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爱心而且努力把爱心化为实实在在行动的人,那么他的灵魂是极其高尚的,他的人格魅力是伟大的。
杨绍军,65岁,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
28年间,他将自己赚来的3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先后收养了7名孤寡老人、360多名孤儿和40多名父母服刑的子女,资助过1500多名贫困者、失足青年、灾民和下岗职工。
他创办的阳光孤儿院被国家民政部誉为“神州第一院”,先后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波兰、乌干达等来自四大洲10多个国家的官员来此考察、参观。
近几年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新浪网等全国数十家知名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他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国光彩之星”等荣誉称号,当选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2年,国际慈善组织授予他“爱心工程奖”,成为我国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2009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并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60周年国庆大典。
1955年。初冬的一天。天色渐渐暗淡下来。
一场洪水过后,河面显得凌乱和凄楚,凉风阵阵,寒气逼人。11岁的杨绍军有气无力地划着一只小船,两只大眼睛急切地四处张望。他的心里在不停地焦急地呼唤着:妈妈,你在哪里?
他只知道早晨从床上醒来时就没有看见妈妈。爸爸告诉他,妈妈为了给家里人弄点吃的,昨天把自己那件一直舍不得穿的衣服卖掉了,得了5毛钱。今天天还没亮就一个人出了门,去街上排队买豆渣,准备用豆渣煮野菜当饭吃。全家人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了。
都过中午好久了,妈妈怎么还没回来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绍军心里一直惦记着妈妈,怕妈妈出什么事,也想帮妈妈一把,他想到用船去接妈妈。他的肚子里早已空荡荡,饿得快要虚脱了。时间在饥肠辘辘中碾过一趟又一趟,他一边划,一边感觉船桨越变越沉,豆大的汗珠从他额上不断滚落下来。慢慢地,他那双皮包骨头的手就越来越不听话了,全身变得软绵绵的,眼前突然有无数颗大大小小的金星直冒,化作漆黑一团,他失去了知觉……
小船便在湖面上漂荡。
“小伢儿,快醒来!”当杨绍军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觉自己已躺在岸边一户人家的堂屋里。这时,一个慈眉善目的爷爷从锅里盛来一碗稀粥,扶着杨绍军的身体,要他赶紧趁热吃下去。
好香啊!好久没闻到这种味道了。杨绍军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那碗稀粥就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太饿了,这碗稀粥仿佛就是他的救命稻草,他太需要了。渐渐地,就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刹那间舒服起来,如同久旱的秧田终于得到雨水的滋润一般,他的精神一下子好多了。
“爷爷,我饿,我也要吃。”一个小妹妹哭着向那个爷爷要吃稀粥。
“先尽这个哥哥吃着,他是客,他饿病了不吃点东西就会死掉哦。”那个爷爷不停地哄着小妹妹。
望着眼前这位慈祥的爷爷,看看旁边骨瘦如柴的小妹妹,杨绍军觉得这个爷爷一定是个大好人,是他救了自己一命。这位爷爷一直等到晚上杨绍军恢复体力后,才亲自把他送回了家。临别之时,懂事的杨绍军哭出声来,给这个爷爷磕了一个响头。
后来,杨绍军才知道,这个救自己性命的爷爷家里其实也非常穷,也是几天难得见到一粒米呢,当时给他吃的那碗稀粥几乎是他们一家人的晚餐啊。
一碗稀粥,把杨绍军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保住了一命。一位素不相识的爷爷无私地帮助自己,令杨绍军逐渐懂得了关键时刻帮助别人的重要,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杨绍军的祖父祖母、爸爸妈妈,也是喜欢做好事的人,有时候讨米要饭的人路过家门口,他们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别人吃。这种家庭的熏陶,对小小的杨绍军也起了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那个时候起,一颗颗无私、善良、关爱的种子在杨绍军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
“别人帮助了我,救了我的命,所以我也要帮助别人。”杨绍军朴素地想,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后、有能力了,一定要报答别人,报答社会,尽自己的所能,做好事,做善事,像老爷爷一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像老爷爷一样,“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
正是少年时代那次难忘的经历,引导着杨绍军走上慈善事业之路。
他明白,要帮助救济别人,除了有热情,有一颗滚烫的心之外,自己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行。于是,他开始朝这个目标迈进。
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杨绍军率先在常德县丹州乡办起了养猪场和酒厂。经过苦心经营,努力奋斗,仅两年的时间,他家就甩脱了贫困的帽子,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除养活家里老老小小8口人,杨绍军手头还有点节余的钱。这时,他就想着要给乡里乡亲办点好事。
一般人行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多数都是在某种机缘下遇到了可怜的人,心灵有所触动,才出手帮助的。但杨绍军不同,在“慈善事业”一词还未在中国流行的时候,杨绍军就已经在自觉地赡养身边的孤寡老人了,并同时赡养多位老人,而且一养就是10多年!
