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侦察是传统的特种作战任务——看到以其他方式观察不到的敌人的军事行动。在越南,敌人很容易就可以隐藏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之下或在地道中,所以对纵深侦察的需要就更为迫切。
1964年春,驻越军援司令部和南越联合总参谋部组建起一支具有纵深侦察能力的特种部队,称作“跳跃的莉娜”。这支部队由民众自卫队和美军特种部队领导下的南越军队组成,其任务是在南越境内执行重要的、危险的侦察任务(尽管有一些分队也被派到越南和老挝边界执行对胡志明小道的侦察任务,但都损失惨重)。当年10月成立了一个总指挥部,名为B-52分队,整个作战行动称为Δ计划。
在整个战争中,Δ计划包括了对敌军的藏身之处以及隐蔽阵地的远距离侦察。这种侦察有许多形式——威力侦察任务(常常使用机动攻击部队)、情报搜集、炮火及空袭引导、轰炸效果评估、对被击落的飞行员及盟军战俘的营救、俘虏敌军人员以获得情报、迷惑敌军、心理战、照相侦察,以及其他任务——所有这些都要深入敌控区才能完成。侦察分队将渗透到敌控区,几天后撤回,进行任务汇报。该计划一直执行到1970年B-52分队解散为止。
尽管Δ计划涵盖全越南,而其他一些侦察行动——Ω计划和Σ计划(B-50分队和B-56分队)——则更多从地区角度出发,但这些任务在其他方面很相似。
越境纵深侦察(比如说进入老挝或柬埔寨境内)本质上是一项秘密任务,最初是由中央情报局负责的,后来由驻越军援司令部的领导(尽管中情局继续参加),并称为驻越军援司令部研究与观察大队——驻越军事援助指挥研究观察小组(这样叫是为了掩饰其真正的目的)。驻越军援司令部研究与观察大队于1964年1月成立,使用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空军的空中突击队以及南越特种部队,在整个东南亚执行秘密的非常规任务,当然主要是针对北越、北越军队、越共和胡志明小道的。
驻越军援司令部研究与观察大队涉及到各种行动,不止是纵深侦察。例如,它的大量精力用于针对北越的行动:派遣特工建立情报机构或抵抗组织(大多数在派入后很快就被抓住,后被处决或遣返);派遣海上突击队对北越海军及其沿海发动袭击;进行心理战、采用欺骗迷惑手段;派小分队监视胡志明小道。后来,这些小分队参与了对它的攻击。
从1961年起,特种部队人员在中央情报局指挥下越过边境,进入老挝东南部执行监视任务。随后2年,派遣了约50支分队越境侦察,并根据亲眼所见,使中情局相信北越军队在老挝的兵力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强大,每月至少有1500人渗透到南越。1963至1965年,出于政治考虑,这一监视任务被中止。在那2年里,美国人禁止对胡志明小道执行越境纵深侦察任务,这使得北越军队有机会逐渐壮大,并扩展其设备和能力。到1964年,估计至少有45000名北越军人已渗透到南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1965年3月——经过不懈的努力——参联会最终说服林登·约翰逊的白宫政府允许驻越军援司令部研究与观察大队继续在老挝境内执行秘密任务,这一行动由特种部队分队领导。特种作战大队的行动计划野心勃勃(或许也是可行的),包括三个阶段:(1)短暂停留,搜集战术情报以辨别北越军队总部、基地以及补给站。对这些地方实施空袭。(2)随后投放一个连的兵力,对侦察分队发现的北越军队设施实施攻击。(3)然后在胡志明小道附近居住的族人中征兵,把他们组建并训练成与北越军队长期对抗的抵抗运动的核心力量。这一步是以在老挝早期——也是成功地——实施的白星计划为基础的。该计划的总目标是阻断胡志明小道的交通。
没人知道这个计划的效果会怎么样。国务院以遵守1962年日内瓦协议为由阻止了计划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实施,并对第一阶段加以严格的限制。
与国务院协商的结果允许部队进入老挝境内对胡志明小道进行监视,但每月只能过去几个人,并且在老挝境内的停留时间也受到很大限制。他们不得不徒步进入(因为不能乘直升机,也不能跳伞),只有一小部分边境对他们是开放的,而且进入老挝境内不能超过5公里(他们的行动只能在50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对经小分队识别的目标可以进行轰炸,但必须经驻老挝首都的美国大使馆确认,并且只能由从驻泰国美军基地起飞的飞机来实施。
被选中负责这一计划的是绰号“公牛”的西蒙斯(当时已是上校)。
他很快就组建了一个战地组织以及总部参谋机构,并组建了小分队——通常是由3名美国人和9名来自某少数民族的越南人(如芒族,尤其是山民)组成。
这一任务必须绝对隐蔽,用秘密行动的行话说,这些渗透到老挝的分队必须是“消过毒的”。这意味着他们穿着特种作战大队在亚洲定制的制服,这些制服既不是美军的也不是南越军队的,既没有军衔,也没有单位标识符号。
1965年秋,第一支小分队越过边界进入老挝,随后取得显著成果。北越军队在老挝自由自在地行动了2年之后,以为不会再有麻烦了,因而变得过于自信。特种作战大队小分队迅速识别出卡车停车场和油料仓库、补给品密藏室、桥梁以及其他存贮地点。随后便是空袭,轰炸效果评估通常都是80%到100%的摧毁率。
持续的成功带来了任务的不断扩大,于是在1966年,执行任务的特种作战大队被允许使用直升机,尽管飞机越境进入老挝不能超过5公里,但现在入境的分队可以再向前走5公里。换句话说,此时深入的距离限制已经是10公里,而不是5公里了。任务持续的时间也延长至5天。
