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两京十五日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在朱瞻基心目中,京城是最不可解的一个谜。

        从南京宝船爆炸开始,太子一路逃亡,慢慢地看清了两京之谋的轮廓。朱卜花、郭芝闵、汪极、白莲教、靳荣、汉王……一个又一个环节浮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能——可是,最重要也是关键的京城,却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里。

        虽然当年靖难,同样也是叔叔造侄子的反,但燕王朱棣好歹是一方守臣,手握边军,坐拥北平大城,与南军旗鼓相当。而如今汉王只是一个乐安州的藩王,他到底要施展出什么手段,才能让洪熙皇帝突陷不豫,让一干重臣不置一词,让京营、禁军按兵不动,让后宫之主张皇后只能发出一封语焉不详的密函?

        所有的疑问,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汉王在京城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在这一路上,太子和于谦曾经探讨过很多种可能,可都没有结论。即使是昨叶何加入之后,也给不出答案。白莲教只负责南京一个环节,京城的事则完全不清楚。那里就像是垂下了一面厚厚的帷幕,把真相隐藏其中。

        唯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就只有从帷幕中提前离开的张泉。

        “等一等!先把你的事说清楚!”

        这时于谦却先站出来,用眼睛去瞪昨叶何。接下来要谈论的,是宫闱阴私,这个白莲教的护法还没交代明白,岂可旁听与闻。昨叶何早有准备,她瞥了吴定缘一眼,当着众人从容说起济南之事。

        她此时讲的故事,与讲给太子听的版本一般无二。于谦听到梁兴甫已死,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只是张泉冷笑道:“你们那什么佛母,倒打得好算盘。一边败了事,便投向另外一边,当大明宗室是市集上卖菜的吗?”

        昨叶何不慌不忙,整枉下拜:“佛母自知罪孽深重,命我尽力弥补前过。若张侯无意,在此杀了民女,亦无怨。反正我教虚实,太子已是尽知,他日登基理政,相信会小有裨益。”

        张泉鼻孔里哼了一声,在他听来,这就是威胁。可朱瞻基听在耳朵里,却别有一番意味。白莲教因何而聚、缘何而反,他是亲身体会过的。昨叶何这一番话,不完全是威胁,倒有几分劝谏的意味。

        想到这里,朱瞻基摆了摆手:“且不论此前白莲教如何助纣为虐,本王离开济南的时候,他们毕竟出力甚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具体如何奖惩,待事了之后再议不迟。”

        张泉道了声“是”,不再追究,只是那一双犀利目光,始终注视着昨叶何。昨叶何丝毫不以为忤,先冲太子盈盈一拜,说我去伙房找点吃的,然后离开了船舱。

        她一离开,气氛变得稍微松快了些。张泉凝眉思忖,似乎在想如何开讲。于谦几次跃跃欲试,但都强忍下去,不好越俎代庖。

        “陛下可能还活着。”这是张泉的第一句话。

        太子等人都是一喜,可看张泉的神情,却完全不像庆幸的模样。

        “待我从头说起。殿下你离京是在五月三日。据当值的小宦官说,接下来连续七日之内,陛下先后临幸了二十几位宫人,内官监甚至不及造册拟号……”

        张泉说得很隐晦,可朱瞻基不免有些尴尬。他父亲什么都好,唯独有寡人之疾,于床笫之间没有节制,舅舅当着众人的面提起这事,实在面皮无光。张泉继续道:“陛下体态肥胖,平时气虚得很,却突然如此精力旺盛,不能不令人生疑。据说是一位道人进献了一味叫作先天丹的丹药所致。到了五月十一日,内闹未除,陛下突然晕厥于床榻之上,太医院束手无策,医案里只含糊说是阴症内风。”

        这时苏荆溪突然截口问道:“陛下发病时,喉中可有滚痰之征?”

        张泉一怔,先看看太子,见他点头首肯,便回答道:“喉中确实有痰声,绵绵不断。”

        苏荆溪道:“这先天丹我略有耳闻,可不是什么道家仙丹,而是江淮间流行的一味媚药。其中除了肉欢蓉、海马、淫羊猛等催情之物外,还用了斑鳖等烈物。行药之时,血涌如洪,若是青壮健汉服用还好,若是体态肥大者,极容易因为情志过极导致气血逆乱,夹痰上扰,引发中风。”

        苏荆溪于药石一近极为精通,她这么一解说,众人心中如明镜一般,这毫无疑问是针对洪熙皇帝施的手段。

        张泉叹道:“锦衣卫第一时间拿下做荐人的小宦官,再想去捉拿那个叫玄元子的道士,可他却早已死于自家道观之内。”