当时,他所在的丹州乡阳湖村有几个孤寡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子女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杨绍军觉得这些老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值得同情。
没过多久,他就主动独自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每月定期为有住房且身体好一点的五保户送钱送粮送菜,帮他们挑水劈柴,洗衣洗被。有3个无家可归的老人杨绍军就干脆把他们接到了家里,请专人替他们洗衣、做饭,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使这些老人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平常,杨绍军总是挤时间,经常对这些孤寡老人嘘寒问暖,和他们拉家常。老人们想逛街了,杨绍军就陪他们去圩场上看热闹,买东西。老人们想看戏了,杨绍军就带着他们去剧场里看看节目。每一个老人过生日时,杨绍军都会买来生日蛋糕,点亮蜡烛,召集家人来,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齐声祝福老人,让老人十分开心。
在他眼里,这些老人都是自己的亲人。在老人们的眼里,杨绍军比自己的儿子更孝顺。
一次,刘老爹生病了,总是拉不出大便,吃了一些药也没有什么好效果。看到刘老爹痛苦的样子,杨绍军硬是用自己的手指头帮刘老爹在屁股眼里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刘老爹被感动得直落泪。
10余年如一日,无私照顾那些孤寡老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杨绍军做到了。
1994年的早春,当身边最后一位老人带着满足和微笑走了的时候,杨绍军为他办了一场庄重的葬礼。
当地人只要一说起杨绍军,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好的。他的善行在当地传为美谈。
送走最后一位老人后,杨绍军的感觉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感到有点失落,他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那段时间,他的心里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是啊,赡养了那么多年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就这么一个一个地走了,一个一个地从杨绍军的生活里消失了。虽说这是人生必然的规律,但杨绍军心底里还是舍不得他们,他几次难过得潸然泪下……
一天,杨绍军正急匆匆地赶路,突然发现前面围着一大堆人。还听到一个孩子发出揪心的哭喊声,便忍不住凑上去看看究竟。
他拨开人群,原来一个粗壮的男人正在对一个瘦弱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拳脚相加。小孩的脸上印上鲜红的指印,连鼻血也被打出来了,站在人群中的杨绍军忍不住大声质问:“你这人怎么这么狠心?把你儿子打成这个样子。”
那人不理会杨绍军,扬起手准备继续出自己胸中的恶气。
杨绍军愤怒地上前一步,抓住那人的手,把一个即将落下的耳光拦截在空中。
那人凶巴巴地说:“关你屁事?谁叫他偷我的包子吃!”
