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盛产机会主义者,就像在炒股中很多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缺乏扎扎实实做事的态度。但是,要想在海外市场上站稳脚跟,没有真本事是难以成就的。
丛林法则:实力为王
华为创立之初,也走了一条这样的道路。任正非审时度势,确立了在什么情况下打价格战。他给华为确定的原则是:“产品、客户关系、品牌无明显差异,市场能力弱;降低竞争对手利润,扼杀‘野草’长出;集中资源,把有限财力投向有价值市场;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或变革,不惜以自我淘汰的方式强迫产业进步等。单纯打击对手不是最好的选择,通过竞争建立持久的优势,极力避免竞争的破坏性才是上策。”
华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奔跑,任正非说:“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经过几年的探索,华为发现,即使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品牌建立的过程也相当漫长,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难度就更不用说了。建立品牌的过程是艰难的,华为对此深有体会,也备尝艰辛。
在国内,商家激烈的“价格战”日益白炽化;在国际市场上,靠的不是低价位,而是品牌和实力。经过了资本原始积累后,这一模式应有所转变。虽然低价格可能会暂时得逞,但不是长久之计。
2002年,华为参与香港持有3G牌照的移动运营商Sunday的项目招标。这一项目,国际上有8家公司来竞标。第一个试点是香港的铜锣湾,那里地形异常复杂,环境也最乱。一平方公里居住着25万人口,高楼星罗棋布。华为的3G测试手机在该区域表现非常好,信号质量高。经过近一年的测试,华为击败了中兴、爱立信、西门子和阿尔卡特等同行。2003年12月18日华为中标,与Sunday签了1亿美元的订单,并成为Sunday的独家供货商。
现在世界格局早已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大腕强强联合,西门子和诺基亚“联姻”,阿尔卡特和朗讯结盟,等等,坚决扼杀新生力量。华为面临的对手更加强悍,无疑为美丽蓝图的实现又增加了难度。任正非明白,前面的路还很远,但是不管路有多么遥远,他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华为的“海外历险记”很有传奇色彩,刚开始并不顺利,不断碰壁,曾一度停滞不前。那时只要听说某国电信运营商有项目招标,华为人就前去投标,但是胜少败多。直到1999年,华为的海外收入还不足总营业额的4%,但是它并没有放弃。
2001年,华为逐渐在海外建立销售机构。在拓展独联体、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非洲、中东、南美市场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时,以往的经验还可以沿用,但一到发达国家市场就不行了。
“山羊为了不被狮子吃掉,必须跑得比狮子快;狮子为了不饿肚子,必须比山羊跑得快。”因此,“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向国际著名公司看齐,努力实现全面接轨,否则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1995年12月,任正非描述了华为未来国际化的宏伟蓝图,他要三分天下,必然要迈向国际。
英国电信招标条件很苛刻,但华为依靠强大的实力做后盾,令英国电信专家们钦佩不已,英国电信公司的CtO马特·布罗斯(Matt Bross)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不选择华为会是一个错误。”
在与国际巨头的角逐中,“实力为王”。任正非拥有强者心态,带领着华为以雄厚的实力为依托,不断与国际大公司进行角逐,不但为华为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后劲,也为华为成为国际化大企业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2003年12月底,华为与埃塞俄比亚电信公司签署了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交换产品合同,对EtC现有的整网交换网络进行改造和网络优化。当时有九家供应商参与投标,华为提供了最完善的解决方案。
华为经过多年的努力,也不满足于“蓝色的天空”,“也要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真正向着世界级的企业迈进。华为意气风发,决心像羊羔一样,进行一次“脱毛行动”,革除旧弊,不断以新形象出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昂首挺胸向前走,越来越有世界级企业的风范,华为也逐渐成为世界的华为。
以前的“hUAEI”标识是中国驰名商标,但它仍是地域性的标志,给人的印象就是价格低廉、质量没保证的中国产品。华为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狼咄咄逼人的杀气,走到哪里都让人提防。这些年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华为走得并非一帆风顺,思科案、印度事件、孟加拉和斯里兰卡贿赂案等,使华为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进入海外发展的新时期,华为的这些形象都需要改变。华为急需改变“价格低廉”、“咄咄逼人”的国际形象,告别“土狼”时代,构建全球品牌。