        苏荆溪摇摇头,不再言语。

        张泉继续说道:“先天丹的事,死无对证,可天子还得救。到了五月十二日,太医院向张皇后以及几位大学士宣布天子大渐,脉象持续衰弱下去,呼吸时断时续,已是回天乏术。大学士们商议尽快召回太子,以定人心。可就在这一天,汉王突然出现在了紫禁城内。”

        朱瞻基心中一凛,原来叔叔竟早不在乐安州了。

        “本来藩王无诏离藩,乃是大罪。可汉王打的旗号,是来拜祭他与皇帝的生母仁孝皇后,没人敢拦。他一进宫,便直入钦安殿,趴在皇帝床榻边大哭了一通,然后怒斥周围人等,说你们为何束手旁观,难道要谋害我亲兄长?”说到这里,张泉冷笑一声,“其实谁都知道,汉王口是心非,可他占着大义,大家也不好说什么,几位大学士决定静观其变,看他耍什么花样。”

        “可这时候,汉王拿出了一张药方,说这是续命奇方,可以救回兄长。这可真是大大出乎了所有人意料——要知道,救活皇帝,他还是得乖乖回去当藩王;救不活皇帝,那狱君之罪就得扣到他头上了。汉王何时这么兄友弟恭,有常棣之德了?”

        张泉说着说着,自己先摇了摇头,继续道:“当时张皇后和几位大学士,谁也不知该如何应对,踌踏不决。汉王一拍胸脯,说我皇兄危在旦夕,你们这些人居然还瞻前顾后,这样好了!我立下军令状,这药方若真治死皇兄,我为他殉葬,总行了吧?

        “在汉王的强烈压力下,张皇后和几位大学士姑且死马当活马医,允他一试。没想到一试之下,这续命奇方居然真的奏效。”

        朱瞻基听到这里,忍不住“啊”了一声,差点直起身来。这时苏荆溪皱起眉头道:“这续命奇方是怎么写的?”

        张泉摇头:“这个却不知道了。但药效是有的,天子脉象、呼吸、心跳俱回,只是……”说到这里,他一阵苦笑:“只是陛下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连眼皮都抬不起分毫,整个人有若一尊活泥塑。”

        张泉没往下说,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一位皇帝陷入这种状况,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

        他不能理事,不能决策,没法表达任何意见,可他偏偏还活着。没人敢宣布驾崩,没人敢张罗继位之事,万一天子又醒过来呢?这可是犯极大忌讳的事。可以想象,钦安殿内会陷入一片尴尬的僵局。

        “这个时候,汉王又说话了。他说这续命奇方分作内、外两方。外方用药石,只能治标,让天子维持呼吸;内方则是一种叫作显见北辰大醮的科仪,须请身负气运之人诚心祈醮,内外合用,才能让皇帝彻底恢复神志。”

        “什么叫身负气运之人?”

        “太师张辅、少师秦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元吉、少保黄淮,以及太子少师吕震、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吴中、金幼孜!”这一长串名字听下来,朱瞻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洪熙皇帝即位之后,搞了一个“三公三孤三师”之制,恢复了九个荣衔,颁发给身边的心腹之臣。除了远镇云南的太傅沐晟、远镇宁夏的太保陈懋不在,洪熙一朝的三公、三孤、三师全在钦安殿上了。

        汉王点名要这些重臣,等于将整个中枢一网打尽。

        “我叔叔是想借口祈醮,隔绝朝廷诸臣与父皇的联系?”朱瞻基眉头一挑,他也读过史书,这样的事例实在见得太多了。

        张泉轻叹:“你说错了。汉王的要求正好相反,他让这份名单上的人留在钦安殿不得离开,说要用显见北辰大醮借用他们身上的气运,近身为天子加持。”

        这不是要隔绝天子与朝臣,这是要把整个大明的核心决策层都与外界隔绝啊。朱瞻基惊叹于叔叔的野心:“那班大臣难道会乖乖听命?”

        张泉做了个无奈的手势:“大家都知道这是无稽之谈,可汉王那外方真的把天子救活了,他的内方便没人敢不信,也没人敢拒绝参加斋醮——哪个若稍做质疑,万一天子突然驾崩,岂不就成了他的责任?”

