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讲大风歌全集二十、一升一降

二十、一升一降

        汉五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后,着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追杀项羽旧部,这种全国性的白色恐怖让项羽旧部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最终引发了一位异姓诸侯王的叛乱,这场叛乱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这场叛乱对汉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由此拉开了刘邦用人策略根本性改变的一个序幕,那么这场叛乱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邦的用人策略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汉五年,就是刘邦登基称帝以后的这一年出了一件事,当时七个异姓诸侯王的第一个诸侯王,燕王臧荼叛乱,臧荼叛乱以后派兵攻占了代地,代在今天陕西的北部,所以刘邦就亲自带兵出征,去征臧荼,很快就把臧荼的叛乱给平定了,说到臧荼的叛乱给平定,这里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讲,第一,臧荼是个什么人?第二,他为什么要叛乱?臧荼是个什么人呢?燕王臧荼,“臧”这个字就是我们说“宝藏”的“藏”把那个草字头去掉,读臧,臧荼这个人他原来是燕王韩广手下一个战将。当赵国被围的时候,就是巨鹿之战之前赵国非常危险,各路诸侯都去救援赵国,这个时候燕王韩广就派臧荼带军去救赵国,当然这一救赵,臧荼就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也是奉楚怀王之命去救赵,结果打了巨鹿之战,杀了王离,降了章邯,消灭了秦军主力,所有参战的这些诸侯共同推举项羽做诸侯上将军,就是这么一个事,当然在这个事中间臧荼很幸运,他这次出兵,他并不是主攻,主攻手是人家项羽在打他只是参与,开始不敢打,是项羽打赢了,看见大势已定了然后诸侯们一拥而上,这样打的,所以臧荼就因为这一次出兵跟着项羽,然后消灭了秦军主力,再跟着项羽进入函谷关,等到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项羽觉得跟着他的臧荼是有功之臣,封他为燕王,那么臧荼原来的主人韩广,那个燕王怎么办呢?把他调到辽东做辽东王,所以臧荼就这么很意外地跟对人了,跟住项羽得了一个王,当然他做了王以后,来到就今天的北京,当时叫蓟,韩广不走,因为要把韩广迁到辽东去,腾出位子给臧荼,所以韩广咽不下这口气,韩广原来是王,臧荼是他手下的部将,现在臧荼反过来要坐自己的位置,然后自己还得迁走,所以韩广不干,韩广不干,臧荼就干脆来了个绝的,派兵把韩广给灭了,把韩广给杀了,杀了韩广以后,臧荼把辽东和燕这两块地全部合并起来,自己做燕王,这样臧荼就成了实际上控制燕国的燕王了,那么后来当楚汉战争期间,怎么办呢?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灭了魏国,灭了代国,灭了赵国,灭赵以后的韩信采纳了赵国名将李左车的意见,把那个重兵摆在通往燕国的大道上不去打,然后写了一封信给燕王,燕王臧荼一看信,觉得打不过韩信就投降了,投降了汉,算是归汉了,所以在项羽被灭以后,刘邦还承认臧荼还是燕王,所以臧荼这个燕王,原来是项羽封的,后来他投降了韩信,刘邦又封他为燕王,所以后来他这个燕王就和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人联手共同推举刘邦做了皇帝,他又是拥立刘邦当皇帝的七个诸侯王之一,所以臧荼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谋反呢?你好好的燕王你当了不就挺好的吗,为什么要谋反呢?司马迁没写,中间没有介绍燕王臧荼为什么谋反,所以史书它总是有缺憾,就是我们最想知道的,你说你谋反总要有个原因吧,好好的燕王不当你谋反,谋反以后刘邦过去三下五除二给你打败了,然后把臧荼给杀了,你本来燕王当得好好的,最后是谋反被杀,为什么谋反?司马迁不写,那说老实话我们今天只能怎么说呢,或者叫分析,或者叫猜测,猜的有道理叫分析,猜的没什么道理叫瞎猜,那么我只能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臧荼谋反主要是害怕了,他怕什么?因为和他一块儿做齐王的那个田横,刘邦是把他召过去,因为臧荼跟田横,他们是平起平坐的,田横被召进去,不到洛阳人家就自杀了,底下五百壮士也自杀了,再看看项羽手下的人,他是项羽封的,项羽手下的人,季布被追杀,丁公被杀,钟离眜被杀,所以臧荼一看原来只要不是刘邦阵营的人,没有一个有好果子吃的,是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所以臧荼怕了,臧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等着你来杀我,干脆我反了吧。