杨绍军蹲下身来迷惑不解地打量着小孩:衣衫褴褛,满脸脏兮兮,一双白运动鞋已穿成黑色,两个大脚趾从孔洞里露了出来。
小孩哭着断断续续告诉杨绍军,他是一个孤儿,得病的奶奶70多岁了,躺在家里没人照顾,他和奶奶已经两天没有吃一点东西了,他是饿得没办法了才去偷别人的包子吃的。
杨绍军心里一酸,自己小时候没少尝挨饿的滋味,更能体会到一个孤儿的艰难。他的眼眶一下湿润了,对眼前的这个孩子充满了怜悯,把孩子拉到一边安慰,又转身对那男人说:“你不要再打了,他偷你的3个包子,由我付钱。”
杨绍军离开人群时,还特地从身上拿出5元钱塞给那孩子,要他给奶奶买东西回去吃。并叮嘱孩子回家后找亲戚,找政府,将自己的情况说清楚,争取得到大家的帮助。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但杨绍军一直惦记着放不下,心情无法平复下来。他想,这些孤儿,无父无母,小小年纪就无人照管,甚至流落他乡,实在太可怜了。一旦混迹社会,为非作歹,那更可怕了。如果有人能帮他们一把,或许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于是,杨绍军逐渐萌生了要帮助孤儿的念头。他要办一家孤儿院,为那些失去亲人、衣食无着的苦命孩子营造一个新的温暖的家,使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愉快健康地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他们不幸的命运。
万事开头难。
创办孤儿院之初,杨绍军才发觉资金缺口太大了。不过,他认准了的事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把自己经营得不大好的小酒厂的设备卖了,还找几个朋友借了16万元,把旧厂房粉刷一新,购置了一批孤儿的生活用具……
1996年3月1日,是一个令杨绍军十分激动的日子。在常德市委、市政府和武陵区委、区政府以及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占地12亩、拥有4栋平房和1栋3000平方米综合大楼的阳光孤儿院正式开院。来自常德辖区9个区、县、市的26个孩子在这里安家了。
这里有学习室、娱乐室、球场、餐厅、澡堂、寝室等,孩子们每人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床头柜。寝室里有电扇,学习室里有冷暖空调。还聘请了12名工作人员,负责他们的学习辅导和生活管理。
接着,杨绍军又为他们四处奔走,解决城镇户口,就近办理好入学手续,买来衣服鞋帽、书包文具……
杨绍军说,孤儿院之所以取名为“阳光”,就是希望孤儿们能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党的阳光雨露,幸福生活,茁壮成长。
的确如此,有了杨绍军砌筑的遮风挡雨的乳燕新巢,孤儿们像其他孩子一样,从此有了温暖的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孤儿院周围的农户一个个都住上了楼房。杨绍军担心孩子们误认为孤儿院的“家”还是比别人差,会刺激深藏在幼小心灵中的自卑感,这对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于是,杨绍军下定决心,要尽快地进一步改变面貌。
“我一定要让孩子们住上高楼大厦,要有一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打定主意,杨绍军就开始一个劲朝目标奋斗。他勒紧裤带,从自己牙缝里一分一分地不断积累着资金,同时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于2000年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当地最好的4层孤儿公寓大楼。2001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起了两栋现代化的后勤和员工大楼。2002年在市区投入50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孤儿宿舍。2004年又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了1栋综合办公大楼,还在院内建起了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大花园……
这一变化,让远近那些有爹有妈的孩子们也羡慕不已。
在孤儿院里,杨绍军就自然成了孤儿们的监护人,学习、生活、身体、心理乃至升学、入伍、就业等等,他总是毫不推卸地承担着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些在社会上混过的孩子,已经沾染了不少坏习气、坏习惯,要把他们扭转过来,使他们走上正道,杨绍军真的费尽心思。
杨绍军为孤儿院制定了“养大为本、教好为纲、成才为的”的办院方针,为工作人员明确了“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为孤儿确立了“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的目标。杨绍军不仅自己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呵护和教育,还要求招聘的28名工作人员保持一颗爱心,热爱公益事业,认真负责,处处给孩子们树榜样、做表率。
