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初,三面受困的北平,只剩下向南的一条出路——平汉铁路。而被誉为北京一景的卢沟桥紧邻着它。随着时间的消逝历史总是被浓缩,大量的信息被过滤,只留下简明而形象的东西存留在历史教科书中,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卢沟桥很幸运,一座历经沧桑的石孔桥,成了中国抗战的永久象征。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10多公里处,在河北宛平县境内,和平汉铁路遥遥相对。这座建于金代的石桥,呈南北向,横贯于永定河上。桥下有水声,潺潺可闻。桥栏上雕刻着众多的石狮子,大小不一,姿态各异。每逢秋冬季节,衰草枯黄,朔风劲吹,商旅驮队不紧不慢从桥上走过,渐行渐远,消失在高耸神秘的群山之中。这里是古战场,这里也是皇帝南巡,首程停留之地。桥的两旁有瓦亭,亭旁竖着大清乾隆皇帝亲题的“卢沟晓月”和记叙亭史的石碑。登临这座古老的石桥,人们会感受到中世纪东方艺术的伟大魅力,同时也会生出时事推移、江山依旧的感慨。
1937年初,桥南入口处堆满沙袋,防卫森严,只能让一人侧身通过。
穿着灰色棉衣,打着裹腿,提着步枪的第二十九军士兵在卢沟桥守卫。战士身后背着的大刀,是这支军队特有的标识。忠诚的战士来自淳朴的乡村,而今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忠诚卫士。沉着、勇敢和爱国是他们的品德。守桥部队的番号是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第三营。他们眺望着几百米处的平汉铁路。战争一爆发,那条铁路将成为偌大北平城居民南撤的生命线。
6月下旬,驻丰台的日军第一联队以攻占宛平城为目标,昼夜演习。
7月7日,该联队第8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事先未通知中方的情况下,便在卢沟桥旁边第二十九军驻地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这天夜晚,从宛平县城东附近的日军演习位置传来一阵枪声。日本的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踪”了,是个传令兵。其实是因为小解掉了队,20分钟后便归队了。日本军官明知如此,却借题发挥,包围了宛平城。日军随即要求进宛平城搜查,理由是演习中有一名士兵失踪。
8日凌晨,得到增援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发起攻击,驻守该城的中国士兵断然开枪抵抗。第二十九军军部得到事变消息后,给前线士兵下达如下命令:“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旅长何基沣也下达3条命令:一、不同意日军进城;二、日军武力侵犯则坚决回击;三、我军守土有责,决不退让,放弃阵地,军法从事。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署名流火的作者写了如下诗句:“怒吼吧,卢沟桥!我们抗战的日子已经来到。忍辱负重亦非一日,祈望和平亦非一朝,可是我们得到的是,卢沟桥头的无理取闹。如今已有二十九军的崛起,用铁血回答着敌人的横暴!听啊!杀敌的喊声起了,健儿们的鲜血正洒在北国的荒郊!”
长达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的狂飙正是由卢沟桥旋起,然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国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