价格战:该放手就放手
改头换面:新LOGO树立新形象
华为开始了艰难的“脱毛”。它积极向西方学习,不仅实现市场、制造、研发与国际接轨,而且逐渐实现了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
由“农村”向“城市”转型
海外市场的开拓举步维艰,但任正非并没有气馁,他清楚靠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是打不开海外市场的。
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还是要夺取城市。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后,就需要向城市发动进攻。华为经过长期精心准备,最后向“城市”发动了“总攻”。
价格战就相当于自杀式武器,可以拖垮资金链薄弱的企业;而且低廉的价格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低劣的质量,对企业的形象也很不利。随着华为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对价格不敏感的欧美市场更看重质量和服务。以前华为惯用的手段已经被同行赶上,价格战再继续下去对企业的生存将是严重威胁。
在海外市场上,任正非坚决摒弃机会主义,依靠卓越的技术和实力赢得了“巨人们”的认可,迅速打开了局面。
3的CEO布鲁斯·克拉夫林称赞华为说:“它有点神秘,的确令人惊奇。人们总认为中国是个低科技、低成本的地方。但第一印象告诉我,华为是家伟大的科技公司。”著名咨询机构heavy Reading也评价道:“竞争中的黑马,不断扩充产品线,技术力量雄厚,全球市场高速增长。”
“该放手就放手”,任正非主动放弃价格牌,转而注重质量和信誉,加快了华为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华为也逐渐摆脱了二流产品的形象,为塑造国际化新形象做了准备。
华为不靠投机靠实力,进入英国电信供应商行列。2004年,谈到英国电信和华为联合开发项目,英国电信集团技术长利维说:“我们面临的资源相当诱人,对它视而不见绝对是罪恶的。”
要进入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的供应商行列,门槛极高。西方公司对供应商一般分为四类:普通投标者、供应商、战略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不同层次的供应商都有衡量指标来评估关系的好坏。
2006年华为销售额84.5亿美元(约合656亿元人民币),海外销售额超过了6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经过8年的奋斗,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迈向世界,华为彰显着中华大气魄,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中国力量”。它站在潮头上告诉世界:中国企业正在崛起。
1996年,华为开拓海外第一站香港,与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旗下的和记公司合作,利用价格优势和灵活的业务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的经验。紧接着,华为加紧海外扩张的步伐,向俄罗斯和南美进军。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企业家的思维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任正非早在1994年就提出:“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为了这一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华为不懈努力,开始向海外进军,积极与国际接轨。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市场竞争呈现“白炽化”,中国企业不出去,外国企业也要进来。不仅没有新市场,就是原有的市场也保不住了,中国的企业再也不能“闭门造车”了。“入世”后,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走出去”还是停滞不前,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现在国内,价格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大厂家纷纷打出“价格牌”,拼命相互压价、互相诋毁,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外国厂商捡了大便宜,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华为和中兴两大冤家的恶性价格战,带来的是双方元气大伤。
华为换标,既是国际化策略的重要步骤,也是树立品牌形象的关键。“新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表达了华为对客户的郑重承诺。”这次换标是要树立华为国际公司的新形象,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华为,了解华为,让更多的国际用户接受华为。
从2000年开始,华为大规模地向海外派驻人员,逐步将营销骨干调往海外。原华北地区总经理兼北京处代表丁绍华被派往沙特,原广州代表处代表徐展被派往美国,原新网市场部总经理曹松洁被派往南非……