        汉朝刚刚建立不久,由于有功之臣太多而职位太少,所以很多人还没有得到应该享有的待遇,机会终于来了,臧荼叛乱被镇压之后,由此就空出了一个诸侯王,王位的空缺可以预见很多人会对这个王位垂涎欲滴,那么最终这个王位归谁了呢?这里面又体现了刘邦怎样的一个用人思路呢?

        灭了臧荼的叛乱以后,刘邦就下令给所有的诸侯大臣,说大家商量商量,选一个有功的人当燕王,但是据的记载,大臣们心里都清楚刘邦想封卢绾做燕王,大臣们心里都明白,但是刘邦又不说,叫大臣们选,你想想这些大臣们选谁啊,选卢绾,大家都选卢绾,都知道刘邦想让卢绾做燕王,那么卢绾跟刘邦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讲过张良和刘邦的关系,讲过萧何跟刘邦的关系,萧何刘邦关系讲的时候,说萧何跟刘邦有三个“老”,老乡、老同事、老战友。那卢绾呢?卢绾跟刘邦有六层关系,第一街坊,他俩不但是老乡,不但是沛县丰邑人,而且他两个史书记载叫“同里”,里外的里,里就是街道,他俩住同一条街,这叫什么?街坊。第二世交,就是卢绾的父亲跟刘邦的父亲是好朋友,世交。第三同日出生,他俩奇怪,一个刘家,一个卢家,这两个人同一天出生,这是第三层。第四同学,年龄一大他们一块儿上学。第五好同学,上学以后他俩关系特别好。第六患难之交,因为刘邦不是个省油的灯,他没当亭长之前多次犯法,每一次犯法,他都要逃难,谁跟着他一块儿呢?就是这个卢绾,一直跟着刘邦。所以他俩按我们今天说法叫同过学、下过乡、扛过枪、铁哥们儿,是这样这么好的一个关系。所以刘邦一起兵,卢绾就跟着他,而且卢绾有一个特殊条件,因为他俩的关系这么特殊,卢绾可以自由地出入刘邦的卧室,跟刘邦最亲密的萧何、曹参,只能有事的时候到刘邦的房间去,卢绾是有事没事掀开门帘就进,推门就进,所以刘邦早就想让卢绾做王了,没机会,刚好这燕王闹事,给燕王一灭,这机会不来了吗,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刘邦人家的话可说得很巧妙啊,请各位推举一个功劳最大的人,你看他这话说的什么?按功劳大小来推选,我可没让你们按照关系的远近亲疏来推选,按功劳大小,所以大臣们都说(卢绾)功劳大,我把、《汉书》翻了个遍,看看卢绾到底什么功,就查到卢绾干的一件事,项羽自杀了,有一个诸侯王就是临江王共敖的儿子,因为共敖原来是楚怀王的柱国,他因为有功被封为临江王,共敖死了以后他儿子接了班。