        太子沉默下来。他知道这些人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吕震与杨士奇就是死对头,这个节骨眼上谁露出一点破绽,都会被对头抓住把柄。汉王开列的这份名单,显然是算准了他们会彼此牵制。

        “于是这一班公孤诸臣齐聚钦安殿内,日夜祈醮。就连张皇后以下所有嫔妃,也都谨留后宫,不得轻易走动。整个紫禁城被完全封锁起来,由御马监的勇士营内控,外城的五军、三千、神机三大京营与顺天府也收到指令,封城闭门,非上谕不得开启。”

        朱瞻基先是眼前一黑,若三大京营与禁军都被汉王收买,大局只怕没什么翻盘的指望了。但他转念一想,若汉王已掌握了这几支军队,何必还要把青州旗军北调?何必还要玩显见北辰大醮的花活儿?

        再静下心琢磨,汉王应该只是假借为天子祈醮之名,来命令禁军与京营封城,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未完全控制。形势虽然很糟,还不至于太糟。

        “这要持续多久?”

        “汉王给出了承诺,六日之内,天子病情即可见分晓。”

        “为什么一定要六天?”朱瞻基不太明白。

        张泉道:“因为他在等你的消息。”

        “等我?”

        “五月十二日开始斋醮,六日之后,殿下你算算是什么时候?”

        朱瞻基眼皮一跳,五月十八日,那正是他抵达南京之日,也是宝船爆炸之时。张泉阴沉地竖起一根手指:“天子若在,汉王没机会上位;天子若驾崩,汉王还是没机会,因为你是大明太子,继承顺位无可争议。对汉王来说,唯一即位的可能,是殿下先陛下一步离世,而陛下又无法指定继承人,法理上他才能争上一争。”

        “所以叔叔在等我死……”

        “是的。他搞出那个显见北辰大醮,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锁住有资格代发诏书的重臣,不让他们把你中途召回。等到五月十八日你一到南京,和宝船一起化为飞灰,斋醮便可以停了。届时你们父子双亡,汉王便可以用国无长君作为理由,名正言顺地要求兄位弟继了。”

        这个可能性一说出来,朱瞻基和于谦同时点了一下头。他们虽不清楚京城变故,但对两京之谋的最核心缘由,已有类似的推测。只是其中有些事,实在无法宣诸口笔。

        要知道,按照统绪,洪熙皇帝与朱瞻基若故去,该由越王或襄宪王之一登基,张太后垂帘听政。但永乐皇帝上位,就是以藩王攻天子,以叔父伐亲侄。如今汉王若做同样要求,只怕靖难复现。

        朱瞻基不免愤愤道:“连舅舅你都看得这般清楚,那些公孤重臣难道就任由汉王施为?”

        “不然,不然。”张泉摇头,“那些人之所以同意参与大醮,也是考虑到能守在陛下身边,不让汉王有矫诏的机会。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汉王居然会同时在南京对太子下手。这事若不是我提前离开京城,也是想不透的。”

        “对了,舅舅你是怎么提前离开的?”

        “这还多亏了我姐姐啊……”张泉说到这里,双目一肃,一时间悲戚、钦佩与感动等种种微妙情绪,浮现在白皙的面孔之上。

        “在钦安殿内,唯一觉察到汉王可能会对你下手的,就只有你的母亲张皇后。可她也要参与大醮,无法离开,只能趁着京城封禁之前,传出两通消息。一通是给我的私信,她知道我常住通州,不受封禁之限,是唯一能传出消息的人。刚才我说的宫中之变,小部分是事后揣测,大部分是她说与我知的。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她居然用皇后凤印与皇帝亲亲之宝,发出一通急递密诏给你。估计考虑到要走官驿,她没敢把话说得太明显,只好在用宝上做了暗示。”

        “母后……”朱瞻基一想到张皇后苦苦守在半生半死的父皇身边,外面强敌环伺,还不忘惦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眼眶顿时湿润了。

        那封信太及时了,十二日送出,十八日便到了南京。倘若张皇后稍有犹豫,朱瞻基恐怕已死在南京皇城里了。

        “我姐姐从小就是个有主见的聪慧女子,坚毅果决。当此危机之时,若不是她见机传出这两则消息,咱们舅甥乃至洪熙一脉都要倾覆。”

        张泉掏出一方金丝手帕,让朱瞻基擦擦眼泪,继续道:“我离开京城之后,起初不知该如何是好。汉王只怕早早在地方收买了无数党羽,我无从判断谁忠谁奸,便不敢轻易惊动官府。”朱瞻基听到这里,面色一红,所幸手里拿着手帕一挡,张泉倒也没觉察到异状。

