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朝覆灭后,东汉兴起,此时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国势之盛已不及西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为王莽所破坏的五铢钱制度又再恢复,货币经济得以畅通,但东汉中叶以后,劣币“剪轮五铢”逐渐增多,币值贬低,物价腾升。东汉章帝元和年间,粮价高涨,政府担心财政拮据,当时尚书张林提出对物价的意见说:“今非但谷贵也,百物皆贵,此钱贱故尔。宜令天下悉取布帛为租,市卖皆用之,封钱勿出。如此则钱少物皆贱矣。”
上述主张即以布帛等实物交租税,市场交易亦以实物交易,使货物流通量减少,以便遏抑物价。张林又主张再恢复盐的专卖,又在部分地区恢复“均输”,使政府增加货币的收入。正如《管子》中所提出的“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即肯定了货币流通量的多寡与货物价格的高低成正比例的原则。因此主张政府多收货币而“封钱勿出”,因此促成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减少,从而遏抑物价。
但张林主张“令天下悉取布帛为租,市卖皆用之”,显然要以实物作为货币,不啻是要恢复到古代那种“抱布贸丝”以物易物的状态,分明是使时代倒退了。
东汉晚年桓、灵两帝时期,政治日益腐败。桓帝时外戚梁冀擅权,饥荒频生。延熹元年,有人上书废除“剪轮五铢”,改铸大钱流通之。当时颍川人刘陶(此时被选为孝廉)上书劝阻不可铸大钱。其大意谓:当今之忧患,不在货币问题,而在乎民饥。惟有粮食乃国之所宝,民之所贵。而近年来禾苗为蝗螟所尽,故所急朝夕之餐,与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毫无关系。即使沙砾化为黄金,瓦石变为宝玉,而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即使纯德如羲皇,贤明如唐虞,亦对安国济民无所补益,故铸钱而齐一货币,犹养鱼沸鼎中,栖鸟烈火之上。故建议皇上“宽锲薄之禁,后冶铸之议”。桓帝遂罢铸大钱之议。
灵帝刘宏12岁即帝位,性喜钱财,公开卖官敛财。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张贴卖官榜于鸿都门,随官衔高低而定价不同,卖公卿官爵竟价高达1000万钱(即1000万枚五铢钱)。当时灵帝以庐江、南阳二郡太守羊续清廉,拟提升他为太尉,但羊续无钱买官,不能任太尉。另有巨鹿太守司马直亦为清官,灵帝欲擢升他,并声明可减价300万钱,司马直极为气愤,托病辞归,并于途中极陈卖官之弊,并以死谏君王。灵帝漠视舆论之反对,不到十年,卖官所得,已积五铢钱巨万,于是在西园建造“万金堂”,用以藏钱。时人多有嘲笑者。
中平三年(时灵帝即位已届20年),铸造了一种新的五铢钱,为了区别贮藏于万金堂的五铢钱,便在铸钱背面之方孔四角凸连一条直线至边缘,称为“四出文钱”。识者讥笑曰:“岂非京师破坏,四出散于四方乎?”意即灵帝搜刮自百姓的钱财像“四出文”那样向四方失散了。
东汉末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至长安,于初平元年铸造小钱,时为公元190年,献帝即位之第四年,于是破坏了汉代的五铢钱制度。《通典》《通鉴》记载曰:“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大五分。尽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飞廉之属,充鼓铸。其钱无轮廓文章,不便时人,由是货贱物贵,谷一斛至数万钱,曹公罢之,还用五铢。”事实上,董卓改铸的“小钱”钱文仍称“五铢”,但由于钱币的大幅度减重,遂促使物价腾升,破坏了钱币的流通。于是苟悦为文申论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自汉武帝建立五铢钱制度后,首次为王莽货币改制而破坏,至东汉光武朝时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制。初平三年董卓伏诛,至荀悦提出,是第二次恢复流通五铢钱。此后至魏文帝黄初二年以谷贵又罢五铢钱。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