        项羽自杀以后,这个人死活不投降刘邦,因为他爹是项羽封的,他是继承他爹的王位,不投降,然后刘邦就派卢绾带着军队把共敖的王城给包围起来,围了几个月,投降了,没打,投降了。投降以后,押到京城杀了,这就是我在历史史书中间查到的卢绾立的最大的一件功,其它没见,这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件大事,卢绾封王,那么这件事非常不得了,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事,我们这一集为什么把卢绾封王这件事单独抽出来说呢?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重大的变化,刘邦开始封王的时候,他有一个标准就是功劳,叫因功而封,而卢绾不是因为功劳,卢绾是因为跟刘邦的关系特别铁、特别近,是亲,这叫因亲而封,卢绾封王意味着刘邦的诸侯王的封王政策,由因功而封到因亲而封,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如果是因功而封那叫公天下,要亲而封那叫家天下,你想想如果因亲而封,这卢绾他俩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叫发小,关系很铁,你别忘了,还有比发小更亲的,那是谁啊?是刘邦的儿,刘邦的侄儿,那些人比发小孩要亲,那是不是说卢绾就开了个头,以后再封就不是那些有功的大臣了,谁和他亲他封谁,那么这一个天下岂不是正在向那个专制独裁的“家天下”过渡吗?这卢绾封王绝不是个小事。

        汉初的政权并不太平,刘邦刚处理完诸侯王叛乱事件不久,又有一封密信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谋反,这犹如一颗炸雷让刘邦慌了手脚,韩信非同一般人,他一旦谋反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关键时刻谁能为刘邦送上锦囊妙计呢?

        卢绾封王是在汉五年的年底,到汉六年的年初,刘邦突然间得到一个消息,有人给他上了一封奏章说韩信谋反,上书这个人是谁?司马迁没写,有什么证据?没有写,从哪儿得到了韩信要谋反的消息?没有写,一问三不知。就是来了这封莫名其妙的上告信,这封上告信说楚韩信谋反,这里边所有的东西都是虚的,唯独刘邦处理这个事是实的,刘邦立即召开御前会议认真讨论这个事,首先询问他身边的那些大将怎么办,这些大将们说的话非常怪,两句话:“亟发兵,坑竖子耳!”什么意思啊?赶快发兵把这小子给灭了,就这么两句话,其实这些将军们最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韩信谋反有什么证据?没有任何人问证据,大家的表态非常明显,立即发兵灭了这个家伙,叫“亟发兵,坑竖子耳!”称韩信为竖子,就是家伙,灭了这个家伙,这两句话很奇怪,这两句话充满了对韩信的仇恨,所以从这两句话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至少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高祖刘邦身边的将领,这些将军们都非常恨韩信。第二种可能是高祖刘邦身边的将军们都知道刘邦非常嫉恨韩信。否则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亟发兵,坑竖子耳!”所以从这个话,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无论是他们恨或者他们知道刘邦恨,他们按照刘邦的意思来说,都是表达了人性最丑恶、最阴暗的一面,当然将军们说完,刘邦一点高兴劲儿没有,的记载是:“高帝默然”。不吭了,转过头来,他问陈平,他问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一个张良,一个陈平,张良是个智多星,陈平是个阴谋家,陈平一生出的计都是损招,最损的那招,他问陈平,陈平不回答,陈平反过来问说将军们什么意见啊?刘邦就把将军们的意见,“亟发兵,坑竖子耳!”告诉陈平,陈平现在有底了,知道将军们的意见了,然后陈平一口气问了刘邦四个问题,写信,有人写信告韩信谋反这件事,有没有其他人知道?这是第一问。第二问有人写信告韩信谋反,韩信知道不知道?这是第二问。第三问你考虑一下,你手下的军队比得过人家韩信的军队比不过?第四问,你再想想你手下这些将军哪一个打仗能打得过韩信,陈平一口气,问了刘邦四个问题。刘邦对这四个问题都给了否定性的回答,第一,人家告状这个事没人知道。第二,韩信也不知道。第三,我的军队不如韩信。第四,我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赶得上韩信。陈平问了四问,刘邦来了四个否定性的答案,这都说完了。