        “当时我急于知道南京的情形,可时辰实在赶不及。我忽然想到,我跟泰州郭纯之有飞鸽交往,便飞去一封书信,隐晦地让他帮我探查一下南京情况。没想到,太子您居然亲自从郭家放飞回鸽,我大喜之下,便急忙沿漕河南下,估算在临清与你会合。”说到这里,张泉笑着看向于谦,“只是我在临清没等到太子你,反而遇见了这位于廷益。他可真是忠直之臣,在临清漕运码头之上,以东宫藉僚的身份公开征募船只水手,那可真是声若洪钟、慷慨激昂,惊动了整个临清,把敌人设下的暗桩全炸出来了。我恰好也刚抵达临清,倒是省了相认的麻烦。几经周折,我把他从敌人的手里救了出来,两下交换情报,这才知道殿下那边的情况。”

        无论是朱瞻基还是吴定缘、苏荆溪,看向于谦的眼神都有几分心疼。他们没想到,于谦居然会用这么笨拙的办法。可再一想,凭他孤身一人,若想迅速联络上张泉,也只有此法可行。

        张泉只说是“几经周折”,但敌人是打算在临清全力阻击太子,于谦这么大喇喇站出来,其凶险程度只怕不输济南。

        于谦捋了捋胡须,半是决然半是坦然地说道:“我没苏大夫的医术,也没吴定缘那么强悍,索性堂堂正正,行正攻之法。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在临清公开露面,一来好让张侯得知,二来可以令敌人误会殿下也在临清,您在济南的行动压力或可减少几分。”

        “于廷……于谦你真是……就不怕被碾为齑粉吗?”

        不直呼其名字,实在不足以表达朱瞻基此时内心的情绪。

        于谦从容道:“臣在瓜洲之时,看到过别人在搅石灰粉。当时臣就在想,历代名臣都自比凤凰、麒麟,而臣只要做这清清白白的石灰便够了,哪怕粉身碎骨,亦不为憾。”

        朱瞻基眼眶没来由地一热,他想挣扎着起身,去搀搀这个南京城里的小行人。于谦却抢先一步,从怀里取出那一尊小香炉,双手奉上。太子接过香炉,摩挲着上头的划痕,百感交集,忽又递给旁边的吴定缘:“你瞧瞧,来,你瞧瞧。”

        吴定缘面色僵硬地接过铜炉,看到自己的血手印犹在,轻轻叹了一声,轻到只有他旁边的苏荆溪听得见。

        于谦接着张泉的叙述,继续讲道:“我与张侯会合之后,本意想去济南救援。但张侯认为敌情不明,贸然前往容易坏事,遂按原计划赶往德州。狻猊公子在漕河上的势力可真不小,若非张侯交游广泛,有一批江湖上的朋友帮忙,只怕我等中途就得被拦下来。”

        “狻猊公子?”太子听到这名字,有些诧异。

        于谦挠挠头:“这是汉王派来拦截我们的一员干将,只是听闻其名号,却不知来历,不过他造成的麻烦委实不小。”

        这时吴定缘忽然开口道:“我听昨叶何说过,她们白莲教在淮安时被夺去了指挥权,就是狻猊公子出面。”

        张泉一双锐目扫到吴定缘身上,很是好奇。他交游广泛,但真没见过这种丧气满满、意志消沉的人,可偏偏是这种人,成了太子北归的最大倚仗。他到底何德何能,让太子绕路去了济南?可惜这时也看不出什么端倪,张泉沉思片刻,抬手道:“且听吴捕头的意思,把她暂时叫进来问话。”

        昨叶何很快被唤回,听到这个疑问,她不由得笑了。于谦板着脸说你笑什么。昨叶何伸出两个巴掌,又弯下小拇指:“其实不必问我,你们也猜得出来。龙生九子,各有所好,那狻猊是第几子?”

        在座的人面面相觑,于谦掰着指头数了数:“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对,第五子是狻猊!”

        昨叶何望着他,笑意盈盈,就是不说话。

        还是吴定缘先反应过来:“我在金陵时听过一条流言,说最近一年总是地震,只因当今天子德不配位,惹得真龙发怒。现在想想,这应该是汉王散布的吧,他是真把自己当真龙了。”

        汉王自诩真龙,那他的儿子们显然就是龙子。朱瞻基迅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宗室谱株,很快便锁定了一个名字:汉王的第五个儿子,临淄王朱瞻域。

        对这位堂弟,朱瞻基没多少印象,只记得特别胖。没想到,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死胖子,却给自己起了这么霸气的一个外号。

        “他能折腾起这么大动静吗?”朱瞻基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朱瞻域比他小五岁,哪里来的手段在漕河上呼风唤雨?

