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帝国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终结版第五章 “心计太后”孝庄:后宫藏针,魅力无穷

第五章 “心计太后”孝庄:后宫藏针,魅力无穷

        晚明前清时代有一位十分特殊的女性,她就是孝庄皇太后。她一生经历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福临、康熙皇帝玄烨四代帝王。

        皇太极是她的丈夫,福临是她的儿子,玄烨是她的孙子。除了努尔哈赤时代,在其他三朝,这位女士曾经发挥过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福临能够成为顺治皇帝,可能与她有绝大关系;玄烨成为康熙皇帝,她的意志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她对儿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顺治一生的幸福就葬送在这位母亲手里;她对孙子的教养却十分成功,培养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贤明君主康熙,以至于这位皇帝多年以后还一再表示:没有祖母就没有自己的一切。

        她是一位富有女性魅力、同时也懂得运用这种魅力的女人;她是一位心机极深、同时不断地运用这些心机的女人;她是一位对权力有着清醒认识、富有政治才干和政治欲望的女人,却满足于躲在幕后,帮助自己的儿孙获取权力和行使这些权力。因此,在其当时和后世,她受到了广泛的尊敬与爱戴。

        孝庄皇太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部落。当时,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样,个人与家庭没有姓氏,部落的名称就是每一个人的姓氏。是故,人们习惯上称呼其为博尔济吉特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如何将蒙古各部落化敌为友,始终是后金汗国的一个巨大问题。当蒙古各部落成为其盟友时,后金汗国的北部、西北部便没有了威胁,他可以专心致志地去对付大明。若不然,在对付正面的敌人明王朝时,自己广大的侧后翼很难设防,或者叫防不胜防。那种情形就太可怕了。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中,他们本人和他们家族子弟中,迎娶的蒙古女子人数多达五十三人,占迎娶妇女总数的87%以上;从后金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开始,到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时为止,他们家族的嫡系亲属中,包括姐妹、女儿、侄女等,嫁给蒙古各部的女性共有四十三人。其中,迎娶与出嫁到科尔沁部的女子最多,迎娶来的为二十四人,嫁过去的为十五人,联姻对象包括了科尔沁所有部落和蒙古几乎所有重要部落的酋长。

        这二十七年,正是后金汗国与大明朝激烈对抗的二十七年,也是大清完成全部入主中原的准备工作,并最终于一年后入主了中原的二十七年。

        这种毋庸置疑的政治婚姻,帮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大体解除了来自北部与西北部的威胁。这是他们敢于与大明朝放手一搏的重要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立可能广泛统一战线的极为成功的运作。翻开地图集,对此便可以一目了然。他们用这种婚姻,为自己建立起一道漫长而广大的安全屏障。

        在皇太极著名的崇德五宫中,居住着他最重要的五位后妃,这五位后妃全部出身于科尔沁蒙古的博尔济吉特部落。位居中宫的是哲哲皇后,位居第二位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和位居第五位的永福宫庄妃,是一对同胞姐妹,二人同是哲哲皇后的亲侄女。

        永福宫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她在娘家的蒙古名字叫布木布泰。目前,关于这个名字的准确含义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和喇嘛教教义有关,含有“出世之人”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布木布泰是当时蒙古人用来装东西的大口袋,是很重要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用粗制毛线编织而成。从当时喇嘛教传播的情况和游牧渔猎民族的习俗上判断,后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姑且存疑。

        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是在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的二月初二日。当时,她虚岁十三岁。她的丈夫皇太极比她大二十一岁,时年三十四岁,按照周岁计算则为三十三岁。这时,皇太极早已有了一位正夫人,就是布木布泰的亲姑姑哲哲,此外,他还有三位侧夫人,如今的布木布泰则是第四位。

        皇太极一生中共有二十五个子女,其中十一个儿子,十四个女儿。他究竟有多少位妃嫔,目前尚没有人能够给出精确答案。为他生育过子女从而记录在案的有十五位。布木布泰为皇太极生育过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是为他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子。从这一点出发,应该说他们二人的感情可能还不错。不过,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对她和她的子女曾经给予过特殊的关爱与照顾。皇太极太忙,需要他瞻顾的军国大事太多,需要他关爱的女人及其子女也太多,这可能是他没有过多关照布木布泰的部分理由。