孤儿院实行学校式教育、军事化管理、亲人式服务。每天按时起床、洗漱、做操、吃饭、上课、自习。多数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杨绍军就把孤儿院成立的3月1日那天作为孩子们共同的生日。到了这一天,杨绍军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买来大蛋糕,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围在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吃着甜甜的蛋糕。他是想用这些做法和场景来慢慢感动孤儿们幼小的心灵。
为了让孤儿们尽早接触外界,融入社会,杨绍军让这些孤儿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到正规的学校读书,而且帮他们全额缴纳学费,避免被人歧视,心灵受到伤害。
杨绍军把院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看成是自己家的心肝宝贝,无时无刻不疼爱着他们,关心着他们。
李侠是城东半边街居委会的一名孤儿,从小父母就去世了。他12岁那年,唯一的亲人奶奶也离他而去,他只好在社会上流浪。为生活所迫,他常常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入院第一天就要别的孩子叫他老大,给他钱,谁不给就打谁,他还经常尿床。杨绍军听说吃狗肉能治好尿床的毛病,就连续个把月买来狗肉炖给他吃,买来中药给他补身子。
细心的照料使李侠身体养好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同时,杨绍军又趁热打铁,几次找他谈心,使李侠渐渐变得懂事起来,不仅不再称王称霸,还像哥哥一样爱护关心孤儿院的弟弟妹妹。
杨绍军的关爱一直成为李侠学习的动力。李侠在学习上越来越用功,后来每次成绩都是班级第一名。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澳门科技大学,还获得了该校的校长奖学金。
可是,2005年,正在大学读书的李侠突发肾功能衰竭,需要急救。得到消息的杨绍军心急如焚,连夜赶往澳门,与学校协商把李侠接到内地肾移植技术最好的医院进行抢救。当时肾源十分紧张,杨绍军急得没办法,只好以很少示人的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四处找珠海市有关部门帮忙,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并出资为李侠作了换肾手术,使李侠的病情转危为安,得以继续完成他的学业。
杨绍军办孤儿院14年来,先后使160多名孤儿成年后融入社会,有的正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进入事业单位,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表现优异。其中18名孤儿参军入伍,1人当了营职干部,5人任班长,4人成士官,5人被评为优秀士兵,3人立功受奖。
杨绍军的爱心是博大的,他的慈善是广义的。
除了苦心经营孤儿院,他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是不计个人得失、见难就帮。有时只要听到哪里有人需要帮助,他就会主动找上门去,揽过来帮上一把。有人说杨绍军搞慈善有瘾,这话一点不假。
一次,杨绍军得知社会上有一些夫妻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家生活困难,无人管教,导致大多失学在家,或者破罐破摔,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父母的思想改造。
杨绍军于心不忍。为此特地赶到省会长沙,找到省监狱管理局领导,提出想收养一批这样的孩子。监狱局领导们听完汇报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十分感激地说:“老杨,你帮了我们的大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呀!”
2008年8月25日。湖南省一个名为“阳光温暖行动”的活动在常德市阳光孤儿院正式启动,来自全省各个监狱服刑人员的首批25名特困未成年子女开始入院学习。不久,这方面的人数就达到了40多人。
2005年的一天,孤儿院的大院里出现了一个动人场景:一个农民模样的小伙子带着父母亲来到杨绍军面前,千恩万谢,热泪长流,然后在众人眼下长跪不起……
原来,两个月前,杨绍军去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员工时,见到一位年约十七八岁瘦骨嶙峋的农村小伙子躺在病床上,口里直喘粗气,其父母亲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清理衣物。杨绍军问缘由,才知道他们来自桃源县水溪乡,孩子唐伟峰患了脑瘤,在广东省住院花去近6万元,这次转回老家治疗,卖掉了家中房子、耕牛和所有能够变卖的一切家具,还借债3万多元。现在院方已经通知他们,孩子的病很难治好了,加上交的住院费早已花光,只能出院回家安排后事去。
“我们这样回去,孩子就只有等死啊!”不到50岁的父母望着奄奄一息的儿子,仰天长叹,眼泪泱泱。在一旁的病友介绍说,“他们一家三口5角钱的榨菜要吃几天呢,实在可怜啊。”
杨绍军听着听着,眼眶湿润了,如鲠在喉。他二话没说,急忙安慰唐伟峰的父母:“不要出院,我来想办法!”又转头叮嘱一同来的工作人员,每天送饭时专门给唐伟峰送一份营养餐。
不久,他又亲自开车去长沙,找到湘雅医院著名的刘教授为孩子确诊。他还为唐伟峰先预交了1万元医疗费,并承诺所有的费用都由他负责。临走时杨绍军又掏出1000元给唐伟峰的父母做生活费。由于诊断及时,病人仅一个多月就康复出院了。