        张泉别有深意地说道:“湖、江、浙等南三漕我不清楚,但白、卫、闸、河四段北漕的官员,被朱瞻域收买了大半。”他有意停顿片刻,又补充道:“但以我之见,不是朱瞻域手段有多高妙,而是这些人早就对天子不满,终于被他们等到了机会。”

        朱瞻基明白张泉的意思。朝廷迁都南京之后,必然废漕,北漕河几万官吏的安置将是个大问题,牵涉极多利益。朱瞻域或背后的汉王,只要允诺登基后维持都城不变,便足以撬动人心。漕河,还是漕河,这条河到底搅动起了多少风浪啊……朱瞻基心想。仿佛为了应和他似的,整条大船忽地一晃,大概是遭遇了一阵强风,众人都纷纷找地方扶住,半天方才恢复平稳。

        “这些人,天天就想着自己眼前那点芝麻粒!全不替朝廷考虑!”朱瞻基悲愤地拍了下舱壁。

        张泉却摇了摇头:“迁都与否、漕河存废,这件事其实大有可商榷之处……不过这件事今日不议,廷益你继续。”

        于谦继续道:“我们到了德州之后,听说当地白莲教在召集人手,要出城拦截殿下您。张侯当机立断,带着那一批江湖上的朋友,前来迎候殿下。殿下福缘深厚,幸无大碍,可见天命之所归。”

        最后那半句马屁,拍得委实有些生硬。不过朱瞻基并没计较这个:“所以我们现在是去京城?”

        张泉道:“德州的漕运衙门,只怕也已被狻猊公子控制。所以我没安排殿下你进城,而是弄到一条特别的快船,直入京城。”说完他拍了拍船帮,露出一个令人宽心的笑容。

        众人再度环顾船舱,逼仄窄小,不知张泉所说的特别是什么意思。于谦抢着道:“这船不属于山东漕运把总,而是遮洋总的船,本是用来走海路的,所以帆形、船底、帮形与寻常漕船不同。”

        “海船怎么会跑来漕河里?”

        这次是张泉接过话题:“本朝自永乐十三年罢了海路之后,这些海船就用不上了,都分配给各地把总,用来运送各种特别容易伤船的货物,权作废物利用,用毁了就扔,也不可惜,唤作海落船。漕河之上,没人拿正眼去看它们。”

        张泉给太子简单算了一下。此时大概是五月二十八日的酉正时分,从德州径直北上,经沧州、天津、通州至京城,五天之内要跑六百里地,时间紧迫得很。不用这种海落船日夜兼程,只怕还真未必赶得及。

        张泉似乎对漕河极为熟稔,无论地名、水程、船次闸类,都张口就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位任职多年的漕官。听完他的解说,朱瞻基也便放下心来。不过他细细一算,忽又起了忧虑:“今天已是五月二十八日,整整十天过去。不知父皇与母后如何……”

        “你父皇昏迷期间,全靠往嘴里滴入粥水续命,不知能撑几时。我们只有尽快赶到京城,才能见分晓。”张泉坚定地拍了拍他肩膀,“殿下你记住,你还活着,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两京之谋最大的破绽。”

        有了舅舅的鼓励,朱瞻基才精神复振,可又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他们自从离开济南以后,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张泉便对苏荆溪道:“苏大夫是吧?太子肩上有伤,麻烦你早点带他去休息吧。”

        苏荆溪微微垂首:“民女自当尽心竭力。”

        于谦和她两人搀着太子,去了后舱。至于吴定缘,早早靠着舱壁睡着了。这让本想跟他谈谈的张泉只好放弃,吩咐人把他抬出去,然后在案几上摊开一张漕路图,继续钻研路线。

        不提吴定缘那边睡得多香,这边于谦和苏荆溪把太子扶入最宽敞的一间船舱,里面桌案、床榻无不齐备,连熏香都提前备下了。于谦从怀里掏出那香炉,随手搁在桌子上,苏荆溪则替太子除去衣衫鞋袜,靠在床头,再去细细给伤口敷药。

        说来也怪,从前太子对这种近距离接触甘之如饴,坦然受之。可自从他在济南校场上袒露了心声之后——尽管只是对吴定缘,而不是苏荆溪——现在再看到苏大夫,却无比紧张。

        两人此时面孔相距很近,太子能感觉到她热乎乎的呼吸,听到她声音的每一处起伏,看到宽额之上凝出一滴晶莹的汗水,闻到那一双素手散发出的若有若无的幽香,甚至当苏荆溪转头之时,还会有几丝发缕轻轻划过,令他的皮肤表面有丝丝痒痒的快感。朱瞻基读过佛经,这一刻他觉得佛祖概括得实在太精确了:色、声、香、味、触、法,每一种诱惑都那么动摄人心。