        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则可能是另外的部分理由。在史书包括清代官方史书中,详细记载了皇太极对这位海兰珠用情极深的事例,在我国帝王中,这种情形并不多见。

        海兰珠的情形很奇怪。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时十三岁,按照习俗,这是当时一般女孩子出嫁时的普通年龄。九年后,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却在二十六岁时,以处子之身嫁给了皇太极。在其当时,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年龄,毫无疑问已经属于那时的老姑娘或大龄女青年了。史书上没有记载缘由,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谜团。许多文献中谈到这位海兰珠时,时常使用的词汇是“贤淑”、“文静”等等。这可能是她进入皇太极妃嫔行列后,很快就突出地受到皇太极喜爱的原因。

        海兰珠嫁到后金一年多一点,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正式登基成为大清帝国皇帝。他册封海兰珠为仅次于中宫皇后的东宫宸妃,并以中国第一首爱情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诗意,为宸妃居住的东宫命名为“关雎宫”。倘若没有足够的感情,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

        一年后,崇德二年七月,海兰珠生下一个儿子,皇太极为此采取了我国历史上很罕见的措施:下令大赦天下。从历史记载上看,皇太极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对待国事极为认真,在很小的事情上都精益求精,绝不马虎。据说,这是大清立国后的第一个大赦令,就连皇太极登基时都没有过。很难将这个举动看成是一时心血来潮所致。

        始料不及的是,六个月后,这小皇子居然夭折了。这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此后,永福宫庄妃生下第九个儿子福临,后来,皇太极的其他妃子陆续生下第十子、第十一子,皇太极均无任何表示。

        大清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九月,皇太极在锦州、松山一线主持清军与明军之间的最后一次大决战——松锦大战。八月十四日,为了扭转前线的危急局势,皇太极带着严重的鼻衄病,流着鼻血,六个日夜长途奔驰六百里,到达前线。一个月后,战局得到彻底扭转,沈阳却传来海兰珠病重的消息。于是,九月十三日,这位多情天子再一次六个日夜长途奔驰六百里,返回沈阳探病。据说,在六天之中,皇太极累死了六匹骏马。到达沈阳城外时,得到宸妃病故的消息。

        史书记载说,皇太极极度悲恸,连续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并一度在恸哭中昏迷不醒。大丧期间,一个中央部门的承政,相当于六部尚书即部长的人物召文艺工作者吹弹歌舞,险些被处死。皇太极的弟弟阿济格等一批人也因为“戏舞鸣弦而歌”而获罪,一大批人受到极重的处罚。这一年,皇太极已经五十岁,两年后就去世了。一个百战归来的老皇帝,对于海兰珠如此深情并执着,在中国历史上确属异数。

        史书谈到皇太极时,认为他“聪睿绝伦”,从其一生来看,这种评价不算是拍马屁之论。这种情形,很有可能是皇太极对于布木布泰——庄妃没有给予过多关爱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位庄妃的心机太多也太深。从两性心理来看,一般说来,那种心智能力极强并日理万机的男人,很难从性爱的角度喜欢一个心智能力同样极强的女人,他们会因为双方太像而同性相斥。这种男人渴望在女性那儿得到满足的需求,会是一种更加女性化的东西。这可能是当年武媚娘在李世民身边只能是一个低级才人的重要原因,只有在性情柔懦软弱的李治身边,她才能成长为不可一世的武则天。

        庄妃第一次表现出不凡的心机,是在福临出生前后。

        蒙古、女真等游牧渔猎民族的王族神话,一般只出现在王族起源的远古时代。在动荡的游牧渔猎生活和战争岁月里,他们的领袖,是在那些优秀的王族成员中推举出来的。因此,父子相承、兄弟相承、叔侄相承,甚至叔叔继承侄子事业的事情,都在可能发生、可以考虑的范围之内。这使他们很难在一个孩子未出生时,就开始编造关于这个孩子的神话。这是成吉思汗包括他的后代中很少有这种神话中人物的原因,也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他们绝大多数后代都没有这种神话的原因。

