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覆亡在即,吴佩孚在天津东站给段祺瑞打了个电话,说:“我打算把军队开进天津各国租界,好引起外国插手干涉。”
段祺瑞回答:“你是最优秀的军人,为什么要惹出国际问题呢?我看你先休息几天吧!”
吴佩孚听了连声说:“老师,我遵命。”
虽然段祺瑞的身份还是个老百姓,既无实权也不掌军队,但作为皖系领袖、三角同盟的首领之一,说话是有分量的。同时,吴佩孚了解段祺瑞的品格,知道对方绝不会做出落井下石的事,所以才会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独独求救于他。
段祺瑞随即联系奉军,使得奉军同意暂缓向塘沽前进。吴佩孚趁此机会率数千士兵,乘船由塘沽浮海南下。临走时,他的粮食、弹药都留在火车上无法携带,于是便在火车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移交段督办”。
段府家人听说这件事后议论纷纷。有人说:“吴小鬼(吴佩孚)无路可走了,要求老头儿给援助一下。老头儿眼看吴小鬼要掉在井里头,就小辫儿提一提,指给他一条明路。”还有人说:“上次直皖战争,老头儿失败了。吴佩孚通缉别人,但没损伤老头儿一根毫毛,所以这时候老头儿也不能不关照他一下。”
曹、吴在第二次直皖战争被赶下了政治舞台。对于推翻曹、吴,三角同盟和冯玉祥能够达成完全一致,可他们也只有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才是相同的。对于推翻曹、吴之后如何设立中央政府,以及如何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则各有各的主张和打算,而且根本无法调和。
张作霖和冯玉祥的目的是要各自独霸一方,扩充地盘,也就是说,不会直接担任政府和国家的元首,但同时,他们又都想尽可能插手中央、控制中央。张、冯既有如此打算,有资格入主中央的便只剩下了孙中山和段祺瑞了,拥段拥孙也因此成为各方所必须面对的尖锐题。
还在战前,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等粤方代表就曾来到上海,与皖方代表商谈孙、段日后在政府中的安排。粤方主张,如果孙任大总统,段就应该做国务总理;或者段任大总统,孙任总理亦可。
皖方赞成由孙任大总统,段任国务总理,但也向对方恳切表示,这一方案必须得到张作霖的同意。汪精卫听后即赴沈阳,与张作霖进行商谈,张作霖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奉方拥段。
张作霖对于拥段的态度可以说是铁定不移的,完全一面倒。在当时尚在世的北洋元老中,王士珍做了名士,徐世昌重新退隐,唯段祺瑞仍具备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让卢永祥、徐树铮等人为其鞍前马后,万死不辞。虽然因为徐树铮的缘故,奉皖曾经反目,但张氏父子和奉军一般高级将领对段祺瑞始终都很尊敬,并把他视为最有希望振兴北洋的人。
孙中山与张作霖的历史关系,则远不能与张、段相提并论,而且孙中山的个人魅力主要局限于南方和国民党内部,北洋则自袁世凯起就不把他放在眼里。奉军私下一般都称孙中山为“大炮”,说他只会吹牛放炮而实质上没有什么了不起。虽然也有人说他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未可轻视,但这不过是说孙代表着一种时代思潮,把他当作一个可以远交的朋友而已。
从张作霖那里得到如此明确且留余地的答复之后,汪精卫大失所望。他在辞归路经天津时,又特地去拜会段祺瑞。按汪精卫的算盘,最好能够让段祺瑞有自知之明,急流勇退,这样张作霖没有选择余地,便只好拥孙。不料见到段祺瑞本人之后,汪精卫更失望了。
段祺瑞时年不到六十岁,只比孙中山大一岁,作为一个需要积累阅历和经验的政治家而言,正是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加上反直派多有拥戴,外面请他复出的呼声又此起彼伏,使得他本人早已做好了出山大干一场的准备。当与汪精卫谈话时,老段不仅没有流露出一点要继续退隐的想法,而且言谈间还大有舍我其谁之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