        太子觉得自己的心脏咚咚跳得厉害,又怕苏大夫觉察到异状,只能拼命抑制。苏荆溪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殿下,你的肌肉绷得太紧了,这样我没法处置。”朱瞻基不敢直视她的双眸,只好把脸转到一边。

        “都怪吴定缘那个蠢材。”他恼火地想。当初在校场上他主动袒露了心意,如果吴定缘也喜欢苏大夫,他便会彻底放弃,不作别想;如果吴定缘说没兴趣,他便要设法把苏大夫娶入宫中,纵然不是皇后,也必是贵妃。

        谁知吴定缘那个蠢材回答得十分暧昧,是与不是,没个准话。这让朱瞻基再面对苏荆溪时,简直不知该以什么方式相处。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苏荆溪已结束了今日的包扎,略叮嘱了几句,站起身来。那股香味,一下子便消散掉了。朱瞻基心中叹息,看来又错失了一个好时机。

        可当他回过神来时,却发现苏荆溪没像往常一样径直离开,而是站在床头绞着双手,难得露出些许惶恐。朱瞻基心中陡然又生出一股莫名的希冀,难道说……他连忙抬手道:“苏大夫,你是有话要对本王说?”

        “是……”苏荆溪的声音有些畏怯,全不似之前的直爽大方。

        于谦见状,赶紧说我去外头看看船行状况,苏荆溪却对他道:“于司直请留步,此事你在场比较好。”

        于谦吓了一跳:“后宫之事,外臣何敢与闻。”

        “于谦!”朱瞻基恼怒地大喝了一声,把床头的药壶直接丢出去,砸到距离于谦脑袋只一寸的舱梁上,又滚落在了地板上。

        于谦俯身把药壶捡起来,莫名其妙地看向苏荆溪。

        “苏大夫你说。”太子尽力平心静气,可语气里却有种遮掩不住的失落。她既然叫于谦留下,显然要说的事情与男女无关。

        苏荆溪略带紧张地整了下头鬓,跪在了地上:“适才张侯说起天子病情,让民女想到一件往事。可要说清楚这件往事,便涉及欺君之罪。”

        “嗯?”朱瞻基觉得这话有些古怪。

        “原来民女还心存侥幸,可听完张侯讲述,发现不说不成。帝位之争兹事体大。若因一人之私而坏殿下大事,那便太不分轻重。所以……所以……”苏荆溪似乎说得很艰难,“所以民女愿在这里坦诚一切,甘愿承受任何责罚。”

        说完她深深一拜。朱瞻基看了于谦一眼,于谦会意,赶紧从舱门探出去看看,然后把门关好。

        “民女这一次跟随殿下上京,其实是别有目的。”

        于谦注意到,朱瞻基的脸颊抖动了一下。这一路上,几乎每个人都别有目的,他对这个词已是闻之则厌。

        苏荆溪道:“殿下可还记得,我毒杀朱卜花的事?”

        “记得啊,你不是说是为了给一位手帕之交报仇吗?”太子一惊,“难道……是骗我的不成?”

        “不,那是真的,只是并非全貌。我当初起意毒杀朱卜花,是为了给手帕之交报仇不假,可她的仇人,却并非只有朱卜花一个。”接下来,她缓缓说起了锦湖的故事。这一次,她讲得比前两次都详细,就像瓦子里说书一样,娓娓道来,抑扬顿挫,仿佛已在心中讲过许多遍一样。说到后来,声音微微颤抖,似是内心情绪难以抑制。

        无论是朱瞻基还是于谦,都不记得曾见过苏荆溪如此情绪流露。

        “永乐二十二年,锦湖身死京城。我听到这消息,已是年底。我痛哭了数场,发下誓言,一定要为她报仇。所以我陪同殿下上京,非是尽忠,其实是存了复仇的私心,巴望能获得殿下信赖,好教那些害死锦湖的大人物为她殉葬。”

        朱瞻基拍拍榻边,情绪很是激动:“为友复仇,何罪之有!来来,他们都是谁?本王给你做主,一并杀了。”

        苏荆溪摇摇头:“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借用殿下的权势已是逾矩,民女岂能节外生枝,干扰了大事。”

        于谦比朱瞻基更冷静一些,皱着眉头问道:“此事虽然不妥,但也不是什么紧要关节,说是欺君之罪有些过了——这与张侯今天讲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苏荆溪苦笑道:“我年幼时,因为体质虚燥,经行腹痛不止,每一次发作都似死过一番。当年初入师门,并无一个熟人,只有锦湖主动跑过来悉心照顾我这么一个黄毛丫头。当时她已学了一年有余,遂试了个方子给我煎服,我一服之下,居然病症全消。从此我俩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手帕交。她对于药石配伍见解极深,极有天分,见我屡受病痛,遂发下一个宏愿,要调配出几个妇科杂病金方,教天下姐妹少受些痛楚。”