        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重复、极少变化,使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皇家权力传承也具有了同样的特点。这就是先秦乃至后来数千年中,我国历朝历代围绕着权位继承,有无数神灵鬼怪加入进来、搅成一团的重要原因。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已经知道,范文程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开始受到高度重视。有证据显示,他后来的很多时光,都是在皇太极身边、包括在汗王宫里度过的。有一个未经考证、但很多人愿意相信的说法是: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曾经拜范文程为老师,跟着他学习汉家文化。我们知道,古代汉家主流文化的核心是围绕着皇权展开的,而汉家皇宫中围绕皇位所发生的无数故事,也实在神奇,在二十四史之中,称得上史不绝书。我们无法知道,庄妃——孝庄皇太后是不是在范文程的教导点拨下,豁然开朗,从而开始编织属于她自己和儿子的美丽故事。她是在二十五岁即嫁给皇太极十二年之后,生下福临即后来顺治皇帝的。假如范文程曾经做过她的老师的话,这段时间应该足够教会她我国帝王政治文化传统之精髓了。

        大清朝皇室仅有两例围绕皇权展开的神话故事——发生在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出生时的神异——都与孝庄皇太后有关,这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神话,全部出自她本人和她的侍女之口。这种情形若被今天的人们看成是真实的、事实如此、天命如此,或者看成是偶然的话,也无不可,毕竟中国历史上这一类装神弄鬼故事的数量已经足够庞大。“天生福人”——福临降生的前后一段时间里,尽管庄妃——孝庄皇太后一再渲染这孩子出生前后的神奇特异,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除了给他起这个名字之外,皇太极曾经给予过他和他的母亲任何特殊的关照。

        庄妃——孝庄皇太后见诸史册的第二个举动,便是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的故事。这段故事在清代官修正史中失载,在其他史料和民间则流传甚广,甚至不乏国内外重量级史学著作亦予以采信。其中众说纷纭,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一段发生在美女与英雄之间的佳话,足够脍炙人口;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荒诞不经的传说,似乎亵渎了他们心目中那位圣洁的皇太后。端看面对者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打量这件事情。

        据说,皇太极为了拿下洪承畴,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将熟悉洪承畴的人找来,询问洪承畴的为人有什么特点?回答说:好色。于是,皇太极挑选了几位美貌侍女前去诱惑,结果依然碰了壁。最后,庄妃看到皇太极为此愁眉不展,便主动提出愿意去做劝降工作,就有了下面这个流传得极为广泛的故事。

        史书记载,庄妃身穿侍婢丫鬟的服饰,来到囚禁洪承畴的三官庙。当时,洪承畴面对墙壁,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流泪,对她不理不睬。她告诉洪承畴,不忍看到一个英雄忍受绝食的折磨而痛苦地死去,因此,自己给他带来了毒药,使他可以迅速解除痛苦。然后,将被说成是毒药的人参汤喂到洪承畴嘴里,并百般劝导。最后,当洪承畴知道这位聪慧美貌的女子,竟然是大清帝国皇帝皇太极的妃子时,“始叩头请降”。随后,皇太极来到洪承畴的囚室,脱下自己穿着的貂皮大衣披到洪承畴身上,徐徐曰:“先生不会冷了吧?”洪承畴瞠目视之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遂翻身下跪。

        关于这段故事,历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庄妃在三官庙中前后逗留了几天几夜,方才说服洪承畴投降;有人则认为庄妃是在一天一夜之间解决了问题。持上述看法的,不乏国内外重量级史学著作。还有人根本就不承认有这回事儿,语言文字之间颇为激烈地认为此说荒诞不经。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段故事中出现的庄妃——孝庄皇太后,足够聪明机智,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应该算是没有辱没这位女士的智商。生活在三百多年之后的中国人,是否有必要为此大动肝火,似乎也还值得商量。在更强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姑且存疑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在两性关系上,世界上并没有特别多的民族像中国当代文人这样假模假式而又心理阴暗。实行嫂婚制的民族中,一位女性嫁给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甚至祖孙几代人,或者不同辈分的几位女性嫁给同一位男子的情形十分常见。距此三四十年前,在与女真习俗极为相近的蒙古部族中,著名的三娘子曾经嫁给过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四代部落酋长,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当地蒙、汉两族的友好和睦关系,成为世世代代受到赞美与怀念的伟大女性,以至于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在民间传说之中,受到崇高的尊敬与爱戴。

