼时,当听到周围工人中间传来隐隐的哭声时,白礼西这位年轻的副厂长再也忍不住自己伤心愧疚的眼泪了。这一天,成为他和涪陵制药厂职工们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就在这时候,白礼西又因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右手臂严重受伤。当时药厂一期技改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他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在技改工地上指挥督阵,导致他的右手因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而神经萎缩,致使日后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这是后话。
而就在这个时候,白礼西还需要作出一个重要抉择:有了刚刚获得的两个产品,能不能让患者掏钱购买它,这是他当时必须首先要考虑和琢磨的事。现在大家都知道去报纸电视台做广告,而那时的广告在多数人意识里是被排斥的东西。然而白礼西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在重庆电视台节目里为补肾防喘片播放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广告。这是重庆境域内第一个通过媒体做的广告。正是石破天惊,补肾防喘片名声大噪,供不应求!1986年,仅靠这一个产品,药厂销售收入就达到117万元。瀕临破产的涪陵药厂终于起死回生,此后销售额年年攀升。
不苟言笑的白礼西这回第一次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急支糖浆的上市,让涪陵药厂品尝到了财富的滋味。1991年,药厂销售额达到了1217万元。1993年11月22日,由四川涪陵制药厂、四川省涪陵地区医药公司、涪陵市通济实业有限公司、四川涪陵太极实业开发公司共同发起,以四川涪陵制药厂为主体改组,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了重庆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从药厂改名为太极后,我们的命运就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白礼西在办公室笑着向我介绍他为什么给企业定名为太极中国的中医药讲究的就是体质与自然的平衡,中药所能起的作用就是调节患者的体质内部的平衡,中国的太极阴阳平衡是中药的真谛,也是中药药理的最高境界,具有哲学意义层面上的科学精髓。所以,我们给企业起名为太极,既一目了然,又能突出中医的本质。太极的横空出世,从此给中国中药业带来了飓风——1994年8月,白礼西确立以急支糖浆和通天口服液为两个拳头产品,全面进军全国市场的双保险策略,并组建了10个省外办事处。自此,太极产品一路凯歌……
这时的白礼西又适时提出全员营销模式,提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应该远大于其生产能力。这一观念成为太极腾飞的法宝。懂科研又懂营销才能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懂生产又懂市场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懂管理又懂销售才不会瞎指挥,才能制定出适应市场规律的管理策略和方案。白礼西的全面系统的营销管理方法,也因此获得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产品之上,是市场;市场之上,则是资本。这时的白礼西在产品、市场方面连连创造了太极神话:
1998年太极进人并购发展及整合时期。
2001年后,太极进人集团化管理试运行时期,及时运作太极集团上市,收购上市公司桐君阁、西南药业两大著名企业。同时利用三峡库区移民机会和相关的政策,先后将20多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一下盘活了近40亿国有资产,太极集团在这一系列的优质高效的企业并购过程中,事半功倍地搭起了放大自己的跳板,形成双贏甚至多贏局面,从根本上构建起科工贸、中西药生产紧密结合、互为倚重的利益共同体。
此时的太极如日中天,并且将这样的趋势一直延至今日。
如今的太极,拥有13000人的职工队伍。拥有一流的中药材制造设备,拥有一流的中药科研队伍。集团总工程师秦少容是白礼西的妻子,这位比白礼西早一年进厂的重庆女杰,18年来,默默地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投人在开发太极产品上,她带领技术专家研制开发的新一代补肾防喘片、急支糖浆、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中药产品,都是中国百姓熟悉而常用的中药,广受患者欢迎,并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比如她领衔研制的急支糖浆和曲美等科技产品,已累计实施产值达70多亿元,为国家创税就有20亿元。
我们太极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一支几千人的专职营销队伍,营销网络覆盖全国959以上的地级市以及607。以工的县级市和农村市场……但这仅仅是昨天的战略。太极的真正发展还在明天。
白礼西话锋一转激情满怀地说道:国家把重庆定为国家级的,甚至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城乡经济发展的试验区。我认为,这一战略中,关键还是在农村、在三农和农业产业化问题上。重庆要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必须高度重视大农村发展这一关键。重庆的大农村发展潜力在哪里?我认为我们涪陵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涪陵榨菜是一块,芒麻也是很有潜力的一块,而我们太极集团从事的中药生产是促进重庆三峡库区农业发展更大的一块。我们都知道,三峡库区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产出的药材品种占全国药材总量的五分之三。我们太极集团只不过是利用三峡库区移民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家移民搬迁企业而已。太极发展到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生产企业,年加工销售中药材10万吨,中成药年产值18亿元,其中从库区采购的药材每年约5万吨,药农的直接收入达2亿元。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中药这块蛋糕将会越做越大。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所作的重要讲话的第一点,就是关于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总书记所说,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要做好重庆的这篇大文章,发展特色农业是文章中的精彩篇章,而三峡见重庆日报2007年3月9日相关报道。
库区的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加工就是这篇大文章中的精彩篇章。做好它,等于做好了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这篇文章。
真可作此比喻?