        于谦不明白她怎么又说起妇人病来,正要开口,却被一脸严肃的朱瞻基拦住。

        “我对这个愿望是极钦佩的,倘若成了,可真是功德无量的活菩萨。于是我与她一起潜心研究,不是钻研药典,就是外出寻药,配成了方子便在自己身上试,试完了还会记录下来。锦湖把这些药方汇集起来,起了个名字叫《闺中备要》。后来锦湖远嫁京城,把底稿留在我这里,相约逐年增补。”苏荆溪讲到这里,双眸看向朱瞻基,声音转为严肃:“这本《闺中备要》乃是我与她的试作,其中不少药方并不完备。其中有一个未成之方,叫作四逆回阳汤,本意是回阳救逆,助病人安魂定魄。我们为了让它更适用于女子,便做了改良。这时恰好碰到一个急性中风的老太太,接诊时已是口斜眼歪,气息忽强忽弱。锦湖做主,试了这个未成之方,结果老太太气息与脉象倒是稳定了,可全身无一处能动,唤也唤不醒,犹如木僵之症,过了四日才彻底故去。病人家属倒没说什么,我与锦湖却吓得不行——显然这方子只能回阳,不能救神,那中风老太太被吊回了性命,代价却是五感俱失,无知无觉,犹如一具活尸。回过头想,只怕那老太太最后是被活活饿死渴死的……”

        听到这里,朱瞻基和于谦的脸色全变了。这四逆回阳汤,听起来与续命奇方几乎一样。

        “这方子与其说是治病良方,倒不如说是害人的剧毒。锦湖和我商量了一回,只在《闺中备要》里略做描述,却不敢写下配伍。适才我听张侯讲述,才惊觉洪熙皇帝的医案症状,与那老太太一样。这才要赶紧向殿下坦白。”

        朱瞻基急道:“你是说,锦湖到了京城之后,把药方泄露给汉王了?”

        苏荆溪摇头道:“锦湖心性慈悲,绝不会把这种害人的方子流传出去。”

        “那汉王是怎么得到这方子的?”两京之谋最核心的关键,在于洪熙皇帝不能死,也不能生。这在寻常状况下,是绝难实现的,但续命奇方撬动了一线可能。说它左右了大明的命运,丝毫不为过。如果它就是四逆回阳汤,那么来源就极其可疑了。

        苏荆溪有些惶惑:“民女刚刚方才觉察,未及细思。”

        朱瞻基眼角却要裂开:“这还用怎么思?锦湖没对外人说,不代表她不会说给夫家!她到底嫁到谁家去了?”

        苏荆溪犹豫再三,吐露出四个字:“富阳侯府。”

        朱瞻基一听这四个字,直接从榻上直起身子来。

        说起来,这富阳候也算是勋贵中的奇葩。第一家主叫作李让,本是一个指挥同知之子,只因容貌俊俏,被朱棣的次女永平郡主看中。一位藩王的郡主居然要下嫁指挥同知之子,这事哄传整个北平,着实给勾栏瓦子里提供了不少谈资。朱棣虽然脾气大,可也拗不过女儿,勉为其难地同意了。没想到靖难一起,这位吃软饭的驸马爷却表现得颇为亮眼,先在端礼门内拿下了建文帝在北平的心腹,然后又跟着朱棣打了白沟河之战。更重要的是,建文帝以他父亲的性命要挟,让李让投降,被他拒绝,结果导致李家一族被杀。

        靖难之后,朱棣念及李让的遭遇,封了他一个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爵至富阳侯,并赐了子孙世袭诰券一卷。可惜李让在永乐二年就去世了,只有一个儿子李茂芳袭爵,跟母亲永平公主在京城相依为命——论起来,朱瞻基还得管现任的富阳侯叫表哥。

        富阳侯府人丁稀少,在勋贵诸家中没什么存在感。不过太子敏锐地注意到,当年李让也参与过白沟河之战,那么他会不会和靳荣、朱卜花一样,从那时起就跟汉王有勾结?要知道,永平公主跟二哥朱高煦的感情,可要比跟大哥朱高炽好得多。

        那么,会不会是锦湖嫁给李茂芳的儿子之后,无意中把四逆回阳汤泄露给了李家,然后永平公主又转给了汉王,因此引发了汉王的野心勃发?