        女真部族中大名鼎鼎的温姐,名气一度可能比东哥还大。她就曾经嫁给过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两代海西女真哈达部落的首领。这位温姐与皇太极的关系很近,是皇太极母亲孟古格格的亲姑姑,他们差不多可以算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当时,并没有什么人一定以为这是件多么不得了的事情,从而需要假模假式地予以遮掩。在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这是明清之后,头脑与心灵被孔孟之道强力阉割过的汉族士大夫们完全无法想象的。

        文化习俗的不同,常常导致对同一件事情截然相反的评价。清朝入主中原后,面对汪洋大海般的汉族民众,做出了全面接受儒家教义的选择,因此,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百般掩饰讳莫如深,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若以今天的眼光回望过去,就会发现,正是那些汉族文人士大夫,特别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褒贬别人,一旦涉及了两性话题,便立即如鲁迅先生所言,具有了格外敏锐出色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却还要满嘴的冠冕堂皇。

        与睿亲王多尔衮的关系,是这位庄妃——孝庄皇太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与发生在这位女性身上所有的故事一样,她与多尔衮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经过如何?结局怎么样?等等几乎全部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至少在史书记载上看,在她嫁到后金汗国之前,她和多尔衮恐怕是没有机会在一起青梅竹马的。在年龄上,她比多尔衮仅仅小四个月,差不多是同岁。她十三岁嫁给皇太极,成为多尔衮的嫂子。第二年,十四岁的多尔衮便迎娶了她的姑姑为妻,多尔衮又成了她的姑父。在盛行多种婚姻制度的蒙古与女真人中,这种情形十分常见。从实际情况判断,皇太极生前,她和多尔衮的交往可能只有很短暂的一段时日,就是在她嫁给皇太极而皇太极又没有继位为汗的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兄弟叔嫂、两个家庭之间有过交往应该是可以想见并十分正常的。至于这种交往怎样展开,达到了什么程度,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考证工作。因为,这两个年轻人当时太无足轻重,史书上全无记载。但是,诚如我们所知,青年男女相互之间要建立起深切的好感乃至产生某种情愫,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特别长久的时间。他们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彼此之间建立起了很深的默契。

        在满族王公贝勒中,多尔衮是除皇太极之外,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个人,他对汉文化的了解大约在众多王爷中也是最深的。以他的聪明机警,当庄妃——孝庄皇太后散布出福临降生前后的神话时,他可能在第一时间立刻就明白了这位女士想干什么,从而,在与豪格的尖锐对峙中,退而求其次,做出了推举福临的选择。

        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就会变得高度困难。这一点,从多尔衮母亲的遭遇中可以窥见一斑:她为代善送过几次饭,她的侍女经常去代善家,她本人深夜出宫两三次便受到控告,成为严重的罪名,可见后金汗国汗王宫中的男女之大防不可谓不严密。同样,皇太极继位之前,多尔衮的母亲被以努尔哈赤遗命为由殉死,在此期间,庄妃是否能够给予同年、并且已经结婚的多尔衮多方安慰,是一个很成疑问的话题。

        因此,从皇太极继位到去世的十七年时间里,他们之间应该很难有私下交往的机会和可能。帝王之家历来如此,大约是不必怀疑的。他们之间即便能够见面,想必也都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时间短暂而且正式,除非还有一种极端隐秘的方式。

        有一种看法认为,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即多尔衮推举福临的前一天深夜,多尔衮曾经到过皇宫内院,和当时皇太极的哲哲皇后与庄妃有过密谈,从而确定了推举福临为帝的思路。这种说法被许多人认可,其实,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按照大清制度,皇家的警卫工作一直由两黄旗担任。两黄旗直属皇帝所有,实力与地位都是最强有力的,他们的自我感觉自然也会与众不同。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嫌隙很深。这种失和状态最早可能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的。当时,皇太极以黄色应该由汗王拥有为由,将自己所有的两白旗旗色与两黄旗旗色予以交换。从此,皇太极的直属部队两白旗变为新的两黄旗,老的两黄旗则成了如今的两白旗。双方心中也就有了芥蒂。

        皇太极死时,与两白旗素有嫌隙的两黄旗精兵统领图尔格,为此专门调动三个牛录的兵力加强皇宫的戒备,潜台词其实就是针对两白旗的。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他是否可能在如此敏感的情势下,深夜通过两黄旗的严密守卫进入皇宫内院去,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到过沈阳故宫的人应该知道,要想不被人发现地进入哲哲皇后的正宫居室或者庄妃的永福宫,不能说没有可能,却也是极度困难。当年,多尔衮的母亲深夜出宫两三次便被人举报,那时,后金汗王宫可能还没有皇太极生前的崇德五宫设计得那么严密,何况此时此刻这种高度敏感时期。