2006年10月。杨绍军从当地报纸上得知,本地一个远在海南打工的女子胡萍,身患癌症,已到了晚期,在海口市医院住院治疗,不得已拖欠了一笔巨额治疗费。她的亲人因家贫无力承担任何费用,包括路费,更不敢前去料理。奄奄一息的胡女士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临死前见上亲人一面。
读完报道,杨绍军又是心头一紧,非常难受。他当即放下报纸,拿出手机打电话,通过报社找到胡女士的母亲,说服她的家人,并联系购买了4张机票带领他们飞赴海口。
看到昏迷不醒的病人,杨绍军与她的亲人一道好不容易做好医院的工作,共同商量后决定将病人接回常德治疗。病人不能坐在飞机上,杨绍军又反复与航空公司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公司同意按特别情况处理,拆掉3把坐椅让病人躺着乘机。出发前,杨绍军又出面电话联系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派救护车到桃花源机场迎接。
整个航程前后,非亲非故的杨绍军忙前忙后,汗流浃背,病人的家属都被感动得泪如雨下。
一次,杨绍军来到有“湖南屋脊”之称的石门县山区走访,他看到个别孤寡老人住的是破偏屋、盖的是又硬又黑的破棉被,床是几块石头加门板,灶由一些不成形的砖头叠拢,一屋的家产不超过300元。
孤寡老人徐玉翠因双腿长疮流脓,长期卧病在床。村里无钱请人护理,更无钱给她治疗,只得由村干部轮流值班,给老人用盐水清洗患处。
此情此景,令杨绍军动容。他每每见到这种场面,就要送上500元钱。
杨绍军在察看一个乡敬老院时,了解到50多人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只有5000元,其中还包括4名工作人员的工资,人均每天仅2块多钱吃饭,生活之差可想而知。他当即嘱咐随行的助手,今后每天给敬老院的老人送一次猪肉,1个月要送2000元的猪肉。从此,老人们天天有肉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几年来,杨绍军为这个敬老院光买猪肉就用了15万多元。
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居民高桂林的女儿高超被摩托车碾断了右腿,成了终身残疾。法院判决肇事者赔偿37万元,但肇事者根本无力赔偿,高桂林欲哭无泪,只好到处散发求救信。杨绍军知道后慷慨解囊,到上海为高超订做了假肢。
他还资助小帅颖的妈妈换肾。帮助4个四川民工回乡过年。救助垂死的益阳老人还乡。帮助汉寿老工人救治患尿毒症的儿子……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每一个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杨绍军乐善好施的名声不仅在常德妇孺皆知,而且在全省全国也很有名气,以至于各地都有人找他,或来信求助,或打电话请求帮忙,更有人千里迢迢来到常德,登门求助。杨绍军都一一热心相助,尽力解决他们的急事、难事。
他在递给别人的联系卡上就写着这样的话:“您有什么急事、难事、烦心事,可以与我联系,我一定竭诚为您帮忙。”
杨绍军多次说过:“我这个人就是见不得遭罪的,听不得可怜的,心里放不下有难的。”
是啊,杨绍军真的不愧为一个闻难就帮的自觉的慈善家。
也许,有人要问,杨绍军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呀?是四面八方赞助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杨绍军从事慈善事业与众不同,他一手办经济实体,一手办慈善实体,是用经济实体的收益来保障、促进慈善实体的发展的。
社会上给阳光孤儿院捐赠学习、体育等用品,杨绍军都接受,但他从不接受来自社会的捐款,哪怕是一分钱也不会要。
他用的全是自己的血汗钱。他说他自己的钱已经够用,用自己挣的钱不仅心安理得,也为孤儿院的孩子们树立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榜样。
他苦心孤诣精心打造的“阳光孤儿院”,靠的是他创办的一系列经济实体作支撑。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以此作为从事慈善事业的基础和支撑。
为了慈善事业,杨绍军不得不学商、经商,他办起了驾校、被服加工厂和养猪场,用心经营着这些实体,不断摸爬滚打。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杨绍军发扬当初靠养猪发财起家的精神和干劲,用心经营着3个实体。他广招优秀人才,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自己不懂的知识就不耻下问,没有经验就求师拜友学,逐渐成为了商界的高手。
这对于一个已过花甲之年、身患多种慢性病的人来说已是超负荷运行了,但杨绍军咬着牙,坚持着。他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使自己的实体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近几年来,3个实体每年赢利大概200多万元,除开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和流动资金外,实体的收益全都用于孤儿院建设和孤儿的各项开支。
为了一心一意办好孤儿院,杨绍军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增加效益,积累资金,从不滥开支一分钱。
有一段时间,为了缓解突然增添的经济压力,杨绍军通过多方筹资,准备购进5台出租车投入营运。当时,一位亲戚找上门来要向他借钱做生意。杨绍军说,你做生意是一个小家庭的事,可以缓一缓,阳光孤儿院的事是社会大事,耽误不得,我真的没有钱借给你。那位亲戚碰了壁,只好气呼呼地走了。