当然。白礼西肯定地告诉我仅就我们太极一家企业而言,未来的太极集团需要在三峡库区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而现在仅为5万亩。未来的百万亩中药材可产生的产值将超过50亿元,至少可以给库区农民增长收入20亿元。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三峡库区再发展像我们太极这样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三五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万亩的话,给三峡库区的农民可增长多少收入?
100亿元左右。
对。1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人均年收人每人增长1000元,这项目标就可以惠及1000万农民!如果使重庆的1000万农民能够人均年增长1000元,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等于迈出了一大步。这难道不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吗?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白礼西在今年的两会上听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格外激动地针对西部发展和三峡库区建设向政府提出了著名的两点太极建议。原来这位重庆涪陵人心中所描述的这个蓝图确实令人激动和振奋。据我所知,白礼西的这份太极建议绝非纸上谈兵,比如在重庆石柱县有个种植急支糖浆所用的原料——金荞麦基地,叫黄水镇。那个镇的农民们因为种植金荞麦而富了起来,农民们几乎家家户户买了桑塔纳轿车,幸福的日子格外红火。
三峡库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种植中药材不可替代的绝佳地区,而种植中草药材对改善库区土壤、植被及生态环境,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发展这一产业,既是党的政策给予我们重庆农民的恩惠,也是上帝给予三峡库区百姓的恩赐,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样的好事而感到激动和兴奋!在商界历练多年的白礼西,已经是个不易被任何事件激动的渝商了,但谈到这一点时,他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冲动和感情。这冲动和感情,既有他自己太极的事业,又更多的是有对家乡、对重庆大直辖市的一片深情。
谁说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直辖市不能成为世界级城市?谁说重庆飞速发展的大城市与广阔的农村不能统一协调地齐步前进?仅从涪陵二杰的周斌全和白礼西两位年轻企业家已经走过的和正在走的发展之路,我们便能高兴地看到未来的重庆农民,只要抓住了发展机遇、抓住了产业特色,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富裕,建设美好的家园……
而我知道,像涪陵这样具有地区产业优势的还有万州、忠县、丰都、云阳等等;更不用说盛产柑橘、茶叶、蚕丝的合川、梁平、永川、赛江、荣昌和夏橙之乡的长寿等地。至于像东边的巫山、巫溪和西边的大足及南部的武隆、秀山、黔江、彭水、酉阳这些到处皆是好山好水和旅游名胜的地方,只要把相应的产业发展起来,还怕农民富裕不起来?还怕暂时落后的乡村赶不上现代、时尚的渝中主城区?重庆的广大乡村,与众不同。上帝賜予这里的好山好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历史和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农业自然社会所没有的。而且重庆的广大乡村的这种自然资源和优势,随着全世界的现代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的越发提高,其优势将越发显现。我们只是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这一点。当然,在这时间里有一样东西不可少,那就是重庆人应当紧紧抓住机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和十分巧妙地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同外界经济的、文化的发展趋势衔接好、配合好、利用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