        沈阳皇宫中,皇后和其他四位最重要妃嫔的五个宫室全部在一个院子里,就是著名的“崇德五宫”。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四合院,一套正房,加上东西各两套的四套厢房,住着这五位主子。透过窗子,其他房间的人员往来可以一目了然。北京故宫的情形与沈阳故宫截然不同。原因是,这北京的皇宫里,谱摆得太大,稍微重要一点的妃嫔宫室都是独立的院落,各成单元。关上门,可以把自己相对地藏起来,不像沈阳皇宫里那么没遮没挡。当时,庄妃与多尔衮之间如果有过信息交换的话,也很有可能是极度隐秘,或者是通过庄妃——孝庄皇太后的侍女苏麻喇姑进行的。而哲哲皇后——庄妃的亲姑姑曾经生育过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她对自己这个侄女想要做的事情,大约是心知肚明,并且乐见其成。对于多尔衮推举福临继位,她应该和自己的侄女一样,也是心怀深切感激的。

        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反倒有可能经常和此时已经成为两位太后之一的孝庄见面了。他以小皇帝福临名义发布的那些文告与命令,应该得到过这两位太后的鼎力支持。

        到北京以后,情形又截然不同。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不需要遮挡。进入北京后,他曾经住在皇宫大内的武英殿里。福临来后,他住进了自己的王府,据说这王府的辉煌壮丽在当时不亚于皇宫。他到皇宫内院来时,可能有很多禁忌,但这些禁忌对于他来说,都是理论上的。蜘蛛网可以网住昆虫,飞鸟却一冲而过。那些皇家制度是他同意制定的,他是批准这些制度的人,没有人能够用制度来对付他和像他这样的人。是的,没有人。在那时的中国,他名义上是摄政王,实际上,以他的功业、威望、权势,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他行使的根本就是皇帝的权力。

        此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之间,或有过一段蜜月期。这个时期是从多尔衮定鼎中原后,迎接小皇帝福临与孝庄皇太后们迁都北京开始的。

        这种情形,很像那些在远方厮杀征战后满载而归的勇士,在他们妻子或者情人怀抱中所感受到的温柔与多情。多尔衮奉献到孝庄皇太后面前的,是那伟大的、女真人一代代梦想的、寥廓无际的万里锦绣江山。孝庄皇太后母子坐在沈阳的皇宫里,居然摇身一变就成了这片大地至高无上的主人!世界上,有几个英雄,能为女人做到这一点?

        史书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按照礼部早已经安排的时间表,皇帝和太后一行应该在顺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达北京。在通州只是迎入行殿短暂停留,更衣——皇帝大小便的委婉说法,然后便前往北京。但实际上,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百官迎接至通州城外五里处,进入行殿,百官叩拜如仪后退出,摄政王留下与皇帝、皇太后叙话。不久,百官接到命令,皇帝一行旅途劳顿,决定当夜驻跸通州,次日一早起驾进京。(《清世祖实录》卷八,第5~13页)有历史作家认为,就是在这一天,时年三十二岁的孝庄皇太后,开始以自己的满腔柔情来回报同样是三十二岁的大英雄多尔衮。

        顺治元年十月一日,第二次登基的福临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年初,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尊为“皇父摄政王”。这种层层升级的尊崇,必定与多尔衮威权日重有关,也无法排除他与孝庄皇太后之间感情不断升温的可能。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之后,大清藩属国朝鲜国王看着大清咨文,发问曰:“皇父摄政王是什么意思?”他的臣子回答说:“我专门问过大清使臣。他回答说,就是去掉‘叔’字,朝贺时的各种礼节与皇帝一样。”朝鲜国王说:“那就是说有两个皇帝了。”(《仁祖实录》二十年乙丑)