        这里面大家特别注意,说你手下的军队比得过韩信的军队比不过,这个话很有意思,我们前面多次讲过,韩信灭赵以后刘邦直接从他手里面把二十万精兵带走了,韩信在灭了项羽之后,刘邦立即把他三十万骑兵的精兵给夺走了,二十万赵军夺了,三十万齐军夺了,最后让他到楚地去了,到楚地去顶多是一年,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韩信就把楚地的军队训练成精兵了,连刘邦都觉得他的中央军斗不过人家韩信的地方军,说明韩信善于训练军队,所以陈平说你不能派兵去打,你去打将不如人家,兵不如人家,你到那儿一打肯定要打败啊,他说古代当天子的都有一个习惯,每一年到各地区视察,你不妨也打着个视察的旗号,视察南方,然后在陈郡召集天下的诸侯来这儿汇合,等韩信来了,那还不好办吗,韩信既然来拜见你了,只要派一个武士就能把韩信绑起来,楚国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刘邦一听好计策,所以刘邦马上发了诏书,他要到南方去视察,到云梦泽视察,所有天下的诸侯王都到陈郡去会合,陈郡就是今天河南淮阳这一带,当然楚王韩信也要去,这个消息一发布韩信的心里就打鼓了,心里一直不踏实,不去说明你有鬼,去,他害怕,韩信也害怕,我们前面讲过臧荼谋反什么原因呢?怕,现在这个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的韩信也怕,下面我们还要讲到其他诸侯王的谋反,所有诸侯王的谋反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字,怕,都怕刘邦,都害怕,所以韩信给怕,韩信怕什么呢?两次夺他的兵权,没有记载韩信的反应,但是我相信韩信心里边一定会有想法,所以韩信拿不定主意,是去啊是不去啊,是反啊是不反啊,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有人给他建议说这样,钟离眜不是在你这儿了吗,我们上集讲过钟离眜被逼杀,钟离眜不是被刘邦通缉了吗,你杀了钟离眜,带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一定高兴,刘邦一高兴你不就什么顾虑都没有了吗。所以这样韩信才去见钟离眜,说明意图然后钟离眜非常坦率地告诉韩信,说你要是因为拿着我的人头想去讨好刘邦,那你的结果是我今天死,你明天死,一定是这个下场,韩信坚持要杀钟离眜,钟离眜临死之前骂了韩信四个字:“公非长者”。就是你不是一个厚道的人,说完钟离眜自杀了,韩信觉得这是万全之策,拿着钟离眜的人头跑到陈去见刘邦,一见刘邦,刘邦把脸一沉,武士们一出来,到那儿把韩信按着绑起来了,绑起来把韩信扔到车上,韩信到这个时候后悔了,然后刘邦就在陈地大会诸侯,又在陈地抓了韩信,群龙无首了,楚国的问题非常好解决,刘邦就把楚地的问题完全解决,带着韩信回到了都城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刘邦就下令把韩信的楚王的王给削了,降为侯,改称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啊,淮阴侯,然后不准他走,住在京城。

        密告韩信谋反一事,我们现在看起来其实是证据不足的,当时如果有人从中调解也许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汉初政坛的两个决定性人物,张良和萧何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一起失语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历史疑问呢?