杨绍军的家人曾多次提议要自家修建一栋住房,可杨绍军总是说不急,拖了又拖,其实他是不愿分散资金和分散精力。所以至今全家人仍然挤在一栋租用的狭窄的公房内。
为了解决愈来愈多成年孤儿的就业问题和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几年前,杨绍军又千方百计筹借1000余万元,征地30余亩,建成了一个成年孤儿就业中心,目前该中心准备引进几个生产项目。中心全部投产后,不仅可以使全院成年孤儿就地就业,还能够成为孤儿院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他的慈善事业形成更强有力的资金后盾。
20多年来,杨绍军辛辛苦苦从自己的企业中创造出了3000多万元的利润,他毫不吝啬地全部用于他钟情的慈善事业。难怪他常常说,我拿自己挣的钱来做善事,心里感到特别快乐。
一个仅有两个饼的人能够给别人1个饼吃,比起一个丰衣足食的人请别人吃一顿美食显得更难能可贵,因为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慈爱,更需要潜藏于心中的那种博大的兼爱之志和克己的巨大力量。
由此看来,如果按照个人拥有的资产和用于慈善事业资金的比值,可以这样说,杨绍军是一个最尽力的慈善家。
为了慈善事业,杨绍军可谓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吃尽了苦头。
记得刚开始他提出办孤儿院时,家里人是反对的,甚至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父母就说,家里好不容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一点点积蓄,又要去折腾,弄不好就成了贴肉的厨子,还要亏本呢。
几个兄弟姐妹更是讥讽:你有能力帮助别人,怎么不先帮助我们呢?我们都还没有脱贫呢!
左右邻舍的人也有议论,说他都50多岁的人了,小时候吃过那么多的苦,现在日子好过了,好好的清福不去享,偏偏去管别人的事。
家人和旁人的反对,杨绍军都能理解,并最终说服家人支持他。他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计划,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难,他知道那些孤儿四处漂泊的滋味。在他的心中有一股股暖流在涌动,需要传递……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自己的财富好像一定要传给家族子孙的。但是杨绍军却不这么认为,他想:人的一生,就是几十年,只要有住有吃、有衣服穿就够了,攒那么多钱做什么呢?人死以后,所有的财产都是社会的。
“儿孙自有儿孙福。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也没什么必要,儿孙们如果有本事,你不给他留任何财产,他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果他们不争气,你就是留再多的财产,他也会很快就败光!”杨绍军说过。
他说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做一点善事,帮助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改变他们的人生,的的确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啊。
在平素创业的日子里,他总是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有时还带病坚持工作。
孤儿入了院,孤儿院就是孤儿的家,杨绍军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监护人。孤儿的学习、生活、心理、情绪、身体乃至升学、入伍、退伍安置、就业等责任几乎都落在了他的肩上。就拿孩子们生病来说,仅小伤小病,一个月就得出现好多次需要处理。每年总有几例阑尾手术,杨绍军都亲自上医院安排治疗,不管哪个孩子发急病,不管是深更半夜,只要是需要打针、吊水、动手术,他都亲自开车从城里赶到孤儿院,再把孩子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及时治疗。
由于杨绍军熟知孤儿们,孤儿院里的孩子他几乎每一个都能说出基本情况来。有一对孪生姐妹,一般人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但杨绍军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分辨出来。姐妹俩叫“杨爷爷”时的表情,和她们跟杨绍军在一起说话时的情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呢。
1998年秋天,湖南沅水、澧水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杨绍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心想这场洪灾一定会有很多家庭受难,有很多人吃饭、穿衣、生活都成问题,自己应该帮帮忙,尽尽力。
说干就干。9月13日一大早,杨绍军就急匆匆驱车赶往100多公里外的澧县灾区。一到灾区,他就马不停蹄,了解情况,展开救助。他在一栋倒塌的房屋边看到一个受伤的小孩,在当时找不到其他亲人的情况下,杨绍军主动提出把小孩接到孤儿院里去生活。一连几天,杨绍军都是凌晨6点钟出门,要忙到晚上半夜才回家,他为灾民四处送物资,送温暖,为政府减轻负担。