        到了这一步,除了皇帝的名位,能够给多尔衮的已经全部都给了他。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孝庄皇太后对于多尔衮的报答也算是至矣尽矣。其意味深长的潜台词是:向全国臣民公开确认了自己与多尔衮的夫妻关系,也就此界定了多尔衮与皇帝的父子关系。在漫长的帝国历史上,围绕皇位的争斗千奇百怪、血雨腥风,唯独还没有父亲抢夺儿子皇位的故事。不管多尔衮怎么想,也不管阿济格、多铎如何不甘心,如何希望多尔衮拿下皇位,这条底线划出来之后,跨过它,就意味着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意味着不可能不留下骂名。

        顺治八年二月,在清算多尔衮的疾风暴雨中,皇帝颁布煌煌诏书,指斥多尔衮的累累罪行,其中谈到了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等于公开承认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之间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假如不是成了公开的秘密,到了尽人皆知的程度,对于此类事情,皇家一般都是能瞒则瞒,能骗则骗的。果然,到康熙朝修《清世祖实录》时,在卷五十三条中,这一段便被删去了。据说,关于太后与多尔衮大婚的诏书一直保留在大清官方的原始记录中。后来,到乾隆时代,纪晓岚在皇家档案馆中还曾经看到过,是他建议乾隆皇帝为了皇家脸面考虑,而彻底删除的。

        当时著名诗人张煌言在他的《张苍水诗集》中写道:“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晋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是一位抗清斗士,诗中讥讽和不屑的意味不言而喻,却恐怕不能简单看成是无中生有或者蓄意捏造。这种情形表明,在其当时的社会心理中,在满洲人看来,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考虑了,而在汉族人那无数贞节牌坊来看,对于太后本身和新王朝形象的杀伤力却极大。因此,整件事才被弄得如此欲盖弥彰。若是今天还用这种思维看待此事的话,就不仅可疑,而且可笑了。

        孝庄皇太后的这些做法,除了感情和报恩之外,一个最深切的动机,其实还是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可惜,这小皇帝的一切来得都太过容易,他既不懂得世事的艰难,也不了解人心的曲折,他根本无法体谅母亲的苦心,这一切反倒成了他憎恶多尔衮和自己母亲的心结。那些在富贵中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常常在人性层面上具有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体谅人的甚深的恶习,在小皇帝福临身上也算是一个典型案例了。

        顺治六年年底,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刚满一年,他的王妃就去世了。一个月后,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纳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夫人。当时,豪格死去不到两年。多尔衮死后,在汉族士大夫——甚至今天文人的笔下掀起了一阵喧嚣。核心意思是指责多尔衮用这种方式,继续报复已经死去一年多的豪格。

        殊不知,这个指责可能仍然是驴唇不对马嘴。

        多尔衮原来的王妃是皇太极正宫哲哲皇后的堂姐妹,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豪格的这位夫人则是多尔衮王妃的亲姐妹,也是孝庄皇太后的堂姑姑,而豪格又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侄子。在汉族人眼中,他们整个一个乱伦。

        实际上,在盛行多种婚姻制度的蒙古人和满洲人看来,这种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婚姻既考虑到了经济利益,又照顾到了未亡人的生活寄托,是再好、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不理解的倒可能是汉族人——什么三从四德!什么贞节牌坊!自己给自己的生活找了那么多麻烦和苦难,怎么还能自我感觉这么好?

        当年,三贝勒莽古尔泰死后,他的妻子分别由侄子豪格与岳托娶去做了夫人;努尔哈赤的第十个儿子德格类死后,其妻子又嫁给了德格类的弟弟阿济格;豪格死后,除了十四叔多尔衮迎娶了他的一位夫人之外,他的另外一个夫人则嫁给了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这些都堂堂正正地记载在清代官方史书中,是一种与汉民族农耕文化具有重大差异的文化现象而已。那些在孔孟之道熏染下,既缺少人文情怀,又缺少对异质文化研究了解的汉族士大夫,喋喋不休地用三从四德之类货色去评判别人,实在是令人讨厌。事实上,多尔衮在这里报复的恐怕不是已经死去的豪格,而是做给活着的孝庄皇太后看的。