        三杰就是张良、萧何、韩信,三杰的一杰已经给斩了,那两杰怎么不吭啊?大家想想这里边大有文章,我们先说张良,张良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刘邦一提到张良都是子房、子房,就称他为字,对他非常尊敬,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但是这一次刘邦没有向张良问计,向陈平问计,但是刘邦又是发诏书,又是出动,又是出游,大会天下诸侯,张良能不参加吗,史书没有记载张良是去了是没有去,我相信张良去了,但张良没有吭,张良为什么不说话,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张良看到了刘邦要诛杀异姓诸侯王的决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觉得说了没用,不说了。第二,张良看到了杀了这些先降,将来再杀,把这些异姓诸侯王杀了以后,刘邦的江山才能稳定。第二种可能性我觉得不大,因为这时候刘邦还没有开杀戒,韩信降为侯以后,六年以后才被杀,所以这个时候谈杀还早,但是刘邦开始动手、下手来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张良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张良这个时候的态度,张良很多情况下是人家问他说话,不问不说,还有很多情况下,是你不问张良就要说,但是这一次张良始终一言不发,有关张良一无记载,张良什么劝啊、阻止啊、解释啊,一句话都没有,张良所有的表现写出来了中国的一句成语,张良所有这些表现就写出来一句成语叫明哲保身。还有一个人,该说话的萧何,萧何该说话,萧何为刘邦建了四大功劳,其中有一个功劳就是举荐韩信啊,韩信的军事才能最早发现的是萧何发现的,举荐人也是萧何,萧何又是作为相国有很大的权力,虽然这个行动,刘邦没有找他商量,萧何什么都知道,萧何干嘛不坑呢?一句话都不说,因为萧何就比较清楚了,张良是我们只能猜,萧何的事就比较清楚,萧何明白,第一,萧何对刘邦猜忌功臣,既有理性的认识,又有感性的体会,萧何体会得很深,萧何经了两件事我们在这儿没讲,将来我们会讲,这猜忌功臣连萧何都被猜忌了,韩信又是萧何举荐的,现在刘邦要收拾韩信,萧何这时候最担心的也是一句成语叫殃及池鱼,萧何最害怕的是殃及池鱼,只要不殃及池鱼,他也宁愿站在一个干地方,不想站到水边上。

        一封莫须有的密信,就让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从天上重重地落到了地下,难道刘邦不知道这封告韩信谋反的信证据不足吗?刘邦借机贬韩信为淮阴侯,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张良撒手,萧何不吭,陈平出了个损招,韩信被抓、降职,但是这里边我觉得张良、萧何都好理解,这刘邦也弯转得太快了吧,这时间不到一年,顶多说一年之前,刘邦在洛阳南宫宴请百官的时候还得意洋洋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治国家,抚百姓,保障供给,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为人杰,都为我所用,之所以我战胜项羽。”这个话说了不到一年就把三杰之一给人家抓过来了,然后由王降为侯,你自己说的话,那个时候对韩信那么一个赞扬,现在突然之间这么一个转弯,怎么解释?你怎么解释这个话呢?当然刘邦不用解释了,他想抓谁抓谁,倒是后人替他做了个解释,非常恰当,下面我介绍有一个清人叫袁保恒,他写过一首诗,很有名的一首诗叫《过韩侯岭题壁》,是题在石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一个七绝,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讲七律就比较长了,七古就更长了,我们讲七绝,这个七绝是这样来写的说:“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你看这两句:“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说汉高祖刘邦的眼里边就两个英雄,“淮阴国士与重瞳”,一个是淮阴侯,国士无双的韩信,再一个是一个眼珠里面有两个黑瞳仁的重瞳子项羽,“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项王已经死了,将军指谁呢?指韩信,这刘邦眼里就两个英雄,这一个英雄已经死了,你还活着,你能够无嫌,不受别人的猜疑,“到考终”,考试的考,考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考,老也。老,考也。什么意思呢?考就是老,你能够不受猜疑地活到老吗?袁保恒这个诗写得很有意思,就把我们刚才那个问题回答了,实际上刘邦的外患是项羽,刘邦的内患是韩信,所以他收拾韩信是早晚的事,这才叫:“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事实证明他不可能不受猜疑的,所以韩信的被抓和降职是必然的,卢绾的由侯升王也是必然的,因为刘邦已经改变路线,由因功到因亲,这个变化也是必然的,那么对于刘邦来说光封一个卢绾也不行啊,卢绾当然是你的发小,是你的好朋友,你封了,但是还有一大批功臣啊,你还有一大批儿子、侄子,这些人怎么办呢?请看下集,分封之争,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