20世纪初,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是后起的国家,没有得到多少份额。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愤怒地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目前,华为初步成为国际化公司,正处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阶段。淡化本土色彩,在国际化背景下重塑企业文化,新LOGO及时出台锦上添花。
随着华为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跨国公司竞争,华为的策略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华为的优势在于其产品的性价比好,响应客户的需求快。
阿联酋CDMA招标,共有五家厂商角逐。大家都把设备放在那里做测试,时间达一年之久。在R4上,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过华为人更勤奋,他们利用这一年的时间率先完善了自己的R4产品。所以最后测试结果是,华为产品性能最好,华为胜出。
在转向“城市”后,华为的地位也在逐年提升,2005年首次进入前10位,位居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第八。
2000年,华为人来到泰国,想卖他们的GSM相关设备,但是来晚了,“大鱼”已经被他人捞了,只有看着眼羡的份儿。但是他们没有失望,积极寻找空缺。后来发现,当时的泰国移动运营商AIS虽然拥有180万用户,但第二大运营商DtAC紧随其后,竞争趋于激烈,需要新业务刺激用户数量的增长。
于是,华为人从试验局开始,说服AIS投入智能网建设,在45天内为其建立了网站。5个月后AIS收回了投资,信任开始初步建立起来。由于用户数量猛增,每隔几个月就要扩充一次网络,AIS在华为的帮助下,实现了滚雪球似的发展。而且,它们还结合当地旅游业,开通“小额投注”的博彩业务,三年时间里,AIS用户数量增加到了1200多万。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信任度不断升级。从AIS开始,华为与泰国其他电信运营商也建立了合作。
在自家的地盘上,画地为牢,以守为攻,紧紧抓住已有的市场,让“敌人”插翅难飞。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在对手的地盘上,猛烈进攻,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以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华为的国际化有了很大的进展。华为与美国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知名企业签订3G专利许可授权协议,与NEC、松下、西门子、赛门铁克等成立了合资公司。华为逐渐赢得了“巨人们”的好感,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2006年“五一”黄金周刚过,华为就改头换面了,把使用了18年的公司标志进行了更换。这个新标识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时:hUAEI的英文字体做了调整,更加符合图形化的LOGO标准;把象征华为的“贝壳”变成了菊花的形状——原来的15根如“太阳升”射出的光柱变成了8片美丽的花瓣。与旧的商标相比,新的LOGO显得更饱满,充满了活力。
在法国LD公司建设DDM国家干线传输网项目中,当时与华为竞争的都是一些国际巨头,但是华为在这个项目的一期建设中就为LD公司节省了35%的投入,整个工程4期建设完工后可节省50%的投资,然而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都不逊色于任何一家竞争对手的产品,这种优势一下子打动了LD公司。
早在2001年年初,任正非就告诫华为人:“我们的游击作风还未褪尽,而国际化的管理风格尚未建立,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还很低,我们还完全不具备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能力,我们的帆船一驶出大洋,就发现了问题。我们远不如朗讯、摩托罗拉、阿尔卡特、诺基亚、思科、爱立信那样有国际工作经验。我们在国外更应向竞争对手学习,把他们作为我们的老师。”
华为在海外一路凯歌高奏,认识到打价格牌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任正非提出学习晋商,海外不再打价格牌。一百多年前,晋商的代表乔志庸以义为本,信达天下,创立了中国第一票号,汇通天下。2006年,任正非在视察欧洲市场之时,给员工开讲晋商:“何以日升昌?讲道义,重诚信!”借以提醒海外员工,要谨记“以客户为本,以诚信为本”。
20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刚刚起步,根本无法与“百年老店”的西方企业相抗衡,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低廉的价格逐渐站稳了脚跟。这是求生的需要。
标识转变标志着企业形象与策略的变化。2001年,联想确立了“高科技服务、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试图改变以前的“科工贸”形象。经过两年的调整,2003年,联想以启用新标识“lenovo”为契机,发起了一场品牌再造运动,成功重塑了企业形象。
现在,华为的竞争力已不是低廉的价格。“在马来西亚、荷兰和其他国际市场上的3G项目,我们???得了投标并且价格并非最低。”华为高级副总裁邓涛说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