        我们无法知道多尔衮的这个举动,对孝庄皇太后会有些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从常识和常情推测,她恐怕很难感觉愉快。如果她与多尔衮之间有夫妻之实,“皇父摄政王”又使二人有了夫妻之名,多尔衮却还要再娶豪格夫人为妻,显然对她的皇太后之尊是一种蔑视和伤害。假如多尔衮和她之间不是事实上的夫妻,她只是想通过“皇父摄政王”这个头衔给多尔衮这匹野马套上一个笼头的话,她就势必会在此举中感受到多尔衮深切的不满与敌意。因此,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件事,多尔衮身后就很难不受到清算了。孝庄皇太后也自然可以在这种清算中,保持住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显然可以将孝庄皇太后看成是幕后主使人。清算的凶狠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憎恶与报复,在到那时为止的大清朝历史中,针对自己人,似乎还没有如此凶残过。何况还是像多尔衮这样,对大清朝立过盖世功勋的人。对死人的过度摧残与侮辱,大体表现了这对皇家母子令人不齿的卑怯和变态。仔细翻检当时的史料,很难找到福临与孝庄皇太后如此痛恨多尔衮的充足理由。因此,除皇家的个人感受之外,其中,大约有这位皇太后很深切的政治考虑在。这种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多尔衮在为自己生前的某些不恰当做法付出代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济尔哈朗和豪格的不公正。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同胞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从小由努尔哈赤抚养长大,他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十三岁左右。从史书记载上看,他很早就跟随努尔哈赤冲杀在战场上,立下过许多显赫的战功。因此,深受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汗王的赏识,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按照名次,他在四大亲王中还排列在多尔衮前面。

        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远不像阿敏那样锋芒毕露。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迁都北京后,他还率领诸王大臣主动要求在礼仪上,大幅度提高多尔衮的待遇。他做得应该算是足够了。然而,多尔衮为了满足多铎的要求,还是不肯放过他。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壮丽不亚于皇宫,却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多铎。这种仗势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径实在太过乖张,不可能不引起济尔哈朗的痛恨,也不可能不引发人们的不平。

        多尔衮对于豪格的处置,近乎丧心病狂,充满了不祥的气息。尽管我们找不到多尔衮谋夺皇位的确凿证据,但这些排斥异己的举动,的确让人有足够的理由感到不安。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可能特别希望多尔衮能够登上皇位。按照努尔哈赤生前制定的汗王推举制度,他们的愿望并非毫无道理。可惜,斗转星移,时势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他们的骄横和两白旗的威势,除了有效加深人们的恐惧与愤怒之外,令人对多尔衮的生前身后很难产生什么更加乐观的想象。

        这一切,都是在小皇帝和孝庄皇太后眼皮底下发生的,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皇太后纵容和支持了多尔衮兄弟。事实上,为了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确实在很长一个时间段里,无条件地支持着多尔衮,直到他成为“皇父摄政王”为止。因此,对于多尔衮所做的一切,皇太后不可能不面临人们疑虑的目光,从而陷入尴尬。她只有有效地将自己打扮成多尔衮跋扈和野心的受害者,方能摆脱这种尴尬。

        顺治五年,代善老病而死;顺治六年,辅政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大和硕贝勒只剩下了济尔哈朗与阿济格,皇太极的四大亲王则只剩下了一个济尔哈朗。

        面对阿济格的桀骜不驯,面对两白旗将士失去最高统帅的惶恐,面对多尔衮留下的诸多不平与动荡不安,只有济尔哈朗具有足够的威望与能力摆平这一切,只有济尔哈朗能够让孝庄皇太后母子摆脱尴尬的局面。这应该是孝庄皇太后迅速起用济尔哈朗,杀死地位崇高却不得人心的阿济格,并将一切恶行统统推到多尔衮头上,以及严酷对待死后多尔衮的唯一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年同样三十九岁的孝庄皇太后,其心计与无情,远在多尔衮之上。在她的老辣、深沉、阴狠面前,多尔衮简直就像是个混沌初开的毛头小伙子。

        十年后,孝庄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死时,他的遗诏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一手主持下定稿并布告天下的。这篇遗诏用皇帝的口吻,列举了福临自己生前的十四项罪过,基本可以看成是一份皇帝的罪己诏。

        这位皇太后真够可以的。当年,为了儿子和自己的地位,她不惜降尊纡贵、自贬身价以取媚于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为了儿子的皇位和摆脱自己的尴尬,她以中国历史上只有针对不共戴天之仇人才会采用的手段,清算了对他们母子恩德大于天的多尔衮。后来,在和福临闹得形同冰炭、几乎反目为仇的情势下,又在他死后,用儿子的口吻清算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一种政治文化让一位情人和母亲只能用这种方式行事的话,也真是够令人不寒而栗的。只有乖戾而没有人性的皇家传统,才会造就出如此乖戾而没有人性的政治动物,让人夫复何言?