有一年,孤儿院要新招收60名孤儿入院。报名体检那天,近100名孤儿和200多名陪同的亲人以及县、乡带队的工作人员把孤儿院挤得水泄不通。杨绍军恰好那两天腰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出面接待客人。他亲自带着大家参观孤儿院的院容和设施,逐个询问孤儿的情况,征求孤儿本人的意见,到大医院对孤儿进行身体检查,连300多人的食宿他都亲自安排和检查。两天下来杨绍军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瘦了两斤。
杨绍军一天到晚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有时他进车间,看质量,问销售,算利润,有时他又找孤儿谈心,问这问那……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忙时一天只吃一两餐饭,大部分时候要到夜里12点后才能上床睡觉。他真的是发疯似的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废寝忘食地忙碌。老伴说他的心里没有什么小家,装的全是如何帮助别人。
有人给杨绍军算过一笔账,近15年来,他每年的工作时间都在5400多个小时以上。
这些年来,杨绍军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始终坚持节衣缩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进休闲娱乐场所,甚至他连穿着打扮也如同农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身旁不少人也泼冷水,认为杨绍军傻,有钱有名了还没日没夜地干,何必吃这号亏呢?
杨绍军却说:“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再过10年我就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这些孩子也将一个个长大成才,我并不希望他们给我个人回报,只想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
乌干达国家妇女代表团在访问杨绍军的阳光孤儿院时,曾给予极高评价。代表团有人惊奇地问杨绍军:“你是什么级别的干部?”
当时,杨绍军不假思索自豪地回答:“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
2007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听了他的汇报后非常高兴,也给予了高度赞扬。这是杨绍军终生难忘的,每当想起总书记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他就信心满满,动力无限……
上善若水,大爱无边。
从事慈善事业是艰难的,困苦的,也是漫长的,杨绍军能一直坚持到今天,实属不易。
28年,弹指一挥间。杨绍军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在忙忙碌碌之间就渐渐步入老年。28年,又是多么的漫长。近1万个日日夜夜,杨绍军完完全全地为孤儿,为困境中的人们不辞辛劳,毫不吝啬地耗费着自己的一滴滴心血……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杨绍军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能使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那他自己当然是更幸福、更快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
富以能施为德。是的,财富本身没有热血,但她可以变得有情有义,可以成为万人敬仰的慈善。行善是一种美德,行善就是一种良心的播种。
生活在我们尊敬中的慈善家,远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的数字的守财者要更伟大、更光荣。杨绍军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奉献的慈善家。
是啊,杨绍军是平凡的,但他的确是伟大的。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魂的高尚,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限温暖。
这是一个慈善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永续不断的人性光芒的闪现。
他的伟大,足以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从现在做起,从脚下做起……
阳春三月,生机勃勃。杨绍军参加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孤儿院。他说心中的目标更高了,干劲更大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是啊,他在洞庭湖畔的常德又将谱写慈善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帅泽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德日报社记者站站长、先后发表文学作品约300多万字,已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诗歌集《小荷》、《抒情的天空》、、《每个人都是一扇门》和报告文学集《青春的答卷》等。有100多件作品获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