尽管特种作战大队小分队的主要任务没有变——秘密识别胡志明小道上的空袭目标——但又添加了一些其他的任务,几乎和在南越实施的Δ计划一样:
小分队要进行轰炸效果评估,窃听北越军队的地面通信,俘获北越军队士兵以获得情报,营救正在避难或逃脱敌人追捕的美军人员,以及在胡志明小道上放置传感器,从而发现空袭目标。我们在那里放置了数以千计的地震及声学传感器,大多数都是由飞机投放的,同时特种作战大队小分队的背包里也装了不少。后来组建了一些规模大一点的小分队,用于进行攻击、伏击和规模较大的营救行动。
1967年,获准徒步或乘直升机进入老挝的纵深增至20公里,小分队的规模也有所扩大,数量也有所增加(从15个增至42个)。柬埔寨也被纳入特种作战大队的活动区域(北越军队在此有大量的装备,且活动频繁,包括北越军队在南方的主要总部——南越抵抗力量司令部)。但是在柬埔寨的行动只限于侦察,且执行任务的次数也限于一个月最多10次。如果不是为了避免被俘,就不对那里进行空袭、突击或者作战。小分队应避免与敌军接触,直升机也只能用于紧急情况下将部队撤离。
像1966年一样,特种作战大队在1967年的战果也很丰硕。他们利用了北越军队的一时疏忽。理查德·舒尔茨写道:“在这2年当中,‘公牛’西蒙斯和他的特种作战大队各小分队运用奇袭、牵制、诡诈及作战方面的娴熟技能,在胡志明小道屡屡战胜北越军队。”1968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北越军队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北越军队在老挝的防御“增强了,有了层次和纵深。北越知道如果不能自由使用胡志明小道,就无法把在南越的战争继续打下去,所以他们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保卫胡志明小道”。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年攻势,因为它消耗了北越大量的补给和部队。为了新年攻势,北越军队必须能自由地使用胡志明小道——在大多数地方,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在新年攻势后,他们就更需要这样。在随后2年里,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一战略上的胜利(再重复一遍,尽管在战术上是失败的)。新年攻势使白宫(在约翰逊和尼克松任职期间)认识到,在越南的战争是无法获胜的。最好的结果是能够体面地撤军,同时给予我们的南越朋友一些帮助。
新年攻势还有一些现实的结果:
在这一攻势中,原本应当进入老挝和柬埔寨境内执行纵深侦察任务的特种作战大队分队被用于在南越执行消防队式的任务。当然,对胡志明小道的监视任务因此受到了影响。
与此同时,具有特别创造力和普通常识的北越军队开始建立自己的防御。这些防御非常原始,但却十分有效。早在1966年,北越军队就在边境一线的制高点(山脊或树梢)上安排观察哨,来监听或监视执行嵌入任务的直升机。观察哨一旦发现直升机,就通过无线电——或者用击鼓、打铃、敲锣的方式——与后方指挥部联系。随后,北越军队开始搜寻可能的直升机降场——因为降落场地的数量有限——并安排观察哨对那里进行监视。防空武器也大量增加。(林登·约翰逊受新年攻势的影响决定暂时中止对北越的轰炸,这就使得北越大量的人员与装备进入扩展胡志明小道安全体系的行动中。)负责跟踪的人开始搜寻特种作战大队的小分队,然后将其发现告诉后续部队。北越军队研究了特种作战大队的作战模式和方法(夜间行动,月亮的盈亏等),并据此设下陷阱或埋伏。他们还组建了一支机动性强,类似于突击队的队伍来攻击小分队。北越在西贡的特工把行动计划和时间表告诉北越军队。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老挝和柬埔寨境内执行侦察任务的人员伤亡急剧增加,小分队在老挝执行任务的平均时间从“公牛”西蒙斯原定的5天降至2天以内。这是小分队能避开北越军队搜索而不被发现的最长时间。
到1970年,尼克松-基辛格的白宫政府提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战争越南化一词。美国将从越南撤军,而南越军队将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帮助和支援”,以便继续作战。(不应忘记,当时美军增兵是为了使南越政府有时间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进行它自己的战争。这样的事没有发生。)
在此后2年中,特种作战大队各小分队继续越过边境进入老挝和柬埔寨。大量军队进入这两个国家,对胡志明小道及其沿线的北越军队指挥设施进行攻击。在柬埔寨,是美国和南越的联合军事行动。而在老挝,则是南越军队的单独行动——其实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轰炸仍在不断进行。侦察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出现了很多英雄事迹,但游戏很快就结束了。最后的结果是早已注定的。
1972年春,驻越军援司令部研究与观察大队解散。
没过几个月,北越军队就不再需要胡志明小道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