        朱瞻基忽然想起一件事。永乐二十二年的八月份,李家不知怎么触怒了洪熙皇帝,家里的诰券被收回烧毁,几乎被撵出京城。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所以永平公主才倒向汉王?他觉得真相简直呼之欲出。

        朱瞻基正要拍桌子说要彻查,苏荆溪劝道:“四逆回阳汤的来历干系重大,待陛下登基后再查不迟。但若此时旁生枝节,以致蹉跎大事,民女就真是万死莫赎了。”

        于谦对此大表赞同:“苏大夫所言甚当,目下还是以返回京城为第一,我看此事暂时不宜声张。”

        朱瞻基“嗯”了一声,把怒意勉强压下。他已不是刚到南京的那个愣头青了,如今上京之路危机四伏,勉强去追查药汤来源,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勉强纠结只会自乱阵脚——赶得及登基,什么都不是问题;赶不及登基,也便顾不得这个问题了。

        “既然如此,今日之事,你我三人知道就行,不要外传。”

        “那张侯那边?”于谦问。

        朱瞻基犹豫了一下:“舅舅正忙着规划水程,别给他添乱了。”

        两人皆凛然称是。朱瞻基抬眼看到苏荆溪依旧跪在地上,面露恓惶,心中不由得一软,起身去搀她的双臂:“药汤本是无情之物,害人的是汉王,不是药汤。苏大夫你能坦诚相告,足见用心,起来吧,本王赦你无罪。”

        太子的双手一碰到苏荆溪的臂弯,顿觉温热绵软,心中压抑已久的一缕情愫几乎喷薄而出,简直想立刻把她搂在怀里,好好抚慰一番。可这时苏荆溪已顺势起身,后退一步,低声说耽误殿下您休息了。

        朱瞻基很是失望,可于谦在旁边瞪着,他又不便多说什么,只好抬抬手,说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锦湖这事,本王不会忘记。苏荆溪先谢了恩,又查看了一下太子的伤口,才离开舱室。没过数息,她忽然又回转过来。朱瞻基还未及欢喜,她已开口道:“殿下,有件事我忘记说了。”

        “嗯?”朱瞻基隐隐觉得有些不妙。

        “那一位喝了四逆回阳汤的老太太,除呼吸、心跳之外,肺腹脏器无不渐次衰竭。我与锦湖推测过,即便每日灌以粥水,也维待不了太久生机,十日计为大限。”于谦大惊,扯住苏荆溪责怪她现在说这个干吗。她回答道:“我已犯欺君之罪,岂能再有所隐瞒?”

        朱瞻基颤声道:“可还有真正还阳的可能?”

        苏荆溪不敢隐瞒,垂头边:“除非药王复生。”

        对面半天没有动静,苏荆溪略略抬起额头,却见朱瞻基平静地挥一挥手:“本王乏了,你们也早点歇息去吧。”于谦担心地看了他一眼,可最终还是微微躬身,然后和苏荆溪一起踏出了舱室。

        舱门一关,屋子里陷入一片黑寂。朱瞻基怔怔端坐在原地,望着窗外一缕月色不发一词。洪熙皇帝从五月十二日开始服汤,现在已是五月二十八日。按照苏荆溪的提示,现在的天子恐怕不是不豫,估计在大醮之后便已然驾崩。

        奇怪的是,听到这个噩耗,朱瞻基的内心并没有多大波动。这一路过来,随着汉王的阴谋逐渐清晰,他对天子驾崩这事其实早有了心理准备。只是他觉得特别疲惫,疲惫到不想去推演京城此时的状况。

        他僵硬地重新躺回在硬榻之上,突然觉得月色实在刺眼,便把窗挡放下来,然后将被子扯过头顶。可奇怪的是,明明睡意沉重,眼皮都耷拉下来,神志却难以安眠。无数思绪像紧箍一样勒住头顶,忽放忽缩。

        太子闭了半天眼睛,又“唰”地睁开,无助地探出头朝周围望去。此时船舱里极为安静,只能听见外头哗哗的水声与水手巡夜的脚步声,更衬出室内的压抑与寂寥。太子瞪了一会儿逼仄的顶棚,好像置身于一具无知无觉的棺椁之中。这莫非就是死亡的感觉?四周的生气在迅速远离,温度也在下降,五月底的天气,他却感觉回到了飘雪的塞北,连魂魄都要冻结住了。

        父皇现在应该就是这样的感受吧?

        太子翻了个身,重新拽起被子蒙住脑袋。不一会儿,被窝里传来隐隐的啜泣声。那尊于谦留下的小香炉孤独地立在桌子上,不带半分烟火之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