        平心而论,这样的遭际,对于孝庄皇太后来说,也应是足够惨痛。这一年,她年近五十。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经是一位老妇人。这种心路历程,可能促使她特别细心地呵护教养孙子玄烨,并终于培养出了一位足够出色的康熙皇帝。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孝庄皇太后在历史上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恐怕就很难说了。

        顺治皇帝福临临死时,可能确实想要报复自己的这位母后,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这样,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将会在新皇帝继位后立即被边缘化,为新皇帝的母亲所取而代之。这是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此时,她很清楚,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就像顺治皇帝临死都不愿意看见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妃一样,他可能也同样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因此,皇太后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满汉大臣们,轮番前去劝告皇帝改变心意,终无效果。于是,孝庄皇太后请出了深受皇帝敬重的洋神父——汤若望。

        汤若望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士,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时发挥过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曾经以天文历算方面的精湛技艺,令帝国的同行们相形见绌,从而不但获准在帝国首都内城宣武门建起一座教堂,至今耸立在宣武门边,还荣任帝国钦天监监正。这个职位与今天国家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局局长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需要根据天文、气象的变化,解释上天的意志,供皇帝在进行重大国事决策时参考。因此,他对皇帝的影响不可小觑。

        汤若望曾经对大明帝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他奉大明皇帝之命,为帝国政府撰写过一本制造、维护、使用红夷大炮的小册子,因此,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业绩中,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多尔衮进京后,不但没有人追究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他甚至还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并深受多尔衮欣赏。多尔衮所颁布的第一份大清历法,就是这位洋神父主持修订的。他在西医西药方面的知识,是他和孝庄皇太后与福临结下善缘的重要原因。据说,福临称呼这位洋和尚为“玛法”,在满语中,是“爷爷”的意思,晚上将他召入宫中,二人时常作彻夜谈。有一年福临过生日时,甚至将生日宴会摆在了汤若望的教堂里。

        如今,在皇帝势将不起之际,汤若望前来问候。据说,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为继承人的想法。按照这种说法,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被选择出来,汤若望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当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询问哪一个儿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时,汤若望回答说,应该选择已经出过痘、不会再害天花的孩子。

        这个孩子恰恰就是玄烨——康熙皇帝。

        就此,玄烨成为大清朝第一位由老皇帝临死前指定、而不是由诸王贝勒大臣推举产生的新皇帝。这个来自塞外的新王朝已经和中原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大体合流,其八和硕贝勒共柄国政的贵族共和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尾声。

        从此,中国历史快速驶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时代。康熙继位之初,曾经有一个汉族秀才上书皇太后,建议她垂帘听政,被皇太后断然拒绝。在未来的岁月里,孝庄皇太后以她对康熙皇帝的成功教养,赢得了皇帝,并通过皇帝赢得了历史与后代的尊敬。

        据说,晚年的孝庄皇太后自奉甚简。与明朝比较起来,皇宫中的开支与使用的太监、宫女数仅仅是明朝的一个零头,平均起来大约还不到其百分之一。而就是在这种节俭的开支中,孝庄皇太后还曾经多次将皇宫中积攒起来的银两,赈济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人民。她对康熙皇帝的教诲中,有一些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地方,这应该是她受到爱戴的原因。

        据说,这位老太太在夏天避暑时,曾经去过多尔衮猝死的喀喇城,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附近。这位饱经沧桑、已是暮年的老人,来到故人之故地,不知会有揪心的疼痛否?

        公元1688年,即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夜时分,孝庄皇太后病逝于北京紫禁城慈宁宫。去世前,她再一次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谜团:她叮嘱孙子康熙皇帝,不愿惊动自己奉安已久的丈夫皇太极,且眷恋儿子和孙子,因此,要求将自己葬在福临的陵墓附近。最后,终于安葬在位于今日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围墙外,与今天沈阳北陵的皇太极昭陵相对,号为昭西陵,从而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七十五岁的孝庄皇太后,一生多姿多彩,却也无法不令人感慨万千:这老太太,可真不容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